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恩美——美在不同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jing05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小说中,母女关系冲突迭起,母女两代人从误解、冲突到相互沟通理解,其背后体现的是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本文从对母女关系的分析入手,探讨《喜福会》中所体现的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关键词:《喜福会》;母女关系;冲突;融合
  《喜福会》取材于谭恩美自己的家族经历,小说中,四位母亲分别叙述自己在旧中国的遭遇以及在移民后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迷惘。这种迷惘,体现了母族文化与异族文化相遇时,母族文化的载体对异族文化的一种本能的排斥,而这种本能正是由印烙在文化基因中的民族符号所产生的。四位女儿则各自讲述了自己处于东西方两种文化夹缝中的感受,体现在与母亲的分歧以及在事业家庭中所遭受的挫折等几个方面。母亲们努力地为出生在美国的女儿们灌输着中国文化,而接受了西方文化熏陶的女儿们却表现出对母亲的不理解。在他们看来,母亲的想法迷信,行为既荒唐又可笑,与她们所接受的美国教育,即崇尚平等,自由,独立,是背道而驰的。由于矛盾双方都固执的各持己见,不肯让步,于是冲突和隔阂就不可避免。作者叙述了四对母女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在不同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对于对方文化的不同态度所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但更重要的是,这种代表着不同文化的母女之间的碰撞最终用深深的理解和爱包容了对方,母女关系从冲突走向和解,表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发展趋势—文化融合。
  一、东西方文化的隔阂与碰撞—冲突迭起的母女关系
  四对母女间的冲突,反映了母女两代在不同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所形成的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小说通过描写四对母女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反映出了她们之间的代沟和隔阂。这四位母亲生长于中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固守着中国式的行为准则,她们潜移默化的把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强加在女儿身上;而她们的女儿们生于长于美国,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她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美国式的生活方式,对于来自母亲传统思想的灌输嗤之以鼻,对中国式的充满牺牲精神的母爱拒之千里。于是,东西方文化的隔阂与冲突在四对母女关系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家庭教育观念不同
  百德孝为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孝顺父母是“三纲”之一,在“三从”中也有体现。所谓“父为子纲”,就是要求为子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家长;所谓“未嫁从父”,意思是说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的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家庭”代表着家长对孩子的绝对权力,子女对于家长的服从是孝顺的表现,否则就会被视为叛逆,不守孝道。四位母亲尽管定居美国多年,但她们出生于中国,中国传统文化对她们的影响根深蒂固,她们希望女儿们就像旧时的自己一样能够遵从长辈的意愿。而美国的父母与孩子是平等的,父母对子女沒有绝对的权威,孩子们有更自由的发展空间。美国文化背景下的种种教育与信条都使得女儿们无法信服母亲的指导与告诫,她们甚至开始曲解和怨恨母亲怪异的迷信的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小说中,吴精美的母亲吴素云希望自己的女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期望与规划走下去,成为一个优秀的钢琴家。而吴精美却对西方价值观念中自由的生活充满了向往,只想做一个平凡的人。当她不愿依照母亲的意愿弹琴时,母亲说:“世上只有两种女儿,听话的和不听话的,在我家里,只允许听话的女儿住进来。” 而女儿也不顾一切的予以反抗:“那么,我希望不做你的女儿,你也不是我的母亲!”[1](p124)
  (二)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不同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个人的能力不仅体现个人的价值,同时也代表整个群体的集体价值。这与西方人以个人为核心,追求独立,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对于一个中国家庭而言,父母非常希望自己的儿女能有所成就,光耀门楣。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更加强调个人的成功需要靠个人的独立奋斗。因此,小说中的女儿们信仰“自力更生”、“个人价值”,她们认为自己的成功是个人努力的结果,和别人没有关系,也没有义务为家族光宗耀祖。在小说中,龚琳达和女儿薇弗莱的例子有力体现了东西方不同背景的文化差异。在薇弗莱棋艺上突飞猛进后,她就成了母亲炫耀的资本。每个周六,在她没有比赛的日子里,母亲带着她去市场。这时,母亲必会不失时机地、骄傲地向任何人介绍着:“这就是薇弗莱,我女儿。”[1](p80)然而女儿对母亲的这种做法却很反感,终有一天,母女的冲突达到顶点,薇弗莱大喊:“为什么你非要拿我出风头?如果你自己想出风头,那你为什么不学下棋呢?”[1](p81)母亲沉默,以此来惩罚顶嘴的女儿。
