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感光型杂交稻新组合恒丰优3550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yua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恒丰优3550是湛江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广东粤良种业有限公司用优质不育系恒丰A与抗病恢复系R3550组配育成的高产弱感光型杂交稻新组合。本文介绍其特征特性,并从合理安排播种期、合理密植、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其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 杂交水稻;恒丰优3550;特征特性;栽培技术;高产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6-0023-01
  恒丰优3550是湛江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广东粤良种业有限公司用优质三系不育系恒丰A与抗病恢复系R3550组配育成的弱感光型杂交稻新组合[1]。2013—2014年晚造参加广东省杂交稻弱感光熟组区试,2年区试比对照平均增产10.3%,增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2014年晚造在湛江市雷州、廉江、遂溪、吴川及茂名市高州等县(市、区)进行多点试种,表现为中产田产量7 500 kg/hm2,高产田产量超过8 250 kg/hm2;2015年晚造雷州市松竹镇高产创建实割验收,该品种即使抽穗期受台风影响,平均产量仍达8 970 kg/hm2;2016年、2017年晚造在湛江、茂名等粤西地区推广,均表现出产量高、抗病性好、适应性广等特点。现将其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特征特性
  1.1 产量表现
  2012年晚造参加广东省杂交稻弱感光组预备试验,平均产量为7 336.2 kg/hm2,较对照种博Ⅲ优273增产11.07%。2013年晚造参加广东省杂交稻弱感光组区试,平均产量为6 642.3 kg/hm2,较对照种博Ⅲ优273增产5.30%,增产达显著水平。2014年晚造复试,平均产量为7 920.6 kg/hm2,较对照种博Ⅲ优273增产15.25%,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14年晚造生产试验(阳春、雷州、澄海、信宜、云浮、潮安、惠州)平均产量为7 338.9 kg/hm2,较博Ⅲ优273增产5.83%。
  1.2 主要农艺性状
  恒丰优3550属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在广东省晚造种植全生育期118~122 d,比博Ⅲ优273迟熟2~3 d。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穗大粒多,结实率高,株高适中,抗倒力强。后期转色顺调,耐寒性中弱。株高99.0~104.9 cm,有效穗数232.5万~274.5万穗/hm2,穗长21.4~21.6 cm,每穗总粒数161~167粒,结实率80.2%~83.1%,千粒重22.6~23.5 g。
  1.3 稻米品质
  恒丰优3550粒型较短,米饭口感好。主要理化指标为整精米率56.8%~61.4%,垩白粒率15%~29%,垩白度2.5%~2.6%,直链淀粉含量14.7%~15.3%,胶稠度71~74 mm,长宽比2.7,食味品质79~81分。
  1.4 抗病性
  经广东省区试鉴定,恒丰优3550中感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78.79%~80.6%,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73.68%~87.50%和69.20%~85.71%,病圃鉴定叶瘟2.0~2.5级、穗瘟3.0~4.0级(单点最高7.0级);高感白叶枯病(Ⅳ型菌7~9级,Ⅴ型9级)。在大田种植中,细菌性条斑病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较轻[2]。
  1.5 适宜种植区域
  该组合适宜粤中南和粤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晚造种植。
  2 高产栽培技术
  2.1 合理安排播种期
  在湛江晚造种植,播种期7月上中旬,秧龄16~18 d。采用塑盘湿润育秧抛栽技术,播种期可安排在7月中下旬,秧龄11~12 d、叶龄3.5片左右时抛植。
  2.2 合理密植
  恒丰优3550分蘖力中等,因而要插足基本苗,手插栽培,插植规格20 cm×20 cm,栽植24万穴/hm2左右,每穴插1~2粒谷秧苗。抛秧可抛25.5万~27.0万穴/hm2,有效穗数要求达到270万~300万穗/hm2。
  2.3 肥水管理
  应施足基肥,早施重施分蘖肥,氮、磷、钾配合施用。基肥施腐熟猪牛栏肥15 t/hm2,抛秧田施过磷酸钙375 kg/hm2、尿素75 kg/hm2,耘田后抛秧。晚造抛后5 d第1次追肥,施尿素150 kg/hm2;抛后10 d左右第2次追肥,施尿素90 kg/hm2、氯化钾225 kg/hm2;幼穗分化5~6期禾苗叶色较淡时追穗肥,施水稻专用肥75~90 kg/hm2 [3-4]。水分管理宜泥皮水抛秧,浅水促分蘖,适时露晒田,曬田先轻后重,浅水抽穗扬花,灌浆期干湿交替,不能过早断水[5-6]。
  2.4 病虫害防治
  湛江沿海地区晚造台风暴雨多,要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近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及水稻颖枯病发生严重,要注意做好防治工作。
  3 参考文献
  [1] 黄溪华.恒丰优387在龙海市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福建稻麦科技,2017,35(3):43-45.
