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教学设计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xingro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分析:
  《四季》(统编语文一年级上册)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歌。这首儿歌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出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四季》这首儿歌采用拟人、排比的写法,语言简洁明快、亲切自然,读起来朗朗上口。课文中的四幅插图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观察和想象。教学时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充分朗读课文,重点读好人物对话中“着、地”轻声的读法,并通过分角色朗读体验,增强学生对四季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揭示课题
  1.采访学生名字的来历。(如“王金春、杨秋香”这两个同学的名字有些特别,请他们介绍一下家长给他们取名字的缘由)
  2.观察图片。(课件出示四季交替变化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揭示课题。无论是百花盛开的春天还是瓜果飘香的秋天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美的享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四季》。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名字的来历,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学习的内容,并在学生思考、说话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小组合作读课文。要求:每个小组读一节,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努力做到连词读,不添字,不漏字,边读边勾画出带生字的词语(四季、春天、尖头、青蛙、冬天、夏天、就是)。
  2.检查合作读的情况。(1)出示“尖”“说”等9个生字,指名读,纠正多音字“地”的读音,然后开火车读、抢读。(2)交流识字的方法。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加一加、减一减或配上动作等)(3)认识偏旁。引导学生认识“言”“虫”“折文”的名称及书写,然后进行拓展运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交流识字方法,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文写了哪四个季节?请用你喜欢的符号勾画出季节的名称。
  2.指名交流。读了课文后,你发现了什么?(课文第一、二小节都是“什么对什么说”;第三、四小节是“什么怎么样地说”)你喜欢哪个季节,把这一节多读几遍。
  设计意图:本篇课文语言亲切且富有情趣,读起来朗朗上口,结构大致相同,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同时,能对课文结构有大致的了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字词盘点,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课件出示生字和短句,运用多种方式认读巩固(出示“尖尖、说、夏”等生字)。
  2.口头组词。指名交流,掌握“四、是、天”等字的结构和笔顺。
  3.指导书写。学生先整体观察生字的字形,教师适时指导,提醒学生写字时要注意的问题。
  4.书写反馈。展示学生书写的字,师生一起评价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并进行比较分析,然后教师提示书写要点,让学生通过练写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学习诗歌第一节,感悟春天这个季节的美好。
  (1)学生齐读诗歌第一节。思考:从春天这个季节的景物特点中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描述美如画的春天特点)
  (2)品读草芽和小鸟的对话。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①引导学生观察小鸟的动作、草芽长出来的形态,扮演草芽和小鸟读一读。②教师示范,指导学生变换语音语调并配上动作演一演、读一读。③指名读或齐读,把春天欢快的感觉读出来。(板书:草芽——尖尖)
  2.师生合作学习诗歌第二节至第三小节。
  (1)提出要求。①找出荷叶、青蛙、谷穗的对话读一读。②思考:你从哪些地方知道夏天、秋天已经来了?
  (2)学生在小组内带着问题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3)各小组代表汇报交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读好轻声“着”,读出荷叶与青蛙的窃窃私语,读出夏天的热闹场景,读出谷穗的礼貌,读出秋天丰收的喜悦)①出示人物对话内容,让学生大胆做动作展示读。②闭上眼睛想象夏天、秋天的画面读,再尝试背诵诗歌的第二节至三小节。③回顾诗歌第二节至三小节的内容。诗歌的这两节写出了夏天、秋天的什么特点?(学生交流后教师板书:夏天 荷叶 圆圆 秋天 谷穗 弯弯)
  (4)仿写叠词。( )( )尖尖 ( )( )圓圆 ( )( )弯弯 ( )( )朵朵
  3.学习诗歌第四小节。(1)播放冬天的雪景和小朋友们打雪仗、堆雪人的画面,感知冬天别样的美。(2)学生齐读诗歌第四小节。指导学生用快乐的语气读好雪人说的话,读好轻声“地”(顽皮地说)。(3)配上动作表演读,把冬天的快乐尽情地表现出来。(4)拓展延伸。除了课文中描述到的冬天的特征,你还知道哪些冬天的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感悟到诗歌所描述的季节特点,感受到春夏秋冬带给他们的快乐。
  六、大胆想象,创作新诗
  1.学生四人一组分角色再读课文,进一步感悟四季的美。
  2.配动作表演读。学生戴上草芽、荷叶、青蛙、谷穗等头饰,边做动作边背诵诗歌。
  3.自编新诗。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就为哪个季节创编一首小诗吧!仿照诗歌写一写:( ),他( )说:“我是( )。”
