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修正案七》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之我见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c0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以下简称《刑法修正案(七)》第十三条规定,在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三百八十八条之一:“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届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通过该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或者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近亲属以及其他与其关系密切的人,利用该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原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实施前款行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定罪处罚。”2009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四)》(以下简称《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四)将《刑法修正案(七)》第十三条的罪名定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我国刑法新设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符合我国政府参与签署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等国际惯例,顺应我国反腐败工作的现实需求。鉴于《刑法修正案(七)》第十三条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存在一些模糊不清的问题,有必要予以探讨。
  
  一、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主体问题
  
  根据《刑法修正案(七)》十三条的规定,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主体分为五种:一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二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以外的其他与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三是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四是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五是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以外的其他与其关系密切的人。这其中,“近亲属”的范围、其他“关系密切的人”的界定等问题,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1、近亲属的范围。在我国的相关法律、司法解释中,对近亲属范围的规定是不一致的。《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二条第六项规定,近亲属是指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姐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十二条规定:民法通则中规定的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一条规定:行政诉讼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的“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和其他具有扶养、赡养关系的亲属。那么,在适用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时,“近亲属”的范围究竟应以上述哪条规定为准?
  笔者以为,《刑事诉讼法》、乃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中所确定的近亲属范围均过窄,不契合传统的亲属伦理观念、现实合理性以及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在于惩治特定人员利用影响力受贿行为的立法宗旨,应当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一条的规定为准。换言之,近亲属的范围应当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与岳父母形成赡养关系的丧偶的女婿以及与公婆形成赡养关系的丧偶的儿媳等其他具有扶养赡养关系的亲属。上述范围内的近亲属,在现实生活中的彼此关系密切,司法实践中也表明是权钱交易易发的关系。
  2、其他“关系密切的人”的界定。除近亲属外,其他与国家工作人员或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如何界定?笔者认为,其他“关系密切的人”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基于地域和生活形成的密切关系。主要是指同乡、邻里、同学、校友关系等。二是基于职业而形成的密切关系。主要是指除职权、地位以外的同事、上下级关系、合作关系等。三是基于特定利益关系而形成的密切关系。当然,对于其他“关系密切的人”的认定,应从人与人之间联系中的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实际出发综合判断,要从正当的人情往来和谋取不正当利益中寻找到罪与非罪的分界点,使利用各种密切关系,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或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人得到应有的惩罚。
  此外,《刑法修正案(七)》第十三条使用的“关系密切的人”这个概念还存在疏漏。例如,行为人与某官员交往并不密切,但很容易取得了其信任。随后,行为人利用了官员的影响力获得了贿赂。行为人不属于关系密切的人,但其行为符合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客观要件,现有的刑法无法进行规制。因此,有论者认为,其他与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也可以是被请托的国家工作人员临时认识的朋友或有一次性利益关系的人。鉴于此,笔者认为,在以后的司法解释中将“关系密切的人”作扩大解释,以涵盖任何利用影响力进行交易而获取贿赂的人,维护我国公职的廉洁性。
  
