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建设美丽校园的思考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2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八大针对我国的现实国情,以建设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明确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资源消耗的主要力量,更应做好生态文明视域下美丽校园的建设工作。本文通过全面分析当前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及原因,提出建设美丽校园的选择路径思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美丽校园;高校
  马克思曾强调:“人类社会应该实现两大和解,即同自然的和解和人类自身的和解”。十八大报告提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建设,强调要将生态建设摆在突出地位,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高校作为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前沿阵地,不仅肩负着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的重任,还是践行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主力军,必须为社会的持续发展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但现今高校资源利用情况不容乐观,环保意识淡薄、严重的浪费现象亟待解决,在生态文明视域下美丽校园的建设势在必行。
  一、 高校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校园规划及设施配置不合理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高等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全国各地兴起了建设高校的热潮。截至2012年4月,全国普通高校(不含独立学院)共计有2138所,大学城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大学间甚至存在相互攀比的现象,违背政府建设大学城既是为实现各大学的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的初衷。一方面,各大学自成一区,每个学校都建有大型图书馆,体育馆等基础设施,实际利用率不高;另一方面,新校区的建成往往以摒弃旧校区的使用为代价,旧校区可利用的资源设备遭到闲置甚至丢弃,加速整体校园资源利用率的下降。
  公共卫生设施、绿化设施和维护校园环境卫生作业的专业设施的设置和配备不完善,包括垃圾箱、厕所、卫生车辆等的设置不能满足校园日常的需求。一些高校往往重视校园建筑上的单一设置,却忽略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校内道路中对于这些设置的配备不足,乃至导致出现学生有环保意识却无垃圾桶丢弃的尴尬现状,从而形成随手乱扔的随便意识,增加校园环卫工人的负担,严重阻碍美丽校园的建设。在绿化方面,部分高校只注重美观而不考虑使用效果的设计,导致校园频频出现草坪“自觉成路”的现状。
  (二)校园集约型管理不明确、自觉节约意识薄弱
  高校在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校园过程中,对于校园环保的重视程度欠缺、未设立专门的机构以及时解决大学生反映的校园遭到破坏的意见和修复建议。校方与学生间交流的信息平台不够通畅,一方面,导致校方不能及时了解事实,合理有效的解决好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舆论逆反心理;另一方面,阻碍了美丽校园的节约型建设,诸如自来水管爆裂无人修理、树木倒塌无人维护等情况。
  社会重视高校的办学质量,科研成果,较少关注到高校的节能工作。高校本身对节约资源的社会责任意识不足,没有将节约资源的责任摆放在突出的位置上。高校对于环保教育的力度并没有深入贯彻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一些高校组织的宣传和实践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未能真正达到学生的自觉意识引导,引起激烈的响应。美丽校园的自觉建设意识淡薄,未形成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
  当前,许多大学生对我国资源短缺的现状认识不足,日常生活中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水、电等资源浪费严重。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存在畸形,盲目消费、攀比消费的浪费现象突出,追求享受的娱乐性消费的比重较大,忽视自身对于美丽校园建设的重要性。
  二、 高校校园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究
  (一)建立并完善美丽校园组织机构及管理体制
  高校应建立完整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明确其职能和职责,发挥其在资源配置、制度建设、用能监管等方面的作用,共同做好“美丽校园”的组织领导工作。根据国家的相关法规、政策制订具体的规定和奖惩制度,如掌握高校日常资源的消费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校推行用能定额制,定额用能、超额自理。设立监督考核体制,并将其纳入干部的考核体系和学生的综合考评,惩罚浪费能源的单位和个人,对优秀建设者进行适当的奖励。打破封闭式的管理模式,促进高校与社会、其他高校、本高校内院系之间的联系、交流和探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利,也使学生在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提高对可持续发展观的实践性认识。
  (二)科学规划和有效配置美丽校园基础设置
  校园建设的科学规划就是美丽校园建设的基础。首先,高校在新建的项目初始,需充分考虑各建筑的平面结构及其结构特征,从环保的角度出发,限制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对校区置换、土地扩张、新校区建设等重大项目进行科学论证和充分的前期准备,减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随意变更设计,调整规划。在规划校园绿化面积的同时应考虑灌溉技术的设计和运用。其次,需加大投入校园公共环保设施,包括厕所、垃圾容器、卫生专业车辆、垃圾中转站等。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重视学生所反映的问题及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做好卫生箱、自来水管道、电路线路等基础设置的整修和维护工作,确保不因可控制的主观原因而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三)加强美丽校园文化氛围建设