  4.评价交流。(选择学生创编的优秀诗歌按春夏秋冬的顺序装订成册——《四季诗篇》)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尽情表演,尽情书写,让学生的个性飞扬,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又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其他文献
彝州楚雄有教师二万五千余名,我是其中最为平凡庸碌的一个。由国侨办选派赴泰国任教后,便沾了祖国之光,连德高望重的泰国北部华文教育界老前辈也高看了我一眼,误以为从祖国选派的教师,必定是有两把刷子的。  4月和10月本是我所任教的清迈教联高级中学的两个长假,盼星星盼月亮盼到3月底,我急不可待地订了回国休假的机票。泰北华人村华文教师联谊会的王相贤会长却把我找去,说联谊会旗下的华心学校积弊甚多,华心学校董事
期刊
《巨人的花园》(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一文主要讲了巨人离家七年,孩子们都喜欢到他的花园里玩。巨人回家后,把孩子们赶出花园,并砌起高墙,花园就始终是冬天,直到孩子从小洞爬进花园,春天才来到花园,巨人醒悟就拆了墙,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巨人的花园》一文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1.结构清晰、人物丰满。这个童话充满着奇妙的想象,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结构清晰完整,紧紧围绕“巨人的花园”展开故事:巨人离家
期刊
教材简析:  《司马光》(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是一篇文言文,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司马光》这篇课文非常简短,只有两句话、七个注释,还配有一幅图,但却讲述了一个脍炙人口的小故事: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里面玩耍。一个小孩爬上瓮,不小心失足落入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捡了块石头,使劲砸瓮。瓮被砸破了,水流了出来,孩子终于得救了。该篇课文虽然是文言文,但多数词语的意思与现代
期刊
游戏使学生感到愉悦、好奇。对于儿童,游戏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乐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思维的表现,游戏为儿童提供了学习新事物、形成和扩大知识技能、思行结合的方式和机会。”实践表明,游戏活动是数学原理、生活情境和儿童心理建构的产物,让数学从“严谨”走向“好玩”。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把学生们喜爱的游戏、竞赛活动引入数学教学之中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观察
期刊
生命教育的思想由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首倡,70年代末澳大利亚成立“生命教育中心”,并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从此,世界各国都相继将生命教育摆上了国民教育的重要议事日程,中小学校也陆续将生命教育纳入教育的整体框架中。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有很多,诸如开设专门课程、纳入综合课程、渗入学科课程、开展专题教育等。笔者认为,在课程任务繁重、课程时间紧张的教育大背景下
期刊
课间,常听老师埋怨:“现在学生的计算能力特别差,连简单的运算都过不了关,甚至连数学基础好的学生运算结果也常出差错。做计算题时总是提醒他们:计算时要细心些,但收效甚微。”是的,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枯燥乏味的计算,会使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动
期刊
课前思考:  “探索活动:2,5的倍数的特征”是学生学习了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也是后面学习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础。2的倍数的特征和5的倍数的特征有相似性,两者比较,5的倍数的特征要简单一些。课前,我做了部分小调查,学生对5的倍数还是有一些了解,如果从5的倍数的特征入手,通过类比,再探究2的倍数的特征就顺其自然了。  本节课内容相对较多,除了要让学生探究出5的倍数的特征和2的倍数的特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0~92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学校即将组织一次套圈挑战赛,老师要从班里选出1名同学代表班级参加比赛。很多同学都想报名,老师要求同学们抓紧时间练习,谁的成绩好、水平高,就让谁代表班级参加比赛。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体育竞技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受某些问题的处理要先收集数据再进行分析。  二、分层探究,理解含义,
期刊
在教学中很多老师总想在布置作业时点、线、面兼顾,让孩子筑牢知识体系,可是模式化的书面作业练习严重损害孩子的学习兴趣!如何布置开放作业,巩固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是我的几点尝试。  一、贴近生活  我们年级中有这样几个孩子,做作业特别拖沓,别人看电视时,他在写作业;别人打球时,他在写作业;别人睡觉时,他在写作业;别人玩游戏时,他还在写作业!然而,这些总在埋头
期刊
由于自身的生理缺陷,智力障碍儿童普遍存在生活自理能力差的情况。如到了上学的年纪仍然不能独立地穿衣吃饭,要靠家长照顾日常的饮食起居。有些虽然能自理日常,但完成水平非常低,吃饭会弄得到处都是,衣服、头发总是乱七八糟,如厕时经常弄污衣裤等等。这种现状为智障儿童带来了许多困扰,也降低了他们的生活品质。作为特教老师,有必要全力以赴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  一、采用生活化的教育方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