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如资质、性格、能力、心理特点、思维状况)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因材施教”是我国传统的教学原则之一,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同样也是知易行难的典型。也就是说教育中最难做到的也是因材施教。古人设帐授徒,往往以个别传授为主,因而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较为方便,比如孔子对三个学生作过三种不同的关于“仁”的解释,这也就是因材施教。可是今天情况不同了,今天的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共同的问题进行讲解,要做到因材施教似乎不那么容易。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学生语文程度的差距较大,发展很难平衡,这又要求教师认真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使程度不齐、情况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进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因而也就成为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的问题之一。
实施因材施教,要充分了解学生之“材”,才能因其“材”而施教。如果缺乏这个必备的前提,何谈“因材施教”呢?现代学校教育,虽然从理论上早已接受了这种观点,但在实践中,常常只是把备课看作是备教材,很少备学生。然而,学生各有不同的兴趣爱好,“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别,课堂上千篇一律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不去考虑哪些学生能接受,哪些学生不能接受,学生能接受多少,自然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中的因材施教,除讲课时注意有的放矢,使程度差的能接受、理解,使程度好的也能有所得益外,特别体现在对学生的不同要求方面。布置作业,是最宜于也是最便于因材施教的。而作业在学生的学习中,又是重要的一环,起到温故知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等诸方面的促进作用。在布置作业中按因材施教的原则,做到既有共同的基本要求,又针对不同对象分别提出不同要求,对学生的帮助就大些。
例如读《出师表》,要求学生解释一些句子中的“以”的用法:“以光先帝遗德”的“以”作“用来”解,“以塞忠谏之路”的“以”字作“以致”解等等,讲读课文时都随文作过解释,练习时要求学生复习整理,并不困难。有些词语现在还在运用,如“不懈”、“妄自菲薄”、“和睦”、“苟全性命”、“斟酌”等,要求学生运用这些词语造句,这也是不难的。这类练习是对一般学生的基本要求,他们都能做到,而且也是应该做到的,这些练习,就可以作为共同的普遍要求。另外,对有些程度较好的学生,还可以指导他们写些短文,如《诸葛亮的故事》、《我所知道的诸葛亮》等。这种练习除运用课文中的材料外,还可以联系课外搜集到的有关诸葛亮的材料来写。这种练习可以锻炼独立搜集材料、组织材料的能力,比一般解释、翻译的要求略高些。对一些学习成绩比较突出的学生,还可以提更高的要求,比如要他们写《<隆中对>和<出师表>的写法比较》、《从<隆中对>和<出师表>看诸葛亮的政治才能》等。这种练习要求联系两篇课文,或从写法上作比较,或从内容上作综合分析,或利用两文中的材料重新组织成文,这种分析写法或评论人物的题目,难度就大了。一般来说,难度较大的练习,不作统一要求,不要求全体学生都做,可由学生自由选择,或指定某些人做。这样既满足了程度较高的学生的要求,对一般水平的学生又没有压力。正因为没有压力,不少学生,反而会争取向难题进军,也愿意一道做。
因材施教也体现在对各种不同情况的学生应该不同对待上。如学生的思想不同、爱好不同等等,教师可以针对他们不同的情况,因势利导进行教育。有这么一个学生,喜欢打篮球,也有一定基础,他总觉得自己的理想就是成为篮球运动员,从而想放弃对文化课的学习。对这个学生,我一方面鼓励他,肯定他的这种想法很好;另一方面我更主要的是教育他,我们做任何事不应该只考虑小范围,篮球比周围的同学打得好一些,但跟职业篮球运动员水平相差太远,再加上身体等方面的因素,目前,可将打篮球作为一种爱好,同时切不可耽误了文化课的学习。另有一个学生,颇有文才,但经常在文章中发牢骚,写的文章常常流露消极思想,情绪比较低落。据了解,他是由于入团问题没有解决因而思想苦闷,种种不良情绪就很自然地在文章中流露了出来。对这位同学,我耐心地开导他,帮助他树立正确的认识,后来,他的负面情绪渐渐消失了,文章的感情也就健康积极了。还有一位学生,学习很用功,但写的文章总是很平淡,缺少意趣。原来他平日喜欢离群索居,因而生活贫乏,无材料可写。我就启发他多参加集体活动,使他丰富生活,进而丰富写作,后来他的文章也渐见进步。这些思想工作看来似乎都是语文教学以外的,但却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关系很大。因为文章是表达思想的,如果思想有问题,怎能写出好文章来呢!
