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无论是写字,还是写作,都要落实在“写”上。语文教学将写字与写作进行整合、融汇贯通,将书写语文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手段,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价值选择与实践追求。
一、 书法溯源——从写字教学走向书法教育
1. 书法课堂是我们一直坚守的理想与追求。写字教学是我校传统办学特色。十八年来,学校历任领导始终坚持以“写字教学”为抓手,立足语文课堂,辐射各门学科,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實践中,我们赋予写字教学更丰富的内涵,以促进学生的习惯养成与教育和谐;我们充实写字教学的内容,由写字到做人,走全人教育之路,写字教学具有了更为深广的意义。
2. 书法课堂是悠久文化的继承与传播。写字,无论硬笔还是软笔,一直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内容之一。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写字教学的要求,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开展书法教育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书法课堂担负着悠久文化的继承与传播重任,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书法教育的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只有踏踏实实开展,才有可能实现。
3. 书法课堂是研习中修养心性。书法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不仅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审美品质,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的重要举措。学习写字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规范意识、书写技能、习惯、性格养成的过程,是体会和认识民族文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提高审美感受力。我们力求通过写字教学对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通过对优秀书法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鉴赏书法艺术的水平。我们从学生的坐姿、握笔、运笔、心理状态、学习态度等方面培养学生的习惯,提高文化修养;从学生的个性形成、学习品质等方面陶冶情操、塑造人格。
4. 书法教育是校园里流淌的文化。我校积极发掘校园环境的文化内涵,潜心协调建设和发展,环境和文化的关系。为了让更多隐性的历史与文化积淀成为让学生能可触可感的显性文化,学校在建筑景点的设计、命名、布局上充分体现文化性、艺术性。
学校修建了书道、长廊、兰亭、天鹅池等书法教育景点。漫步书道,徜徉于汉代到近代书法大家的书体典范之中,对华夏历史长卷肃然起敬的情怀油然而生。柳公权、颜真卿、欧阳询、赵孟頫的经典碑帖被定格在书法长廊,一路走来,看到的不同是“风格”,看到的相同是永恒。以《兰亭序》为主题设计的文化长廊,散发着兰之幽香,令人流连忘返。相传王羲之当年观鹅起舞而写出形态各异的“之”字,成为千古佳话。你走过依柳而卧的天鹅池,闻到的依然是淡淡墨香。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见温家宝总理的亲笔题词——“摇篮”,这是一份亲切的嘱托;在这里,我们可以看见古代书法家的书法作品,这是一份无声的浸润;在这里,我们可以看见当代书法家莅临泼墨,这是一份真情的关爱;在这里,我们可以看见老师挥毫书写的英姿,学生描摹书法的身影,这是一份艺术的享受。
书法教育的宏伟目标的实现不能只靠课堂教学,墨韵书香应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生长。省教研室李亮老师明确指出,写起来才是硬道理。每个学校都要把课开起来,要有时间的保证,开齐上足书法课。书法教育的开展、书法文化的传承应是关乎每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使命,是每一所学校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
二、 书写融通——从书写语文走向书写人生
自古文不离字、字不离文。没有不成文的字(单见字而无文意),也很少有不见字的文,即写字必作文、作文须写字。在汉语言的运用中,字与文从来都是一体的。在实际的教育中,字与文的影响从来都是整体作用的。融通是一种思想,融通是一种趋势,语文教学需要整合融通。
1. 整合融通,是写字与写作教学的本源反映。写字不仅仅是写形,讲究正确、美观,也讲意,体现其内涵。写作不仅仅是写意,文从字顺、文以载道,也讲形,关乎整体规整。写字教学与写作教学不单单是各司其职、各有所重,也应该相互关联、互为融通。这样字写得有神韵,习作写得有文采,这正是语文教学的目标所在。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特别指出:“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作练字的过程。” “对于作文的评价还须关注学生汉字书写的情况。”这在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是没见到的。其实,写字与写作有许多共通之处,比如,它们都强调观察与模仿,联想与想象,这些都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作为语文素养的培养,写字与写作两方面虽各有侧重,却也相辅相成。由此可见,写字与作文并非互不相关,而是连贯共通、一脉相承。整合融通,才是写字与写作教学的本源反映。
2. 追求真善美,是写字与写作教学的共同特质
古人云:“书为心画,字如其人。”又云:“心正则笔正。”汉字书法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因而,书法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教人求真、求善、求美的育人过程。
