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广东音乐“硬弓组合”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来源 :神州民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0707033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通过追溯“硬弓组合”的形成与在发展历史进程中所经历的衰盛起伏,结合其对“广东音乐”的影响,从“广东音乐”风格形成的根源出发,以两首不同时期“硬弓组合”作品为例进行分析,继而探索“广东音乐”发展创新的方向。
  [关键词]硬弓组合;广东音乐;创新发展;活化
  “广东音乐”是我国近现代具有较深远影响的地方乐种之一,也是最具岭南文化特色的一大民间乐种。在经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广东音乐”韵味之独特、演奏形式之多样化和戏剧性之丰富。亦在此过程中,“广东音乐”乐器组合随之演变出形态各异、形式多样的乐器组合,其中,“硬弓组合”作为最传统的广东音乐之一,在“广东音乐”风格形成的初期,以至后来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从“广东音乐”的形成和发展两个时期,结合“硬弓组合”的音乐特征,追溯“广东音乐”的形成、发展脉络、乐器组合变化,并其探索对“广东音乐”风格的形成和影响。并以《到春来》和《广东小曲联奏》两首不同时期 “广东音乐”经典“硬弓组合”作品为例,利用中国民族器乐乐器法和配器学,从中分析对比“硬弓组合”的发展和现状,从而获得“广东音乐”风格形成的认识,进一步挖掘“广东音乐”发展道路的方向。
  一、“广东音乐”与“硬弓组合”
  1、“硬弓组合”
  “广东音乐”与“硬弓组合”两者在形成过程中有着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硬弓组合”出现在“广东音乐”孕育的初期,最早由“二弦、竹提琴、三弦、唢呐、短喉管、月琴、横箫”等乐器及打击乐组成。而这种乐器组合的原型最早可追溯到粤剧伴奏乐队组合(俗称“棚面”)。“广东音乐”最早的雏形便形成于广东本土戏曲粤剧的“过场音乐”和动作表演时演奏的小曲。“早期棚面组合方式,分左、右场。左场操二弦兼吹唢呐;二场操月琴兼吹横箫;右场司鼓;中场司大镲兼操二弦,还有大锣手。”到后来“八音班”的兴起,以“箫、笛(大、小唢呐)、月琴、竹提琴、板鼓、锣、镲等”乐器为主要乐队组合。
  2、“硬弓组合”的风格形成
  关于上述乐器配置,最初源于明朝万历年间外省传入的音乐文化——“京剧三大件”:京胡、月琴、弦子(即“小三弦”),通过与广东本地音乐文化融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乐器的加减。以“八音班”为例,当时,城乡文娱活动项目不多,而在广东农村广泛流行的正是在民间年节时令、喜庆吉日或红白喜事等活动中都少不了八音班和锣鼓的演奏。与今天不同的是,那些欢庆活动和重要节日的活动只能在户外,一是受制于场所的欠缺,二是受制于参与人数之众多。在此热闹情况下,加上音响设备的缺乏,演唱者或演奏者必需使出“浑身解数”才能突破“重围”,并致力把声音传得更远。所以,综合来说,二弦(又称“头架”)、竹提琴、短喉管、横箫等乐器因其独特且穿透力强的音色,自然而然成为当时的主奏乐器。这种乐队组合的演奏风格比较雄亮欢快、古朴缠绵,因此被称作“硬弓组合”。它的出现为 “广东音乐”初期的音乐风格奠定了基础。
  二、“硬弓组合”初期——以分析合奏《到春雷》为例
  《到春雷》与广东传统牌子曲中《到春来》名字相仿,旋律也相似,而在节奏上有着明显的差别(见谱例1《到春来》片段、谱例2《到春雷》片段),考虑到两者差别源于其两者体裁的不同,前者是广东音乐器乐曲,后者则是粤剧中配以锣鼓的牌子曲。在“广东音乐”的发展过程中,这样以粤剧曲牌的旋律为基调而派生出来的“广东音乐”比比皆是,如:《得胜令》、《双飞蝴蝶》、《水仙子》等等。
