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在心底的花瓣

来源 :参花(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or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专队这个院落,在我记忆中一直笼罩着一层神秘的气氛。
  顺着梧桐林立、浓荫覆盖的众兴路向东,过泗阳汽车站,顺路向南(即现在的桃源路),濒臨大运河畔,有一个大院。这里常常是卡车进进出出,人们工作忙碌,满怀激情。傍晚,大家常常把藤椅搬出来,到大院中围坐一圈,谈天说地。这个大院就是当时的水利专业队,是水利勘测、设计、施工的主要单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的父亲就在水专队工作。
  水专队大院中间位置是一条宽阔的南北石子路,西北角一进大门处,有一座两层小楼,是办公楼。办公楼南面是几排平房,灰砖青瓦,古色古香,是工作人员的宿舍。父亲的宿舍就在北边第一排。大院东南角是食堂,一幢高大的建筑,厨房连着餐厅,走进屋内,非常敞亮。
  七八岁时,父亲经常带我到水专队。那幢盖着青瓦、四角飞檐的办公楼对我来说一直是个神秘而充满诱惑的地方。父亲是测绘队队长,有时在宿舍忙着绘图纸,很多时候是和叔叔们一起在办公楼讨论什么。有时很晚回来,则继续伏案绘图,或写材料,常常我一觉睡醒,他还在忙碌。
  父亲和叔叔们在办公楼里究竟做些什么?楼里到底有哪些古怪的仪器?一天中午,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决定一看究竟。我战战兢兢地走进办公楼,只见楼梯挡板是砖砌的实墙,外面是一层泛着光亮的水磨石。挡板上面是木头扶手,光滑的圆木两端雕刻着圆球的造型。我扶着楼梯一步一步向上走,一切是那么生疏,我略显胆怯。终于跨上二楼,我走向最东头的一个宽敞大房间里,摆了一圈桌子的四周布满椅子。东墙正中,挂着一幅巨大的人物画像,我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么大的画像。楼上空无一人,我顿觉浑身紧张,赶紧飞身下楼,逃也似的跑回宿舍。
  水专队大院的东侧紧挨着灯泡厂。一天晚饭后,天色还亮,父亲带我来到院墙边。两个大院中间隔着一道铁丝网。我们向灯泡厂望去,院子里左一堆右一堆全是玻璃管。父亲告诉我:“这些玻璃管全是做灯泡用的,放在火上一烤,再一吹,就做成了一个灯泡形状了。”我心中十分好奇,原来圆溜溜的灯泡是玻璃管吹成的呀!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父亲接着说:“我们可以买一根玻璃管,挂在宿舍里晾毛巾,实用又好看!”正在这时,一个在院子里的工人老远就跟父亲打招呼,看来他们挺熟悉的。父亲说:“你这玻璃管卖一根给我吧!挂毛巾用呢!”那位工人叔叔说:“哪用你买呀,我跟科长说一声,再在玻璃管两头吹个装饰,过两天递给你!”父亲向那人挥手致谢。果然,过了两天,父亲拿回两根玻璃管,每根的两头都吹成一个葫芦形状。父亲用一根废电线把玻璃管挂起来,把我们的毛巾挂上去,一大一小,多好的毛巾架呀!
  我印象最深的是食堂里的刘师傅,他皮肤白皙,微微发胖,围着白围裙。他经常故意和我们这些小孩子开玩笑:“你碗底下是什么?赶紧翻过来看一看!”还真的有孩子把碗翻了过来,把一碗饭给倒掉了,引得周围一群人“哈哈”大笑了好一阵子。
  父亲说:“刘师傅还会变魔术呢!”刘师傅招呼我们几个孩子道:“来,来,来,我给你们抓只小鸟!”说着,做一个从天空抓东西的动作,然后迅速把手收回,放到围裙后面,不停地活动指掌,真的像有一只小鸟在里面活蹦乱跳。刘师傅边做动作,边学着小鸟各种各样的叫声,刘师傅的口技真的是栩栩如生,让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都被吸引住了,正看得入神,刘师傅突然手向空中一挥,口中一声小鸟远飞的声音,说道:“小鸟跑了,小鸟跑了!”
