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当年的韩寒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t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古色古香的苏州古旧书店,邱华栋文学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随即进入提问对话环节。我把机会让给年轻人。主持人说:“最后一位提问。”我还是让出了机会,不待邱华栋答复的话音落地,我边举手边起身发声:“邱老师,我想说一下四川少儿社当年编辑《小作家丛书》的王吉亭先生……”邱华栋一听到“王吉亭”三字,眼睛顿时放射出光芒。
  “这是我的第一本书,《别了,十七岁》,四川少儿社《小作家丛书》中的一本。我一直记得王吉亭老师,”邱华栋沉浸在回忆之中,“我们是当年的韩寒。”
  《小作家丛书》第一批十本,1989年2月第一版。绿色底板的扉页上是几支一律向上的花叶,“四川少儿少年儿童出版社·一八八九年·成都”字样记录了出版时间,那时韩寒六岁半。首批入选的有胡晓梦、孙梅、梁芒、刘梦琳等少年作家,第二批出版时,又加入了邱华栋、周劲松、闫妮、马璇等实力派少年作家,共20本22位小作者。
  二
  时光推移到1979年。苏州第十中学接待室,我向教育部巡视员汇报了学校语文教学改革的情况,两位巡视员高度肯定,并介绍我们参加在东北师大附中召开的语文教学研讨会,即全国中语会预备会。会后,1979年到1982年学校确定两个班为“初中语文三年过关”试点班,创办了一本油印刊物《牙牙语》,专刊试点班学生的少年之作。
  此间,我已经与四川少儿出版社有较多合作,王吉亭老师主编《中学生读写》月刊,委托北京人大附中语文教研组长王传业老师与我轮流编辑。为编杂志,关注了全国各地一些小作家的出现,我提议为小作家们编一套个人专辑。我的提議一下子得到了热心少儿读物编辑与出版的王吉亭先生的认可。
  我被邀请到成都。在乐山,王吉亭安排我与社长廖德嘉同住一室,“你可以与廖社长好好谈谈。”房间正好在大佛身下,枕着青衣江的涛声,我与廖德嘉先生谈到深夜。
  “可以编一套牙牙丛书,小作家一人一本,整体推出有规模效应。”我说。
  “好是很好,但这个名称会不会让人以为是幼儿读物。”廖老说。
  廖老五十年代初期就是四川《红领巾》杂志的主编,四川少儿社的负责人之一,有着一颗火热的心和编辑出版少儿读物的丰富经验,80年代初期平反后恢复了社领导的职务。乐山宾馆那次深谈,廖老心中有谱,一个小作家丛书的计划就诞生在嘉陵江边。
  三
  说干就干,开工。首批征集的小作家有福建漳州女生胡梦玲。那年,我在梧州参加全国中学生文学社夏令营,胡晓梦是广西、广东、福建地区的优秀代表,胡晓梦当之无愧地成了小作家丛书的首选。小作家丛书第一本,胡晓梦的《这儿阳光灿烂》很快编就。峻青在1985年11月28日为该书撰写的序中写道:
  这是一本令人喜爱的书。
  它像带着清晨露珠的水仙花,放射着浓郁的幽香,展现着野趣昂然的勃勃生机。
  读它令人喜爱,读它野趣盎然,是因为这本书的作者既不是专业作家,甚至也不是个成年人,而是一个尚未成年的、天真烂漫的小姑娘。她发表第一篇作品《吵架》时,才只有14岁,而现在,当她最近的一篇作品《啊,我这支笔》时,也才只有17岁。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他面前展开的这大千世界,对于她来说,就有着与成年人不同的感受,而在她笔下所反映出来的折光,就有着独特的色泽和韵味。
  出生在青海西宁13岁的小诗人刘梦琳,为她编诗集是一个默契、顺当、愉悦的过程。一封组稿信从苏州发出,两个星期后,青海就有了回音,梦琳送我她在天津出版的诗集,还有一张放大了的照片。诗,童心雀跃却不乏独特的视角与思考;照片,稚气未脱却不失平静沉稳,照片上的她,小风扇下专心致志构思着她的童诗。《闪烁闪烁小星星》出版了,责任编辑王吉亭1987年3月5日给刘梦琳父亲的信中说,“花里挑花,侧重在八五、六年的作品。编选过程,实在是一次颇令人愉快的享受。随着时间的推移,梦琳大步前进的足迹清晰可见,可喜可贺!”