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往往是他们不同性格、不同志向的具体反映。针对他们的不同爱好,帮助他们学好语文,主要在于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学生中有的好读自然科学书籍,有的喜欢研究时事,有的爱好文娱、体育活动。为了对他们有所帮助,教师最好能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引导他们学好语文。例如,有个学生喜欢研究时事,有一时期对美国黑人斗争很有兴趣,我就把平日搜集到的有关黑人斗争的资料交给他,并要求他写出一些评论文章来。他这样做了,既增加了研究兴趣,也提高了写作能力。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发展是不平衡的,有时会出现不同的偏向和缺陷。教师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加以指导。可以说这也是一种因材施教。例如,有个学生喜欢写长文章,内容虽尚丰富,但往往不够简练,有长而空的偏向;另一个学生善写短文,文笔虽尚简练,有时失之单薄。对前者我指导他要言之有物,注意简练;对后者我鼓励他要开拓思路,丰富内容。当然文章的好坏,不能按长短来分,而以打基础为目的的写作练习,则应该要求学生长文、短文都会写,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加以指导,可使他们发展得更全面。
总之,教学要“目中有人”,因材施教,特别是在个别辅导时,更应针对学生个体的不同情况,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使学生普遍达到一般要求的同时,满足不同对象的不同要求,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孔子的这种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注重人的差异性,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每个人的发展,是科学求实的,是孔子留给后世的弥足珍贵的思想财富。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意思是说,学生都是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因材施教。
(责编 雷 艳)
“因材施教”是我国传统的教学原则之一,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同样也是知易行难的典型。也就是说教育中最难做到的也是因材施教。古人设帐授徒,往往以个别传授为主,因而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较为方便,比如孔子对三个学生作过三种不同的关于“仁”的解释,这也就是因材施教。可是今天情况不同了,今天的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共同的问题进行讲解,要做到因材施教似乎不那么容易。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学生语文程度的差距较大,发展很难平衡,这又要求教师认真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使程度不齐、情况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进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因而也就成为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的问题之一。
实施因材施教,要充分了解学生之“材”,才能因其“材”而施教。如果缺乏这个必备的前提,何谈“因材施教”呢?现代学校教育,虽然从理论上早已接受了这种观点,但在实践中,常常只是把备课看作是备教材,很少备学生。然而,学生各有不同的兴趣爱好,“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别,课堂上千篇一律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不去考虑哪些学生能接受,哪些学生不能接受,学生能接受多少,自然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中的因材施教,除讲课时注意有的放矢,使程度差的能接受、理解,使程度好的也能有所得益外,特别体现在对学生的不同要求方面。布置作业,是最宜于也是最便于因材施教的。而作业在学生的学习中,又是重要的一环,起到温故知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等诸方面的促进作用。在布置作业中按因材施教的原则,做到既有共同的基本要求,又针对不同对象分别提出不同要求,对学生的帮助就大些。