  我们回过神来,父亲便和我们几个孩子一起“哈哈”大笑起来。有一次食堂包饺子吃,刘师傅大声对大家宣布:“今天大家一起动手,吃多少,自己包,我给大家做萝卜粉丝红烧肉!”父亲带着我一起来食堂包饺子,他说:“你爱吃饺子,今天我们多包点,你多吃一些!”说着父亲教我怎样包饺子,怎样把饺子包好看。吃饭时,全队人员大会餐,餐厅长条桌坐满了人,有说有笑,饺子就萝卜粉丝红烧肉,还上了酒。父亲告诉我:“今天又一座大桥竣工,大家高兴,喝庆功酒!”父亲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走下饭桌和大家举杯祝贺,食堂里充满了欢乐的笑声。
  那时父亲的工资是非常低的,一天三顿吃食堂开支要大一些,父亲决定自己做个煤油炉,自己做饭。父亲便开始准备材料,他找来铁板,又准备好剪刀、锤子、锥子等工具。每天下班以后,宿舍里就响起叮叮当当的敲打声。父亲制作的时候,我就在旁边帮忙,递这样,拿那样。父亲先剪好多块铁皮,卷成铁管,又用焊锡把铁管的接口焊严。我发现父亲做的铁管有十几根较粗,有十几根稍细一些。父亲说:“铁管做好啦,下面做铁板和旋钮。”父亲剪了两块圆圆的铁板,打上孔,然后分别把粗细两种铁管焊到孔上。又剪了两条锯齿形的铁片,找来圆钮,把这几样组合到一起,一转旋钮,两层铁管竟可以自如升降了。我高兴地拍起手来。父亲说:“炉子的关键部分做好了!”接着,父亲又忙着做外壳,做油箱底座,找了棉捻穿到铁管里。父亲做好煤油炉显得很兴奋,说:“现在我们正式试验!”父亲拿出铁丝,夹住棉头,蘸了油,给炉子点火,当十二根棉捻全部点燃的时候,父亲调节升降旋钮,立刻间,炉子升起了蓝生生的火苗,火苗升腾,房间变得亮亮的,暖暖的。父亲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一把拉住我说:“走,咱们去捉知了!”
  我们出了南小门,沿着运河大堤,不多久,在树林里就找到了十几只知了。我们把知了洗净,用新做的煤油炉煮熟,喊来隔壁的张叔叔,大家都吃得特别香!心里香啊!
  一天,父亲对我说:“今天我要外出测量,你跟我们一起去!”我们乘上卡车,出了城,来到一片空旷的地方。父亲让我坐在田头的树荫下,拿出一袋熟花生米,一杯水,对我说:“饿了,你就吃一点花生米,我就在这一片测量!”说着他和几位叔叔就拿起水准仪,扛着仪器支架出发了。
  我就在田头坐着,只见田野一片空旷,父亲和几位叔叔的身影来回移动,他们一会儿支起仪器测量,一会儿在本子上做着记录,测了一个地点又一个地点。太阳到正中午时,饥肠辘辘的我已经吃光了花生米,喝干了水!
  父亲和几位叔叔回来时,已经是太阳偏西。他们扛着支架和标高尺,一路有说有笑地走来。只听父亲边走边和叔叔们说着话:“这次我们掌握了很多数据,会对河道清理和水利设施规划起到重要作用!”几位叔叔也兴高采烈地说:“累点也值了!”父亲拉着我说:“走,咱们吃饭喽!”父亲和叔叔们的热情也感染了我,我也仿佛一下子来了精神。汽车沿着乡村道路,一路向前!
  一天夜晚,我正在熟睡,父亲推醒我,轻声而又紧促地对我说:“我现在有紧急任务,必须马上出发!你先睡觉,白天有什么困难找你张叔叔!”还没等我明白过来,父亲已消失在夜色之中。
  早晨,张叔叔早早就来到我的房间,对我说杨工决口的事,他说:“你爸爸已连夜赶到决口地点,参与河堤抢险。”后来我知道,那天夜里(一九七四年八月十三日),废黄河大堤杨工处决口,洪水很大,那里已是一片汪洋。我焦急地等待父亲回来。天色渐渐黑下来时,父亲匆匆回来了,他手里拎着一条一尺多长的大青鱼,见了张叔叔和我,兴奋地说:“好家伙,昨天夜里站岗时,它一头钻进了水草里,被我一把抓住了,拿到食堂去,让大家改善改善伙食。”父亲看了看张叔叔,接着说:“黄河夹滩大部分农作物已沉水底,只有玉米、高粱秆在水中摇摇晃晃,领导们都已赶到现场,机关干部、驻泗阳部队三个连都到了,现在正是抢险的关键时刻!”
