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与丁玲:风雨相伴五十年

来源 :文萃报·周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wei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5月20日,著名女作家丁玲的丈夫陈明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102岁。丁玲比陈明大13岁,以文学成就闻名全国,陈明则名不见经传。他们的结合,曾引来众多非议。五十年风风雨雨过来,陈明成为丁玲泥泞人生路上的搀扶者。
  顶着压力相爱结合
   陈明,原名陈芝祥,1917年出生在江西鄱阳湖边的小华村,祖父是个有声望的老士绅。
   1933年秋,陈明被录取到上海麦伦中学高中学习。在学校,他受到进步思想言行影响,积极投入学生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5月,陈明离开上海,经北平奔赴陕北延安,被安排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七七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动员全民抗战,抗大学生也提前毕业,随部队上前线。
   比陈明早半年到陕北的丁玲,与抗大教员、作家吴奚如商议组织一个战地记者采访团,准备到火线去。后经上报批准,成立了一个约30余人的第十八集团军西北战地服务团(简称西战团)。按毛泽东提议,丁玲任主任、吴奚如为副主任。陈明与丁玲就是在西战团相识的。
   西战团半年行程数千里,演出百余场,深受抗日军民欢迎。在频繁的工作、生活接触中,丁玲不知不觉地喜欢上这位精明能干的大小伙子。陈明患胃病住院,仅几天不见,丁玲就感到怅然若失。
   陈明却陷入苦恼之中,觉得丁玲对他好得有点过分。陈明知道,丁玲是从国统区来到陕甘宁边区的第一位著名作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欢迎。她是名人,地位高,年龄差距又大,以前生活道路也不一样,将来能否融洽地生活在一起呢?
   1939年9月,陈明决定斩断情丝,另与他人结合。于是,他与一位对他很好的女演员席萍建立恋爱关系,并匆匆地结了婚。然而,这件事对丁玲打击很大,又使陈明十分不安……一年后,陈明终于与席萍分了手。
   1942年2月,在经历痛苦的波折之后,丁玲与陈明这一对爱得太深、爱得太久的情侣终于顶着压力结合了。他俩听从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只要把各方面处理好,就好”的意见,妥善地安排好了一切。这年丁玲38岁,陈明25岁。从此,两人一起度过了50年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人生岁月。
  为丁玲默默无闻、甘愿奉献
   陈明和丁玲两人结婚后,他们不打算再要孩子。陈明对丁玲的儿女视若己出,尽己所能对他们关照呵护。1944年,丁玲调任陕甘宁边区文协副主任,专职写作。随后,陈明经胡乔木安排也调去边区文协,这是他们婚后度过的一段难得的、比较安稳的家庭生活。
   抗日战争胜利后,丁玲开始酝酿她的宏篇巨著。1947年11月,丁玲一边工作,一边对《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初稿进行修改。在此前后,陈明一度到野战部队体验生活,但只要一回来,便成了这部小说的第一个读者和评论者。1948年,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出版后很快被译成多种外文,在各国读者中广为传播。这部标志丁玲创作里程碑的长篇小说于1952年又获得斯大林文学奖,为中国文学赢得世界性声誉。
   新中国成立后,陈明选择去国家电影局,丁玲则被安排在中国文协。正当两人分别在不同的文艺领域中投入更大热情的时候,一场疾风暴雨式的灾难突然袭来。
   1955年底,丁玲无端受诬,被打成“反党集团”的黑头目之一,《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则成了“一本书主义”的罪证。陈明为她抱不平,向上级党组织申辩,却受到严厉处分,降低级别,开除党籍。
   1958年,陈明和丁玲被下放到黑龙江密山监督劳动。1970年春,两人又同时被押送到北京,分别被关进了秦城监狱。虽近在咫尺,却无法见面,他俩又在相互思念、相互担忧的煎熬中度过了五六年。
   1976年,随着“文革”结束,丁玲和陈明先后被平反。此时,丁玲已是百病缠身。
   丁玲的晚年虽说是艰难的,但也充实、幸福。她从复出文坛到走完人生最后历程不过6年多时间,却以多病之軀,用顽强毅力写出了《杜晚香》《“牛棚”小品》《魍魉世界》《风雪人间》等作品共100万字;还创办并主编《中国》文学杂志,热情培养青年作家。
   丁玲1982年秋回到家乡湖南临澧县,在一个座谈会上风趣地说:“人家叫我作家,我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我们家还有一个‘改家’!”在丁玲晚年作品的手稿中,哪一部没有“改家”陈明协助她斟酌再三的字迹?她为后人留下的精神财富中,无处不闪现陈明默默无闻、甘愿奉献的光彩。
   1986年4月3日,长期糖尿病引起的肾衰竭、心力衰竭终于夺去了丁玲这位文坛巨星的生命。就在她生命行将结束的前几天,丁玲对着一直守候在旁的陈明嗫嚅道:“亲亲我……”陈明俯身听清了这几个字。他强忍着泪水,在她的额上、唇上轻轻地吻着,丁玲脸上露出难得的宁静、幸福的神情……
  (综合《党史文苑》《大众日报》)
