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断性混龄: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学前教育组织形式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_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幼儿园都采用同龄编班的教育组织形式,严格依据年龄(一般是1岁以内的年龄差)把幼儿划分成小班、中班和大班。这种同龄编班的形式便于实施集体教学,与我国长期以来大一统的学校课程体系一致。然而同龄编班也存在——定的问题。比如,因较少考虑儿童的个别差异而导致“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又如,我国绝大多数幼儿因缺乏兄弟姐妹而导致异龄交往不足或缺失,而同龄编班不能弥补这种不足或缺失。 全文查看链接 担心:一方面,一周一至两次的混龄教育活动占用的时间不是太多,同时又可以为幼儿提供与异龄伙伴交往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幼儿异龄交往的不足;另一方面,这种混龄主要还是以同龄交往为主,不会影响正常教学活动。据我们调查,虽然大斑幼儿家长支持幼儿园实施“间断性混龄”的比率不如小班(87.1%)和中班(82.8%)高,但仍有80.0%的大班幼儿家长表示“完全同意”。 全文查看链接
其他文献
一天,我到托儿所接女儿。刚好那天在门口迎送的是托儿所的负责人,只见她面带笑容,一边挥手一边俯身对每个出门的孩子说“宝宝明天见”。这样一个看似平常的送别场面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位负责人在不经意中流露出的那份对孩子的喜爱和真诚打动了我,尤其是一个接一个的力图平视孩子的俯身动作,让我看到了一种平等和尊重。可能有的教师对此不屑一顾,认为他们也是这么做的。的确,很多教师在正式场合(比如正规的教学、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