锌离子掺杂的反应速率可调控型膨胀熟料

来源 :新型建筑材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awanghn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氧化钙-硫铝酸钙类膨胀熟料为基准,引入氧化锌调控膨胀熟料的反应速率。结果表明:氧化锌的引入及掺量增加,可使氧化钙-硫铝酸钙类膨胀熟料的膨胀收敛期在20、40、60℃下被不同程度地延后,且膨胀熟料的水化放热速率及放热峰值降低,出现时间也延后;引入氧化锌前后的砂浆抗压强度无明显变化;引入氧化锌的膨胀熟料中生成了新矿物相Ca3Al4ZnO10;1 d龄期时,随着氧化锌的引入,钙矾石生成明显减少。在不影响膨胀率的前提下,锌离子掺杂可调控氧化钙-硫铝酸钙类膨胀熟料在不同养护温度下的膨胀收敛期,有望进一步改善混凝土
其他文献
将环氧树脂(EP)分别涂敷于聚酰亚胺石墨带(GPTs)和聚酰亚胺石墨膜(GPFs),通过真空热压成型与分别采用堆叠和叠层方法制备得到GPTs/EP复合材料和GPFs/EP复合材料。借助XRD、SEM和PLM等手段对GPF及其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晶体结构、形貌和光学织构进行表征,并研究GPF的体积分数和尺寸对其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GPFs/EP复合材料,GPTs/EP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在不同方向显示出较大波动,其热导率和热扩散系数总体上随GPF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增大,GPF体积分数为80%
由于石墨烯具有优异的导热与导电性能,已被认为是最理想的散热材料之一,受到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广泛关注。在本综述中,我们总结了石墨烯薄膜在热管理领域的研究现状,介绍了还原氧化石墨烯薄膜,机械剥离石墨烯薄膜以及石墨烯基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应用性能。进一步地,对石墨烯薄膜在导热、导电应用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石墨烯薄膜在散热领域未来实现产业化应用所面临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计算的飞速发展,衍生了海量数据,我们已经进入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中各种信息量的指数型增长导致用户想要从大量信息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变得越来越困难,信息过载问题日益突出。推荐系统在缓解信息过载问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方法通过研究用户的兴趣偏好进行个性化计算,由系统发现用户兴趣进而引导用户发现自己的信息需求。目前,推荐系统已经成为产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研究的热点问题,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在电子商务、会话推荐、文章推荐、智慧医疗等多个领域都有所应用。传统的推荐算法主要包括基于内容的推荐、协同过滤
试验研究了不同配比的非煅烧磷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净浆和砂浆的耐水性,分析了复合胶凝材料中磷石膏用量和侵蚀时间对其耐水性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非煅烧磷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的耐水性与磷石膏用量呈负相关,磷石膏用量越多,净浆和砂浆试件吸水率越大,软化系数越小,静水和动水侵蚀时的质量损失越大,耐水性越差;磷石膏用量相同时,磷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砂浆的耐水性整体上优于净浆,其中磷石膏用量为45%的砂浆耐水性最佳,其96 h吸水率为4.36%,软化系数为0.82,动水侵蚀180 h质量损失率为1.60%。合理配比的磷石膏基
以Andreason颗粒紧密堆积方程为理论指导,研究了胶凝材料颗粒级配对水泥基凝胶体系性能的影响。通过调整水泥熟料、矿物掺合料混合材间的混合比例,筛选出最佳颗粒级配分布方案。结果表明:当m(矿粉+粉煤灰)∶m(水泥熟料)=14∶81或16∶79时,成型胶砂的力学性能最优;基体孔隙率明显降低,且优于纯水泥基准组,证明了优化矿物掺合料颗粒级配的可行性。
研究了聚羧酸高效减水剂(PCE)、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HPMC)对新拌石膏浆体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CE、HPMC均能通过吸附作用调控石膏浆体的流变性能,前者的吸附力为化学键和范德华力,后者的吸附力仅为范德华力。掺入PCE时,通过分子结构侧链的空间位阻作用改善石膏浆体的流动度,降低浆体的塑性黏度和屈服应力;掺入HPMC时,通过分子结构中羟基和醚键上的氧原子与水分子形成的氢键作用增加新拌石膏浆体的塑性黏度和屈服应力,改善浆体的和易性;掺入PCE-HPMC复合化学外加剂时,二者产生竞争吸附现象,由于PC
在水胶比为0.19~0.28范围内,制备了高性能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研究了水胶比对水泥基复合材料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干缩性能及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胶比为0.19~0.28范围内,随着水胶比的减小,新拌浆体的黏聚性逐渐增大,流动性逐渐降低,含气量增大;水胶比<0.22会对纤维与水泥基材的粘结造成不利影响,降低其极限延伸率和折压比;水胶比对水泥基复合材料干缩影响显著,干缩90%以上发生在10 d养护龄期以内,10 d后收缩率几乎不再增长;水胶比≤0.22条件下,试件破坏时纤维被拔断,水胶比
采用花岗岩、片麻岩、玄武岩和石灰岩石粉分别取代20%水泥制备水胶比为0.47和0.32的混凝土,以粉煤灰混凝土为基准,测试混凝土工作性能与3~1080 d立方体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研究发现,岩石粉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岩石粉混凝土强度发展呈现双阶段特征,3~180 d为快速发展期,180 d后进入缓慢发展阶段,采用复合指数函数模型可准确预测岩石粉混凝土强度发展规律;岩石粉混凝土抗压强度为粉煤灰混凝土的0.7~0.9,劈裂抗拉强度为0.8~1.0;岩石粉混凝土抗压-抗拉强度关系可采用幂函数
由于石墨烯粉体在复合材料应用中存在易团聚和低利用效率问题,构建3D石墨烯引起了研究人员极大的关注。同时,3D石墨烯本身具有许多优点,例如多孔结构、轻质、高导热、高导电性等,因此,它被广泛应用于热管理和电磁防护领域。为了全面理解3D石墨烯的研究进展,在本文中,我们详细地介绍了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3D石墨烯的制备策略。然后,从热界面材料、相变材料、电磁屏蔽材料、微波吸收材料等不同的应用角度全面综述了3D石墨烯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讨论了3D石墨烯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该综述能够为3
地聚合物材料具有高强、高韧性、耐腐蚀、耐火、固封重金属等优异的性能特点,一直是土木工程领域的一项研究热点,但目前对于地聚合物材料的研究仍缺乏系统性。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地聚合物材料的研究成果,针对地聚合物独特的性能特点和优异的化学稳定性,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地聚合物的冻融循环和煅烧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概述,对比地聚合物和普硅水泥在耐腐蚀性方面的差异;简述地聚合物材料的增韧改性方法和研究成果;综述目前地聚合物材料在建筑行业的应用情况,并简要分析地聚合物材料在建筑行业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