  《到春雷》是一首二弦、提琴(此处为竹提琴)、三弦和月琴的合奏曲,是典型的“硬弓组合”。这四件乐器,第一,在音区上,有着各自擅长的音区,于是在合奏时产生不同音区的合奏效果。也会因音域的局限自行将旋律翻高或翻低八度进行演奏(见谱例2《到》第4小节提琴声部)。第二,在演奏技巧上,每件乐器都有着其特有的演奏技法,二弦和竹提琴属于弓弦乐器,擅长拉奏旋律性强、流畅的音乐片段,形成基本的音乐框架。月琴和三弦作为弹拨乐器,擅长拨奏、滚奏,有着较强的颗粒性,增强了音乐的流动性。第三,在音色上,四件乐器音色清脆嘹亮,各有着尖透的个性。因而四人合奏时经常配合,互相搭配着加花,形成在节奏、力度上的补充支撑和音色上的支声合奏。尽管只是齐奏,且当时乐队中还没有和声配置的概念,但如此搭配便使得乐曲生色不少,悦耳动听。即使当时存在西方和声意识,但用在几件音色不和谐的乐器上,也不能和谐。在中国民族乐器的配器学的实际操作中,有别于西方配器学,由于中国民族乐器在音色上互相存在独特性和差异性,中国民族乐器配器更注重于音色上的组合,利用民族乐器这两个特性,从而构建立体的音乐空间。
  “因为民间乐手一般都是背诵乐谱,各人所加的花音不同,如果同一样的乐器合奏同一曲调而所奏花音不同,就会互相干扰,又如果两件同样乐器能够奏出同一样的花音呢,那是重复音色相同的乐器,形成多余,过去艺人们就不习惯这样做。”因此在乐器数量上,通常每件乐器为一人。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更多人接触并演奏“广东音乐”,从户外空旷的正式演出,转到室内消遣自娱的活动。场所和演奏性质的改变,让人们的听感更偏向于音色更柔和的“软弓组合”。这样的组合形式迅速传外省内外以至国外华侨地区慢慢取代了“硬弓组合”。“广东音乐”进入“软弓时期”。
  三、“硬功组合”焕发新機——以分析《广东小曲联奏》为例
  “硬弓组合”在20年代以前是广东音乐较为流行的组合形式,那时曲目并不多,一些“过场”音乐、“牌子曲”、“小曲”都不是太长,音域也不太宽广。也正是曲目的局限性,让“硬弓组合”得不到传播和更好的发展。
  据史料记载,广东音乐曲艺团吹管演奏家、被誉为“喉管王”的梁秋老师,曾将独立的几首“小曲”整理并改编为喉管独奏曲《广东小曲联奏》。后来,几经修改和对曲目进行增减出现多个版本,后以高胡演奏家卜灿荣老师重新编配的版本为现流传最广泛的版本之一(谱例采用卜灿荣编配版本)。其中包括:《百花亭闹酒》、《卖杂货》、《陈世美不认妻》等经典广东小曲、粤剧曲牌音乐组成。每段之间则以《百花亭闹酒》的主题旋律或加以变奏、缩减作为间奏(见谱例3,《百花亭闹酒》主题片段;谱例4,括号内旋律为间奏)。由此可见,在创作者的思维中,考虑了音乐段落布局(曲式)和旋律动机的利用发展。将西方的作曲技法融入到“广东音乐”的创作中。   近代,“硬弓组合”主要由二弦、竹提琴、月琴、大三弦、小三弦、短喉管(兼吹唢呐)、笛子等乐器和锣鼓组成。每件乐器数量依然为单一件。在编配上,除了注重乐器间音色的搭配,每个段落都有其主奏乐器,其他乐器作为伴奏乐器(见谱例5)。亦有乐器间的两两对答,或者是主奏乐器与其他乐器的单与众对答(见谱例6)。乐曲以京锣鼓开场,第一、二段分别为《百花亭闹酒》、《卖杂货》基本由全部乐器齐奏;第三段前半部分《陈世美不认妻》以短喉管为主奏乐器,第三段后半部分《恨填胸》、《琴音》突出竹提琴与喉管的对答(见谱例6);第四段《仙女牧羊》二弦领奏;第五段《一锭金》由笛子演奏出主旋律;第六段《红绣鞋》为二弦、竹提琴、喉管三样乐器主奏,其它乐器伴奏;第七段《霸腔慢板序》二弦独奏;第八段再现《百花亭闹酒》,在乐队合奏的基础上加入唢呐和高边锣等极具广东特色的打击乐,将全曲推向高潮并在高潮中结束。
  这个版本的《广东小曲联奏》在传统“硬弓组合”乐器编制的基础上加入西洋乐器:大提琴及低音大提琴,作为对乐队组合低音的补充,使其声音频段分布更宽广和均匀,继而令音乐更饱满动听。另外,编配者利用现代作曲技法和编配手法,对乐曲进行分段布局,对乐器的演奏进行分工和重组。不仅在听觉上、在视觉上,都大大提升了演奏和观赏的韵味和趣味性。
  四、“老树发新枝”,活化传统
  2008年,广东音乐曲艺团在欧洲巡演一行,以“硬弓组合”形式演奏《广东小曲联奏》登上了维也纳金色音乐大厅,其魅力成功征服了外国友人;2016年3月底在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大力支持下,广东音乐曲艺团录制了两张“发烧级”“广东音乐“大碟《南风·粤韵》。其中一张便将这首《百花亭闹酒》收录其中。作为“广东音乐”最傳统和最早的乐器组合之一,“硬弓组合”以其经典的特色乐器组合,独特的音色搭配,明亮欢快的音乐风格,在“广东音乐”历史发展中起着先导作用,也为“广东音乐”风格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并始终围绕贯穿。
