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民歌的生存囧境

来源 :文化月刊·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babyye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生态民歌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它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原生态民歌具有特定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与某地域或某民族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民风民俗等融为一体,并与特定的传承人、受众、方言或民族语言,功能指向,价值认同,生产和生活方式等因素息息相关。
  我国民歌的种类极为丰富,紫阳民歌是陕南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曲种。从历史学角度考证。明清两代由于战乱和灾荒,造成大量流民涌入紫阳。人口的迁徙不仅促进了陕西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考察今天的紫阳民歌,既有浓郁四川民歌特点的紫阳山歌号子;又有优美湖广民歌特点的音乐小调。这正是紫阳民歌“北地南腔” 、“南北融汇”的典型特征。
  紫阳民歌是紫阳人民智慧的结晶,反映着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紫阳人民生活的生动画卷。这些歌曲由大众口创作,并在流传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歌词愈加精炼,曲调渐至完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紫阳民歌的语言生动传神,它并不是把简简单单的生活语言直接拿来,而是讲究韵律,讲究比兴的传统诗歌。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百姓的杰作,是大众语言的精华。然而一切原生态都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当一方面在变化,另一方面也会随之而变化。紫阳民歌也面临着生存危机。
  社会环境,生产方式的改变,影响了紫阳民歌的生存
  生活环境变了,必然会对民歌的生存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如,盖房子的时候会喊“劳动号子”,使劳动更有节奏。现在许多地方盖房子都是用机器,人力基本上很少。而对传统民歌最多的一种——情歌而言,在目前的社会中,歌唱的好坏并不能作为择偶的主要标准,因此,情歌的存在环境也逐渐地消失了。又如,国家号召“退耕还林”政策,很多农民都从大山搬到乡镇,住进了“新农村”的小楼洋房,放养也都改为圈养,哪还有“一山有歌,山山有歌”的独特景观了。几十年后在紫阳县还能听到山野上传来的民歌么?
  多元化的传媒影响了紫阳民歌的发展
  当今时代,大多数人的品味更趋同于每日充斥我们耳边的流行歌曲。一位致力于挽救紫阳民歌的人士这样说道:“我们去基层搜集紫阳民歌,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当地老年人告诉我说,现在嗓子不行了,要是几年前,准能唱几首。而当我们问当地的小孩会不会唱时,他们脱口而出的都是时尚流行歌曲。”
  民歌的本质是乡土性,口头性,但目前,这些本质都在受到多元化媒体的现代社会中的影响。现在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崇拜西方民俗。什么圣诞节、情人节…….比传统的中秋节、重阳节……都要过的隆重,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俗被人民遗忘淡化,更谈不上依赖其发展的原生态民歌了;再有,紫阳的很多传统民歌都是在民间靠祖祖辈辈口头传承的,父传子,子传孙。然而在电视、网络、广播等传媒的普及和影响下,这种口口相传的形式似乎也不可能沿袭下去了。
  千篇一律的专业声乐教育影响了紫阳民歌的发展
  多年以来,一谈到民歌就会想到宋祖英、蒋大为、阎维文等人。大多数人认为他们唱得歌才叫民歌,很多学习声乐的人也把这些人当作学习的楷模。对于热爱流行乐的青年人往往会鄙夷地说:“不就是一群穿着同样的人唱着大同小异的歌,永远喜气洋洋,永远字正腔圆,永远毫无破绽,永远像假的一样。”这种说法虽然夸张,但并不过分。
  紫阳本土,也有些原生态民歌手相继走进了专业院校学习“科学”的发声方法。结果如何?不是“嗓子不行”就是歌唱观点发生了改变,再或者就是变成五十六个民族同一个腔调。当我和一位在全国小有名气的本土歌手谈论及此时,他也有同样的苦恼,他说: “进学校前认为自己的歌唱方法很能表现传统民歌的风格。但是,在学院你若不按‘科学’的方法唱,就会受到大多数人的否定,在那样的氛围里,根本没有人认同你的观点,自己也渐渐被同化。”
  这些都是紫阳民歌日渐衰落的原因。然而在一个开放的国度,任何一种本土文化都会受到外来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强烈冲击。因此,保护原生态民歌就成为时代必然,如何保护和传承紫阳民歌这一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意义深远,责任重大。
