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建立了一个博弈分析模型,解决中央政府怎样结合前期投资与后期奖励实行有效管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研究政府科技创新的现实启示意义。
【关键词】 科技创新;政府管理;不完全信息博弈
一、前言
政府科技创新管理实质上是政府的科技计划及项目管理,政府科技计划是指政府根据科技发展规划和战略安排的,以财政支持或以宏观政策调控、引导,由政府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以及相关的其他科技活动。政府科技创新体现着国民经济与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以及政策和措施,是政府对科技创新工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1.政府科技创新管理的研究现状
自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政府科技创新管理研究在时间和理论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目前,国外政府科技计划一般实施决策、管理、咨询与评价相互分离的计划运行模式,即由政府各部门进行科技计划的决策,由各部门委托下属科研机构进行项目的管理,社会相关组织共同参与计划项目的咨询和评价,保证了科技计划制定、实施与评价的公正性和科学性。国内相对差一些,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科技项目投入产出观念淡薄,项目管理缺乏系统性,政府在管理过程中一般只重视立项和鉴定验收两个端点,缺乏对中间过程的深入了解和有效介入。
国外的研究开展比较早,已形成基本体系,各国科技计划不尽相同,管理体制已趋完善。国内方面,周寄中在《科技创新管理》中按管理过程学派的观点,从计划、战略、组织、过程、控制等过程和管理职能对科技创新管理的对象展开论述。也有人将科技创新作为一个系统加以研究管理,用计量模型研究科技创新活动对经济的贡献。
2.政府科技创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科技创新具有投资大、研发难的特点,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又使得科技创新成果存在极易被仿制的结果。对于某些跨区域或外溢性较大的科技创新项目,地方政府投资的积极性尤其小。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通常会采取中央与地方联合投资的方式对地方进行激励,目的是为了协调地方政府完成仅靠地方不能完成的项目。地方政府本应积极主动完成项目建设。
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地方政府很多时候会利用中央对投资项目的关注,与中央讨价还价,尽量减少地方的投资份额或者在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报告中,以较小的投资总额获得中央的审批,在项目建设期间又要求中央追加投资,导致中央的投资额远远超过预算。
中央政府有时会凭借自身的行政权力单方修改或终止合同,使地方政府遭受损失。对中央政府而言,如何确定对上述性质项目的投资额,采用事前投资和事后奖励的形式,达到既能完成宏观调控的目的,又能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提高地方政府的工作效率,节省投资额,尽量缓解僧多粥少的状况,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
二、搏弈分析模型
假设在竞争的社会环境中,各地方政府都可以竞标国家科技创新项目。中央政府在综合考虑各地方政府以前科技创新项目的完成状况以及现今综合实力等因素的基础上,从宏观上统筹安排各地方政府的科技创新计划。假设现在有一个地方政府竞标成功,中央政府前期投入T,地方政府投入为C,如果取得成功它能率先运用该科技创新成果,为地方建设和发展取得独到优势,获得较高收益IH,如果失败,只能得到基础设施等较低收益IL。
设IH,>C>IL,说明地方政府在进行科技创新项目管理的成本高风险大,地方政府一般不愿进行科技创新开发。一旦开发成功,就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这个假设与现实相符)。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该地方政府进行科技创新开发成功的概率为p,失败的概率为1-p。如果开发成功,该地方政府一定会向中央政府申请项目奖励(概率为1);而开发失败的话,这个地方政府由于前期投入很大,它会采取一些措施,如与另外的相近技术开发的地方政府进行协商,假装成开发成功,向中央政府申请项目奖励,这个地方政府假装成成功的概率为q,失败的概率为l-q。
简单地假设,中央政府在接到地方政府项目奖励申请后,以1/2的概率通过申请,对地方政府进行奖励t。根据这些假设(可以构造如图1的博弈树)。其中括号内分别为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收益,假设科技创新成果价值为M,远大于最大成本和(C+T+t)。在这个博弈中,从事科技创新开发的地方政府知道自己的类型:成功或失败。而中央政府并不完全知道地方政府的类型,是不完全信息博弈。
四、对均衡结果的解释
1.地方政府进行科技创新项目开发的成功率p与地方政府同条件下的平均收益和前期地方政府的投资之和减去项目失败后取得的较低收益,即π+C-IL成正比。与项目成果价值和地方政府所取得的较高收益与较低收益差的和,即+IH-IL成反比。
一方面投资额越大,进行科技创新项目开发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另一方面科技成果价值越高,说明该科技创新项目的技术含量就越高,较高收益与较低收益的差值越大也说明该项目的难度相对比较大。所以成功的可能性就小,这也为中央政府当局核查地方政府开发是否成功提供了一个参考依据。
五、现实启示意义
