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新课程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gbh54g45g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在中学教学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不容忽视的。所以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用新观念审视反思原有教学行为,构建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和策略。
  关键字:中学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策略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语文阅读教学是教师借助文学,语言学,文艺学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专业知识和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化的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实施多重对话,进行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学习活动。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据着半壁江山,是联系语文和其它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过程,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近些年来,阅读教学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语文学科领域中,无论是编写教材,还是教师的教学或者学生的训练都是以阅读为中心的。即使是在阅读教学板块中师生们都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是大多数学生的阅读能力却没有明显的提高。
  综合多方观点,现将阅读教学落后的具体表现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语文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阅读的兴趣、阅读的激情和创造的灵感。
  (二)语文教师忽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用题海战术强化阅读能力训练。
  (三)“以授代学”的教学思想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对文学作品作多解性阅读。
  (四)课外阅读时间少,阅读目标盲目,内容杂乱,探究不够,缺少指导。
  阅读能力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每个阶段的阅读都做了规定,中学阶段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就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用新观念审视反思原有教学行为,构建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和策略。
  一 摒弃“填鸭式”,进行整体把握教学。
  在原来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已习惯于生字词,时代背景,段落,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一一落实,力求面面俱到。呈现的课堂行为大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记,教师对文本进行条分缕析的分析很少顾及或无法顾及学生的审美体验与情感感悟,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填鸭式教学”,而现在《新课标》的培养目标是全方位的,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且新教材知识面涉及较广,信息量增大,使语文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
  《皇帝的新装》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必修课之一,是针对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设置的一篇安徒生的童话,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就是采用“正音—作者介绍—段落分析—人物特点”这一传统现代文阅读方式进行授课。但殊不知,这样的教学方式会大大的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十一二岁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说,正是教师应该激发其阅读兴趣,培养其阅读能力的最佳时期,但是这样却生生的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激情和创作灵感。
  而在《新课标》颁布以来,无论是研究者,还是教育者,都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研究并实践着新的阅读教学方式,以求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在集中性的学习中养成整体把握的能力。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先安排一节分角色朗读课。这样的课堂教学可分为两步进行,分别是读前指导和朗读评价。第一步首先在课前预习基础上确定课文中皇帝,骗子,老大臣,年轻官员,小孩等角色的朗读者,其次以角色分组讨论:你朗读的角色有什么性格特点?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朗读?等等。再次,朗读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天真”一词,体会作者的意图是赞扬小孩的纯真,诚实,实事求是。第二步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饰演的角色进行评价和反馈。
  《课标》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在学生的语文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教师采用表演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期待以及自我展示的欲望,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从课文内容中选择符合自己角色。表演式的朗读实践,使学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的表情,神似的话语口吻,用自己的心灵,智慧来重新描绘作者笔下变形夸张的生活图景。这样的教学活动牵一发而动全身,虽然表面上是进行的是集中朗读训练,但在学生的参与中,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融合,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呈现整体综合效果。
  二 抛弃“以授代学”,把“讲堂”变为“学堂”,还原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在以往的教学中,“满堂灌”是“讲堂”上的一贯作风,教师着力于讲,学生注重听,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神采飞扬,学生坐在那默默的,机械的的听着,记着。评价教学效果也通常是以教师的讲课水平为标准。在这样的模式下,教师们辛辛苦苦的授课,而学生的依赖性却越来越大,学习的自主性也日渐消磨耗尽了。
  而在《新课标》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很明显是要扭转传统观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将“以讲为主”的课堂转换为“以学为主”的课堂,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从阅读中自主,自觉的发现乐趣,发散思维。
  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最大的困难。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会满满的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安排识字,解词,朗读,分段,概括段落大意等,第二课时就是分析文章中心思想,体悟个别经典词句,做课后练习等。整个一篇文章学习下来,知识点多而繁,教师进行全方位的灌输,但是学生的反应却平平,课堂效果也甚微。
  而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要彻底抛弃“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不是一味的接受而是要主动,积极的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师可设计一堂讨论课,在学生预习的前提下,可组织全班同学进行3—5人的分组,由于这篇课文是一篇记叙文,记叙文学习的主要特点就是六要素以及人物特点或中心思想,这样教师设计几个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全班汇总进行总结,最后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只扮演组织者和评价者的角色。这样一来,教师匠心独运,巧设讨论,将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从而课堂教学也达到了最优化。   三 放弃被动接受,要让学生成为发现者,开拓个性化阅读和探究阅读的空间。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课堂上声情并茂的授课,为的是将所有的知识点一一传授,生怕漏掉一点内容,虽然教学方案的设计完美无缺,但是教师并没有考虑到学生接受能力和掌握能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
