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北普朗铜矿南矿段20线以北蚀变矿物分布特征及组合分带模式

来源 :矿产与地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huifu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滇西北普朗铜矿为20世纪90年代末发现的超大型斑岩铜(钼)矿床,产于义敦岛弧带南段之格咱弧中,具有斑岩型蚀变控矿的分带模式.为查明普朗铜矿南矿段20线以北蚀变矿物分布特征及矿物组合分带模式,本次采用美国Spectral Evolution公司生产的便携式短波红外光谱测量仪(OreXpress)在研究区内开展红外光谱测量工作,对纵Ⅰ线和32线开展钻孔蚀变矿物数据采集工作,同时抽取20线南部富矿区2线剖面钻孔与研究区作对比.通过工作,有效识别出绿泥石类、黏土类、蛭石、金云母、黑云母、白云母、伊利石等蚀变矿物种类,总结分析了主要蚀变矿物的分布规律,划分出钾化带、绢英岩化带、泥化带、青磐岩化带、角岩(化)带5种蚀变分带模式,指示下步找矿方向.
其他文献
旗鼓岭矿区位于粤西阳春石菉—锡山矿集区内,其成矿条件与区内大型矿床—石菉铜钼矿床类似,目前已发现了多处找矿线索,但前期工作主要聚焦于200 m以浅.部署的少量深钻均有较好的找矿效果,显示该区深部找矿前景较好.通过矿区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钻探验证等方面综合分析,并与石菉矿区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在成矿地层层位、控岩控矿构造以及岩浆岩等重要成矿条件上极为相似.综合分析认为,旗鼓岭矿区找矿潜力大,具有寻找破碎带(热液脉)型、矽卡岩型及斑岩型铜钨钼多金属矿床的良好前景.
文章主要介绍了南召县石林沟铁锰矿床的地质特征以及在该区开展地面高精度磁测方法进行找矿并取得成功的经验.该测区铁锰矿床的成因与岩体和断层息息相关,为准确圈定测区内岩体的边界和断层的位置,利用高精度磁法获取的数据,进行化磁极、化极磁异常垂向一阶导数和归一化总水平导数垂向导数处理,根据对磁法数据的处理结合该区地质和矿产分布特征,推断出区内4处地质体边界和4条断层,并选取重点异常区磁测剖面进行2.5D人机交互反演,反演结果与钻孔验证吻合较好,证明了本次选用的磁测数据处理方法的正确性和地面高精度磁法在该区寻找铁锰矿
沉积型铝土矿沉积环境的研究,是人们关注的重要科研问题之一.前人的研究多集中于从宏观地质沉积相的角度分析铝土矿的沉积环境,且一直存在“陆相”和“海相”的观点分歧.从微量元素分析法入手,选择对沉积环境反应敏感的特征元素,通过统计其含量与比值,并与特征评判值比较,推断分析平果地区不同类型的矿石在形成时间、沉积环境上的差异性,并从演化角度综合考虑各个矿区的沉积环境变化特点.得出以下结论:①NW向的断裂体系约束着研究区二叠纪时期沉积盆地的形成,NE向的下雷—灵马断裂体系则为铝土矿成矿物质来源提供了运移通道.②区内二
断裂构造控制成矿热液的运移及含矿主岩中成矿元素的富集成矿,是热液型铀矿的主要控矿因素.根据近年来铀矿勘查成果,对研究区内断裂进行了梳理,从区域、宏观、露头(岩矿心)、微观尺度分析探讨了断裂与铀矿化的空间关系及成因联系,以期为研究区铀找矿工作提供理论借鉴.研究表明:研究区主要断裂有NW、近EW、NE三个方向,其中近EW向的北金齐断裂和馒头山大断裂控制区内二叠纪火山岩及花岗岩类、铀矿化的空间展布,为导矿构造;近EW向断裂的近SN向、NE向、NW向次级断裂控制了构造蚀变铀异常带以及与铀矿化关系密切的闪长玢岩的空
热液矿床成因机制是矿床学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热液矿床石英阴极发光环带特征及其与微量元素的相关关系可以一定程度地反映石英形成时的物理化学条件,为矿床成因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因此,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综合讨论了卡林型、浅成低温热液型、密西西比河谷型以及斑岩型矿床中石英阴极发光环带与微量元素的相关关系及其指示意义.结果显示,在斑岩型矿床中,利用石英中Ti与CL强度相关关系可以一定程度地衡量矿床中石英的结晶温度.另外,不同热液矿床中石英Al浓度也可以用于热液pH值、结晶温度及石英结晶速率的探讨.
科技创业型企业和孵化平台共生关系的形成,能够有效促进创业生态系统的资源共生,但鲜有研究关注科技创业型企业入驻孵化平台所产生的共生契机.以Y Combinator、创新工场和概念证明中心(POCCS)为对象,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进行资料编码分析,研究发现:拓展生态位宽度、降低生态位重叠是共生关系形成的内在驱动,平台的孵化参与度决定了共生基质,以资源网络化为目标的资源互动行为等共生界面,促成了一体化共生和资源互惠共生.研究结论揭示了科技创业型企业与孵化平台共生关系的形成机理,为双方构建稳定的共生关系提供理论借
地热资源具有可观的开发利用价值.火成岩区地热资源通常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度较大,单一物探方法难以达到有效探测深度及空间定位要求.本文选择以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CSAMT)为主、瞬变电磁法(TEM)和大地电场岩性探测为辅的综合地球物理方法,较准确地确定深部构造的空间展布特征、含水层的位置等,取得了较好的探测效果,也弥补了单一物探方法的不足,为进一步工程施工及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为快速获取直流电法不同三维模型参数下的视电阻率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基于异常电位法实现了二极装置下的直流电阻率的三维有限差分正演算法,并基于MATLAB的GUI(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平台开发实现了人机交互的直流电法三维数值模拟系统,通过不同的三维模型和参数测试验证了算法的正确性和系统的可靠性.该模拟系统具有很强的算法鲁棒性,通过设置三维模型参数,可以快速多视角动态显示视电阻率空间分布,进而可以直观掌握不同三维地球物理模型的直流电法响应特征.
为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优势度演变特征和影响机制,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48个县区为研究单元,通过集成交通网络密度、城市临近度、交通干线影响度和区域可达性四个指标,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优势度评价体系,利用变异系数、冷热点分析、普通最小二乘(OLS)和地理加权回归(GWR)等方法,对其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和影响机制进行研究.研究发现: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优势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但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②高交通优势度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低交通优势度主要位于海拔较高、经
为提高岩溶地陷区地质灾害的应急勘查与工程处理措施,以广西柳州市一地陷灾害为研究对象,采用高密度电法、地质雷达、CT孔对透视3种工程物探方法,结合地质钻探等方法对灾害区进行地质环境勘测与应急处治方式设计实施研究.研究表明:塌陷群采取临时的应急回填措施,勘查、设计、治理施工“三同时”进行的灾害应急处理方式正确可靠;采用工程物探先行,结合钻探的应急勘查方法效果良好;采取对地陷区进行片石回填并进行注浆加固地基处治措施,经检测表明处治技术可行,对大规模的岩溶地陷区的灾害应急治理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