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逃课的动因分析及其思想教育策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lhz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生逃课情况日趋严重,是目前高校教学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减少和消除逃课行为对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对当前大学生逃课行为进行了动因分析,并针对防止大学生逃课行为的思想教育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大学生逃课 动因 思想教育
  
  课堂教育是目前高等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而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广泛存在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新时期下高等教育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据调查资料显示,高校专业课逃课率达到20%左右,基础课逃课率超过25%,哲学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逃课率更高达50%以上[1,2]。逃课现象随年级的升高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大四现象”的形成对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危害[3]。此外,在传统逃课范畴外,出勤而不出心思的“隐性逃课”现象也在高校课堂上占有很高的比例。因此,针对上述问题,剖析大学生逃课现象背后的动因,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对遏止逃课和“隐性逃课”,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1.大学生逃课动因分析
  1.1客观原因。
  1.1.1教育体制存缺陷,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的教育体制依然沿用“统一规格”的教育形式,即采用“生产线”式的教学流程,培养专业性规格一致的学生。這种教育体制难以满足学生对知识多元化的需求,制约学生的个性发展,导致要求个性解放的大学生群体倍感个性发展受到压抑,产生对学习的厌倦和苦闷,诱发逃课现象。调查表明,逃课的学生中近半数在图书馆自习或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而贪睡和迷恋游戏的学生仅占6%[4]。
  1.1.2缺乏专业背景教育,学生较长时间处于对所学专业的迷茫状态。
  受专业调剂等原因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在考入所学专业时缺乏对专业情况的深入了解。而专业课程大多设置在高年级授课,学生从进入大学到接触专业课教育往往需经历相对漫长的专业教育真空期,从而导致学生较长时间内处于对所学专业迷茫、懵懂的状态,难以尽早地确立学习目标,不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导致逃课和“隐性逃课”。
  1.1.3教学组织形式刻板,教学环节缺乏吸引力。
  教学组织形式以单一的课堂教学为主,教师素质、教材质量等因素成为教学的制约因素。在目前的高校评价体系中,对教师素质的评价大多侧重于科研水平的考量,导致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教学缺乏激情。教材建设滞后的问题也是导致课程缺乏吸引力的重要因素,陈旧的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难以引发学生的共鸣。此外,针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现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增加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方面,但在目前的教学环节中该部分内容所占比例不大。
  1.1.4学校教学管理不科学。
  大学生的管理多为辅导员负责制,而多数学校的辅导员管理学生的数量庞大,辅导员受个人精力的影响,管理工作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漏洞和死角。并且教学工作多由教务部门下达,由主讲教师负责组织,与管理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辅导员工作形成近乎平行的两条线,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不利于及时发现学生逃课。此外,就业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的重要工作之一,部分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和丰富校园文化,忽视了与学生学习生活的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学生逃课。
  1.1.5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难以集中精力学习。
  目前社会的就业压力日趋增大,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学生迫于就业压力,不得不忙于各种考证过级、考研,奔走于各种招聘会和面试,并且随着年级升高毕业临近,这种现象愈演愈烈,造成学生难以投入精力进行课程学习。
  1.2主观原因。
  1.2.1缺乏对大学教育的正确认识,自制力差。
  大学的教育有别于中学教育,在中学教育阶段,学生集中精力学习升学考试科目,升学的目标明确,考核指标简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大学教育则围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重点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人才培养目标展开,课程设置呈现多元化,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发散性。学生进入大学后,缺少明确的升学压力,又缺乏对大学教育宗旨的理解,往往容易出现个性释放的反弹,惰性支配下进入厌学、逃课的恶性循环。此外,由于大学阶段是大多数学生离开家庭生活步入集体生活的第一次体验,在获得对时间、空间、金钱等多方面支配权的同时,容易形成突发的不适应,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自制力不足的学生容易受到周边同学的影响,发生从众性质的集体逃课行为。
  1.2.2对所学专业的缺乏了解和兴趣。
  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认识和了解是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家长主导的志愿填报,专业调剂,入学后有关的专业教育不足,等等。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但由于教学管理体制的约束,无力改变现状,因此采取消极应对方式,基本放弃了所学专业的课堂学习。据抽样调查,通过一段时间的大学学习,表示对所学专业喜欢的占12.1%,逐渐喜欢的为50%,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硬着头皮学的占23.3%;对所学专业前景看好的学生有15.7%,基本看好有48.8%,而明确表示不看好的学生也有22.8%[4]。
  1.2.3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或对课堂学习缺乏正确认识。
  部分大学生受“六十分万岁”、“混学位”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懈怠,沉迷于网络、小说、游戏、社交等活动,出现“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恶劣现象,扰乱了教学秩序。另外,有些大学生认为,学习理论课程,只要获得较高的考试成绩就行,没必要参加课堂学习,在图书馆学习或自习也能够达到学习目标。这种对课堂教学的消极认识也是导致逃课现象的重要诱因。
  1.2.4缺乏远大理想和人生目标。
  大学时期是形成人生理想和目标,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时期。受当今各种社会思潮和客观环境的影响,部分大学生歪曲认识知识重要性,将未来寄托于不合理现象,缺失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从而导致轻视大学教育对人生价值实现的重要意义。这种人生理想和目标的错位导致学生无心向学,消极懈怠应对学校教育,促使逃课现象蔓延。
  2.针对大学生逃课的思想教育策略
