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盆地构造模式和演化及其与中强地震关系研究

来源 :地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sn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江汉盆地地震物探的剖析,结合该地区大地构造环境特点,指出盆地主要有三个发展阶段组成:前陆盆地阶段(中三叠—晚侏罗纪),主要受秦岭大别逆冲推覆,前缘挠曲形成前陆盆地,同期形成NW向和NEE—EW向两组断裂,从而奠定了盆地棋盘格网构造体系;断陷盆地阶段(白垩纪—老第三纪),断裂由原逆冲或逆走滑转变为正断性质,且控制盆地沉积中心,同时盆地发生顺时针旋转,岩浆活动强烈;新第三纪以来盆地阶段,盆地以坳陷为主,整体下降,表现为断裂对盆地沉积控制明显减弱,岩浆活动停止。根据石油物探剖面建立了盆地的构造格架,即
其他文献
通过临潼-长安断裂带少陵塬段小鲍陂一带断层陡坎和断层剖面的地质调查,并结合黄土地层光释光(OSL)年龄测试和钻孔探测,研究了该段落晚第四纪以来的地貌标志、活动方式和幅度以及
将1966~1999年中国大陆发生的188例MS≥5.0地震震例中,单次震例流体异常项数≥10项的23次地震的446项流体异常取出,并将其按时序和分区进行时、空分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除西北地区与震例相关的流体异常数量明显偏少外,在西南、华北、东南3个地区,不论是按时序还是按分区的时、空统计,都有较为清晰的各自阶段性;与中国震例中流体异常的总体分布特征和各自分区异常分布特征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
在北京十三陵地震台建设了一个高度集成的地震观测监控系统,将原来分散的观测项目(如测震、GPS、气氡、气汞、电磁波、地电场等测项),改造为集中到一台服务器管理,在一个监控平台上统一实现了对台站数据的收集、入库、管理、处理、监控等业务;对这些观测项目可以在控制台上直接取数并将数据入库;初步实现了观测数据的收集、数据处理、数据管理、数据监控的软件管理系统,减少了系统维护工作量,方便台站工作人员操控。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