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画美学形式多样,经过两千多年不断的发展,体现出中国传统绘画独特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究意在笔先,注重形象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关键词:以书入画;以形写神;意象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始终保持着不断统一与持续发展的文化形态,并形成了非常独特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魅力。
一、以书入画
中国传统写意画的美是以书入画,体现着中国人独特的造型观和境界观。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指的是中国书画同源的特点。中国传统绘画以书法为基础的用笔,不仅仅限于描绘物象的形态,而且在用笔的过程中,表现出画家自身的精气神。
据说唐代吴道子学画之前,先向书法家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以书入画是中国画家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画美学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论题,也是宋以后文人画主要标志之一。元以前,艺术家们没有理论上作比较系统的论述。元以后,以书入画才在画家的审美意识中进入自觉阶段,这与画风的转变有关。如果说以水墨写意为主要特征的文人画是起自苏轼,赵孟頫是真正把书法融于画法之人。同时代的钱选,他的青绿山水画推成出新,突破两宋院体的陈规,以师法赵伯驹入手而上溯晋唐诸家,下笔取涩势,笔笔沉稳,含而不露,画山石均勾勒无皴,这是院体画中所没有的。
明清时期的水墨写意花鸟画更加注重笔墨情趣,追求书法的韵味,因此,绘画与书法的关系愈加密切了。以水墨写意取得突出成就和富于创造精神的是林良,所作水墨禽鸟树木,笔力雄健豪放,多用劲健而峭拔的粗笔写鹰。明代大写意花鸟画家徐谓,以使气狂舞的笔墨画花卉、鱼虫、瓜果,墨韵横溢,激荡人心,与他以草书入画至切攸关。八大山人在笔墨技法上的探求以及所获得的成就和他的书艺息息相通。书法上至深至妙的造诣,运用到水墨写意画上,并发挥到相当高深的程度,较之徐谓在中国画技法上又大大迈进一步,成为启迪后世的革新巨擘。为清初以来的“扬州八怪”、吴昌硕、齐白石等名家开拓了不同的发展途径。稍晚的石涛写花卉,水墨变幻,用笔灵活飞动,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晚清的赵之谦、吴昌硕都具有广博的艺术修养,于诗文、书法、绘画和篆刻,无所不精。吴昌硕以书法入画,在艺术上别开蹊径。“他先学诗文,面后因精通金石篆刻,故能书,又因精通书法,故能画。 “画成随手不用意,古趣挽住人难寻”,引出富于生命力的艺术形象,洋溢着中国民族气派和鲜明的个性特色。
二、以形写神与传神论
东晋顾恺之开始就提出“以形写神”,最终要求作品达到“形神兼备”。《画赞》说“伏羲神农……神属冥忙”“醉容……制衣服幔之,亦以助醉神耳。”然而如何才能传神呢?《画论》说“以形传神”,不仅强调传神的重要,还提出了具体主张和有效做法——画家追求客观现实时,不仅要追求外在形象的逼真,还应追求内在的精神本质的相似。“形”是基础、“神”是目的,并以“迁想妙得”来表现对象的本质。魏晋之前就已有人论述。如汉代《淮南子》中提到“画者谨毛而失貌”,意思是作画不能过于细致,不然会失去画面原来的样貌。谢赫在“六法”中将“气韵生动”置于首位,进一步强调“神韵”的重要性,并把“骨法用笔”看作是统一形与神的主要手段。
三、“意象”与“境界”
中国传统绘画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中国传统绘画偏重于表现,从而提出了意象论。所谓“意”是指中国传统写意绘画中的意境,本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感受。“象”指物象,指客观世界里的一切事物。“意象”源出于《周易·系辞上》“圣人立象以尽意。”“象”中之“意”需要领会与体味方能得之。有时“象”有尽而“意”无穷。王弼說:“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意象”影响中国山水画不重视对物像的真实形态和表象的描摹,而是以画家投注到物象上的感情、想象为主进行表现。张彦远“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正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体现出“意象”魅力之所在。意象世界是人的创造。意象美不是简单的靠直观感受,而是靠人的顿悟感知,它蕴藏于作品的“景”、“象”之中,但又超“景”、“象”之外,是一种“言外之意”、“象外之象”。
然而要把现代艺术意识真正地、实在地植根、融化于花鸟画这块中国画美学领地,实非易事。这需要我们对当代意识的真正、深透的理解。当代意识、当代艺术观念,并非简单的现代西方艺术现念。应是站在宏观意义上的艺术观念。继承传统中笔墨并加以强化,把博大沉雄老辣之笔墨意念、力透纸背的功力弘扬升华,当会出现笔墨的新面貌。当今不少花鸟画家,无论工笔、小写意、大写意,也力图探究花鸟画表现当代生活与当代生活气息。他们的取材,或自西双版纳的荆丛,或自西北高原的断石叶枝等等,都是当代生活意识的断面,不少画家还推进了“生活流”花鸟画。生活气息、自生活来的内聚情感,是花鸟画生命不衰端之泉。当今,我们须把花鸟画这种大气格更以当代意识升华,提高诗书画印的修养,强化当代花鸟画家的大气格。画格是意识精神、感情的凝聚,大气品位的画格,画家以对民族、对时代、对社会、对自然的深之凝会。
中国画美学是阐释中国画作为写意文化表现的特殊规律,解读和把握中国画的美学精义对于提高作品格调与品鉴水平至关重要。每一位优秀的画家身上无不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经过许多优秀画家不断的继承和发扬,使的中国传统绘画在世界美术史上独领风骚。
参考文献:
[1] 余剑华, 中国画论选读,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08
[2]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全译(承载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3]王伯敏,中国绘画史,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4]何延喆,中国绘画史要,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马灵芝,甘肃省陇西县人,工作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在读。
