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的真善美与违反人性的假丑恶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irui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欧·亨利是美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家,其作品多描写美国社会底层的百姓生活,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颂扬了百姓的真诚、英勇就义的精神。欧·亨利短篇小说的主题可以归为两大类,即讴歌小人物的真善美和批判违反人性的假丑恶,作者在这些小人物的身上,探索着人性向善的一面。本文对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予以分析,以期能够更加透彻地了解欧·亨利的小说主题。
  关键词:欧·亨利 小人物 真善美 主题 违反人性
  欧·亨利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也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他对社会底层小人物命运的关注和对他们美好人性的赞美,深刻表达了人性的升华。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故事基本上都发生于作者生活的时代,作者在社会底层过着流离失所、贫困交加的生活,因此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物,深刻地体会到社会的残酷,这些都为他的小说创作的原型,既描写了底层人物的普通生活,也批判了资产阶级的丑恶行为。
  一 讴歌小人物的真善美
  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多将故事的主人公锁定在底层普通的小人物身上,淋漓尽致地为我们呈现了小人物的悲喜人生。在反映他们贫困生活状态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探索他们平凡生活中的人性美。这些小人物在弱肉强食、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没有被完全腐蚀,反而更加彰显了人性的真诚。
  1 真挚的爱情。欧·亨利经典爱情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中的两位主人公是生活在残酷与冷淡的社会中追求快乐的小人物,故事中荒谬的现实与真挚的情感让读者掩卷沉思,在读者的心里产生激烈的碰撞。尽管会为两位主人公失去自己宝物而感到怅惘,同时也会被他们真挚的爱情所感动,他们的爱情就如同温暖的阳光,让人性世界绽放光彩。短篇小说《爱的奉献》中因热爱艺术而结缘并结合的小夫妻,在窘迫的生活环境下无法再继续艺术事业,彼此都甘愿为对方的追求而果敢地放弃自己的事业并隐瞒对方,后来两人偶然发现其实夫妻俩在同一家洗衣店里做苦活。故事从表面看来有些乖张,不过深思过后却能从中体会到辛酸的泪水,对自己的放弃、给予对方的成全都是源于深深的爱。在当时的美国社会,资本主义势力得到迅猛的发展,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在这种背景下,底层社会中却演绎着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欧·亨利擅长探索人们内心深处的美好,唤醒人们心中爱的种子。
  2 深厚的友情。生活在贫困中的小人物,依然能够表现出真诚的友爱,来之不易。《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中贫穷的女画家琼西将最后的生命与窗外常春藤树的最后一片叶子相连,老画家贝尔曼在拨云撩雨的夜晚爬砖墙的高处画了一片永远都不会凋落的常春藤叶,自己却由于着凉而染上了重症离开了人世。此时,砖墙上那一片常春藤叶已经不再是一幅简单的作品,而是老画家贝尔曼精神的延续,在那里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体现了作者对生活在潦倒环境中艺术者们的同情,更宣扬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互帮互助,需要更多的友爱来温暖人心,歌颂了小人物之间舍己为人、无私的珍贵的友情。在《刎颈之交》中,作者描写了两个男孩可敬、可爱又可笑的性格,并小小地歌颂了这些小人物之间真挚的友谊和善良的品性。小说《友情的代价》、《麦克的赎金》等,都深刻地描写了小人物之间真挚的友情。