  高校所形成的美丽校园文化氛围会对社会的生态文明推进工作、美丽中国的建设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生态文明教育应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开展国情教育,开设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充分注重网络舆情建设平台,利用符合大学生行为习惯和心理特点的各项活动,引起美丽校园建设的深入宣传,如举办各类讲座、专题讨论,组织大学生到资源短缺、贫困落后的地区进行社会实践等。引导大学生从亲身经历中体会我国所面临的资源困境,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改变铺张浪费的消费习惯。同时,将生态文明的教育和保持党的先进性教育相结合,更加注重学生党员的生态文明教育,发挥青年学生党员在美丽校园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积极推进美丽校园建设的实践行动
  高校在建设美丽校园的过程中,应积极利用已有的先进技术资源和经验,全面推广使用节能设备。定期制定专人核查校园基础设施情况,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学习其他高校和社会中美丽环境建设的宝贵经验,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加以推广利用。高校应充分发挥科研人才优势,集中力量研发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关键技术,积极创新、利用科研优势和技术经验,充分调动群众集体智慧,促进师生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广泛征求师生关于美丽校园建设的创新思考、开发新兴节能产品。在高校实际生活中,通过提倡无纸化办公、推行教科书循环利用、合理安排好学生的自习教室,防止用电闲置教室出现等实际行动,从小事做起,培育大学生人人投身于建设美丽校园的实践行为中。由师生所形成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人格气质感染周围的家庭、社会成员。通过共同努力更深层地影响社会群体的整体素质,自觉肩负起美丽校园、美丽中国的建设责任。
  参考文献:
  [1]黄国勤.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2]李飞.关于加强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陕西教育,2013(4);
  [3]沈建红,孙同吉.试论高校改扩建对生态文明的影响[J],中国科技纵横,2011(23);
  [4]许立冬,王艳.节约型校园建设问题及其解決思路探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1(21);
  [5]欧汉生.节约型高校建设的策略思考[J],江苏高教.2011(01).
其他文献
从20世纪90年代国际社会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发展循环型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已被看做是深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选择.实践表明,循环经济必须
随着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国家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创业教育.在互联网技术飞跃发展的现在,高职院校认识到互联网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因此,本文将从“互联网+”背景下高
我国水利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保持一致,大致历经了起步、发展和壮大的阶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农业、种植业、养殖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柱,后来水利、水
摘 要:为切实做好县级局(分公司)信访维稳工作,防止越级上访、集体性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发生,维护好县级局社会治安和谐稳定,如何加强信访维稳工作,确保企业稳定,是企业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基层;信访维稳;企业稳定  一、信访维稳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2005年自愿与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关系人员,此批人员与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以后,县级局(分公司)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于2006年底彻底甩掉了
火力发电是我国当前最主要的发电方式,因此对于保障火力发电的正常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而集控技术的作用主要是实现运行生产设备的统一控制,并最终保障整体生产设备体系内的
期刊
电气工程是建筑工程中的分支,其主要的特点是要求技术含量高、危险性较大、容易发生事故,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电气安全必须要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对于电气安全进行探讨,总结出一些
期刊
“思修”在思政课中处于基础地位,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该课程的教学改革长期以来关注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育教学主体提升、教育教学对象研究等,忽略了课程本身的特殊性,
本文用构造法指出:若(E)k0∈N使方程d(nm)=k0d(n)有解,那么方程d(nm)=(m'k0-1)d(n)必有解.另一方面,给出方程d(nm)=kd(n)有解关于k的密率的定义,证明lim x→∞r(2,x)=0.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