  [2] 肖捷,于洪波,林建强,等.恒丰优系列杂交稻组合的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广东农业科学,2013,40(9):3-5.
  [3] 刘永坚,文家旺,吴金传,等.三系杂交水稻恒丰优华占的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6(7):155-156.
  [4] 文家旺,张雄武,李果,等.杂交水稻品种恒丰优386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6(8):207-208.
  [5] 胡海强,李木衡,于洪波.高产抗病杂交稻新组合恒丰优426的选育与应用[J].农民致富之友,2017(14):80.
  [6] 张运钰,李宝贤.杂交稻恒丰优387的引种观察及抛栽高产技术[J].科技信息,2013(19):468.
其他文献
摘要 除虫菊是菊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不仅是一种美丽的观赏花卉,也是一种天然杀虫植物。本文主要对除虫菊组织培养过程中外植体和培养基的选择、外植体消毒及培养条件、植物生长调节剂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除虫菊组培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除虫菊的组织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 除虫菊;组织培养;外植体;植物生长调节剂  中图分类号 S567.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
摘要 新形势下我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通过实地调研,结合单县农村土地概况,总结了近年来山东省单县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成效和转变,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盘活单县农村土地资源。  关键词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转变;建议;山东单县  中图分类号 F3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02-0294-01  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精准扶贫、特色小镇、田园综
摘要 熊峰1号奶参选自湖南奶参道地产区新化大熊山区的野生品种,可药食两用,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已在生产中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熊峰1号奶参的特征特性,总结了其规范化栽培技术,包括选地整地、种苗繁殖、水肥管理、搭架、病虫草害防治、采种与采收等方面内容,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 奶参;熊峰1号;特征特性;规范化;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67.5304 .7 文献标识码 B  文
摘要 介绍了济宁市直播稻栽培技术,分析了其存在的利弊,并提出了直播稻生产发展措施,以期为济宁市直播稻种植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 直播稻;栽培技术;利弊;措施;山东济宁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0-0047-01  直播稻是指在水稻栽培过程中省去育秧和移栽作业,在本田里直接播上谷种栽培水稻的一种方式。目前在济宁市的鱼台县、任城区等地已发展到2
摘要 羊鼻蝇蛆病作为羊的常见多发寄生虫病,在生产实际中较普遍。本文详细介绍了一例绵羊鼻蝇蛆病的诊疗经过,探讨其发病的原因、诊断要点及治疗措施,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 羊;鼻蝇蛆病;诊治  中图分类号 S858.2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23-0217-01
摘要 为初步掌握巴中市各区(县)丹参种植情况,深入了解巴中市丹参栽培中存在的问题和关键技术,对巴中市5个区(县)种植丹参的村镇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巴中地区目前丹参产业发展态势较好,但丹参产业想要健康有序的发展,除了科学的规划、逐步扩大规模、提质增效外,还需要解决目前存在的种源混乱、方法各异、人工成本高等问题。  关键词 丹参;产量;品质;栽培技术;不同产区;四川巴中  中图分类号
摘要 为探索夏玉米最佳播期,特进行不同播期对夏玉米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年度播期以6月8日最佳。小麦收获后,争取及早播种夏玉米,可有效避开高温“卡脖子旱”,从而提高玉米产量。  关键词 夏玉米;播期;植株性状;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9-0007-02
摘要 研究了植物免疫诱抗剂对番茄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即苗期叶面喷施氨基寡糖链蛋白500倍液3次,每7 d喷1次;定植后用10亿CFU/g枯草芽孢杆菌30 kg/hm2灌根2次,每30 d灌1次;结果期轮换使用10亿CFU/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300倍液 15%黄腐酸水剂2 000倍液、2亿CFU/g木霉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6%甲壳素水剂800倍液,每7 d喷1次,交替用药。结果表明,免疫诱
摘要 通过设置不同的播期和播量组合,研究播期和播量对济研麦7号小麦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穗数和穗粒数减少,千粒重增加;随着播量的增加,穗数和产量增加,但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播期对产量的影响大于播量。对于济研麦7号小麦来说,播期10月15—20日、播量187.5~225.0 kg/hm2条件下,成产三因素协调发展,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关键词
摘要 本文应用MICAPS常规资料、贵州省七要素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对2017年6月22—24日铜仁市中北部出现的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期望加深对低空急流与低涡切变共同导致贵州省暴雨的认识,丰富此类天气系统配合下的贵州省暴雨天气分析个例,为建立低空急流与低涡切变配合型贵州省暴雨天气模型积累个例档案,为今后此类暴雨预报与服务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西南低空急流、低层切变辐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