尽管这些小人物都生活在贫苦的环境中,但总是能够给人真诚的关怀,这些关怀形成了爱的光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闪闪发光,为人们送去希望和温暖。小说中的小人物没有财富,作者却赋予了他们世间难能可贵的真情。这种情感使窘迫的生活充满了力量和希望。在社会中,如果人们都以微笑示人,彼此帮助,那么整个社会就会被温暖笼罩,让冷漠无处遁形。如果人们都拥有财富,却没有了真情,那么人心就会被虚伪所占据,再找不到温暖和幸福,这才是最大的不幸。作者将底层小人物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尽管没有财富,生活艰辛,但是却拥有着世间最宝贵的真情,温暖了人心。
  3 向善的追求。在欧·亨利的笔下,善良与丑恶并非黑白分明,在他的小说中,存在着一群这样的小人物,他们本质上并非坏人,却因生活中的一些不好的行为而被强加为不法之徒。作者擅长捕捉这些堕落小人物身上人性的闪光点,为读者呈现了他们弃恶向善的过程。尽管这些小人物被称为是匪贼、骗子,不过他们都是抱有情感的骗子,被称为是善良的骗子、友好的匪贼。小说创作的初衷是作者对向善人性观念的追求,作者将“人性本善”的理想寄予在这类小说中。《重新做人》中的吉米·瓦仑丁显露的是置自己于不顾的善良之心,演奏的是一曲人情与人性的赞歌。欧·亨利不仅歌颂了吉米·瓦仑丁向善的精神,也赞扬了警探的善良,使温暖发挥得淋漓尽致。小说《双料骗子》中的主人公小利亚诺受人怂恿去欺骗一对老绅士夫妇的钱财,却被他们体贴入微的爱所感动,决定不让他们再次受到失去儿子的打击。作者在这里表现的是堕落之人的向善追求。此系列小说中骗子、匪贼,都只是对资产阶级上流人物进行嘲弄,“以毒攻毒”,大快人心,或者是对弱者进行善意的欺骗,是帮助他人的行为。作者的目的是想要所有人的内心都是幸福的,哪怕是社会最底层的人。
  4 向往西部文明。欧·亨利的小说题材可分为西部题材和城市题材两大类。由于作者早年在西部牧场生活,因此十分热爱西部辽阔草原的生活,并对西部草原人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作者看来,美国西部文明与东部城市文明大相径庭。美国东部城市是用钢筋水泥铸造的阴冷城市,工业上的发达导致了人性的磨灭,充满了金钱的铜臭味儿;而资本主义的压迫没有辐射到西部草原,那里充满了自由,人们正直、勤劳、勇敢,不存在勾心斗角的厉害关系,散发着泥土的芳香。因此,作者创作了一系列描写西部大草原的作品。《索利托牧场的卫生学》中描写了集城市人特点于一身的赌棍麦圭迩来到草原牧场,在大自然的孕育下逐渐康复,并磨化了他的种种恶习,再一次赋予了他宝贵的生命。此类作品还有《活期贷款》、《公主与美洲狮》、《寻宝记》、《比绵塔博饼》等等。在西部草原主题的作品中,主人公都是勇敢、奋发的,他们简朴的生活却色彩斑斓,奔放自由,体现了人性的品格:友情、爱情和尊严,没有东部城市中的压抑。在这些小说中,人们之间不存在欺骗,没有肮脏的心理,只有纯朴和真诚。也许美国西部也有它自身的不足之处,不如作者笔下那般无暇,不过西部草原是作者内心深处的伊甸园,作者对其进行刻意渲染更是体现了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西部文明的向往,也是作者人生理想的追求。   二 批判违反人性的假丑恶
  欧·亨利生活的时代,正值美国社会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赤裸裸的金钱诱惑和冷酷无情的竞争扼杀了人们美好的情感。欧·亨利毫无保留地揭露了上流社会违反人性的丑恶,在小说中尖锐地批判了黑暗的社会。
  1 揭露冷酷无情的悲惨世界。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磨灭了人们美好的本性,这个积累财富的大城市成为了“四百”个资本主义者的天堂和“四百万”个弱者的地狱。在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中,作者讽刺地为读者描写了苏贝想要进监狱讨生活的艰难,而当苏贝想要重新开始生活时却意外地被警察逮捕,作者通过苏贝的这一经历尖锐地批判了颠倒是非的美国法律。对于这一层面的描写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作者作为逃犯和囚犯的经历,使他对美国司法界有了深刻的认识。小说《没完的故事》中的纽约如同猛兽般吞噬着人们的青春和未来,《带家具出租的房间》更是深刻地体现了年轻人在悲惨境遇中的无可奈何。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无论怎样反抗,终究还是走投无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上演了不胜枚举的凄凉故事。在这样的环境下,小人物怎能安逸的生活!