  父亲带了些换洗衣服,又赶到了决口处。这几天,我一直跟着张叔叔,他让我不要着急,今天告诉我,你爸爸在站岗呢,明天又告诉我,你爸爸正准备用树段堵决口呢!大约一个星期左右,父亲回来了。父亲好像完成了一件伟大的事情,胡子拉碴的脸上布满了笑容:“总算把决口堵住了!”后来,张叔叔告诉我,父亲从杨工决口开始,直到堵住决口,在一线战斗了六天,他站岗,巡查水情,饿了就吃一点部队发的压缩饼干,有一次差点落入水中。
  七八岁时,正是一个人开始明事理、学为人的启蒙阶段,父亲在艰苦条件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双手改变生活的热忱与高尚品德,深深地启迪着我,恰如开在我心灵深处的一朵朵小花,馨香弥久不散。
其他文献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从根本上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对天然林的重新分类和区划,调整森林资源经营方向,促进天然林资源的保
母亲离开我们已经六年了,这些年我对母亲的思念日益增长,经常梦到母亲——母亲在老家,或是休闲散步,或是坐着闲聊,与抽烟的父亲正享清福哩。  母亲生于一九三三年农历五月初六,兄弟姊妹七人,她排行老大,仅读了一两年书就和大人一样参加生产劳动了。母亲心灵手巧,不知跟谁学的裁缝手艺,成家后更是里里外外地忙碌。她以裁缝为职业,缝制衣服经常熬夜熬到公鸡叫头遍。因为她加工的衣服合身、美观,我们杨赵大队的社员,附近
期刊
敦化县官地公社红石村是我的第二故乡,也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五十年前,我和我的十八名同班同学一道来到这个偏僻的小山村,虽然在红石村只待了两年的时光,可直至今日,那里的山,那里的江,那里的父老乡亲,还时常在我脑海中浮现。  跟车进城  当年刚到红石三队时,生产队长孙玉科还挺讲究,对咱知识青年还是很信任的。  一九六九年元旦刚过,生产队长就派我跟车去敦化县城卖大葱。秋天,红石村收获的黄烟、红辣椒和大葱,
期刊
今夜 月色依依  星河旖旎  到處情歌飞扬  飘洒着绵绵爱意  燥热的空气里  流动着温馨的气息  此时此刻 我不知道  亲爱的 你是不是  也和我一样  在风的爱抚中  化作思念的泪滴  落在你的发际  飘进你的梦里  云  你是一片云  飞翔在我的天空  拨开晨曦 流光溢彩  你自由地飘浮  时而缤纷 时而嫣红  时而陶醉 时而呢哝  你是一片云  飞翔在我的心空  无论春夏 无论秋冬  你给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二〇一八年的雪似乎来得更晚了一些。  十二月二十九日,照例六点半起床。打开窗帘,我惊喜地发现窗外白茫茫的一片。下雪了!恩施城区的雪难得一见,弥足珍贵。看见空中飘飞的雪花,心情甚好,迅速洗漱完毕后,迈着轻快的脚步,享受着嗞嗞的踏雪声,早早来到学校组织孩子们晨读。窗外的雪花在孩子们的琅琅书声中优雅地飞舞着、跳跃着,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  第一、第二節课过去了,好不容易熬到了课间操时间,偏偏天公不作美,
期刊
一匹白马  背上行囊启程  我该收集它的什么  毛发,蹄印,还是一双眼睛  在落日之前抵达  它在寻找草原的什么  花的骨头,草的血液  还是一个王朝的辉煌?  替它打开喉咙  该叫出谁的命运  露珠让路,星星护航  雨水站了起来  包围战场  一株牧草太轻  不会藏匿赛场之外的奖赏  一匹白马的存在  在某个时刻比一个人要真实  在达隆,相遇马匹  马儿,把色彩给了芝格塘草原  马儿,把喝彩给了
期刊
针对目前重启动随机游走推荐算法偏重隐式评分而忽略显式评分的问题,采用监督重启动随机游走算法,使得用户喜爱的项目被访问的概率大于用户不喜爱的项目的概率,从而做出推荐
梨花村村民的老驴姓马,应叫老马,人们却叫他老驴,原因有二:一是其为人耿直得像头驴;二是其以业余画驴栩栩如生而享誉梨花村。因此,人们索性在“马”字旁加上“户”字,风趣地称之为老驴。  梨花村村主任叫李二歪,之所以得到这个绰号,原因有三:一是他排行老二,二是他头歪,三是他没理都能诌出个歪理来。  在李二歪的心中,老驴简直就是村里的一颗钉子,让他心里不舒服。理由是:老驴不按常理出牌。  比如说,老驴竟在
期刊
叶赫那拉的古城沉寂着  透过文物鲜见的微光  我们向着历史的脉络走近  走进叶赫那拉氏与爱新觉罗氏的战火  走进大词人纳兰性德  走进古城人们的生活  又沿着这闪耀的微光  走到万木葱茏的古城脚下  走到清澈澄明的碧水湖畔  在这苍松挺立  芳草繁盛的古城腳下  我弯下腰,采摘一束格桑花  戴在镶有龙凤图腾的房檐上  向这阒寂的城池,道一声问候  一场急雨  突如其来的一场暴风雨  来不及躲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