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听力教学一直是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的难题。本文简单介绍了图式理论的概念、特点及分类,阐述了图式理论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探讨了图式理论对提高听力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图式理论 大学英语 听力教学
《大学英语本科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学生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因此,听说课也就成了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大学英语通常都是几十人的大班,让老师逐个和学生对话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是不现实的,所以听力教学通常就是老师放音,解释一下所听材料大意,然后订正答案。因此,本应是积极、活跃、很受学生欢迎的听力课,变得极其枯燥。长此以往,学生不但没有在听说课上学到他们期待掌握的听说技能,甚至还对听说课产生排斥心理,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针对这一问题,很多英语教师都在寻找设计比较合理且有效的听力课教学模式,在此,笔者想探讨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对提高听力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
一、关于图式理论
图式理论最早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康德提出的。基于格式塔心理学,德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提出现代图式理论,继而由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尔哈特完善建立而成。图式理论是关于知识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以知识为单元的形式构筑而成的,这种知识单元即图式(Thomas Devine,1987)。
现代图式理论主要有以下要点:
1.图式描述的是具有一定概括程度的知识,而非定义;是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积极组织,也是怎样把这些新信息丰富到学习者知识库中的过程(Bartlett,1932)。
2.图式有简单和复杂、抽象和具体、高级和低级之分。
3.图式是由各个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而非单纯地将各个部分机械加和而成。
4.图式是大脑中所存储的知识和经验与新信息相联系的情况下,通过“同化”与“顺应”形成的对已有知识及经验的积极组织。
二、图式的分类
图式分为三类:即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
就听力来说,语言图式是指听者所掌握的词汇以及这些词汇的语音、含义,即语言知识。语言图式是听者理解所听材料文字的基础,是获取听力信息的基本要求。内容图式则是听者对所听材料题材和内容的熟悉程度及认知程度。如果听者听到的是很熟悉的内容,那么很容易就能够理解所听材料的内容,因为大脑中已经存在此类图式;相反,如果听者对所听材料内容及其背景一无所知,大脑中没有任何与之相关的图式,那么即使能够听懂所有单词,也不可能掌握材料的真正含义。形式图式则是听者对所听篇章的题材和篇章结构的熟悉程度,即文章的类型、修辞和文章的结构组织。如果了解篇章结构方面的形式图式知识,则为理解预期的设立提供了有力的帮助,从而能够全面理解文章内容。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图式理论与听力教学
Anderson(1977)认为,在人们接受信息时,“每一次理解都需要一个已有知识的参与”。但在现阶段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到个别发音,词汇或习惯用语表达上,造成思维速度跟不上语速,从而忽视了其他部分的听音,结果整个听音过程下来只记住了一些孤立的细节,对文章的主题茫然不知;再加上学生对听力材料的背景知识不了解,就更难以理解文章内容了。在听力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将图式理论运用到其中去,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如何将图式理论有效地运用到听力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呢?
1.听音前准备活动
目前大多数英语听力课都是教师直接给学生放录音,这样的教学方法除了对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是一种考验之外,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是一种挑战。因为学生对所要听的语音材料没有丝毫的了解,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第一遍听下来连所听材料的大意都没有听懂。然后再听第二遍的时候心里更紧张,压力更大,这种情绪下的听力效果当然不尽如人意,还造成学生对听力的恐惧、排斥心理,甚至很多学生想放弃听力,这对掌握英语听说能力无疑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听力正式开始之前应用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要听的语音材料的初步认识。
首先,教师应该把语音材料中要出现的陌生词汇、词组及其表达方式提前讲解,这样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语言图式,当听力过程中出现这些生词的时候,学生大脑中已形成的语言图式就会相应出现,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因为某个词汇卡住,无法集中注意力听其他部分内容的问题了。
其次,教师还要介绍一下语音材料会涉及的背景,尤其是文化背景。学生能听懂每一个听到的词汇,并不代表能完全理解材料的内容。以曾经风靡一时的美国情景喜剧Friends(《老友记》)为例,很多人喜欢拿它当作课外学习英语的听力材料,可是里面有很多美国人眼中的笑料,而在我们看来是不可理解的,这就是因为其中有我们所不知道的文化背景。再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中的一课“As His Name Is,So Is He”为例,在听力材料中会出现很多关于英文名字的评论。如果听之前教师对这些英文名字及其在英文中的含义未加解释,那么真正听的时候学生就会非常困惑不解,因为对非母语的学习者来说,所有外国人的名字都是没有具体意义的符号组合而已。只有先给学生提供了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头脑中才会形成一定的内容图式,这样才能在听力过程中被激活,以帮助学生更好、更精确地理解所听材料内容。
当然,除了教师需要归纳、整理听前内容促使学生形成预设图式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录音的答题指令时间,迅速浏览要回答的问题,然后对其进行合理的逻辑分析和猜测,以对所听材料讨论的话题有一定的了解,在头脑中形成更多的图式。
2.听音阶段