1.充分认识到政府科技创新管理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根据前面的分析,地方政府进行科技创新项目开发成功的可能性与投入的成本呈现同方向变化,投入越大,成功的希望越大。我国政府现在对科学技术的投入虽然呈逐年递增趋势,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以下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在2009年1月最新发布的2007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中总结出的结果。
2007年,国家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为2113.5亿元,比上年增加425亿元,增长25.2%;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25%,为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中央与地方的支出额占财政科技支出总额的比重分别为49.3%、50.7%,相差不大。但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都在10%以上,比如美国2007年达到21.4%。
2.改进中央政府的投资模式,以前期投资与后期奖励相结合的模式运行,比如在前期可适当压缩中央政府投资额,在项目开发过程中视开发进度分期拨付投资额,减少中央政府不必要的财政损失。也要注意足额的投资才能保证项目的成功,中央政府应该在整个国家科技创新项目开发上起到一个统筹兼顾的作用,这样才会在整个社会环境中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促使我国科技的高速发展。
3.加强对申报奖励地方政府的核实制度建设,完善检查流程,在不断尝试与实践的基础上使得核查程序制度化,将中央政府核查部门从行政机构中独立出来,保证核查的公平性和透明性,在最大程度上给我国科技创新创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蒋洪,《财政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顾新,《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J].中国软科学.2001(11):104~107
[4]李子彪,胡宝民,于新凯等.《中西方地方政府在区域创新系统中作用的比较》[J].中国人文科学.2003(1):13~15
[5]周寄中.《科学技术创新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6]胡宝民,王丽丽,于新凯等.《科技创新管理研究领域状况及展望》[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4(2):124~128
[7]刘红,汤世国,张保明.《2005年世界科技发展综述》[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6(9):33~41
[8]彭锻炼.《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与税收当局的博弈分析》[J].税务与经济.2006(1):17~24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R&D普查公报
【关键词】 科技创新;政府管理;不完全信息博弈
一、前言
政府科技创新管理实质上是政府的科技计划及项目管理,政府科技计划是指政府根据科技发展规划和战略安排的,以财政支持或以宏观政策调控、引导,由政府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以及相关的其他科技活动。政府科技创新体现着国民经济与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以及政策和措施,是政府对科技创新工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1.政府科技创新管理的研究现状
自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政府科技创新管理研究在时间和理论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目前,国外政府科技计划一般实施决策、管理、咨询与评价相互分离的计划运行模式,即由政府各部门进行科技计划的决策,由各部门委托下属科研机构进行项目的管理,社会相关组织共同参与计划项目的咨询和评价,保证了科技计划制定、实施与评价的公正性和科学性。国内相对差一些,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科技项目投入产出观念淡薄,项目管理缺乏系统性,政府在管理过程中一般只重视立项和鉴定验收两个端点,缺乏对中间过程的深入了解和有效介入。
国外的研究开展比较早,已形成基本体系,各国科技计划不尽相同,管理体制已趋完善。国内方面,周寄中在《科技创新管理》中按管理过程学派的观点,从计划、战略、组织、过程、控制等过程和管理职能对科技创新管理的对象展开论述。也有人将科技创新作为一个系统加以研究管理,用计量模型研究科技创新活动对经济的贡献。
2.政府科技创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科技创新具有投资大、研发难的特点,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又使得科技创新成果存在极易被仿制的结果。对于某些跨区域或外溢性较大的科技创新项目,地方政府投资的积极性尤其小。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通常会采取中央与地方联合投资的方式对地方进行激励,目的是为了协调地方政府完成仅靠地方不能完成的项目。地方政府本应积极主动完成项目建设。
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地方政府很多时候会利用中央对投资项目的关注,与中央讨价还价,尽量减少地方的投资份额或者在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报告中,以较小的投资总额获得中央的审批,在项目建设期间又要求中央追加投资,导致中央的投资额远远超过预算。