从写作角度来说,作文即做人、作品如人品,因而,写作对人也是影响终身。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也是感知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过程。通过写作可以滋养自己的品德,陶冶自己的情操,启迪自己的智慧,这是写作的内在价值。写写作教学应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同样体现了真善美的育人过程。
可以说,真善美不仅是写字,也是写作追求的至高境界。我们完全可以两者融通,真正做到“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作文”。
3. 习惯养成,是写字与写作教学的重要任务。长期以来,习惯养成都是书法教育的首要重任。《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于习惯养成作为四个学段一以贯之的目标要求单列出来,这样的力度与决心前所未有的。习惯养成对于习作教学来说一样重要。且不说书写习惯,就是习作本身必须的习惯就有很多,比如,指向观察的看的习惯,指向练笔的写的习惯,还有口头表达的说的习惯等。再往深处说,为了提高习作水平,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习惯。通过日积月累的“写”的语文实践,要努力使学生把写字、写作转化为自觉的习惯,转化为生活的一个部分,使之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这必然会促使学生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去写“社会生活”这部大书。可见,写字与写作教学的融通,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的习惯养成。
4. 文化传承,是写字与写作教学的永恒目标。从结绳记事到象形文字的出现,历经数千年的演变,今日汉字的功能,已不仅仅是文字符号,更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因此,语文教学中,写字不是写写汉字那么简单,写作也不是写写文章那么平常。
汉字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成果,具有显著的文化特征。汉字承载着历史记忆。书写汉字是感受中华文明和艺术精神的通道。因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以及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写字与写作教学传递的不仅是技法,更重要的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因此,写字与写作教学都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写字与写作融通,即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将学生的写字、写作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学生听、读、说、写等语言活动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最大限度的发挥“写”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积极影响,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升。
(作者单位:南京市宝船小学)
一、 书法溯源——从写字教学走向书法教育
1. 书法课堂是我们一直坚守的理想与追求。写字教学是我校传统办学特色。十八年来,学校历任领导始终坚持以“写字教学”为抓手,立足语文课堂,辐射各门学科,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實践中,我们赋予写字教学更丰富的内涵,以促进学生的习惯养成与教育和谐;我们充实写字教学的内容,由写字到做人,走全人教育之路,写字教学具有了更为深广的意义。
2. 书法课堂是悠久文化的继承与传播。写字,无论硬笔还是软笔,一直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内容之一。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写字教学的要求,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开展书法教育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书法课堂担负着悠久文化的继承与传播重任,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书法教育的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只有踏踏实实开展,才有可能实现。
3. 书法课堂是研习中修养心性。书法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不仅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审美品质,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的重要举措。学习写字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规范意识、书写技能、习惯、性格养成的过程,是体会和认识民族文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提高审美感受力。我们力求通过写字教学对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通过对优秀书法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鉴赏书法艺术的水平。我们从学生的坐姿、握笔、运笔、心理状态、学习态度等方面培养学生的习惯,提高文化修养;从学生的个性形成、学习品质等方面陶冶情操、塑造人格。
4. 书法教育是校园里流淌的文化。我校积极发掘校园环境的文化内涵,潜心协调建设和发展,环境和文化的关系。为了让更多隐性的历史与文化积淀成为让学生能可触可感的显性文化,学校在建筑景点的设计、命名、布局上充分体现文化性、艺术性。
