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节约型园林

来源 :科技致富向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i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现代的园林设计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从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态保护转变为以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为重点。建设节约型园林其实就是建设节约型的社会。园林的建设不仅要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更要实现达到节约的标准。本文主要通过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节约型园林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希望能够给相关的园林建设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风景园林;和谐发展;节约型园林;可持续发展;自然
  任何园林的建设都要保证城市的环境能够有所改善,同时对城市的资源和能源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进而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节约型园林是顺应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同时也能最大限度满足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建设节约型园林有着重要的意义,也要采取有效的方法。这样才能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提高。
  1.“节约型园林”的三个目标
  节约型园林的建设有着一定的必然性可可行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园林的建设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而近几年的生态问题日益严重,人们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以此建设生态园林来保护周围的生态环境又是势在必行;但是在具体的园林建设中,能源和资源问题一直是困扰着园林建设者的一个大问题。我国的资源能源相对短缺,这一现状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彻底解决的,因此,建设节约型园林,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满足能源资源的发展要求,将节约的战略进行到底。所谓节约型园林的三大目标主要就是指:节约资源和能源、改善生态和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1.1节约资源与能源
  实现资源和能源的节约,就要在园林设计和施工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注意對资源的保护。要对园林用地、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合理地利用,做到最大限度地进行能源的节约。而且要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等来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投入较少的成本,降低能耗,还要努力做到效益最大化。
  1.2改善生态与环境
  众所周知,园林的建设主要对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园林建设的初衷也是为了保持城市生态的平衡。因此建设节约型园林的最终目标还是保证生态和环境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就要对城市园林的绿地进行合理的保护。因为绿地具有涵养水土、调节环境防风固沙等特点,在保护环境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以,节约型园林的建设要将城市绿地的建设放在首位,完善其基础设施建设,使绿地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1.3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进行节约型园林建设的过程中,不要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要尊重客观规律,顺应大自然的能力。赋予园林一些大自然的灵气,将自然地景观应用到园林建设中。在园林设计中,人们应该加强对大自然的认知,提高人们对自然地保护意识。在保护自然的同时也可以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减少资源消耗的“节约型园林”
  节约型园林的建设包含着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对于挖潜、节水、节能等方面要根据具体的园林特点来进行选择。由于我国的地域差异较大,所以,不同地区的园林具有不同的特点。接下来就对几种模式的园林建设进行了深入地分析。
  2.1“挖潜型园林绿化”
  挖潜型园林绿化是我国常见的园林绿化方式。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城市环境得到良好保护的前提的是,绿化的面积达到并且超过整个城市的一般以上。而我国的国情就是土地资源较为缺乏,城市的绿化面积很难达到这样的标准。因此就要在保护原有的绿地基础上来挖掘其潜力,结合周围的地理环境和地势特征来提高绿地的面积,在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实现挖潜型园林绿化。没有按照相关的要求就增加或者减少城市的绿化用地是不可取的。
  2.2“保土型园林绿化”
  随着水土流失、土壤污染、土地沙化、贫瘠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土壤已不再是取之不尽的资源,我们在园林绿化建设中必须关注保护土壤的问题。为此,首先要扭转当前“平原城市堆山、山地城市推山”的反自然倾向,将保持地形地貌的完整性和典型性作为“节约型园林”建设的重要内容,杜绝单纯追求“视觉”效果、不利于植物生长和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的做法。其次要少用客土,尽量做到土方就地平衡,并将场地原有的肥沃表土收集回用,保护土壤中原有的生物物种。
  2.3“节水型园林绿化”
  在园林的建设中,特别要强调的就是对于水资源的节约和利用。由于我国的水资源的严重缺乏,一些围湖造田的现象就要进行杜绝。同时,对于水体的污染现象也较为严重,要采取相关的措施来进行治理,补充地下水。另外,在园林进行设计的时候要注意一些用水项目的建设,尽量减少水资源的消耗。
  3.人与自然和谐的“节约型园林”
