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细菌感染时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其结合蛋白的影响

来源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yang0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小儿细菌感染时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和免疫放射法检测血中的IGF-1和IGBP-3.感染组患儿发病极期30例、恢复期10例,正常对照组30例.用酶联免疫法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结果 (1)在感染极期,血清IGF-1(45.0±14.8)μg/ml及IGFBP-3(1285.9±608.0)μg/ml水平明显降低,较感染恢复期(P<0.05)和正常对照组(P<0.001),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在感染恢复期,血清IGF-1及IGFBP-3水平已近正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且二者的改变存在明显正相关.(2)在感染极期,血TNF-α(32.9±6.6)pg/ml水平明显升高,较感染恢复期(P<0.001)和正常对照组(P<0.001),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在感染恢复期血TNF-α水平已近正常,较对照组(P=0.278),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无论在感染极期,还是在感染恢复期,血IGF-1、IGFBP-3与TNF-α水平均无相关性.结论 (1)小儿细菌感染发病极期,血清IGF-1、IGFBP-3水平显著降低,恢复期恢复正常,二者的改变具有相关性.(2)血清TNF-α浓度在感染极期升高,恢复期降至正常,但未发现与IGF-1、IGFBP-3水平的相关性.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陕西省关中地区省、市、县三级医院中消化不良的临床病因构成,探讨西方国家"症状-治疗"方案是否具有安全性.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各级医院就诊的3 019例消化不良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随访,随后按国际通用的诊断标准做出诊断.结果 44.8%的患者为功能性消化不良(FD),44.7%患各种良性器质性疾病,而剩余10.5%患恶性肿瘤.当患者伴有明显"报警"症状时,良性器质性疾病和恶性肿瘤分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