  16岁那年,刘梦琳被南京大学中文系破格录取。18岁那年,梦琳回家乡作了一场次环青海湖之行,创作了1142行数十万字的长诗《璞——环青海湖之行》,你任意挑选一两个片段,都能感受到青海湖的风,西部民族不屈的灵魂。
  冷硬的风/牧人骑着马迎风走来/铁青着脸/头发燃成一篷黑色的火焰/有个姑娘刚嫁给他三天/他撇下她走了/揣着青稞酒离开新娘/和那顶叫做家的帐篷/我试图在这片草滩上与他邂逅/试图搭上他的马/牧人把眼睛放在我的手心/他不能带我走/他把新娘撇下了/血将他染成太阳的红色/沐着血光/转瞬即逝/而眼睛我手心里牧人的眼睛/哭湿这片七月的天气
  没有坟墓的民族/天葬台是涅槃之门/风无阴无晴吹走这儿人的情绪和气味/吹走人哭过和笑过一切表情/我思前想后/渴望那涅槃之门后面有你我的神/顶着星星/天亮前我到达这里并/肢解自己/仔细地尽量以一种美的姿态/呈现予天葬台——我的祭坛/渴望涅槃/渴望见到你我的神/然而我的生命僵硬地不肯走开/它呵斥上帝的鹰/催促它们飞离这里/或许是懊悔我的懊悔使鹰离开/它们轻蔑地飞走/那是上帝给它们的翅膀——/一边是骄傲一边是轻蔑/我徒然地呈现我的躯体/这无所托付的躯体/像个弃儿/逃离这涅槃之门
  读这些喷涌而出的滚烫的诗句,你不觉得十来岁的刘梦琳不正是那个年代青海的韩寒吗?
  依然是西部,一匹来自新疆的黑马。记得那天王吉亭来苏州,一见面就是一句“新疆发现一个非常好的小作者,邱华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行走在拙政园的亭台楼阁间,一路上的话题尽是邱华栋,吉亭的双眸像发现宝似的散发着光芒。邱华栋,当年新疆昌吉市的高中生,祖籍河南西峡县,破格被武汉大学中文系录取。在中学毕业之际,他的第一部小说《别了,17岁》被王吉亭相中。很快编辑出版,从真正意义上显示了西部文学少年的实力,显示了小作家丛书作者群遍及东西南北中遍地开花,具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   值得一提的是,小作家丛书充分显示了西部文学少年的实力,他们之中除了有来自新疆昌吉的小作家邱华栋,来自青海高原的小诗人刘梦琳,还有来自四川的小诗人梁芒,来自云南昆明的童话作者马璇。
  四
  四川少儿社《小作家丛书》的出版成了上世纪80年代文学少年成果展示的一座丰碑,中国校园文学会秘书长王世龙的研究论文中高度赞扬了《小作家丛书》的出版。当年的文学少年以小作家丛书为起点并腾飞,展示了他们在文学道路上不断追求的风采,胡晓梦高中毕业后被保送到复旦大学新闻系,大学毕业以后,在新华社国内部担任记者,之后又担任新华社CMC电视台副总编辑。她撰写的《青春中国》是“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书系”之一,收入该书的人物,他们的一生或轰轰烈烈,或平平凡凡,然而,他们都曾让一代代中国人感动、振奋、欢笑、流泪。作为新华社记者,近30年来,经她撰稿发布了我们国家众多重大新闻,胡晓梦一直在现场,在行走,在记录。
  1988年,复旦大学新闻系刚送走了《小作家丛书》的一位作者胡晓梦,又迎来了《小作家丛书》的另一位作者,小说、散文集《铁哥儿们》的作者凌云。凌云来自杨绛的母校、费孝通的母校、何泽慧的母校、苏雪林曾经担任过国文教员的百年名校苏州第十中学。他是20位小作者中唯一一名有幸应邀去成都参加四川少儿社组织的全国作文大赛颁奖典礼的小作者。他有幸从时任四川省副省长康振黄手中接过一等奖获奖证书,有幸随王吉亭和各地的专家老师一起去九寨沟、黄龙、松潘、阿坝藏族自治州等藏区考察。他带着他的新书进入复旦大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还刊文介绍了他的新书《铁哥儿们》。抗洪救灾时期,他带领同学赴安徽抗洪救灾第一线考察火线入党,撰写现场报道在《解放日报》刊登一整版。陆文夫为他的书写的序中,勉励所有的文学青年:
  你很有自信心,喜欢引用拿破仑的一句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对拿破仑的这句话我有点儿不敢恭维,他这样说,很可能是为了鼓动别人替他当炮灰,他倒是成了统帅,而那千万个想当将军的士兵却躺在血泊里,我倒是希望想当好士兵的人多一些。老百姓的日子也好过点,作家当然不是将军,他在生活里是个普通的人,在艺术上是缪斯的奴隶,没有什么了不起,能当就当,当不上干什么事儿都是一样地为人民做贡献。如果能这样设想,将来万一在文学的道路上碰到什么高墙,一时间跳不过去,也就不会感到壮志未酬,此生完结。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不把文艺当作生活,而把生活当作文艺,一样的热诚,一样的追求,一样的兴致勃勃,认认真真地。
