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一日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senbone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9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几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8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汽。
  火箭起飞了。
  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得像一块铁。
  开始时飞船非常平稳,徐徐升起,甚至比电梯还平稳。我一看情况远不像训练中想象的压力那么大,心里稍感释然,全身紧绷的肌肉渐渐放松下来。
  “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
  火箭逐步加速,我感到压力在渐渐增加。但曲线变化比训练时还小些,我的身体感受挺好,觉得没啥问题。
  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人体对10Hz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让人的内脏产生共振。而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动的问题,这个新的振动还叠加在大约6G的一个负荷上。这种叠加太可怕了。我们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意外出现了。
  共振是以曲线形式变化的,我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觉得自己快不行了,要承受不住了。
  当时我的脑子还是非常清醒的。我以为飞船起飞时就是这样,其实起飞阶段发生的这种共振并非正常现象。
  共振持续了26秒后慢慢减轻。从那种难受的状态解脱出来之后,一切不适都消失了,我感到从没有过的轻松和舒服,简直如同重生。但在痛苦到极点的时候,在那短短的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整个过程。经过研究,工作人员了解到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之后改进了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神舟六号飞行时,这种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神舟七号飞行中则没有再出现这种情况。
  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时,不仅我当时感觉时间特别漫长,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因为他们通过大屏幕看到从飞船传回来的画面,见我一动不动,甚至眼睛都不眨,大家都担心我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故。
  3分20秒时,整流罩打开,外面的光线一下子透过舷窗照进来。阳光很刺眼,我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
  就这一眨眼,指挥大厅马上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这时我第一次向地面报告飞船状态:“神舟五号报告:整流罩打开正常!”
  后来当我看到这段录像的时候,我感动得说不出任何话来。
  我看到有些白发苍苍的老专家盯着大屏幕掉眼泪,哭得像个孩子。
  我看到我的大队长申行运,一米八的大个子,在那里捂着脸哭。
  我看到我的教练也在流眼泪。朝夕相处的航天员战友们、我的领导们,还有工程技术人员,那一刻大家都在流眼淚。
  有这么多人在关心我、牵挂我!那种真情流露,现在想起来,都让我心里有种很酸楚的感觉。
  太空飞行
  作为首飞航天员,突发的、没有预案的情况还有许多。
  比如,当飞船刚刚入轨、进入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明明是正着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如果不克服这种错觉,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倒着飞,很难受,而且还可能诱发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务的完成。
  在地面时没人提到过这种情况,而且即使知道,训练中也无法模拟。我相信在我之前遨游太空的国外航天员有过类似的体会,但他们从没有跟我交流过。
  在这种情况下,没别的办法,我只有完全靠意志力克服这种错觉。我想象自己在地面训练的情景,闭着眼睛猛想、不停地想,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几十分钟后,我终于调整过来了。
  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升空后,航天员都产生了这种错觉,但那时他们已经心中有数,因为我跟他们仔细讲过这种情况。而且,飞船舱体经过改进,上下刷着不同的颜色,天花板是白色的,地板是褐色的,这样能帮助航天员迅速调整错觉。
  在飞船飞行过程中,外面强烈的闪光也考验了我的神经。
  飞船出了测控区,进入短暂的夜晚。我坐在座椅上,突然发现窗外特别亮。亮光一闪而过,我当时吃了一惊,心想:哟,这是什么啊?怎么会这么亮呢?
  我从舷窗向外看,闪光却消失了。我揣摸:是不是飞船出了什么问题?我迅速返回仪表板前,翻看各种数据,检查飞船的各个系统,并没有发现任何异常。
  当飞船再次进入阴影区(相当于黑夜)的时候,我早早地就在舷窗边上等着,但闪光并没有出现。
  在第三次进入黑夜前,我又早早地就趴在窗户那里等待。后来贴着地面有个光柱一闪,将太空瞬间照亮,接着又消失在黑暗中,我马上就知道了:这是地面上空的闪电嘛!
  在太空中一旦遇到突发情况,感觉不正常,心里肯定会紧张,少不了要胡思乱想。找到了原因,我不由地松了口气。
  惊心动魄的归途
  5时35分,北京航天指挥中心向飞船发出“返回”指令。飞船开始在343公里高的轨道上制动,就像刹车一样。
  6时4分,飞船飞行至距地100公里,逐步进入稠密大气层。
  这时飞船的飞行速度很快,遇到空气阻力急剧减速,产生了近4G的过载,我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如何应对这种情况我们平时训练过,所以我身体上能应付自如,心理上也不会紧张。
  让我紧张以至惊慌的另有原因。
  快速飞行的飞船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把舷窗外烧得一片通红,在通红的窗外,有红的、白的碎片不停划过。飞船的外表面有防烧蚀层,是耐高温的,随着温度升高,它就会开始剥落,剥落的过程中会带走一部分热量。我学过这个,看到这种情形,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了。   但接着看到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我看到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就跟强化玻璃被打碎后出现的那种裂纹一样。我眼看着这种细细的裂纹越来越多,说不恐惧那是假话—你想啊,外边可是1600℃~1800℃的超高温。
  我的汗出来了。
  我当时突然想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不就是这样出事的吗:一个防热板先出现了一个裂缝,然后高热就让航天器解体了。现在,這么大一个舷窗坏了,那还得了!
