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青州市民间器乐曲《龙虎斗》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tfoot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山东省青州市民间器乐曲《龙虎斗》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既能够展现出不同的音乐情感,又具有灵活多变的艺术表现形式。本文对青州市民间器乐曲《龙虎斗》的历史渊源、表现形式以及发展现状三方面进行研究,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青州市 民间器乐曲 《龙虎斗》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青州在远古时为东夷之地,相传大禹治水后,按照山川河流的走向,把全国划分为九州,青州便是其中之一。东晋时青州曾为南燕国都,这是山东作为朝代首都的地方之一,然而到了明朝青州则成为了两位明朝藩王的藩地,器乐曲《龙虎斗》就产生于明朝的青州府。现在的青州坐落于中国山东省的中部,东临渤海,隶属潍坊市。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点,形成了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青州府,也形成了独有的民间器乐曲《龙虎斗》。
   一 青州市民间器乐曲《龙虎斗》的历史渊源
   《龙虎斗》产生于明朝成化年间的青州(1487-1527年),当时明宪宗朱见深封其第七子朱佑 为衡王,就藩青州,是明代也是整个封建社会封藩青州的最后一个王爵。他居青州长达40年,在这40年间,朱佑 喜爱结交骚人墨客,醉心于琴棋书画的研究,对于音乐也是尤为偏爱。他时常邀集文人雅士,创编乐曲,演奏于王府之内。在此期间,朱佑 创作了衡王琴、小型器乐曲《龙虎斗》等。最初的《龙虎斗》只用于在衡王府内的室内演奏,为衡王待客或为节日助兴所用。具有很强地表现能力和艺术价值。之后由于明朝的衰败,清兵入关,衡王六世降清,衡王府被抄没,衡王所豢养的大批艺人巧匠流入民间,这才使得器乐曲《龙虎斗》在民间得以流传和发展。
   明代中期器乐曲已经形成了自身特有的体系。首先,它充分吸取了戏曲声腔的唱腔特点,采用弦索乐器和锣鼓伴奏,能够充分表现出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其次,通过不断地积累创作出许多器乐曲牌,丰富了演奏形式,重奏和独奏的流行使得器乐曲这一体裁形式得以发展和成熟,在明朝时期达到了顶峰,同时期的《龙虎斗》也充分吸取了其中的养分。明末清初,器乐曲《龙虎斗》流入民间以后的演奏以清锣鼓为主,有时加以唢呐高奏,还加入竹笛、二胡、三弦等乐器,有时还会加入龙舞、狮舞、秧歌的演出,场面极其壮观。到了清代,器乐曲《龙虎斗》成为了青州民间音乐的鼎盛时期。器乐曲《龙虎斗》历史久远,绚丽多姿,地方风味独特、浓郁,反映故事情节鲜明,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实用性。
   二 青州市民间器乐曲《龙虎斗》的艺术表现形式
   自古就有“笛箫引仙来,唢呐催鬼去”的说法。《龙虎斗》原为管弦与锣鼓的合奏曲,由于管弦乐器的演奏形式和谱例相对较为复杂,而锣鼓打击乐器又相对较为简单,它的记谱法是以“点、圈、叉、杠”为符号记录的手抄本。因而,乐曲在传入民间后,在进行传承和发展时,随着时间的推移管弦曲便逐渐地丢失,在近代已经无法考究,打击乐器便自成体系,由锣鼓曲单独演奏,并流传至今,且保存完整。
   1 《龙虎斗》的演奏乐器
   《龙虎斗》所用打击乐器为:大鼓、锣(大锣、小锣)、铙钹等。大鼓的形体很大,演奏时需持粗大的鼓槌,演奏方法有单击、双击、闷击等,演奏时可以通过敲击鼓的鼓面或是边缘得到不同的音响效果,当敲击鼓面中心处音色低沉厚重,而向边缘处敲击时,声音逐渐变高变紧。锣是一种铜制的圆形打击乐器,演奏时用左手指支定锣内缘,右手持一薄木片敲击发出声音,在戏曲伴奏和器乐合奏中常会用到它,它的音色十分明亮清脆。铙钹,是钹的一种,铜质圆片形状打击乐器,现为寺院法会时所用法器之一。
   2 《龙虎斗》的人员编排
   一般的民间打击器乐曲有“起动锣鼓”和“场地(或开场)锣鼓”两种编排形式,《龙虎斗》就属于“场地(或开场)锣鼓”的编排形式。起动锣鼓是与“龙舞”、“狮舞”社班在运动时,艺人高喊“起动了”而来的。“起动锣鼓”打击乐队在“龙舞”、“狮舞”社的前边,横排5至7人纵行前进,“弓子锣”、“肘子锣”在前或分两行排在乐队的两边,大鼓居中,表演节奏平稳,行进速度稍慢,曲牌套单一,但队伍整齐,各组乐器轮番演奏,声音喧嚣,十分壮观。《龙虎斗》器乐曲在演奏时通常由六到八人组成,三或四人手持铙钹、一人敲击大鼓、二人或三人敲击大锣、一人敲击小锣。与一般打击乐不同的是,小锣在全曲中完全充当领导核心,而大鼓则有着丰富多变的节奏形式。
   3 《龙虎斗》的演奏形式
   《龙虎斗》的演奏过程中通常以锣充当指挥,其它的打击乐器和之。在演奏过程中,又可以加入到高跷、旱船、龙舞、狮舞、秧歌等民间舞蹈中为其伴奏,是一首多功能锣鼓打击乐曲。对于中国传统乐器的表现形式,有学者将其分为“粗打”、“细打”、“粗吹”、“细吹”、“弦索”五种类型。基于这种划分,笔者认为,《龙虎斗》的演奏是由“粗打”与“细打”相结合进行的。当《龙虎斗》器乐曲进行单独演奏时,一般运用“细打”为主,“粗打”为衬的表现形式,打击风格多以欢快、俏皮和活泼为主,时而有小锣或是铙钹进行华彩性的篇章;而当其为高跷、旱船、龙舞、狮舞、秧歌等民间舞蹈中为其伴奏时,则运用“粗打”为主,“细打”为衬的表现形式,打击风格则以突出鼓点为主,对加强戏剧效果和音乐的表现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 《龙虎斗》的谱例分析