  (三)中国人的委婉谦虚与美国人的坦白直率
  两个国家的人们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语言表达方式,主要是由于他们来自于高背景和低背景两种不同的文化。世界各国的文化千姿百态,根据“语义依赖对话背景还是对话语言来传达的程度”[5]可将文化划分为高背景文化和低背景文化。在高背景文化中,人们的语言表达与交流主要强调的是默契和心照不宣。这种能力是从幼儿时代就耳濡目染练就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用句句说明说清,如果能达到心神领会,那便是识颜色有智慧的。中国就是高背景文化的典型代表。在低背景文化文化中,人们的个人经历、信息渠道各不相同,因此,当他们彼此交流时,需要详细的背景知识。信息主要通过话语来传递,而极少隐含于语境或对话参与者的默契中。美国等西方国家倾向于低背景文化。
  几千年以来,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华民族秉承“中庸之道”,继承了祖先的谦逊气质。中国人在人际交流中含蓄内敛,点到即止,彼此间能够心领神会。美国人喜欢直接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价值的判断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主要依赖语言而不是语境来传递信息。在小说中,当薇弗莱披上男友里奇送的貂皮大衣自我欣赏时,母亲伸手摸摸大衣,不屑的说道:“这算不上是好的皮草,那是破皮草拼起来的。再说,毛头也短了一点。”薇弗莱没有得到母亲的赞赏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她反抗到:“你怎么可以这样批评一件礼物!他这是表示一种心意。”“那正是我所担心的。”[1](p153)母亲对女儿和里奇的关系并不赞同,但又不直接说明,而是用数落里奇送的礼物的方法来暗示自己的态度。   二、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母女矛盾的化解
  小说中的母女关系既有对立又有和谐,文中后半部分描述了母女关系从对抗走向融合。由于母亲们的言传身教和长期的耳濡目染,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女儿们的思想和行为。在女儿们经历了生活、婚姻、事业上的种种磨难而变得成熟后,她们也逐渐开始意识到母亲对自己深深的爱。正是这母女之间的爱融化了她们先前的对抗与矛盾。在小说中,丽娜和她的丈夫哈罗德过着帐帐平分,一分一厘都算得清清楚楚的夫妻生活。这令丽娜的母亲无法理解,丽娜也在这种斤斤计较的生活中饱受痛苦,时常为如何平分账目而争吵。母亲早就看到了女儿内心的伤痛,也理解女儿的痛楚,一份病态的婚姻,就应该早点医治。薇弗莱的母亲最终还是接受了里奇作她的女婿,当薇弗莱和里奇准备去中国度蜜月时,里奇诚邀龚琳达一同前往。一方面,女儿当然不乐意,认为母亲会把他们的蜜月搞砸,“但从另一方面想想,我们三个各不相同的人,登上同一架飞机,并排坐着,从西方飞向东方,倒也挺有点意思的。”[1](p169)是啊,从文化隔阂走向文化融合,处在一片和谐的环境中,自然令人觉得舒服惬意。当露丝与丈夫的婚姻出现危机时,母亲用自己的过往经历鼓励女儿重新获得生活的信心,赢去自尊和权利。露丝从母亲的故事中重新审视了自己,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充满自信的坚决捍卫自己在婚姻中的权利,不会再让背叛婚姻的丈夫特德轻易的将自己甩来甩去。精美在母亲去世后,才开始慢慢回顾自己和母亲的关系,了解母亲的过去。小说的最后,精美回到中国去见自己的同母异父的双胞胎姐姐,完成了母亲的夙愿。“我想, 媽妈以前说的话是对的, 我正在变成一个中国人。”[1](p255)从那一刻起,精美完全理解了母亲对她的良苦用心,母女间树立多年的文化高墙在瞬间轰然倒塌,就在那一瞬间,流淌在精美身上的中华儿女的鲜血顿时沸腾了起来,这种沸腾也象征着在异国漂流多年的中国女儿心的回归。此时,女儿完全理解了母亲,母女两代人所代表的东西方文化最终从对立走向了融合。
  三、结束语
  华裔作家谭恩美为读者描述了四对母女因文化背景和家庭观念不同而产生的心理隔阂及感情冲突,从而折射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冲突,以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之间在母女情深中的相互融合。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并不是分割开来独立存在的,不同的文化要相互包容存在的差异,为了国际间的沟通更加和谐,我们应理解并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恩美.程乃珊等译.喜福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彭桃英.中美文化的隔阂、冲突与融合[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3]程爱民.论谭恩美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及母女关系的文化内涵[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4).
  [4]张靖.试论华人小说《喜福会》的思想文化内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5]Samovar Larry.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M].New York: Clark Baxter,2001.
  [6]San Jose Mercury.News in Amy Tan’s Novel The Hundred Secret Senses [M].New York: Ivy Books,1995.