  《小作家丛书》每一本都邀请知名作家写序,有孙犁、刘绍棠、流沙河等,小作家的成长少不了大作家的扶持与栽培。
  邱华栋早已从一名“小作家”成了“大作家”。再次与邱华栋联系时,他正忙于为新出版的《北京传》做宣传。自从写了《别了,17岁》之后,邱华栋著有长篇小说十多部,中篇小说《手上的星光》《环境戏剧人》《闯入者》《塑料男》等二十八部,短篇小说《社区人》《时装人》《我在那年夏天的事》等五十余篇。此外,还出版有中篇小说集、电影和建筑评论集、散文随笔集、游记、诗集等,结集为七十多种版本。多篇短篇作品被翻译成日文、韩文、英文、德文、意大利文发表。曾获得了第十届庄重文文学奖、《上海文学》小说奖、《山花》小说奖、《广州文艺》小说奖、北京老舍长篇小说奖提名奖、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优秀编辑奖、茅盾文学奖责任编辑奖、《小说月报》百花奖优秀编辑奖、萧红小说奖优秀责任编辑奖、郁达夫小说奖优秀编辑奖等十多次。邱华东没有停止对于文学的追求以及对于文学的引领,从《青年文学》杂志执行主编到《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从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到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他一直像他的第一本书的责任编辑、未谋面的四川少儿出版社原总编辑王吉亭一样,以无比的热忱,全身心投入他所热爱的文学事业。
  得知王吉亭先生英年早逝,是在苏州古旧书店讲座现场,邱华栋与我商议适当的时候,组织当年的小作家到成都拜谒王吉亭在都江堰的墓。今年是王吉亭先生逝世15周年,邱华栋撰文缅怀他一生难忘的恩师。
  刘梦琳珍藏着30年前王吉亭老师给他的三封信函,她想象着王吉亭飞快地写完信将校样封口匆匆投邮的情景:“我想这是作为书稿编辑的王吉亭先生生前的日常吧,我猜想他一定是个快节奏的人,可能走路都是大步夹着小跑。但它的快,从不会影响他的细致和周到”。一位从未谋面的作者竟如此逼真地想象描绘出一个编辑30年前的工作细节,这是一种心灵的默契,我在电话中欣喜地告诉梦琳,吉亭年轻时还是成都青年足球队的一员前锋。
  刘梦琳说:头顶“小作家”的光环,就该尽早想清楚自己为什么写作?要坚守什么?要去向哪里?我没有顺理成章地从一个“小作家”成为一个“大作家”。不当职业作家,是我的选择,我想多看看人生的不同风景。不过,我的职业生涯虽说与专业写作无关,但一路停停写写的经历当中,我始终对写作抱有敬畏之心,不敢为写而写,只愿从心出发,有感而作。
  读她将近30年前写的长诗以及近期诗作,读她最近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小说,我们能看出一贯睿智而沉稳的她事业的风生水起,对于文学的执著追求。她坚持不懈的追求为前辈作家陆文夫所说“不把文艺当作生活,而把生活当作文艺,一样的热诚,一样的追求,一样的興致勃勃,认认真真”,做了最好的注释。
  一套丛书在全国精选出20位“当年的韩寒”,30年以后的他们,有的担任了新华社的领导,有的成了中国作协书记处的书记,有的成了各大媒体的骨干,更多的在各自的岗位上成为骨干而依然不忘对于文学的追求并硕果累累,这,绝非偶然。
  谨以本文缅怀园丁、作家、编辑王吉亭先生逝世15周年。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继参观了骊山华清池景区后,我们马不停蹄地前往兵马俑景区。  兵马俑可以说是西安市数一数二的标配了。从一下火车,四面八方拥上来的旅行社工作人员,举着牌子,拿着传单,嘴里无不在喊:“兵马俑,看兵马俑了……”兵马俑成为招览四方游客的第一招牌。  这也难怪,自从兵马俑重见天日,它就以其规模巨大、造型精美、技术水平高超而震撼了全世界。不仅是我国人民心向往之,世界各国人民甚至各国元首,也为一睹芳容为快。克林顿
期刊
很多年都没见过杏花了,春风吹过玉门关的时候,哈密的春天来到了,虽然晚了一个月,毕竟来了。道旁的杏花正绚烂,大叶榆的叶子也慢慢舒展开来。百度说,杏树榆树喜旱,适合在西北生长。  有花开就有花谢,看花开的心情和看花谢是不一样的。花开的时候,怎样都看不够,怎么拍都觉得好,心和花儿一起笑,还矫情地写着:每一朵不愿开放的花都是对春天的辜负。会不停地嘟囔顾城的诗:风在吹他的叶子,草在结他的种子,我们站着,不说
期刊
