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唐僧圣愚形象的演变及特点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engwuxu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人墨客对唐僧的赞颂不绝于口,后人赞颂唐僧在西天取经路上的坚定信念和对君主的一片忠心以及慈悲怜悯的美德。但仔细观察这取经路上的经历,唐僧的“无能”让读者们也随之而然的揭露。本篇论文将重点探讨唐僧“圣愚”的各种特点和对人设进行总结。
  关键词:西游记;唐僧;圣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3-0-01
  唐三藏是一个慈眉善目吃斋打坐的僧人,他并没有神通广大的本事,但是总有妖怪想要享用长生不老的唐僧肉,但结果总是不能如愿以偿。因此,唐僧更像是一个独有见解的领导者。他广怀天下,普度众生。为了取经,宣扬佛法和亲民敬君思想坚定不移的前往西行路上。这九九八十一难总是化险为夷。其原因则是唐僧为金禅子转世,当遇到徒弟都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总会有佛祖来为之排忧解难以及唐僧拥有三个高徒,但只要这三个徒弟不遵从自己普度众生,则会对孙悟空念紧箍咒或者求助于菩萨。所以,取经路上只要有人作恶多端,必然要受为其恶果付出代价。
  一、唐僧的圣贤之道
  唐僧心地善良,虔诚取经,当大唐急需用人时他挺身而出。当乌鸡国王给他托梦,讲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他就大发慈悲怜悯之心,让徒弟们去解救,帮乌鸡国王解除痛苦,再重新回到人世间,他见了老鼠精变的女人,马上派徒弟三人去营救。当唐僧禅定时,一只蚂蚁从身上爬过,都不忍伤害,一路取经路上,心志坚定,一心向佛。他足够坚韧,蝎子精百般诱惑,唐僧不以理会。表现了他普度众生以取经为己任。
  二、平等对待善恶的“大智若愚”
  “妖魔鬼怪何所惧,八十一难只等闲。唐僧西去如来地,取得真经归家园。”纵观西天取经路上,唐僧只有念紧箍咒来束缚孙悟空的能力,对普通百姓极其仁慈而对徒弟却不能容忍他们的过错,虽然有圣僧的名义,但是却没有清规戒律。由此可见,唐僧也许并不是圣僧,而是一个极其普通之人。
  唐僧滥用自己的地位和自己念咒语的权利,遇到妖怪胆小如鼠,他色厉内荏却一点也没有圣僧应该有的样子。吴承恩笔中曾写下“路边强盗大咤一声,唬得那三藏魂飞魄散,跌下马来,不能言语。”也就是说,当时有拦路的强盗大声呵斥,就把唐三藏吓得魂飞魄散,吓得从马背上跌落下来,连话都说不出口,这就表现出了唐僧的软弱无能。然而再仔细琢磨,对待孙悟空却极其严厉,一点也不心软,看到不和自己本意的时候就念紧箍咒来束缚孙悟空,把他折磨得死去活来,脑袋勒的像个葫芦。“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这句话就是批评唐僧对待孙悟空好坏不分,不可理喻的地方。遇到妖怪的时候,立刻胆小懦弱、吓得是跪地求饶,在孙悟空面前总是一副气宇轩昂的样子,昏聩无能,唐三藏也不过就是这样!
  讨要功劳,将罪过放在别人身上,唐僧自私狭隘没有圣僧本应有的宽宏大量。在一段评书中说道,孙悟空为唐僧惩罚恶棍,单唐僧时常不顾师徒的情谊,总是嘴上说着冤有头债有主,出去别告诉别人你是我的徒弟。唐僧把责任都推脱到了别人身上。在西行过程中,没有清规戒律,收下了别人献上的无价之宝----袈裟锡杖,享受两队方丈这样的礼仪,这样的待遇,怎么会不答应给别人解决困难。嘴里总是念着佛经,总是想做那个大善人,可他这么做每次都是为了邀功送德。当孙悟空将妇人男人救下的时候,他不但没有对徒弟做出表扬,倒是把功劳都归于自己,最后口上一句:我是出家人,西行取经积德善事,也要为他人寻求方便,解决困难。从他口中也能知晓,这么做都是为了积累功德。常常从影视中看到,他有一本记录的册子,记录下一路上的功劳,为了向上面交代,只要做过的好事,都不忘写到册子上,当然也少不了孙悟空的各种过错。
  唐僧不但对自己没有清规戒律,还不精通佛法,连孙悟空都难以比得上。当师徒四人一路艰辛地走到乌鸡国的时候,唐僧唯一能记下的多心经也忘记了一大部分,想想最初为什么唐三藏会被打下凡间,佛经不精总是无心于学习惹怒佛祖就是一点,如果心中有佛怎么会做出一系列荒诞的事情。不但这样,佛教徒都被要求在出世的时候就断了那七情六欲,不能贪财美色,还有不能盗窃等事情。虽然唐三藏是唐僧,看起来应该六根清净,但是事实上总是和佛门弟子本应该有的东西背道而驰。影视作品里可以看到当唐僧见到女儿国的国王的时候都是娇羞的不能抬起头,颤颤发抖不知如何是好,这都是描述一个凡人的心理动态,虽然唐三藏看起来是抵制了这些诱惑,但是也能看出来唐三藏的优柔寡断。而且在他的心中也有人物等级划分。这些都与佛家弟子应有的状态背道而驰,佛教讲四大皆空,无欲无求。他却无一符合,怎么能说他是僧人。
  唐三藏最终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达西天,但是后人对他的赞颂远远超过了他本应该有的价值。说到底,他也只是一个凡夫俗子,凡人所拥有的能力,所面对困难的表现,在唐三藏身上都一一表现了出来。可以看出这些仁慈和无情都是关系到他的名利,他是否软弱都取决于是否有仰赖,解决问题能不能成功都是取决于他的徒弟能不能处理,所以,唐僧不值得被大大的放大他的光荣,其实不过是被影视作品和文学过度加工的凡夫俗子罷了。
  三、小结:
  唐三藏在书中虽然是一心以取经为大任的圣僧,但揭开这光鲜的表面,流露出的却是他胆小懦弱,虚伪做作,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他虽是谦谦君子,却不能够明辨事理,反而亲信二徒弟没有事实根据的谗言,误会拥有火眼金睛识辩鬼怪的孙悟空。总是掉入全套无计可施时,才求助孙悟空。 唐僧的形象可以说与水浒传中玉面书生王伦的形象相似。虽然满口大义,却不敢有所己见和作为,当困难到来之时,总是手无缚鸡之力,等待他人来相救。而他的昏庸和难辨忠奸的能力,好像是表达作者对统治者腐败无能的嘲讽。但是如果只是从佛教和修养的层面观察,唐僧更像是一个普通的凡人罢了。