例如读《出师表》,要求学生解释一些句子中的“以”的用法:“以光先帝遗德”的“以”作“用来”解,“以塞忠谏之路”的“以”字作“以致”解等等,讲读课文时都随文作过解释,练习时要求学生复习整理,并不困难。有些词语现在还在运用,如“不懈”、“妄自菲薄”、“和睦”、“苟全性命”、“斟酌”等,要求学生运用这些词语造句,这也是不难的。这类练习是对一般学生的基本要求,他们都能做到,而且也是应该做到的,这些练习,就可以作为共同的普遍要求。另外,对有些程度较好的学生,还可以指导他们写些短文,如《诸葛亮的故事》、《我所知道的诸葛亮》等。这种练习除运用课文中的材料外,还可以联系课外搜集到的有关诸葛亮的材料来写。这种练习可以锻炼独立搜集材料、组织材料的能力,比一般解释、翻译的要求略高些。对一些学习成绩比较突出的学生,还可以提更高的要求,比如要他们写《<隆中对>和<出师表>的写法比较》、《从<隆中对>和<出师表>看诸葛亮的政治才能》等。这种练习要求联系两篇课文,或从写法上作比较,或从内容上作综合分析,或利用两文中的材料重新组织成文,这种分析写法或评论人物的题目,难度就大了。一般来说,难度较大的练习,不作统一要求,不要求全体学生都做,可由学生自由选择,或指定某些人做。这样既满足了程度较高的学生的要求,对一般水平的学生又没有压力。正因为没有压力,不少学生,反而会争取向难题进军,也愿意一道做。
因材施教也体现在对各种不同情况的学生应该不同对待上。如学生的思想不同、爱好不同等等,教师可以针对他们不同的情况,因势利导进行教育。有这么一个学生,喜欢打篮球,也有一定基础,他总觉得自己的理想就是成为篮球运动员,从而想放弃对文化课的学习。对这个学生,我一方面鼓励他,肯定他的这种想法很好;另一方面我更主要的是教育他,我们做任何事不应该只考虑小范围,篮球比周围的同学打得好一些,但跟职业篮球运动员水平相差太远,再加上身体等方面的因素,目前,可将打篮球作为一种爱好,同时切不可耽误了文化课的学习。另有一个学生,颇有文才,但经常在文章中发牢骚,写的文章常常流露消极思想,情绪比较低落。据了解,他是由于入团问题没有解决因而思想苦闷,种种不良情绪就很自然地在文章中流露了出来。对这位同学,我耐心地开导他,帮助他树立正确的认识,后来,他的负面情绪渐渐消失了,文章的感情也就健康积极了。还有一位学生,学习很用功,但写的文章总是很平淡,缺少意趣。原来他平日喜欢离群索居,因而生活贫乏,无材料可写。我就启发他多参加集体活动,使他丰富生活,进而丰富写作,后来他的文章也渐见进步。这些思想工作看来似乎都是语文教学以外的,但却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关系很大。因为文章是表达思想的,如果思想有问题,怎能写出好文章来呢!
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往往是他们不同性格、不同志向的具体反映。针对他们的不同爱好,帮助他们学好语文,主要在于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学生中有的好读自然科学书籍,有的喜欢研究时事,有的爱好文娱、体育活动。为了对他们有所帮助,教师最好能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引导他们学好语文。例如,有个学生喜欢研究时事,有一时期对美国黑人斗争很有兴趣,我就把平日搜集到的有关黑人斗争的资料交给他,并要求他写出一些评论文章来。他这样做了,既增加了研究兴趣,也提高了写作能力。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发展是不平衡的,有时会出现不同的偏向和缺陷。教师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加以指导。可以说这也是一种因材施教。例如,有个学生喜欢写长文章,内容虽尚丰富,但往往不够简练,有长而空的偏向;另一个学生善写短文,文笔虽尚简练,有时失之单薄。对前者我指导他要言之有物,注意简练;对后者我鼓励他要开拓思路,丰富内容。当然文章的好坏,不能按长短来分,而以打基础为目的的写作练习,则应该要求学生长文、短文都会写,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加以指导,可使他们发展得更全面。
总之,教学要“目中有人”,因材施教,特别是在个别辅导时,更应针对学生个体的不同情况,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使学生普遍达到一般要求的同时,满足不同对象的不同要求,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孔子的这种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注重人的差异性,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每个人的发展,是科学求实的,是孔子留给后世的弥足珍贵的思想财富。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意思是说,学生都是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因材施教。
(责编 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