中央政府有时会凭借自身的行政权力单方修改或终止合同,使地方政府遭受损失。对中央政府而言,如何确定对上述性质项目的投资额,采用事前投资和事后奖励的形式,达到既能完成宏观调控的目的,又能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提高地方政府的工作效率,节省投资额,尽量缓解僧多粥少的状况,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
二、搏弈分析模型
假设在竞争的社会环境中,各地方政府都可以竞标国家科技创新项目。中央政府在综合考虑各地方政府以前科技创新项目的完成状况以及现今综合实力等因素的基础上,从宏观上统筹安排各地方政府的科技创新计划。假设现在有一个地方政府竞标成功,中央政府前期投入T,地方政府投入为C,如果取得成功它能率先运用该科技创新成果,为地方建设和发展取得独到优势,获得较高收益IH,如果失败,只能得到基础设施等较低收益IL。
设IH,>C>IL,说明地方政府在进行科技创新项目管理的成本高风险大,地方政府一般不愿进行科技创新开发。一旦开发成功,就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这个假设与现实相符)。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该地方政府进行科技创新开发成功的概率为p,失败的概率为1-p。如果开发成功,该地方政府一定会向中央政府申请项目奖励(概率为1);而开发失败的话,这个地方政府由于前期投入很大,它会采取一些措施,如与另外的相近技术开发的地方政府进行协商,假装成开发成功,向中央政府申请项目奖励,这个地方政府假装成成功的概率为q,失败的概率为l-q。
简单地假设,中央政府在接到地方政府项目奖励申请后,以1/2的概率通过申请,对地方政府进行奖励t。根据这些假设(可以构造如图1的博弈树)。其中括号内分别为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收益,假设科技创新成果价值为M,远大于最大成本和(C+T+t)。在这个博弈中,从事科技创新开发的地方政府知道自己的类型:成功或失败。而中央政府并不完全知道地方政府的类型,是不完全信息博弈。
四、对均衡结果的解释
1.地方政府进行科技创新项目开发的成功率p与地方政府同条件下的平均收益和前期地方政府的投资之和减去项目失败后取得的较低收益,即π+C-IL成正比。与项目成果价值和地方政府所取得的较高收益与较低收益差的和,即+IH-IL成反比。
一方面投资额越大,进行科技创新项目开发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另一方面科技成果价值越高,说明该科技创新项目的技术含量就越高,较高收益与较低收益的差值越大也说明该项目的难度相对比较大。所以成功的可能性就小,这也为中央政府当局核查地方政府开发是否成功提供了一个参考依据。
五、现实启示意义
1.充分认识到政府科技创新管理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根据前面的分析,地方政府进行科技创新项目开发成功的可能性与投入的成本呈现同方向变化,投入越大,成功的希望越大。我国政府现在对科学技术的投入虽然呈逐年递增趋势,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以下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在2009年1月最新发布的2007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中总结出的结果。
2007年,国家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为2113.5亿元,比上年增加425亿元,增长25.2%;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25%,为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中央与地方的支出额占财政科技支出总额的比重分别为49.3%、50.7%,相差不大。但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都在10%以上,比如美国2007年达到21.4%。
2.改进中央政府的投资模式,以前期投资与后期奖励相结合的模式运行,比如在前期可适当压缩中央政府投资额,在项目开发过程中视开发进度分期拨付投资额,减少中央政府不必要的财政损失。也要注意足额的投资才能保证项目的成功,中央政府应该在整个国家科技创新项目开发上起到一个统筹兼顾的作用,这样才会在整个社会环境中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促使我国科技的高速发展。
3.加强对申报奖励地方政府的核实制度建设,完善检查流程,在不断尝试与实践的基础上使得核查程序制度化,将中央政府核查部门从行政机构中独立出来,保证核查的公平性和透明性,在最大程度上给我国科技创新创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蒋洪,《财政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顾新,《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J].中国软科学.2001(11):104~107
[4]李子彪,胡宝民,于新凯等.《中西方地方政府在区域创新系统中作用的比较》[J].中国人文科学.2003(1):13~15
[5]周寄中.《科学技术创新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6]胡宝民,王丽丽,于新凯等.《科技创新管理研究领域状况及展望》[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4(2):124~128
[7]刘红,汤世国,张保明.《2005年世界科技发展综述》[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6(9):33~41
[8]彭锻炼.《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与税收当局的博弈分析》[J].税务与经济.2006(1):17~24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R&D普查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