  右边的舷窗裂到一半的时候,我转过头一看,左边的舷窗也开始出现裂纹。这个时候我反而放心一点了:哦—可能没什么问题!因为这种故障重复出现的概率不高。
  回来之后我才知道,飞船的舷窗外做了一层防烧涂层,是这个涂层烧裂了,而不是玻璃窗本身。为什么两边没一块儿出现裂纹呢?因为两边用的是不同的材料。
  以前每次做飞船发射与返回实验,返回的飞船舱体经过高温烧灼,舷窗都被烧得黑漆漆的,工作人员看不到这些裂纹。如果不是在飞船里面亲眼看到,谁都不会想到有这种情况。
  当飞行到距地面40公里时,飞船飞出“黑障”区,速度已经降下来了,上面说到的异常动静也已减弱。一个关键的操作—抛伞,即将开始。
  我怀抱着操作盒,屏息凝神地等着配合程序。到哪里该做什么、该发什么指令,判断和操作都必须准确无误。
  6时14分,飞船距地面10公里,飞船抛开降落伞盖,并迅速带出引导伞。
  这是一个激烈的动作,能听到“砰”的一声,非常响,164分贝。我在里边感觉被狠狠地一拽,瞬间过载很大,对身体的冲击也非常厉害。
  接下来是一连串快速动作。引导伞出来后,紧接着把减速伞带出来,减速伞让飞船减速下落,16秒之后再把主伞带出来。
  这是一个二十几秒的连续过程,人在里边是什么感受呢?
  其实最折磨人的就是这段了。随着一声巨响,你会感到突然减速;引导伞一开,使劲一提,这个劲很大,会把人吓一跳;减速伞一开,又往那边一拽;主伞开时又把你拉到另一边了……每次力量都相当大,飞船晃荡得很厉害。
  我后来问过俄罗斯的航天员,了解到他们不给新航天员讲这个过程,就怕他们害怕。但我回来后讲了,给神六和神七的战友把每一步都讲了,让他们有思想准备。我告诉他们不用紧张,这很正常。
  平稳之后,我心里踏实了—数据出来了,这个时候速度控制在规定范围内。我知道,这伞肯定是开好了!
  后来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都有红外设备,宇航员能看着开伞,比较让人放心。我那会儿还没有红外设备,地面人员也看不到,完全靠我凭感觉报告。我实时告诉地面:我听到什么声音;感受到减速;感受到开伞;我判断伞开得正常,因为速度多少多少……
  接地时,我第一个要做的是判断是否落在实地,第二个要做的是切伞。伞不切的话,会乘风带着飞船跑。以前做实验的时候,这个1200平方米的大伞带着像球一样的返回舱,顺风跑起来汽车都追不上,而且它还边跑边颠簸,人在里边会被颠坏。
  飞船离地面1.2米时,缓冲发动机点火,接着飞船“嗵”的一下落地了。
  我感觉落地很重,飞船弹了起来,在它第二次落地时,我迅速按下了切伞开关。
  飞船停住了。此时是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
  落地后飞船倾倒了,我头冲下,脚朝上,动也动不了。总不能就这样等着来人吧?等报告完后,我稳定了一下,然后把束缚带解开,一用力翻了下来。
  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见外面有人喊叫,手电的光从舷窗上模糊地照过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
  我心里那个高兴啊。
其他文献
赵忠贤院士头上顶着诸多光环—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两次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两次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以及国际超导领域的重要奖项马蒂亚斯奖。  他是我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奠基人之一,50年来痴迷于高温超导研究,将我国的超导技术从一穷二白提升到了世界之巅。  76岁的赵忠贤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依然带着团队成员,包括他的4名学生活跃在实验室。他对名利看得很淡:“说实话
期刊
人是什么時候开始衰老的?是岁数大了才开始衰老吗?不一定。  我的一位同事说,人是从人生的高光时刻开始衰老的。这一辈子,什么时候你最风光,此后你就开始衰老了。  为什么?因为人是靠成就奖赏活着的。你最风光的时刻,就是成就奖赏最大的时刻。之后如果没有事可以加大奖赏,那一个人的衰老就开始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防止衰老最好的办法,是让自己一生都活在上升期,后面总有更好的风光时刻。  你可能会说:“这怎么
期刊
