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性生活事件对高职学前专业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链式中介效应分析

来源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790434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深入剖析负性生活事件对高职学前专业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探讨反刍思维、心理韧性在负性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笔者选取贵州省、广西省、四川省五所高职高专院校2152名高职学前专业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负性生活事件量表、反刍思维量表、心理韧性量表以及主观幸福感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高职学前专业学生的负性生活事件平均得分为1.83,其中重度负性生活事件(4-5分)占比2.5%,中度负性生活事件(2-4分)占比28.6%,轻度负性生活事件(1-2分)占比68.9%.主观幸福感平均得分为4.52,其中高水平主观幸福感(5-7分)占比24.6%,中度水平主观幸福感(3-5分)为占比72.8%,低水平主观幸福感(1-3分)占比2.6%.2)男生在负性生活事件得分上高于女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生活负性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三条中介效应实现:反刍思维中介作用(39.1%),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20.5%),反刍思维与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作用(19.6%).
其他文献
为改变当前幼儿园过渡环节中教师主导下的“放”“管”失衡现象,将儿童观点纳入到班级建设之中,提升幼儿的主体参与感,笔者以新童年社会学为理论基础,邀请山西省L市K园一个大班的幼儿及教师参与研究,通过访谈了解幼儿对过渡环节的看法以及教师在当前过渡环节安排中的困境.同时,笔者依据扎根理论,使用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对研究资料进行编码分析.结果表明,幼儿对过渡环节的看法包括概念认知、实际体验和内心期待三个方面.为了真正落实儿童意愿,教师作为主要实施者,应该转变教育思想,重视儿童声音,并积极回应幼儿的想法,优化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叙事”的核心内涵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中国传统叙事以史传叙事为源起,以道德叙事为核心,注重实录性和伦理性.受社会变迁的影响,中国传统叙事在两汉魏晋时期经历了从史传叙事到民间叙事的转变,表现为小说的兴起和发展.但史传叙事与民间叙事的发展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史传叙事的实录性和伦理性在民间叙事中得以保留,两者共同构成中国传统叙事的独特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