学校修建了书道、长廊、兰亭、天鹅池等书法教育景点。漫步书道,徜徉于汉代到近代书法大家的书体典范之中,对华夏历史长卷肃然起敬的情怀油然而生。柳公权、颜真卿、欧阳询、赵孟頫的经典碑帖被定格在书法长廊,一路走来,看到的不同是“风格”,看到的相同是永恒。以《兰亭序》为主题设计的文化长廊,散发着兰之幽香,令人流连忘返。相传王羲之当年观鹅起舞而写出形态各异的“之”字,成为千古佳话。你走过依柳而卧的天鹅池,闻到的依然是淡淡墨香。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见温家宝总理的亲笔题词——“摇篮”,这是一份亲切的嘱托;在这里,我们可以看见古代书法家的书法作品,这是一份无声的浸润;在这里,我们可以看见当代书法家莅临泼墨,这是一份真情的关爱;在这里,我们可以看见老师挥毫书写的英姿,学生描摹书法的身影,这是一份艺术的享受。
书法教育的宏伟目标的实现不能只靠课堂教学,墨韵书香应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生长。省教研室李亮老师明确指出,写起来才是硬道理。每个学校都要把课开起来,要有时间的保证,开齐上足书法课。书法教育的开展、书法文化的传承应是关乎每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使命,是每一所学校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
二、 书写融通——从书写语文走向书写人生
自古文不离字、字不离文。没有不成文的字(单见字而无文意),也很少有不见字的文,即写字必作文、作文须写字。在汉语言的运用中,字与文从来都是一体的。在实际的教育中,字与文的影响从来都是整体作用的。融通是一种思想,融通是一种趋势,语文教学需要整合融通。
1. 整合融通,是写字与写作教学的本源反映。写字不仅仅是写形,讲究正确、美观,也讲意,体现其内涵。写作不仅仅是写意,文从字顺、文以载道,也讲形,关乎整体规整。写字教学与写作教学不单单是各司其职、各有所重,也应该相互关联、互为融通。这样字写得有神韵,习作写得有文采,这正是语文教学的目标所在。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特别指出:“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作练字的过程。” “对于作文的评价还须关注学生汉字书写的情况。”这在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是没见到的。其实,写字与写作有许多共通之处,比如,它们都强调观察与模仿,联想与想象,这些都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作为语文素养的培养,写字与写作两方面虽各有侧重,却也相辅相成。由此可见,写字与作文并非互不相关,而是连贯共通、一脉相承。整合融通,才是写字与写作教学的本源反映。
2. 追求真善美,是写字与写作教学的共同特质
古人云:“书为心画,字如其人。”又云:“心正则笔正。”汉字书法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因而,书法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教人求真、求善、求美的育人过程。
从写作角度来说,作文即做人、作品如人品,因而,写作对人也是影响终身。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也是感知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过程。通过写作可以滋养自己的品德,陶冶自己的情操,启迪自己的智慧,这是写作的内在价值。写写作教学应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同样体现了真善美的育人过程。
可以说,真善美不仅是写字,也是写作追求的至高境界。我们完全可以两者融通,真正做到“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作文”。
3. 习惯养成,是写字与写作教学的重要任务。长期以来,习惯养成都是书法教育的首要重任。《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于习惯养成作为四个学段一以贯之的目标要求单列出来,这样的力度与决心前所未有的。习惯养成对于习作教学来说一样重要。且不说书写习惯,就是习作本身必须的习惯就有很多,比如,指向观察的看的习惯,指向练笔的写的习惯,还有口头表达的说的习惯等。再往深处说,为了提高习作水平,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习惯。通过日积月累的“写”的语文实践,要努力使学生把写字、写作转化为自觉的习惯,转化为生活的一个部分,使之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这必然会促使学生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去写“社会生活”这部大书。可见,写字与写作教学的融通,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的习惯养成。
4. 文化传承,是写字与写作教学的永恒目标。从结绳记事到象形文字的出现,历经数千年的演变,今日汉字的功能,已不仅仅是文字符号,更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因此,语文教学中,写字不是写写汉字那么简单,写作也不是写写文章那么平常。
汉字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成果,具有显著的文化特征。汉字承载着历史记忆。书写汉字是感受中华文明和艺术精神的通道。因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以及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写字与写作教学传递的不仅是技法,更重要的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因此,写字与写作教学都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写字与写作融通,即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将学生的写字、写作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学生听、读、说、写等语言活动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最大限度的发挥“写”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积极影响,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升。
(作者单位:南京市宝船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