周日开车回农村老家,一路上天是蓝的、水是清的、白云高高地飘在天际、玉米骄傲地炫耀着自己金黄的颗粒,棉骨朵舒展开醉人的笑脸吐出一朵朵一团团“人间最美的白云”,大豆背驮着饱满的豆荚在秋风吹拂下向人们点头致意……  将到“大红灯笼高高挂”到村口牌坊时,一抬头望见了笑哥掩映在绿树红花中的两分芝麻地,望着收割后笑得裂开了嘴的芝麻荚,嗅着浓浓的芝麻香,我心旌如蓝天上的白云开始摇曳——  河南人对芝麻情有独钟,
期刊
几乎是秋天刚到来,豫东平原的树就开始落叶,先是一片两片,像风之手挠掉的碎屑,接着一堆两堆,像蛇自发蜕皮,直到茂树变得消瘦,瘦为枯木,大地铺满厚厚一层,被一场白雪覆盖。  在这期间,人也开始一个接一个地死去,送葬的唢呐声此起彼伏,鼓乐班成员吸一口秋风,吐一串音符,惹一阵喧哗,碎一地眼泪。  这里的树多半是落叶乔木,一棵树无论再小,每年都会落一次叶;死去的人多半是老人,一個人活的再长,终究都难逃一死。
期刊
看《宋史》,读《范仲淹列传》,往事越千年。  宋仁宗庆历二年秋,宋夏边境。一座孤城锲入西夏腹地,那不是大顺城吗?落日的余晖中,一位满鬓风霜的将军在城中视察防务,他便是宋军副帅范仲淹。仕途沉浮几十年,虽数遭贬谪,历尽艰辛,但他澄清吏治、忧国忧民之心始终不改。  夜未央。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羌声悠扬,寒霜满地。端起一杯浊酒,想起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尚且遥遥
期刊
一  在我们眼中有很多陌生的角落,它属于别人的故乡,偏安于世界的一隅,籍籍无名,但却仍然被那些热衷寻景、寻诗、寻史的人所惦念。  这些城,这些寺,这些旧时的故事,或许早已零落成泥,或许依旧藏于某些只言片语的传闻之中,或许偶尔成为文人笔下随性而为的诗句。这些历史的片段、时光的碎片,尽管不曾镌刻山河,却依然能雕镂人心,让人神往。  二  豫东平原,空阔辽远,汾泉河静静流淌,逶迤远去,名不见经传的后陈村
期刊
美丽南方,只因作家陆地的小说《美丽的南方》而得名,并扬名。  驾车沿着邕城江北大道往北行驶,十几公里,便可看到蜿蜒的邕江石埠堤将青瓦房古村落、台湾水果园、胤龙生态园、凤凰园、忠良村等“珍珠”串联起来,形成了一片名为“美丽南方”的土地,并将它镶进绿城南宁旅游的曼妙画卷中。  “美丽南方”位于南宁西部,距市中心不过15公里。从市区驱车,沿着江北大道一路向西,没多久便来到青瓦房古村落。步入村中,满眼青色
期刊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当我们尽情享受眼前和平、幸福的生活,频频赞美蓝天白云、大好河山时,不应该忘记这一切都是革命先烈用热血换来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每年的清明节我都会前往广西烈士陵园缅怀先烈。  广西烈士陵园位于南宁市长堽路256号,占地2400多亩,始建于1961年,门牌上“广西壮族自治区烈士陵园”几个大字,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苍劲雄浑。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修缮,园内丘陵起伏,苍松翠柏挺立,各种
期刊
巍巍昆仑,漫道雄关。往南宁市东北方向行驶五十多公里,就来到昆仑山的东侧。昆仑关矗立在公路必经的隘口,隘口深邃,地势险要,群山环抱,一眼望去,那种迎面直逼而来的压倒性气势,彰显着它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从山脚沿着铺满石块的古道上行,穿过林荫小道,绕过一片田地,就来到昆仑关的咽喉要塞,一座清代建筑风格的关楼稳固地挺立在要塞口。关楼拱门上方,“昆仑关”三个石刻大字赫然醒目。  昆仑关始建于何时,没有确切
期刊
三江侗族自治县,是自然景观秀丽、少数民族风情浓郁的一个县,在我亲密接触她之前,她的名字已在我心中响起千百回,她的风姿早已在我的脑海里翻来覆去地轮转无数遍。2020年,一次难得的文学交流活动,让我终于踏上她神秘的土地。  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北部,地处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地,全县人口将近40万,侗族人口占到57%,是壮、汉、苗、瑶等少数民族聚居的民族县。说她神秘,很多人一定会觉得很诧异。是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