  而这次新课程则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程标准》规定,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这也是语文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这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重在启发,贵在引导,秒在点拨,巧在设计;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学习,点拨思路技巧,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线路,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活泼、兴奋的状态,让学生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创造,从而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比如学习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词句的认读—翻译训练—学习知识—理解思想内容。而在《新课程》的指导下,学习了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留给学生一个“以短文中你感受最深的语句为话题,发表你的看法”的作业,学生可以通过讲述故事或引述文章来证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观点。教师可以通过列举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振兴越国;周幽王耽于享乐,不理朝政,终至亡国等事例,引导学生通过讲故事或引述文章来证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由文本拓展到文本以外,增强学生的兴趣。议论性散文相对于其他文学作品来说,比较单调和枯燥,通过延伸故事的形式,可以增强其趣味性,同时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对文中概括性的语言有立体形象的认识。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能让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心领神会,砰然心动,引起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野的敞亮。
  综上所诉,我们必须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重新审视我们的阅读理念,调整我们的阅读策略,来扩大阅读教学的“生存空间”。抛弃以往的“填鸭式教学”、“以授代课”等旧的教学方式,如何高效利用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广泛而实用的课外延伸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引起每个语文老师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赵跟喜.语文教学论.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4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3]靳健.后现代文化视界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3.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其他文献
摘要: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身的法律地位、政治地位及其国家和社会相互关系的自我理解,是一个国家过渡到公民社会的重要前提和条件。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指大学生基于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呈现的公民资格和身份而拥有的一系列意识觉悟性的教育。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就需要大批的优秀人才,未来社会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就需要不断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实现优秀人才的永续供给。本文
期刊
摘要:隐性课程作为显性课程重要的补充,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要在物质、精神、行为、制度和网络等五个层面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隐性课程的构建,通过“三结合”的管理方式推进其发展,并从学生行为改变,学生档案数据动态分析,以及大学生毕业质量分析等方面建立隐性课程的效果评价体系。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隐性课程;教学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在现实社会中所展现的作用与意
期刊
摘要:高职院校的专业实习既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有效途径。以高职院校铁道车辆专业学生的车辆段实习为例,归纳总结学生在实习中常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为高职院校专业实习教学提供有益探索。  关键词:实习教学;问题;对策  专业实习是高职院校专业教育过程中的关键教学环节,也是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的良好途径。对于铁道车辆这种实际操作性很强的专业来说,实习
期刊
摘要:在文化多元化和“大德育”语境之下,以微博为代表的大学生网络自组织的影响作用日渐突出。从人本管理的视角出发,建构大学生网络自组织融入高校德育的沟通机制、建构大学生网络自组织自我约束的引导机制,是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高校学生管理和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自组织;管理;引导  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很多高校在应对大学生网络自组织的策略方面,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之所以呈现
期刊
摘要:应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以大一到大四共四个年级550名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自我效能感现状,以及讨论提高自我效能感策略,发现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上的得分无显著差异,而年级差异显著,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之间差异显著。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大学生;心理学;应对策略  1 问题的提出  1.1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A·班杜拉于1997年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具有
期刊
摘要:激活英语课堂,探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今英语教学的当务之急。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要通过讲解有效地课堂教学的含义、指标、有效的策略,使之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英语教学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有效课堂教学;含义;指标;策略  一、 中学英语有效课堂教学的含义  为完成预期设置的教学目标,中学英语教师以学生自身特点并联系心理学及社会学理论,通过教师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来影响学生,以便使学生达到
期刊
摘要:在进行教学实验之前,为了系统的了解大二学生在英语词汇学习方面的现状,笔者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赣南师范学院大二两个非英语专业的班级进行了调查,得出了有用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为进行下一步继续研究英语词汇教学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词汇学习;现状;问卷调查  一、调查对象  大二学生: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笔者所在的赣南师范学院非英语专业两个班的大二学生,人力资源和物流管理班(55人)还有思想
期刊
摘要: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在“任务驱动”教学法视野下,要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创建的教学情境中,构建起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关键词:任务驱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高效课堂  21世纪是信息技术时代。国家教育部把信息技术课程列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科目之一。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工具性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期刊
摘要:随着大学扩招和对科研工作的强调,如何保证高校教学质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发掘整理名师教育思想、方法,促进教学交流,发挥名师示范效应,是非常必要的工作。本文将在数年来名师访谈工作的基础上,总结我们开展这一工作的过程与心得体会,探索提炼名师教学经验的方法,及如何认识名师教学经验的问题。我们认为,名师采访要从“平凡”的问题入手,以“做了什么,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为中心,这样才能充分反映名
期刊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职业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的目标选择基于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侧重于培养学生具有某一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以及价值观。该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由基本素质平台、学科基础知识平台、专业知识平台、拓展素质平台四部分组成,具有职业能力培养系统化、理论与实践课程有机结合、课程内容的开放性的特点。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职业能力”导向;课程体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