  2 讥讽上流社会的丑恶。欧·亨利通过一系列的小说作品来讥讽上层社会灯红酒绿的生活和虚伪冷酷的面目,揭示了所谓“文明社会”的丑恶与黑暗。小说《黄雀在后》是一部寓言式的短篇小说,作者在小说中辛辣地讽刺了金融家的卑鄙和奸刁,同时也力透纸背地揭开了当时社会文明的外衣,将欺凌百姓的“恶魔”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们选择的道路》,从表面上来看,作者所描写的是匪贼,而实际上是为揭露了金融资本家的激贪厉俗,他们认为所有的权力和金钱都应由自己掌握,作者从侧面揭示了资本家贪婪的实质。欧?亨利在小说中从不同的角度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真实面目,抢、诈、偷是资本家致富的手段,残暴、卑鄙、奸刁是资本家的本性。在美国“文明、自主”的天国中,却充满了黑暗,各式上层人物粉墨登场,隐身在“合法”的外衣下对底层人物实施欺诈,虽然这些人为美国创造了经济神话,但同时也是他们逼得他人走投无路,使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
  3 批判扭曲的人性。欧·亨利在小说中对资本主义制度压榨下扭曲的人性进行猛烈的批判,无论是上流社会的人性扭曲,还是底层人物的人性堕落。小说《赌神与爱神》中大资产者将爱神拜服在赌神的脚下,金钱掩盖了爱情的光芒;在《忙碌经纪人的浪漫史》中,金钱居然能够让男主人公哈维忘记了自己已经结婚!在这畸形的社会中,哈维俨然成为了为金钱而奋斗的机器。在金钱主义的腐蚀下,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人性也受到了一定的扭曲。在欧·亨利的小说中,不仅仅有对小人物真善美的讴歌,同时也会揭示他们缺憾的一面。在小说《华而不实》中,入不敷出的建筑师钱德勒依然把自己打扮成上流社会人物,虚荣的他最终错过了美好的姻缘,作者不仅为他感到惋惜,也辛辣地讥讽了上流社会金钱至上的风气。在这种环境下,即便是底层的小人物,也会迷失真性情。欧·亨利在对这些违反人性的丑恶现象进行批判时,并没有公开斥责,也没有大义凛然的说教,而是从一些滑稽的故事情节中予以体现,让读者掩卷沉思,这些小说作品饱含了欧·亨利对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至上的讥讽与批判,也深刻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三 结语
  欧·亨利的短篇小说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社会生活,人性主题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共鸣。小说内容丰富,思想深邃,故事多为细小琐事,不过正是这些寻常的素材,深刻地体现了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在自然的叙述中让读者体会真实,从而对人性的真善美予以赞美,对违反人性的假丑恶予以批判。他的作品既是热情的赞歌,也是锐利的武器,让人们沉浸在人性美的同时也否定丑恶的行为,引起读者的共鸣。欧?亨利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注,体现了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道德、观念价值等问题的思考,并将这些问题融入在平凡的故事中。作者的目的不仅仅是在进行赞美和批判,而是希望能够唤醒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性的美好。因此,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并非是为了取悦读者而整合的谈资笑料,其存在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是巨大的,更多地受到读者的关注和喜爱,对于欧·亨利短篇小说值得更深层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时胜梅:《为弱者歌唱》,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2] 田芳:《欧·亨利小说中的人性主题》,《湘潮·理论版》(下半月),2008年第12期。
  [3] 成宁:《照亮读者心灵的艺术——浅析欧·亨利短篇小说的结构特色》,《名作欣赏》,2010年第6期。
  (贾婕婷,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一  寓言创作可不是个轻巧活儿。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员崔慕良(笔名老莫)先生自述:“学写过小说,学写过杂文,相比之下,寓言虽短,写起来并不易,有时为一二百字,苦思几月难成。”老莫写寓言,有近四十年的历史。他的寓言作品有十多篇发表在人民日报漫画刊《讽刺与幽默》上;结集出版了《寓言百则》;近日又有五篇作品入选《生命的真理》一书。《生命的真理》是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在成立三十周年之际,为全面、集中地展示我
