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预后及病原菌种类。
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201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住院患者的阳性血培养结果,分析确诊为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原菌种类。
结果血流感染患者149例,占当年出院患者18 774例次的0.8%,即当年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为0.8%。首次发生血流感染时,15例(10.1%)患者来自手术科室,83例(55.7%)患者来自非手术科室,51例(34.2%)患者来自ICU。33例(22.1%)患者表现为感染性休克。住院期间死亡68例,病死率为45.6%。共发生154例次血流感染,其中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125例次(81.2%),社区获得性血流感染29例次(18.8%)。共分离出病原菌18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06株(56.4%),革兰阳性菌67株(35.6%),真菌15株(8.0%)。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中,社区获得性血流感染更多为肠杆菌科细菌,而非发酵菌在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显著多于社区获得性血流感染。 125例次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中分离出159株菌(84.6%)。188株病原菌中, 26株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手术科室、非手术科室、ICU的非发酵菌和肠杆菌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 。
结论血流感染发生地点不同、患者所在科室不同,病原学分布差异较大。对本地区、本单位、本科室血流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和病原菌分布及演变的及时了解,为临床医生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以改善血流感染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