  3、本罪主体是否仅限于非国家工作人员
  《刑法修正案(七)》未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可以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那本罪的主体是否仅限于非国家工作人员?有论者认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影响力受贿构成我国《刑法》第388条的(斡旋)受贿罪。笔者认为,根据我国《刑法》第388条,成立
其他文献
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社区矫正已必然地成为中国社区建设的重要功能。开展社区矫正,是民主与法制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开展平安创建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目前我国各地社区矫正工作尚处在探索之中,而江苏省率先出台的《社区矫正办法》虽然比较详细地规定了社区矫正的具体工作原则,但就检察机关如何对社区矫正活动开展监督仍有很多问题需要不断摸索和
期刊
摘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社区矫正工作在运行中还缺乏法律保障,仅有的两高两部的《通知》和司法部的《暂行办法》也只是按照现有法律对社区矫正的实施、参与机关做了原则性规定,因而完善社区矫正地方立法,健全工作体系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理论课题,特别是在当前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更显重要。  关键词:社区矫正;地方立法;工作体系   
期刊
一、举报线索管理概说    举报线索是指单位、公民举报、有关部门移送、自行发现和犯罪嫌疑人自首等有关犯罪的材料,且未经有关专门机关调查证实的,具有一定客观性和可查性,且达到一定量的信息聚合体,它是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主要来源。而管理(management)一词是由西方国家首先提出的,即确定一种切合时代脉络的管理原则及在这一原则下适用的管理方法。举报线索管理是检察机关对举报线索统一由举报中心管
期刊
减刑、假释作为教育改造、兑现政策的重要法律手段和是否严格执行保外就医制度,是刑罚执行的重要内容,也是最容易滋生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的环节。减刑假释权利运行和属性不同,涉及到监督方式和能力也就不同,作为行政权,目前尚不属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范畴和能力范围,加强检察法律监督需要法律的特别规定。作为司法权,检察机关、法院在减刑假释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如何发挥,真正在司法层面做到互相监督和制约,需要系统的法律
期刊
刑事和解,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犯罪嫌疑人能积极主动地向被害人认罪、道歉,并愿意对被害人给予经济赔偿,与被害人达成和解协议,在取得被害人谅解后,国家专门机关不再追究其刑事责任,或者给予其从轻处罚的一种案件处理方法,包括经济赔偿和解和刑事责任处置两个程序过程。而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情况是:有的犯罪嫌疑人希望和被害人和解,但被害人拒接和解;有的是双方存在亲属关系,有和解的可能性,但双方却没有提出和解。当存
期刊
南洛高速(南阳至洛阳)和太澳高速(太原至澳门)途径河南省汝州市六个乡镇三十二个行政村,累计九十余公里,国家投资土地补偿等费用六千余万元。2008年以来,河南省汝州市检察院开展了公路工程建设职务犯罪专项治理,在调查南洛高速和太澳高速公路汝州土地征用补偿款的发放情况中,立案侦查农村干部职务犯罪案件8件19人,其中贪污案6件16人,挪用公款案2件3人,涉及乡、镇干部4人,村组干部15人,涉案金额120万
期刊
当前,政府机关通过创立优质的服务品牌来营造一种全新的、更加文明理性的管理模式,以提高管理服务水平这一价值理念已经进入检察机关,各地检察机关的品牌创建活动如火如荼,有些单位不仅提出了自己的品牌名称、阐明了品牌内涵,还形成了一整套服务品牌理念,走在了检察机关品牌建设的前列。那么,如何更好地展开检察工作品牌的创建和维护,不断提高检察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以推动检察工作科学发展呢?笔者认为,要以“品质”孕育“
期刊
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对渎职侵权案件的查处工作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立案数量少、不起诉率高、被查对象范围狭窄、很多新罪名案件没有查处。笔者拟对此类案件的侦查问题作一探讨。    一、渎职侵权案件侦查工作面临的问题    渎职侵权犯罪侦查工作之所以存在较大的困难,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既有案件本身的难度,又有外部执法环境的因素。目前,查办滨职侵权犯罪案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侦查体制的
期刊
摘 要:近代以来,中国向西方借鉴大量文明成果来改造已然趋于落后腐朽的社会肌体,在法律上亦引进西方的法律体制和法学理念,希实现西方式的法律文明和法制现代,可却迟迟无法实现,中国原有文化中的一套治世理论和社会调节机制被遗弃后,中国社会的原有稳固被打破后,留下巨大的真空,新有的法制却由于长期水土不服而变得畸形,难以扮演其所打倒者的角色。使得中国的法社会变得混乱无序,法同道德、法同人情、法同社会关系间纠缠
期刊
政法机关工作的基本要求,根本的是确保公正廉洁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做到公正廉洁执法,自然离不开监督。我国宪法第129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可见,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在政法机关实现公正廉洁执法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检察机关的各项法律监督职能中,最主要的是刑事诉讼监督。因此,全面加强对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不仅是检察机关履行职责的需要,也是加强和改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