关键词:以书入画;以形写神;意象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始终保持着不断统一与持续发展的文化形态,并形成了非常独特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魅力。
一、以书入画
中国传统写意画的美是以书入画,体现着中国人独特的造型观和境界观。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指的是中国书画同源的特点。中国传统绘画以书法为基础的用笔,不仅仅限于描绘物象的形态,而且在用笔的过程中,表现出画家自身的精气神。
据说唐代吴道子学画之前,先向书法家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以书入画是中国画家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画美学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论题,也是宋以后文人画主要标志之一。元以前,艺术家们没有理论上作比较系统的论述。元以后,以书入画才在画家的审美意识中进入自觉阶段,这与画风的转变有关。如果说以水墨写意为主要特征的文人画是起自苏轼,赵孟頫是真正把书法融于画法之人。同时代的钱选,他的青绿山水画推成出新,突破两宋院体的陈规,以师法赵伯驹入手而上溯晋唐诸家,下笔取涩势,笔笔沉稳,含而不露,画山石均勾勒无皴,这是院体画中所没有的。
明清时期的水墨写意花鸟画更加注重笔墨情趣,追求书法的韵味,因此,绘画与书法的关系愈加密切了。以水墨写意取得突出成就和富于创造精神的是林良,所作水墨禽鸟树木,笔力雄健豪放,多用劲健而峭拔的粗笔写鹰。明代大写意花鸟画家徐谓,以使气狂舞的笔墨画花卉、鱼虫、瓜果,墨韵横溢,激荡人心,与他以草书入画至切攸关。八大山人在笔墨技法上的探求以及所获得的成就和他的书艺息息相通。书法上至深至妙的造诣,运用到水墨写意画上,并发挥到相当高深的程度,较之徐谓在中国画技法上又大大迈进一步,成为启迪后世的革新巨擘。为清初以来的“扬州八怪”、吴昌硕、齐白石等名家开拓了不同的发展途径。稍晚的石涛写花卉,水墨变幻,用笔灵活飞动,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晚清的赵之谦、吴昌硕都具有广博的艺术修养,于诗文、书法、绘画和篆刻,无所不精。吴昌硕以书法入画,在艺术上别开蹊径。“他先学诗文,面后因精通金石篆刻,故能书,又因精通书法,故能画。 “画成随手不用意,古趣挽住人难寻”,引出富于生命力的艺术形象,洋溢着中国民族气派和鲜明的个性特色。
二、以形写神与传神论
东晋顾恺之开始就提出“以形写神”,最终要求作品达到“形神兼备”。《画赞》说“伏羲神农……神属冥忙”“醉容……制衣服幔之,亦以助醉神耳。”然而如何才能传神呢?《画论》说“以形传神”,不仅强调传神的重要,还提出了具体主张和有效做法——画家追求客观现实时,不仅要追求外在形象的逼真,还应追求内在的精神本质的相似。“形”是基础、“神”是目的,并以“迁想妙得”来表现对象的本质。魏晋之前就已有人论述。如汉代《淮南子》中提到“画者谨毛而失貌”,意思是作画不能过于细致,不然会失去画面原来的样貌。谢赫在“六法”中将“气韵生动”置于首位,进一步强调“神韵”的重要性,并把“骨法用笔”看作是统一形与神的主要手段。
三、“意象”与“境界”
中国传统绘画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中国传统绘画偏重于表现,从而提出了意象论。所谓“意”是指中国传统写意绘画中的意境,本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感受。“象”指物象,指客观世界里的一切事物。“意象”源出于《周易·系辞上》“圣人立象以尽意。”“象”中之“意”需要领会与体味方能得之。有时“象”有尽而“意”无穷。王弼說:“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意象”影响中国山水画不重视对物像的真实形态和表象的描摹,而是以画家投注到物象上的感情、想象为主进行表现。张彦远“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正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体现出“意象”魅力之所在。意象世界是人的创造。意象美不是简单的靠直观感受,而是靠人的顿悟感知,它蕴藏于作品的“景”、“象”之中,但又超“景”、“象”之外,是一种“言外之意”、“象外之象”。
然而要把现代艺术意识真正地、实在地植根、融化于花鸟画这块中国画美学领地,实非易事。这需要我们对当代意识的真正、深透的理解。当代意识、当代艺术观念,并非简单的现代西方艺术现念。应是站在宏观意义上的艺术观念。继承传统中笔墨并加以强化,把博大沉雄老辣之笔墨意念、力透纸背的功力弘扬升华,当会出现笔墨的新面貌。当今不少花鸟画家,无论工笔、小写意、大写意,也力图探究花鸟画表现当代生活与当代生活气息。他们的取材,或自西双版纳的荆丛,或自西北高原的断石叶枝等等,都是当代生活意识的断面,不少画家还推进了“生活流”花鸟画。生活气息、自生活来的内聚情感,是花鸟画生命不衰端之泉。当今,我们须把花鸟画这种大气格更以当代意识升华,提高诗书画印的修养,强化当代花鸟画家的大气格。画格是意识精神、感情的凝聚,大气品位的画格,画家以对民族、对时代、对社会、对自然的深之凝会。
中国画美学是阐释中国画作为写意文化表现的特殊规律,解读和把握中国画的美学精义对于提高作品格调与品鉴水平至关重要。每一位优秀的画家身上无不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经过许多优秀画家不断的继承和发扬,使的中国传统绘画在世界美术史上独领风骚。
参考文献:
[1] 余剑华, 中国画论选读,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08
[2]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全译(承载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3]王伯敏,中国绘画史,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4]何延喆,中国绘画史要,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马灵芝,甘肃省陇西县人,工作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