新媒体环境下科学事件的解读特征与情绪表达——基于新浪微博“基因编辑婴儿”文本的框架研究

来源 :国际新闻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7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基因编辑婴儿”为案例,通过网络爬虫技术爬取果壳网、央视新闻等7个微博账号,以其中的165条事件相关微博原文和6440条微博评论为样本进行框架分析,并以恩克曼六种基本情绪指标对评论进行分类.研究发现,“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相关微博文本中存在“个人问责”“外部问责”等十个框架.在描述分析基础上,研究利用对应分析(correspondence analysis)检验微博原文框架、评论框架、评论情绪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原文框架与评论框架存在较强一致性,原文和评论中的“个人问责”“外部问责”和“科普”框架能够一一对应;“个人问责”“外部问责”和“受害者权益”三个框架微博下的评论呈现更明显的负面情绪,“宿命论”和“科普”框架则与快乐情绪相关.此外,综合媒体账号与科普账号存在差异:科普账号的微博原文框架与评论框架的相关性显著高于综合媒体账号,两类账号的原文框架与评论情绪的相关性基本一致.
其他文献
数字与社交媒体改变死亡与悼念的形态,扩展了传统哀悼与纪念的空间.本文以李文亮医生的微博评论区为例,通过计算传播研究方法,抓取并挖掘2020-2021整一年间的134万多条数据,
本文通过调查分析保险服务民营企业与小微企业发展现状,以及企业对保险服务的实际需求发现:民营企业与小微企业对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认识不足,风险规避集中于短期应对,对保险
中国教育哲学当下的基本任务是根植中国传统文化,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性.对此一基本任务的承担,需要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在东西对勘的视野下,中国传统文化是种内在超越的文化,几成不刊之论,而中国文化有没有超越性,中国传统文化是否是内在超越的,都还需要更为坚实的辩护.中国文化内在超越论具有独特的问题意识和意蕴,对当下中国教育的发展仍有不可或缺的启示价值.中国文化内在超越的现代教育价值主要表现在打通知识与价值的区隔、重塑真我自由以及追求人生境界三个方面.
在偏见同化和敌意感知理论框架内,通过一个3(方舟子、崔永元、白岩松)×2(反转派、挺转派)析因实验,从受众认知角度探索了派别成员对转基因意见领袖的认知反应倾向.结果 表明
基于对美国等十三个国家和地区华裔海外高端人才的调查,分析影响他们归国意愿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海外高端人才的归国意愿强烈,近七成受访者优先选择回国就业.海外高端人才归国就业的选择呈现集中化特征,意向就业区域集中于北京、上海等东部地区,首选就业单位为高校和科研院所,尤其青睐高学术选拔性院校.海外高端人才的归国意愿受双向推拉作用机制影响,海外国家和地区对华裔科研人员的排斥,国内学术纽带和亲情纽带等社会网络因素增强了他们的回国意愿;但国内在学术发展环境和高校管理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仍是阻碍他们回国的重要
当前智能媒介技术发展迅猛并在媒介系统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激烈的变化引起了学界的多重反响.就本文最为关注的新闻生产的主体性问题,形成了技术主体、人类主体和“人机
传统“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俗称“倒按揭”)模式下的养老产品的一个弊病在于,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在承担投保人生命风险、市场利率风险的同时,还要承担房地产的市场风险,而
在对溯源于社会学的边缘人理论进行解构和重构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促进该理论与传播学相关议题的对话.首先,在帕克提出的“边缘人”概念以及后来学者对其完善与精致的基础上,本
在企业漂绿行为日益侵犯公众权益的背景下,研究选择从受众的角度验证其是否能理解与认同现有的漂绿行为类型,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如何识别企业漂绿手段,扩展反漂绿研究视野.研究
钉钉B站求饶事件是互联网平台企业阿里的媒介实践,其间交织着联结的网络隐喻与关系的资本动因.本文立足于媒介化的过程论,以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与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