  2003年,国务院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在政府大力推动下,2004年,国家文化部分别授予紫阳县“民间艺术之乡”和“民歌之乡”称号。2006年,国务院又将紫阳民歌列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对于紫阳民歌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等诸多工作。当地三代文艺工作者经过数十年的艰辛努力,获得累累硕果。然而,要让紫阳民歌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持续发展下去,提升新的高度,再创新的辉煌,并非易事。
  缺乏专门的机构研究紫阳民歌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紫阳就出版了《陕南民间歌曲选》,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紫阳县文化馆又相继整理编订了《紫阳民歌》资料4本。直到本世纪才有安康学院两位教授出版了《紫阳民歌文化研究》专著。然而这些对紫阳民歌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如西安鼓乐,当地政府部门成立专家组,历经十年的研究,从它的记谱法,读谱法到历史渊源,及其和各民族音乐的融合、发展。它的音乐特色,发展规律直到与道教音乐、佛教音乐的关系等,肯定了它的学术价值和在中国音乐上的特殊地位。
  紫阳民歌的研究很大程度是依靠外界对它的感性认识。紫阳民歌是地域性很强的音乐,有其独特的音律、音阶、调式、语言等特征。现阶段,在本土真正立足与研究紫阳民歌的不足10人。缺乏有学术,有修养并热爱紫阳民歌的学者对其涉及多类学科领域进行研究。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打造紫阳民歌品牌,希望早日确立机构使紫阳民歌深化发展,大放光彩。
  缺乏强有力的政策保护推动紫阳民歌
  2004年,紫阳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紫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小组,并且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然而对紫阳民歌这一国宝级的项目,并没有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对今后如何去保护,去推动它,没有出台相应的有力政策。当紫阳人在不停地对外宣传紫阳民歌如何好时,并没有想到这项令紫阳人为之骄傲的国宝项目正在走向消亡的道路。其实在这个经济建设蒸蒸日上的时期,我们可以借助文化产业、旅游经济的发展来留住那些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可以借鉴的例子有很多。如:纳西古乐为纳西族、丽江古城带来的丰厚回报,南宁民歌节带动了广西经济振兴,旅游业的兴盛。这说明,通过国家政策引导,主流媒体宣传各级政府的资金扶持,将保护原生态民歌,改善人民生活与满足人们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和推动乡村建设相结合。对“乐先求诸野”后遗存于广大农村中的原生态民歌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底蕴进行可持续开发。从而改善民间艺人的生活水平,改变农村的文化贫困状态,最终实现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产业,旅游经济开发的双赢。
  缺乏专业的人才改编和再创作紫阳民歌
  说到“改”这个字,有人就会问:“被保护的民间文化遗产能不能改,能不能动,能不能加工?”我可以明确地回答:“能!”但这种改动和加工必须坚持“不伤其筋骨,不动其主体,不破其规律”的原则,而且应采用以“自觉保护”为主,实行在民间艺人指导下的专业艺术家和民间艺术家相结合的方式。如: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就是根据陕北原生态民歌改编的,艺术家把它扩展到三个部分并且加上合唱让它更具表现力,更能被大众欣赏传唱。
  紫阳民歌经历了几千年的洗礼后,在人们幸福生活的今天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冷落。现在的紫阳人很少有人刻意去向老辈人学唱民歌,是民歌变了?不是,民歌还是那个民歌,只是唱歌的人变了,听歌的人也变了,他们不愿意用那优美但略带哭腔的演唱方式来表达自己快乐的情感,人们希望用新的语言、新的声音来抒发情感,表现快乐。正如紫阳县县长梁涛所说: “传统的河流不可能中断,新鲜血液必须融入。曾经的声音是历史的回忆,但愉悦不了现代人,只有与时俱进的民歌才能收到青睐。”紫阳民歌不想被遗忘,要想在新时代受紫阳人的喜爱,就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新的血液,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找到结合的契机,打造符合时代的产物。我相信,紫阳民歌定会长青不老!
  |作者单位:陕西省紫阳县文化馆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