期刊
摘要 新历史小说作为一种文学现象,与传统历史小说和革命历史小说的区别之一就是新历史小说重新发现了个人。本文通过分析新历史小说中传统英雄消解和民间形象突显两大特征,探讨了欲望、恶以及真实的生命体验对于个人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新历史小说 个人 人物内涵  新历史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股朝向历史的文学现象,被一些评论家认为是“1989-1992年这段时期,最值得文学史记忆
期刊
摘要 爱情之于女人,好比鱼儿和水,王安忆作为一个深谙女性心理的作家,自然是明白爱情与女人之间剥不离剪不断的缕缕关系。相比较在《雨,沙沙沙》和《流逝》中对女性觉醒意识的强化描写,《长恨歌》中女性意识的体现则显得犹抱琵琶半遮面。王安忆用一支伸到上海弄堂深处的笔,在诸多的少奶奶、名媛、上海卡门等上海女人形象中树立了一个特殊的王琦瑶形象。当我们在心田品一品王琦瑶的爱情观,不觉就咀嚼出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爱
期刊
摘要 大家所熟悉的现代小说《围城》是中国著名小说家钱钟书的代表作品,以其现今人生态度、万事之间的关系为特点,备受大家的喜爱。特别是这部小说的主体所揭示出的人生愿望更是成为了人们对现实生活反思的出发点。小说主要从婚姻生活开始写起,小到日常起居大到无法回避的家庭问题,为我们诠释出了“围墙”的寓意。本文主要通过对于小说的分析与论证来对《围墙》这部小说的主题内涵以及其审美意象进行问题,从而以包孕时空的现实
期刊
摘要 余华创作的《第七天》又重新回到了死亡的主题上,此部小说是以“寻找”为叙事主体,文章主要讲述的是主人翁杨飞的亡灵在阴阳界穿梭的故事,作者通过死亡来反映社会现实中的各种混乱伦理秩序,揭示出被诡异逻辑掩盖的荒诞生存,以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带来各种隐含的精神疾病,更是用来传达作者对于诗性正义吁求和召唤的一种手段,并通过亡灵在阴阳间的游荡,从精神层面展开了从现实到诗意的递进式描写以及作者创作的审美风格
期刊
摘要 《穿条纹衣服的男孩》是以二战为背景,以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九岁的儿子布鲁诺的所见、所闻、所感为视角,编织了隐含作者与理想读者,不同民族、成人与儿童、不同阶层等之间的“对话”,对人类看似理性的“非理性”行为进行质疑,谱写了一曲个人悲剧、家庭悲剧、民族悲剧和人类悲剧。  关键词:儿童视角 对话 悲剧  一 引言  约翰·伯恩(John Boyne,1971-)是爱尔兰新锐作家,《穿条纹衣服的男孩
期刊
我爱上你,在田野  一身的凸瘤丑陋  像一块铁压住大地的一角  用内心的光  照亮自己,缓缓地爬  我蹲下来  用疼爱的眼光看着它  与我的命多么相同  忍受那么多白眼  还默默付出内心的爱  吞下寂寞和无奈  道不尽冷冷世俗的歧视
期刊
摘要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其小说《羚羊与秧鸡》中,通过叙述者“雪人”对过去的回忆展现了人类主体性的不断膨胀,随着“秧鸡”毁灭人类与造人计划的实现到达顶点而沦于瓦解,劫后余生的“雪人”在当下的遭遇是对人类沙文主义的反讽与解构。作品体现了作者的生态整体观。  关键词:主体 人类沙文主义 《羚羊与秧鸡》 解构 生态整体观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一位有强烈使命感的加拿大现代作家。她所创作的极富生态内涵与警
期刊
压地  我离开校门走向社会的时候,我们农村正是生产队时代。那时候就业可没像现在这么费劲,如果是选择回乡务农,你只要扛着一把当时农活儿需要的工具,比如锄头铁锹什么的,走进那生产队的大院,向队长报告一声:“我回来干活儿来了。”其他什么手续也不用,你就是生产队的一名社员了。  刚入社,因受年龄技能甚至资格等因素影响,待遇肯定与老社员有所区别。所谓“待遇”,一是体现在工分上,二是体现在派活儿上。我入社时,
期刊
摘要 《荒野的呼唤》是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的成名作,自其发表之后就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深受人们的喜爱。作者在这部小说中通过对自我存在主义的解读,唤醒人们对于生存意义的思考,同时也生动体现了当人们处于荒谬世界时内心的痛苦和孤独。本文主要通过对杰克·伦敦在《荒野的呼唤》中所体现的对于人性、自然生态、追求自我以及对自由等的分析和探讨,对作者想要在小说中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进行探究。  关键词:《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