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自我陶醉讲古诗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tter0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启超当年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学生们最喜欢听他讲授的古诗词课。熊佛西教授曾这样描述他授课时的情景:“先生讲学的神态有如音乐家演奏,或戏剧家表演,讲到幽怨凄凉处,如泣如诉,他痛哭流涕;讲到慷慨激昂处,他手舞足蹈,怒发冲冠;讲到得意处,声音愈来愈高,语句愈来愈快,深陷于自我陶醉中不能自拔!总之,他能把他整个的灵魂注入他要讲述的题材或人物中,使听者忘倦,身临其境。”
  一次,梁启超为学生讲授古乐府《箜篌引》“公无渡”,他先把那首古诗工整地用粉笔抄写在黑板上后,便摇头摆脑地朗诵一句‘公、无、渡、河’,不等朗诵完,就大声喝彩,叫一声‘好!’然后重复地念‘公、无、渡、河’,又大叫一声“好!”再继续朗诵“公、竟——渡、河”,再大喊一声“好!”接着来回走动抑扬顿挫地朗诵,“渡河——而死——,其奈——公何!”全部詩句朗诵完了后,竟连续地大声叫道:“好!真好!实在是好!”他就这样自我陶醉地一唱三叹,一声高过一声,并无半句解释。待朗诵赞叹过后,他就高呼也在听课的儿子梁思成:“思成,抹黑板,快抹黑板!”黑板擦过,这首古诗就算讲完了。
  当时,梁实秋也在现场,他回忆道:“任公(梁启超的字)讲《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这四句十六字时,经过他充满情感的朗诵,便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授过的这首古诗。”
其他文献
Once there was a tree...and she loved a little boy. Every day the boy would come and he would gather her leaves and make them into crowns and play king of the forest. He would climb up her trunk and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