  结语
  近年来,在受到众多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中,如何传承、发展和推广成了“广东音乐”重要的课题之一。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作为极具岭南特色文化代表之一,“广东音乐”通过整理、配器及乐队重新包装在国内外大小舞台渐露头角;在市内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平台上的宣传力度逐渐增强;地铁、机场“快闪”、惠民演出等多种形式与人民群众拉近距离,扩大推广层面,令民众以更便捷、新颖的方式体验“广东音乐”的韵味;“广东音乐”进校园,更是让青少年学生更直接、持续地欣赏和学习“广东音乐”,充分利用广东音乐传统组合“硬弓组合”的形式特点,在学生当中组织并演奏“广东音乐”经典曲目,并在此过程中领略“广东音乐”的魅力,继而从小培养对“广东音乐”的喜爱和演奏兴趣。
  参考文献:
  〔1〕黄锦培.广东音乐欣赏.广州出版社,2006;
  〔2〕《粤剧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粤剧大辞典.广州出版社,2008;
  〔3〕陶诚.“广东音乐”文化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集,2003;
  〔4〕孟德.音乐小百科.巴蜀书社,2013。
  作者简介:邓子珺(1990--),女,硕士。自幼学习钢琴,曾获世界华人青少年艺术节青少年组一等奖;亚洲环球艺术大赛获专业青年组银奖。2011年毕业于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后赴英国攻读音乐技术硕士。2015年,为广东音乐曲艺剧《新唱“紫钗记”》创作主题音乐和部分背景音乐,获好评;2016年参与经典广东音乐发烧碟《南风粤韵》编配工作,曲目:《双凤朝阳》、《柳浪闻莺》。现任广东音乐曲艺团作曲。
其他文献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  李白的《长干行》是唐诗的名篇,讲述一位少妇爱情和离别的故事,不单为后世留下了一句著名的成语:青梅竹马。也在开头两句就把中国古老的民间体育游戏——骑竹马告诉给了后世的读者。那么,李白诗中的竹马为何物?古代的骑竹马又有没有流传到今天?  李白时代的竹马现在只能从诗词书画中去寻找痕迹。敦煌晚唐第九窟东壁门南供养人
期刊
[摘 要]广东因其滨海的地理特色,海神(水神)信仰繁盛,所奉海神(水神)也众多,其中南海神信仰颇具岭南地区特色。在南海神信仰传播发展的过程中,还伴随着神格的变迁,祝融从南方司火之神,演变为南海神可以看作是五行观念与地方文化相融合的产物。而南海神进一步演化为南海龙王,则是国家祭祀与民俗信仰相互动的结果。  [关键词]南海神信仰;祝融;神格  南海神,民间俗称“洪圣大王”,自隋代于广州东南设南海神庙以
期刊
[摘 要]博物馆是人类文化遗产的收藏机构,包含着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全球范围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度的提升,博物馆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相当一部分博物馆在展陈内容中加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或者设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陈列。并通过博物馆的收藏、展陈等方式来宣传、解释其内涵,以呈现于民众。