  思想引导和教育是确保大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逃课现象深刻反映出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和行为特点,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逃课问题,在健全教学管理和制度管理的同时,开展必要的思想教育也是有效解决途径之一。
  2.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大学生自主自律教育能力。
  大学生对人生追求和自我价值处于茫然状态是导致学习浮躁、挫败感强、纪律意识差等问题的重要诱因。因此,只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其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坚定的人生信念,才能从思想上解决逃课等懈怠和懒惰行为。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大学的教育是以自主教育、自律教育为主的教育过程,是培养自主自律教育能力的重要时期,是树立和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阶段,不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激励大学生在正确的人生理想指引下,立足自身素质培养,避免因眼前利益导致人生目标错失,防止因缺乏人生目标引发的逃课行为。
  2.2强化自我学习动机教育。
  学习动机是学习行为的内驱力,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和引导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减少逃课行为的重要手段。学习动机的形成与学生的学习心理紧密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动向,分析学生对学习的心理满足感有助于发现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的变化,消除不良因素对学习心理的影响,促使其在家庭、学校、同学的关爱下,不断强化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动力。此外,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因材施教,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也有助于从根本上杜绝逃课现象的发生。
  2.3完善管理制度,强化学风建设和激励机制。
  大学生受阅历和生活经历所限,心理成熟较晚,难免因自制力差导致懒惰懈怠,诱发逃课行为。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合理的奖惩制度从思想上规范其行为,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其自觉规范自身行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建立有效的学风激励机制,促进优良学风建设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具有重要作用。开展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对防止大学生因学习心理浮躁、消极散漫等引发的逃课行为具有良好的效果。
  2.4帮助学生克服不良情绪,避免学习心理障碍。
  大学的学习生活具有多面性,身处其中的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压力,产生各种不良情绪,如果缺少合理的疏导和宣泄就往往会影响学习信心和态度,导致消极厌学等不良行为的发生。因此,在开展思想教育过程中,需教育学生正确面对失意和挫折,引导其采取正确的方式削弱不良情绪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我、肯定自我,并建立合理的自我期望,避免因消极情绪造成的学习心理障碍,倡导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减少和避免逃课行为。
  
  参考文献:
  [1]孔令富,肖蓉,阮谦等.大学生逃课心理研究及对策分析——以农科类大学生为例.中国电力教育,2010,(3):189-191.
  [2]谢华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逃课对策探析.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6,(2):193-195.
  [3]杨远芬,郭元锋.“大四现象”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及对策分析.教育与职业,2007,(2):170-171.
  [4]陈刚.大学生“逃课”的心理动力分析及对策.中国青年研究.2005,(8):84-88.
其他文献
摘 要: 高校设立学生公寓,是为了尽可能为大学生们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公寓是课堂的延伸,知识消化的主要场所,专业学习的第二课堂,学校育人的主阵地。本文探讨了大学生公寓文化的内涵,基本结构,以及实现育人功能的对策。  关键词: 高校学生公寓 大学生公寓文化 育人功能 实现对策 原则    从2000年开始,我国高校实施了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随着改革的推进,各省、自
摘 要: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素质是大学生的必备素质,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本文阐述了创造力的内涵和特征,分析了大学生创造力的现状,并进一步探讨了大学生提高自身创造力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 创新 创造力 培养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大学生的创造力水平直接关系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大
摘 要: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一个不能忽视的群体,在“发展性”资助理念前提下,他们的成长和成才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新课题。文章针对如何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问题提出一定的意见和对策。  关键词: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阶层的形成和分化,以及教育消费的增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早已进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摘 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这种趋势在高校中也日益流行。特别是高职院校中,各学生部门的机构更加与社会接轨,高职院校的各个职能部门工作越来越复杂细化,更高效地激发学生干部的积极性,产生更高的工作效率是重中之重。学生干部对于繁荣校园文化起着重要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干部的积极性,不仅能使校园活动更出色地完成,在学生管理上也能提供可靠的保证。本文分析了新的形势下如何激励高职院校学生干
摘 要: 中国社会自改革开放以来的深刻变化造成民众价值观的巨大变迁,“90后”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趋势的影响。“90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大,思想更活跃和自由,价值观也就显得多元化。我们应该从社会、学校、家庭、自身等角度多方面入手来加强“90后”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 “90后” 价值观 教育对策    一、“90后”价值观取向特征  (一)“90后”定义。  本文所谈的“90
摘 要: 激励理论与方法一直为教育界所重视,激励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外教成为中国教师队伍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探究外教课堂激励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外教的激励措施的研究,探析其主要激励方法,分析该方法的不足之处,并针对中国学生的实情,提出解决之道。  关键词: 激励机制 外籍教师 课堂制度    一、外籍教师的主要课堂激励措施  1.刺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