根据图式理论,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有一种互动模式,即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互作用的模式。所以,在听音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调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那个图式来进行自下而上(最基本的图式—声音辨析—聚合成高级图式—字词句—语法结构—构建语篇)以及自上而下(即在自下而上的程序所构建的语篇基础上识别整个语篇结构)的程序分析。通常在自下而上的程序中,学生会努力搜索熟悉的词汇,以构建整个语篇的结构,但往往因为语速太快,而人的记忆能力有限,从而容易出现障碍。而我们将图式理论结合到其中之后,因为有了听前的准备活动,所以听者能够用脑中所具备的图式将新获取的内容组织起来,构建出一个整体的语篇结构。然后在自上而下的程序中,再对新构建的语篇结构进行分析和信息输出处理,这样就可以准备快速地回答所要求理解的问题了。
3.听音后巩固
听音后,除了集中解决听力材料习题之外,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结合形式图式整体分析语篇结构,让学生对所听材料内容有清晰的认识,对所听信息有进一步的了解。另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所听语篇,构建语篇理解图式,让学生真正明白各图式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帮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运用图式去听、去理解。教师还可以采用学生小组讨论或复述所听语篇内容的形式,使学生对所学信息有更深刻的记忆。
强调图式理论在听力中应用的重要性,并不是说可以忽略基本语言能力的训练。这里所说的图式的建立其实也都是基于听者平时已经积累起来的知识结构之上的。除了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内给学生提供相关语篇的语音图式、内容图式之外,更重要的还需要学生在听力课外自己积累。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之外的时间多阅读英语报纸、杂志,收听英文广播、新闻,多积累英语知识和文化常识,以便在日常学习中就能积累有用的图式,听到相关的材料就能激活这些图式,从而发挥图式对听力的作用。
上面所介绍的只是将图式理论运用到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一种模式而已,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其灵活地运用,使其能够达到辅助听力教学的目的,激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听力技巧,并能在将来的学习、考试工作中有效运用,以真正实现教学大纲所提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Anderson,R.C.The Notion of Schemata and the Education Enterprise[A].In Anderson
关键词: 图式理论 大学英语 听力教学
《大学英语本科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学生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因此,听说课也就成了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大学英语通常都是几十人的大班,让老师逐个和学生对话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是不现实的,所以听力教学通常就是老师放音,解释一下所听材料大意,然后订正答案。因此,本应是积极、活跃、很受学生欢迎的听力课,变得极其枯燥。长此以往,学生不但没有在听说课上学到他们期待掌握的听说技能,甚至还对听说课产生排斥心理,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针对这一问题,很多英语教师都在寻找设计比较合理且有效的听力课教学模式,在此,笔者想探讨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对提高听力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
一、关于图式理论
图式理论最早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康德提出的。基于格式塔心理学,德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提出现代图式理论,继而由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尔哈特完善建立而成。图式理论是关于知识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以知识为单元的形式构筑而成的,这种知识单元即图式(Thomas Devine,1987)。
现代图式理论主要有以下要点:
1.图式描述的是具有一定概括程度的知识,而非定义;是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积极组织,也是怎样把这些新信息丰富到学习者知识库中的过程(Bartlett,1932)。
2.图式有简单和复杂、抽象和具体、高级和低级之分。
3.图式是由各个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而非单纯地将各个部分机械加和而成。
4.图式是大脑中所存储的知识和经验与新信息相联系的情况下,通过“同化”与“顺应”形成的对已有知识及经验的积极组织。
二、图式的分类
图式分为三类:即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
就听力来说,语言图式是指听者所掌握的词汇以及这些词汇的语音、含义,即语言知识。语言图式是听者理解所听材料文字的基础,是获取听力信息的基本要求。内容图式则是听者对所听材料题材和内容的熟悉程度及认知程度。如果听者听到的是很熟悉的内容,那么很容易就能够理解所听材料的内容,因为大脑中已经存在此类图式;相反,如果听者对所听材料内容及其背景一无所知,大脑中没有任何与之相关的图式,那么即使能够听懂所有单词,也不可能掌握材料的真正含义。形式图式则是听者对所听篇章的题材和篇章结构的熟悉程度,即文章的类型、修辞和文章的结构组织。如果了解篇章结构方面的形式图式知识,则为理解预期的设立提供了有力的帮助,从而能够全面理解文章内容。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图式理论与听力教学
Anderson(1977)认为,在人们接受信息时,“每一次理解都需要一个已有知识的参与”。但在现阶段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到个别发音,词汇或习惯用语表达上,造成思维速度跟不上语速,从而忽视了其他部分的听音,结果整个听音过程下来只记住了一些孤立的细节,对文章的主题茫然不知;再加上学生对听力材料的背景知识不了解,就更难以理解文章内容了。在听力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将图式理论运用到其中去,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如何将图式理论有效地运用到听力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呢?