  参考文献:
  [1]《吴承恩t小传》苏兴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年八月版.
  [2]《苦海与极乐》李安纲著;东方出版社(2015)10.
  [3]《西游记漫话》林庚著;北京出版社2014年一月版.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但是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普遍不高,主要表现为优良的道德风范日益消逝、审美情趣日渐大众化、学生人格与心理不够健全、民族精神丧失、理想信念缺乏等。中国古典文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大学生的人文修养,改善大学生人文素养低的问题,所以在高校各种文化活动中引入古典文学非常必要。本文首先讨论我国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并分析了古典文学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作用,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泽泻汤对高脂血症大鼠血清中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的影响,以及对肝X受体仅(LXRα)mRNA
摘 要:创作心理是作家文学创作的一种特点,本文以《聊斋志异》为例,分析作者蒲松龄的创作心理。因为《聊斋志异》中包含了非常多的單元,实际创作时间非常久远,作者的创作心理展现出非常复杂的特点,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聊斋志异》;蒲松龄;创作心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3-0-01  通过研究文学创作的实践案例
摘 要:任侠风气风靡整个唐王朝,文人士大夫多推崇侠义精神。许多文人也由此而创作了数量颇丰的侠客诗,这种情况初盛唐时期尤盛。笔者立足于初盛唐时期的社會、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从唐人的尚武精神出发,分层次的阐释论述了初盛唐时期侠客诗的思想内容,以此来展现初盛唐时期唐人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和初盛唐磅礴大气的阳刚之美。  关键词:初盛唐;侠客诗;时代精神;报国壮志;阳刚之美  作者简介:徐文娟(1987-)
中西由于地理、历史等条件在文化上的差异显著,尤其是对义利观的不同态度。全球化背景下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有助于多元文化的和平共处。 Due to geographical, historical and
摘 要:解读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需要站在情融物境、清新明丽等多个角度予以品读,才能理解其含蓄清新的语言和新颖婉约的创作风格,全面化把握其词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李清照;艺术特色;创作风格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3-0-01  李清照作为中国古代词坛的杰出女词人,在推动词坛发展方面占据重要地位。她自出机杼,创作的词章广为传
“乾道二年(1166),言者论游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主说张浚用兵。免归”(《宋史·陆游传》)。乾道五年冬,卜居山阴三山别业的陆游得报差通判夔州,时陆游年四十五。自免归故里
研究背景与意义:   麻黄-杏仁药对为上述六个药对之一,麻黄辛、微苦,温,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苦杏仁苦、微温、有小毒,能止咳平喘,润肺通便。两药配对,麻黄辛散
摘 要:《穆天子传》于西晋太康二年在河南汲县的魏国墓葬出土,是“竹书纪年”的一部分,可以说是十分重要的出土文献和重要典籍,无论是在文学、史学还是文献学上都有巨大价值。《穆天子传》中涉及到的很多内容,例如部落、物产、人物、风俗文化,这些都对我们还原与研究中国古代的风俗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文本、翻阅古籍资料,对《穆天子传》六卷中的占卜、玉器、职官、音乐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进行剖析,力图
摘 要:国学是一门综合类的课程,不仅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而且这些文化知识存在一定的继承性和发展性。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经过几千年积累和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历史的优秀文化思想,在今天依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学和古代文学思想一脉相承,它们都根植于中国历史,带着中华民族的深深印记,在内容上也具有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国学;古代文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