其他文献
记者近日走进《湖南日报》退休老报人、摄影家唐大柏的家,客厅正墙上挂着典雅而醒目的“德艺双馨”牌匾,那是省摄影家协会2012年为表彰他而赠送的。从1956年成为记者开始,多年来,唐大柏一直坚持着用镜头记录历史。历任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常务理事,湖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湖南日报》摄影组组长。曾出席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第四、第六、第七次代表大会,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在唐老书房电脑里,他打开
期刊
赵海洋是河南省温县河务局派驻温县招贤乡上苑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从2016年6月驻村以来,这个“90后”小伙子就开动脑筋、转换思路做出了不少成绩。其中,村里的“微课堂”备受孩子们的欢迎。“微课堂”不同于学校的正规课堂,赵海洋在這里给孩子们讲学习的意义、知识的价值,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去上学等。每天晚上最多有20多个孩子,少的时候也有七八个,风雨无阻。(据中新社7.3讯)
期刊
庞大的植发市场背后,是各种治疗及培训机构的违规非法掘金之路。在记者暗访中,一家培训机构并非医生的“老师”,带着四五个同样没有医师资格的“学员”,直接在人头顶上操刀“实践教学”。網上还充斥着各种“我是如何三天学会植发”的广告。   如果监管环境过于宽松,市场必然会基于对利益的巨大追求而出现种种乱象,“植发速成”广告遍地,说明有关部门在打击力度和惩治措施上有待加强。
期刊
入错行是费时失事的一件事,升错职也一样。最近有位同事向我请辞,我问他理由,他说:“我的身体一向不好,曾经久病两年,虽康复了,犹有余悸。我加入公司大半年,发觉公司的发展速度很快,在不久的将来要应付的工作任务很重,这是我精神与体力所不能兼顾的。”   当时我十分感动,很少有职员会以这个理由请辞。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能够正视自己的能力限制,去做事业与生活上的規划,这番涵养令人敬佩。  
期刊
北京市人力社保局7月1日宣布,加大力度推行全方位、零障碍的举报投诉渠道,推出劳动者线上维权二维码。即日起,劳动者如遇到拖欠工资、未签订劳动合同、超时工作等问题,用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即可在线进行劳动保障监察投诉举报。3个工作日内,对相关信息的核实结果将以短信方式发到劳动者手机上。   比起其他途径,“扫码举报”更加便捷、宽松和自由。可以说,这是到目前为止,勞动者维权最直接、最经济、最迅速的手段,省心
期刊
周恩来曾经说过,统战的一项基本工作就是广交朋友。“朋友遍天下,知音满中国”正是周恩来一生广交朋友的真实写照。  “周总理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  出生于重庆山货业世家的古耕虞,21岁即继承父业经营“古青记”山货字号,当上了少掌柜,仅八年便垄断了四川猪鬃出口业,被誉为“猪鬃大王”。   1949年10月4日,即新中国成立之后三天,周恩来在中南海的家中接见了古耕虞。一番叙旧之后,周恩来用商量的口气
期刊
在垃圾处理政策停顿了十年之后,一场 “垃圾强制分类”大战正在上海火速拉开。微观的个人、产业, 甚至是一座城市,在垃圾分类的进程中,都被卷入这一从无序到有序、从混乱到正规的时代变迁。这场垃圾战争,垃圾分类只是一个起步,为的是冲出 “垃圾围城”。  19年垃圾清运变迁   2000年夏天,刚刚高中毕业的陈军(化名)跟随父母来到上海投奔远郊的亲戚,无学历无手艺,只能跟随亲戚干起了“拉垃圾”的工作,这一干
期刊
两位年轻老师因公殉职   6月24日,温州商学院的丁俊雷和李韦剑老师赴新疆参加招生咨询。当天下午5时许,两人在高速公路上发生车祸,经抢救无效因公殉职。   34岁的丁俊雷来自河南信阳的一个农村,2012年来到温州商学院工作,目前是温州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的辅导员。喜欢户外的他称自己是“行走的钉子”。   28岁的李韦剑是温州鹿城人,在北方上大学,后来留学归国,2017年成為温州商学院校团
期刊
1923年5月,19岁的李尧棠,也就是后来的著名作家巴金,从家中出走。   他出生于成都正通顺街上的李家大宅,是李家老太爷李镛的第三个孙子,从小备受长辈宠爱。然而此时,他对这个家厌恶至极,外出求学,不过是离家出走的借口。  痛恨旧式家庭   巴金出身的李家,与当时的许多大家庭一样,依然奉行着千百年来的“祖宗成法”:李老太爷拥有大家长的无上威权,他咳一声嗽,下人要心跳几下;并且,每个晨晚,不管刮风下
期刊
英国“国际留学”网站7月2日文章,原题:中国成为亚洲头号留学目的国。媒体从中国教育部获悉,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2万名留学生来华留学,在中国31个省(区、市)的1004所高等院校和科研与教育机构学习。中国已经成为亚洲最受欢迎的留学目的地。   过去,北京和上海是中国最受国际学生青睐的两座城市,但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杂志称,其他城市的发展也是中国吸引全球各地学生的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