1.听音前准备活动
目前大多数英语听力课都是教师直接给学生放录音,这样的教学方法除了对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是一种考验之外,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是一种挑战。因为学生对所要听的语音材料没有丝毫的了解,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第一遍听下来连所听材料的大意都没有听懂。然后再听第二遍的时候心里更紧张,压力更大,这种情绪下的听力效果当然不尽如人意,还造成学生对听力的恐惧、排斥心理,甚至很多学生想放弃听力,这对掌握英语听说能力无疑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听力正式开始之前应用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要听的语音材料的初步认识。
首先,教师应该把语音材料中要出现的陌生词汇、词组及其表达方式提前讲解,这样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语言图式,当听力过程中出现这些生词的时候,学生大脑中已形成的语言图式就会相应出现,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因为某个词汇卡住,无法集中注意力听其他部分内容的问题了。
其次,教师还要介绍一下语音材料会涉及的背景,尤其是文化背景。学生能听懂每一个听到的词汇,并不代表能完全理解材料的内容。以曾经风靡一时的美国情景喜剧Friends(《老友记》)为例,很多人喜欢拿它当作课外学习英语的听力材料,可是里面有很多美国人眼中的笑料,而在我们看来是不可理解的,这就是因为其中有我们所不知道的文化背景。再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中的一课“As His Name Is,So Is He”为例,在听力材料中会出现很多关于英文名字的评论。如果听之前教师对这些英文名字及其在英文中的含义未加解释,那么真正听的时候学生就会非常困惑不解,因为对非母语的学习者来说,所有外国人的名字都是没有具体意义的符号组合而已。只有先给学生提供了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头脑中才会形成一定的内容图式,这样才能在听力过程中被激活,以帮助学生更好、更精确地理解所听材料内容。
当然,除了教师需要归纳、整理听前内容促使学生形成预设图式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录音的答题指令时间,迅速浏览要回答的问题,然后对其进行合理的逻辑分析和猜测,以对所听材料讨论的话题有一定的了解,在头脑中形成更多的图式。
2.听音阶段
根据图式理论,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有一种互动模式,即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互作用的模式。所以,在听音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调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那个图式来进行自下而上(最基本的图式—声音辨析—聚合成高级图式—字词句—语法结构—构建语篇)以及自上而下(即在自下而上的程序所构建的语篇基础上识别整个语篇结构)的程序分析。通常在自下而上的程序中,学生会努力搜索熟悉的词汇,以构建整个语篇的结构,但往往因为语速太快,而人的记忆能力有限,从而容易出现障碍。而我们将图式理论结合到其中之后,因为有了听前的准备活动,所以听者能够用脑中所具备的图式将新获取的内容组织起来,构建出一个整体的语篇结构。然后在自上而下的程序中,再对新构建的语篇结构进行分析和信息输出处理,这样就可以准备快速地回答所要求理解的问题了。
3.听音后巩固
听音后,除了集中解决听力材料习题之外,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结合形式图式整体分析语篇结构,让学生对所听材料内容有清晰的认识,对所听信息有进一步的了解。另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所听语篇,构建语篇理解图式,让学生真正明白各图式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帮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运用图式去听、去理解。教师还可以采用学生小组讨论或复述所听语篇内容的形式,使学生对所学信息有更深刻的记忆。
强调图式理论在听力中应用的重要性,并不是说可以忽略基本语言能力的训练。这里所说的图式的建立其实也都是基于听者平时已经积累起来的知识结构之上的。除了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内给学生提供相关语篇的语音图式、内容图式之外,更重要的还需要学生在听力课外自己积累。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之外的时间多阅读英语报纸、杂志,收听英文广播、新闻,多积累英语知识和文化常识,以便在日常学习中就能积累有用的图式,听到相关的材料就能激活这些图式,从而发挥图式对听力的作用。
上面所介绍的只是将图式理论运用到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一种模式而已,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其灵活地运用,使其能够达到辅助听力教学的目的,激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听力技巧,并能在将来的学习、考试工作中有效运用,以真正实现教学大纲所提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Anderson,R.C.The Notion of Schemata and the Education Enterprise[A].In And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