   《龙虎斗》是由大鼓、小锣、铙钹、大锣这四种打击乐器为开头的,第一小节先以小锣演奏的两个八分音符节奏和一个四分音符的节奏开头,以此来指挥全曲的变化发展。第二小节则用大鼓和铙钹以相同的节奏同时起音,大鼓力度范围和动态范围较大,易于渲染气氛,铙钹声音轻巧明亮,两种乐器一张一弛,以四个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和一个四分音符的节奏来突出乐曲的紧张感带动热烈的气氛,而大锣进行和之。第三小节主要运用铙钹与小锣这两种铜质的打击乐器,用小锣的清脆明亮和铙钹的轻巧俏皮来突出亮点。在第四和第五小节中,大鼓和铙钹的演奏则一直持续在欢快的节奏中,以此来渲染气氛,而小锣则一直打着节奏充当指挥的角色,大锣则是色彩性乐器,是用来进行装点性的演奏。
   《龙虎斗》的结尾是由大鼓、铙钹这两件打击乐器从第一小节到第四小节一直沿用相同的十六分音符与八分音符这种短促的节奏。小锣则从第一小节到第四小节一直充当着指挥的地位,而到了第五小节全曲除小锣以外,都以一个简单的四分音符作为结尾,节奏简单明了,干净爽快,以欢快热烈的气氛结束全曲的演奏,充分体现出器乐曲的热烈、简洁、大气的特点。
   三 青州民间器乐曲《龙虎斗》的继承与发展
   1 《龙虎斗》的继承和发展现状
   (1)《龙虎斗》的继承
   器乐曲《龙虎斗》的当代传人史建福老人说,他是从上一代传人(民国时期)康谭师傅那里学来的,而《龙虎斗》器乐曲在明清时期的传承已不可考。现代传承谱系为:康潭(1911年生)王府办事处——史建福(1932年生)王府办事处。由史建福传至普通镇郇述培(1941年生)、益都办事处张振光(1933年生)、昭德办事处李光春(1931年生)等十余人。现在的《龙虎斗》器乐曲主要分布于青州城区与周边一带,即王府、益都、昭德、东坝、云门山、王母宫等六个办事处,以及五里镇、普通镇、邵庄镇、弥河镇、东夏镇、黄楼镇、东高镇等地方。
   史建福老人从十七八岁就开始学习演奏《龙虎斗》的曲子了,当时凡是遇到重大节日都会有器乐曲《龙虎斗》的身影。但是,年轻的一代几乎已经无人爱好和熟悉此类打击乐曲了,能够演奏《龙虎斗》的人是越来越少,《龙虎斗》的传承和发展也已后继无人,至今掌握《龙虎斗》的打击乐手,只有老年人中不足十组了,生存状况濒临灭绝,惟一值得幸运的是《龙虎斗》的曲谱一直保存完好。
   (2)《龙虎斗》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有所提高,人民也开始对民间文化有所关注,一些热心人士开始积极参与,史建福老人又拾起了锣鼓家伙,积极组织和编排《龙虎斗》器乐曲,丰富了《龙虎斗》的表现形式,围绕《龙虎斗》器乐曲开展了一系列的民间音乐文化活动。特别是在2007年,器乐曲《龙虎斗》被公布为潍坊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史建福老人也成为了代表性传承人。近年来,他先后参加了山东省和潍坊市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受到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器乐曲《龙虎斗》的传承正在经历一个由艰难时代向崭新光明时代过渡的过程。史建福老人印制了很多《龙虎斗》的曲谱,发给那些想要学习乐曲的人士,为的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熟悉、传承这支沿袭了几百年的器乐曲。
   2 《龙虎斗》的发展思考
   如今,《龙虎斗》要想在当今这样的社会中生存下去,仅靠这些是不够的,民间音乐要想继续发展下去,必须要有所创新。
   (1)要与时代接轨,运用现代的传媒技术对《龙虎斗》进行市场推广。现代化的传媒技术充斥着我国整个消费市场,作为一种流传久远的民间音乐形式艺术必须与时代接轨,运用高科技推向市场,推向观众,以适应消费市场的需求。
   (2)要提高器乐曲《龙虎斗》演员的文化素质水平,培养新一代高素质接班人。作为演员,文化水平的高低往往会影响对其所演奏乐曲的认识层面,以及对所演奏乐曲的创新。更何况当今社会,观众们的知识水平与审美水平都有所提高,作为演员就更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提高文化素质。
   (3)加大研究力度和资金投入,对《龙虎斗》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进行系统地整理。本人经过调查,发现《龙虎斗》的书面成文的研究资料非常稀少,对它进一步的发展研究产生了严重地阻碍。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加强对《龙虎斗》的理论研究,发掘资料并进行总结,形成专业性的书籍,为其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龙虎斗》作为古城青州的一种历史现象存在,它的内容和形式都有它赖以生存的特点。今天的人们虽然已经不再以古老的方式生活了,但是,民间音乐传承了中华民族一代代人的思想力、创造力、生存力,可以激发起全民族的情感、骄傲和力量,可以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牵挂。我们相信,几百年来流传的器乐曲《龙虎斗》,作为代表青州文化的民间音乐,作为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它,一定会源远流长。
   结语