  工业文明的发展,导致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3.1确保领土景观的和谐统一
  领土的完整和统一,是每个国家誓死捍卫的神圣职责,然而领土景观的和谐与统一却往往受到人们的忽视。建设“节约型园林”,就是要扭转当前盛行的照搬外地或国外“理想景观”、随意改变场地原有景观特征,从而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和领土景观改变的建设模式;就是要根据领土的景观类型,制定科学合理的整治目标,避免“外来景观入侵”而导致本土景观的丧失;就是要致力于保护各地的领土景观特征,在改善领土景观的同时使城市、乡村和园林绿地融入领土景观,并确保领土景观的和谐与统一。
  3.2探索自然的合理利用方式
  自然是具有自我演替能力的生命有机体,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演变规律。造园是人们利用土地、水体、植物、天空等自然元素营造优美的游憩境域的艺术,园林也是人们有意识地利用自然所创造的文化景观,反映出人们对自然的认知程度以及对自然的利用方式。建设“节约型园林”,就是要顺应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资源营造园林绿地、乃至城市和乡村等文化景观;就是要合理利用河流、山川、土地、空气、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同时保持城市中各种自然资源的属性和演变能力,避免因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导致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
  3.3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造园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自然风景为源泉、自然文化为内涵的领土整治行动。早在18世纪,英国诗人亚历山大·波普就发出了造园“首先要追随自然”的呐喊,并告诫世人“无论如何,不能忘却自然”。
  4.总结
  只有在园林的建设中加强人们对自然的理解和认知,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能源资源的节约,对生态环境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进而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也是建设节约型园林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朱建宁.节约型园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J].建设科技,2009(19).
  [2]程丽文.建设节约型园林的几点思考[J].建材与装饰(下旬刊),2007(09).
其他文献
尽管恒河豚于2009年正式成为印度国家级水生动物物种,印度政府又于2010年批准了旨在保护这种濒危淡水哺乳动物的《国家淡水豚保护行动计划》.但世界自然基金会印度分会首席执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全国范围内“减负”“提质”的呼声也不断高涨,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与教学活动质量,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如何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面临问题提质减负  作为农村一位英语教师在当今新课改的环境下,尤其是在要求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的情况下,我对当今所面临的问题和对今后的教学做了以下几方
1.扑救森林火灾的战略思想  所谓火灾,就是失去了人类对他的控制,因此,发生火灾后,人类必须从新把他控制起来,扑救森林火灾就是把失去控制的火灾要根据发生发展规律出发,结合实际,利用合理条件,发挥优势,各部位紧密地配合,研究扑救森林火灾的战略思想,将其从新控制。根据以往经验,可归纳为三条:  1.1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对于森林火灾要做到“打早、打小、打了”,为此就必须集中力量,一举歼灭。要用两倍
经过几十年的教育发展,素质教育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家长越来越关注孩子的综合素质。学前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里面培养孩子情操的主要内容也得到了新的探索与发展。学前音乐教
看到这个大圆瓶中的茂盛生长的植物,你一定认为大卫·拉蒂莫是一位了不起的花匠,但事实是,这个瓶中花园并没有占用他多少时间——他上次浇水时,还是希思任英国首相、尼克松任
【摘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了小学生对英语的兴趣,相当于为学生提供了一把打开英语学习殿堂的钥匙,这种兴趣的趋向越强烈,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渴望也就越强烈,才算真正达到了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即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为其以后学习英语奠定基础。可见兴趣培养在英语教学,特别是小学英语教学中是举足轻重的。  【关键词】小学英语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爱好比智力技能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它是学好英语的首要条
期刊
在数学教学中情景教学已成为教学方式之一,他可以给学生以强烈的真实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东北虎在俄罗斯被称为阿穆尔虎,是一种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珍贵虎种.由于偷猎者的大量捕杀和栖息地被严重破坏,数量锐减的野生东北虎已成为濒危物种.为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品与生活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虽然如此,但是在其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上,较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县域经济发展中心的农业技术水平普遍过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整体的生产质量,使我国的农业化产品在国际竞争中缺乏竞争优势。所以,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有效、合理的解决“三农”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