全国政协搬家,我们中国评剧院劳改队也去帮忙。这次又把我跟溥仪编在一起,还有沈醉,我们三个一组。溥仪太笨,根本不会干活!他被派跟我一起干女人干的轻活,算是照顾。可是照顾了他,却苦了我。搬家是很琐碎的活儿,椅子分一堆儿,茶几分一堆儿,大沙发、小沙发都要分成堆儿,分类摆放,最重要的是书箱等大件的木器。每一件都要蘸水擦干后晾一会儿,再用干布擦好,摆放在指定的地方。  溥仪说:“打水活儿太重,我去。”他端起
期刊
苏东坡曾作过一首小词《阳关曲·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这首小词作于1077年的中秋夜,当时苏东坡正在彭城(今徐州)任职。这一年的中秋节,苏东坡的心情特别愉快。为什么呢?东坡和他的弟弟苏辙从小一起长大,感情很好,可成年后两人都要为仕途奔波,很难相聚,我们熟悉的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出自东坡思念弟弟的词作《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但就在
期刊
人类迷恋着许多味道古怪的食物,比如苦味的苦瓜、黑咖啡、黑巧克力……这种本应让人感觉不太好的味道,却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中国更是有句老话叫“夏日吃苦,胜似进补”。为什么有人沉迷于“吃苦”无法自拔?  食物的苦味来自哪里  葫芦科植物 苦瓜、黄瓜等葫芦科植物含有多种结构不同的葫芦素,葫芦素是很苦的一类成分。要注意的是,发苦的瓠子的苦味来自植物毒素堿糖苷,误食可导致中毒。  柑橘类水果 橘子、柚子、橙子等
期刊
每一个超市都是一个猎场,你可能是猎手,也可能是猎物。消费者购物的时候从来都不是理性的,商家明白这一点,而且在不断利用顾客的不理性。  所以我买东西的时候总要问自己三个问题,让自己思考。  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这样卖?”只有当你知道商家在如何影响你的判断时,你才能排除这些干扰,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我们用超市作例子。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往往摆放在店内最深处,鸡蛋、牛奶之类的产品能诱使你逛完整间店。
期刊
魏荣爵是清代著名学者魏源的后裔,中国著名声学家、中科院资深院士。新中国成立前,他曾在南开中学教物理。魏荣爵的教学水平之高、教学态度之严谨都是有口皆碑的,他绝不是不负责任、胡乱评分的人。  1941年毕业的学生谢邦敏富有文学才华,是当时南开中学首席语文教师孟志荪先生的得意弟子,但数、理、化成绩不佳。在毕业考物理时,他展开试卷一看,竟然一道题也答不出,只好交白卷。他心有不甘,于是即兴发挥,在卷上赋《鹧
期刊
据德国巴伐利亚广播电台报道,德国巴伐利亚州小城迪特福特政府最近正式命名一条路为“气功路”,并将其收入了德国官方的街道名录中。这是德国第一条用中文拼音命名的街道。  据报道,拥有6000多人口的古城迪特福特与中国颇有渊源。自1928年起,小城每年举办“中国人狂欢节”,居民自称是“巴伐利亚的中国人”。气功路是小城新添的又一“中国元素”。  气功路全长3.4公里,穿越居民区、绿地和森林。路口的路牌上不仅
期刊
瓦努阿图,比斯拉马语的意思是“永远的土地”。它坐落在太平洋的西南部,由83个岛屿组成,人口20多万。  在瓦努阿图首都维拉港,导游安排我们参观了总统府。说是总统府,看起来却很普通,一点也不奢华和气派。如果不说,很难想象这就是总统府。它是一幢三层楼的建筑,没有围墙和戒备森严的军警守卫,四周视野开阔,都是绿茵茵的草坪,像铺上了一层绿色的地毯。有人在草坪上憩息,几个孩童在草坪上互相追逐嬉闹。  我们到达
期刊
乌干达是横跨赤道的东非内陆国家,东非大裂谷西支纵贯其西部国境,境内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这是一个拥有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国度,号称“非洲明珠”。这里四季常青、景色宜人,全年平均气温22℃,只有雨、旱两季,而且社会稳定,是世界上最宜居的国家之一—原来非洲并不全是气候炎热、资源匮乏之地。  乌干达首都坎帕拉位于维多利亚湖北岸,依山而建,市内既无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也无现代繁华都市的喧嚣。城内文物古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