   也许那些正在濒临灭绝的民间音乐文化并没有像器乐曲《龙虎斗》这么幸运,能在危机关头得到保护,但是,这些民间音乐文化大多具有草根的特性,注定其生命力坚韧无比。“可是,再坚韧的生命,也挡不住十数年甚至数百年的冷落,如果在冷落之外又来了新的强势力量地冲击,那么,这些文化一旦遭遇传承人的断代,就只能成为空谷绝响。所以,对于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参考文献:
   [1] (清)安致远:《青社遗文》,广文书局,1976年版。
   [2] 青州地方志编委会:《青州府志》,上海古籍书店,1982年版。
   [3] 青州市旅游局:《东方古州》,中国旅游出版社,1988年版。
   [4] 沈洽:《民族音乐学在中国》,《中国音乐学》,1996年第3期。
   [5] 邓光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 [日]井口淳子,林琦译:《中国北方农村的口传文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 褚历:《评〈山东民间器乐概论〉》,《中国音乐》,2006年第1期。
   [8] 孙道德:《青州锣鼓龙虎斗》,《青州文学》,2007年第2期。
   [9] 单继瑜:《守望精神家园》,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
   [10] 张富祥:《东夷文化通考(精)》,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11] 吴凡:《中国民俗文化丛书——民间音乐》,中国社会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
   [12] 隋同文:《青州上下五千年》(第五编——明朝),青岛出版社,2009年版。
   [13] 崔照忠:《青州民间文化系列》(青州民歌),青岛出版社,2010年版。
  
   作者简介:
   白雪,女,1979—,河南焦作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工作单位:聊城大学音乐学院。
   刘晓亮,男,1980—,山东莱芜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工作单位:聊城大学音乐学院。
其他文献
日前,无锡市医院管理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华医院管理协会会长曹荣桂,江苏省人大副主任赵龙,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市委副书记、市长毛小平等出席了揭牌仪式。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件,大家都在认真学习、贯彻,我们政府部门更应该深刻领会并积极组织实施。《决定》的50条中有25条涉及
企业的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递延资产。除了以现金为价值尺度以外,其余不论是属于流动资产的商品、原材料、在产品、半成品、副产品和应收货款等,还是属于固定资产
从事税收工作不仅应了解国内经济情况,而且更要了解世界经济情况。笔者根据联合国、世界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合组织和新华社总社的有关资料,试对全球经济和贸易现状及其
改单利率制为复利率制势在必行徐振飞,周立奇,秦秀策目前,国外普遍采用复利率制。随着进一步对外开放和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三资企业、外资企业、外资银行将会得到长足的发
关于强化税收宏观调控的思考孙立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有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最近,财税改革迈出了重大步伐,其目的,就是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税收对经济
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从1994年1月1日起适用国务院发布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税收暂行条例,同时废止1958年9月颁布试行的工商统一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关系到人民身体健康和社会安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卫生事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应急人才是根本,加强应急人才的培养是各级疾控中心的当务之急[1],也是提高各
杨树杆基部打孔注射“赣林891”、80%敌敌畏乳剂、40%氧化乐果原液,对2年生杨树幼林以每株0.5、1.0、1.5、2.0ml的用量,防治杨扇舟蛾、分月扇舟蛾的效果均在80%以上。“赣林891
1 植物调运检疫工作的现状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政策的实施,农业生产、科研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国际间种质资源交换和从国外引进种子苗木,跨省过县调运种苗的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