但是,目前的展陈现状并不十分完美,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关键词]博物馆;非物质文化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饮食类非遗也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关注。“食在广州”反映了广州饮食文化厚重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然而综观广州饮食非遗保护现状,仍存在不少问题,需理清思路,重视对文化的挖掘、发挥传承人的作用、活化利用传统资源,使饮食非遗在当代进行创造性转变和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广州饮食;非遗;保护;资源活化  广州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地。这里的民众世代相传,在适应自然环境及与
期刊
[摘 要]城市博物馆是留存城市记忆,引领社会风尚的场所,在城市历史研究与现代城市发展规划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广州地区若干博物馆的具体问题和工作经验,论述广州地区博物馆在发挥教育职能时,应因地制宜,立足市情,整合社会各类教育资源,更好地宣传和弘扬城市文化,增强市民对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认同感和对城市发展建设的参与度。  [关键词]博物馆;社教;广州地区;城市文化  城市博物馆是城市文明、博物馆建设发
期刊
[摘 要]互联网的普及影响着诸多的行业,在新的领域也在创造着一种新的生态。在博物馆的领域,互联网的应用也在悄悄的改变着传统的博物馆运行方式,互联网的使用得到大众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本文将针对互联网和博物馆的互动方式展开探讨,最终形成可行性的互联网+博物馆的联动发展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博物馆;互动模式  随着互联网和各行各业的不断结合,在新的领域已经创造出新的生态。互联网绝非仅仅是
期刊
[摘 要]利玛窦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肇庆是利玛窦进入中国内陆传播天主教的首站,他在肇庆6年取得了十个“第一”的成就,但却被驱逐出肇庆,其中有客观上原因,也有主观上的原因。利玛窦他们在传教策略运用方面固然有值得研究的地方,但更多的是当时历史环境所至。利玛窦离开肇庆带给我们的思考是什么?本文提供一些参考,以期对于正在发展中的社会有些积极意义。  [关键词]利玛窦;成就;离开;肇庆;原因;思考 
期刊
[摘 要]本文探讨在肇庆府城保护与复兴的项目中,如何保护和利用肇庆府学宫这一重要的儒学遗产,以更好地实现肇庆府城文化复兴中的儒家文化与地方历史文化特色。  [关键词]肇庆府城;肇庆府学宫;儒学遗产;儒家文化;保护利用  一、肇庆府城与府城文化复兴  肇庆古城墙以内及邻近地段,总面积约有61.82公顷,历来是肇庆府署所在的主城中心,即“府城”。肇庆府城保护与复兴计划是肇庆市政府2016年启动的最引人
期刊
[摘 要]纵观中国舞剧发展史,中国舞剧在世界舞剧界拥有充足的活力和无限的可能,每个时期的舞剧都有其鲜明的特色与时代特征,做为新时代舞者更需要立足于本土特色文化与先进高科技手段巧妙的融合,将会衍生出更多精彩,风格迥异的中国舞剧。  [关键词]中国舞剧;过程;发展;科技  舞剧是舞台剧的一种,是以舞蹈作为主要表达手段的舞台艺术。舞剧作为一种完全用肢体阐述故事,表达人物情绪的剧种由若干要素组成,其中最主
期刊
[摘 要]现在的戏剧排练,尤其是小剧场话剧,小戏、小品一进剧场排练就各执一份大纲,有甚者连大纲都无,仅靠导演和演员坐在一起碰和侃,这样出来的剧本很难体现戏剧文学性。本文以2013年由广东省东莞市莞城区英文实验学校表演的儿童音乐剧《盛开的桃花》为例。本人作为该剧的导演,对剧本展开解读。  [关键词]少儿音乐剧;剧本;解读  儿童音乐剧小品《盛开的桃花》先后获得东莞市第八届少儿艺术花会作品金奖第一;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