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噜声为啥吵不醒自己

来源 :科教新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b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为什么会打呼噜?我们呼吸時,空气会经过口腔、鼻腔、咽喉等部位进入气管。睡着后,口腔顶部、舌头和喉咙的肌肉就会放松,如果肌肉过于放松,就会使软组织松弛塌陷,堵塞上呼吸道,这时空气就会像穿过峡谷的风一样,发出呼啸声。
   大多数时候,如果打呼噜,只会把身边的人吵醒,而自己依旧睡得香甜。为什么?
   就像别人来挠你脚底会让你痒得发笑、你自己挠却不会痒一样,你的大脑会对这些来自自身的动作做出预测和防备,并减少对这些动作的反应。这样一来,你就能过滤掉自己的“噪音”信号,只对外界的信号保持警惕,从而更有效地防范危险。对于别人而言,你的呼噜声是来自外界的信号,因此他们会被吵到。
  伊芙
其他文献
旋转木马算得上是游乐场里最“老少通吃”的一项娱乐设施。谁能想到,这样一个充满欢乐的游戏,最初是从拼抢激烈的战斗訓练中发展而来的。   最早的旋转木马原型很可能是来源于12世纪拜占庭帝国或者其相邻的中东地区,是一种格斗技巧训练,被用来训练骑兵的骑术和闪躲技巧。大致玩法是,围成一圈的骑兵在一个固定的平台里轮转,有人朝他们扔黏土球。如果骑兵成功躲开攻击,就是获胜者。   后来这个训练被欧洲十字军团发现,
期刊
世界卫生组织6月30日向中国颁发国家消除疟疾认证,称赞中国从20世纪40年代每年报告约3000万疟疾病例,经过70余年不懈努力到如今完全消除疟疾,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世卫组织网站发布的数据表明,2019年全球疟疾病例估计为2.29亿例,死亡病例估计为40.9万例。作为全球重大传染病,疟疾一直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也曾在中国广泛流行。   据世卫组织记录,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卫生部门致力于
期刊
《真菌生物学》杂志近日报道,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研究人员在一只保存在琥珀中的蚂蚁身上,发现了一种新型子囊菌。该琥珀来自5000万年前的欧洲波罗的海地区,从蚂蚁身上长出来的新蘑菇样本,是已知最古老的寄生蚂蚁的真菌,也代表了一个新的真菌属和物种。研究人员将这种新真菌命名为波罗根霉。研究人員表示,这是从蚂蚁体内出现的肉座菌目真菌的第一个化石记录。   张佳欣
期刊
【名片】王朝霞,女,1962年11月生,长沙财经学校教师。从教35年,担任班主任30年。她用激情鼓励,用爱心哺育,用专业指导,所带班高考升学率年年位于全省同等学校前列。曾获评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  在长沙财经学校,学生们都把王朝霞当“女神”。  这位“女神”长发披肩,个头高挑,衣着知性优雅,谈吐温文尔雅。在讲台上激情四溢,讲课生动有趣;讲台下她能烧得一手好菜,经常送到学生桌上共享美食。  
期刊
根据英国《自然·生物技术》杂志6月29日发表的一篇论文,美国科学家团队使用CRISPR技术成功研发了可穿戴、冻干、无细胞的合成生物学传感器,其检测结果不但能与被视为金标准的实验室结果一致,还可以嵌入柔性基質中,用于实时、动态监测目标病原体。在不久的将来,这项技术能与口罩结合,供工作环境病原体暴露风险较高的人群使用,如基层医护人员等。
期刊
7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空中展示梯队的5架直升机分别悬挂一面党旗和四面标语飞过天安门广场,向全世界展现了在风华正茂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生机勃发的新时代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豪迈气概。巨幅党旗长9米、宽6米,巨幅标语长14米、宽2.5米,在每小时160公里至180公里的飞行速度下,威严整齐,漫卷壮丽。   在如此高速的飞行气动冲击下,普通的巨幅旗帜尾部会
期刊
来自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量子显微镜,可使研究人員在不破坏细胞的情况下检查活细胞,看到其他方式无法揭示的生物结构细节。这为生物技术的应用铺平了道路,且有望应用于导航、医学成像等领域。
期刊
在一項环境学报告中,加拿大科学家首次创建可表达长达2330万公里的全球河流的数据模型,并由此发现:全球超半数的河流每年至少断流一天。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断流现象比之前认为的更常见,或有必要因此改变河流管理策略。
期刊
恒星爆炸产生伽马射线暴的驱动因素是長期存在的谜题,近日,由英国巴斯大学领导的国际科学家团队测量了伽马射线暴的磁场,首次证实了长达数十年的理论预测:在喷射出的物质撞击并冲击周围介质后,这些冲击波中的磁场会变得混乱。这项新研究表明,最强大的伽马射线暴可以由大规模有序磁场提供动力。
期刊
在湘潭大学校园里,离图书馆不远的西南角上有一片面积不太大的池塘,水面约10多亩,这里有水榭楼台、荷塘月色、七曲石桥和林荫小道,这个富有灵气的书香之地就是湘潭大学山水校园的八大景观之一——画眉潭。  说到画眉潭,不得不讲讲她的故事。她本来没有这样一个诗情画意的名字,原来是周边乡村农用灌溉水田的一口水塘,名叫“饭米塘”,意思就是靠她灌溉农田才有米饭吃。上世纪90年代末,学校将这口水塘修建成了小巧玲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