  作者简介:董宁杰(1983-),女,山西大同人,西安财经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与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作为最能发挥人际交流优势的电视访谈类节目应运而生。电视访谈节目是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交流互动,因此必然遵循一定的合作原则,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主持人和嘉宾可能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而达到一定会话意图。本文基于合作原则,选取一档热门电视访谈节目《静距离》的一期,通过对主持人及嘉宾之间的会话分析,探讨节目中违背合作原则所产生的会话含义,旨在帮助人们理解电视访谈节目中特有的语言运用技巧,
期刊
摘要:中国文学外译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承载着在中外文明对话中建构中华文化图景的重要使命。在中国文学外译中,如何选择合理的翻译策略,使译文尽可能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和要求,又能注重保留中国文学作品的源语文化特色,是广大翻译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以张爱玲《金锁记》英译本为例,考察了张爱玲在自译时对源语文化元素的英译处理,分析了其翻译策略的选择。  关键词:中国文学外译;翻译策略;张爱玲;
期刊
摘要:本文从语言层面上对小说《洛丽塔》(片段1-3)中的隐喻进行分析,以“新批评”派的理论家威廉·K·维姆萨特对隐喻机制的细致分析为理论依托,兼顾英汉两种语言符号系统的特点,最大限度地重现原文的语言风格,尽可能保留原作中生动有力的形象。  关键词:隐喻;新批评文论;《洛丽塔》  引言  隐喻(metaphor),以称为暗喻,是传统修辞学中极为普通的一种修辞格,同时也是“新批评”(New Criti
期刊
摘要:当前社会发展呈现多元趋势,大众消费时代已经正式来临,异彩纷呈的广告已经融入到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图形创意的有效应用不仅能够更加精准的展示广告设计者的设计主题及意图,可以让观者在极短的时间里获取大量信息,同时还能够让观者获得更好的视觉体验。本文从图形创意的内涵及其特征着手,对图形创意在广告设计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研究广告设计中图形创意的表现及其应用。  关键词:广告设计;图形创
期刊
摘要:自2005年12月非洲第一所孔子学院—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在肯尼亚落成,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窗口的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在非洲大地上蓬勃发展起来。非洲学习汉语的人数越来越多,但是非洲各孔子学院学生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本文以埃塞俄比亚马克雷大学孔子课堂为例,对非洲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流失现象做了一些考察,并对流失原因作了分析,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以期对广大对外汉语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学生
期刊
摘要:鲜卑拓跋部在力微统治以后,与中原王朝以及临近部落的交往越来越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的雁北晋人,以不同的方式进入拓跋社会中,他们其中的佼佼者参与到部落的政治活动中,为加强拓跋首领权力出谋画策,受到了拓跋部落首领的重用,成为了拓跋社会中的新贵阶层。新贵阶层占据了国家政治上的重要职位,排挤了部落旧贵族,从而造成了“新旧猜嫌”。随着拓跋首领权力的不断加强,新旧之间的猜嫌越来越严重,并最终演化成了政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美育这一新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不但有助于培养人的生态审美情感,而且有助于提高人的生态审美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但多数高校尤其是农林高校对于如何有效融入生态美育存在困惑。通过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进行调查研究,探寻将生态美育理念融入农林高校文化育人体系的有效途径,为实践这一教育理念提供较为系统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生态美育;农林高校;途径  当今社会,生态环境问题
期刊
摘要:《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是中国“新写实派”作家方方的中篇小说,作者通过平实、冷静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农村青年涂自强个人奋斗的悲剧以及底层小人物生活的悲哀。涂自强渴望通过自己的奋斗改变自己命运,却为奔波生计而积劳成疾,最终默默死去。通过其悲剧性的一生,我们看到了他所代表的多种人物形象,他既是“身负重但奋斗者”、“现实社会的牺牲者”,又是“在梦想和现实之中摇摆不定的矛盾者”和“无法与命运抗争的无奈者”
期刊
摘要:俄罗斯现实主义作家瓦连京·拉斯普京是20世纪下半叶俄罗斯乡村散文的代表人物。他的中篇小说《最后的期限》通过对普通的农村老太太安娜临终前画面的描写,再现子女们道德上的虚伪、冷漠、忘恩以及毫无意义的忙碌。作家试图通过这篇文章唤起读者们对生活的反思,通过反思去发现自身的问题,并积极地寻找答案。  关键词:农村;道德;反思;精神世界  瓦连京·拉斯普京是俄罗斯出色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20世纪下半叶俄
期刊
摘要:张爱玲和王安忆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女作家,由于她们笔下的上海世界有很高的契合度,尤其是对于上海女性的青睐,使她们经常被放在一起研究。而她们所塑造的上海女性的形象特点也成为研究她们笔下的上海女性的敦实桥梁。  关键词:张爱玲;王安忆;上海女性;形象特点  张爱玲的作品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崭露头角之后,便在孤岛上海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一时期是张爱玲创作的高产期,作品数量多,质量也好。在这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