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大于影像:周浩的系列纪录片研究

来源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zhiq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中国纪录片有一种呈现现实的冲动,对于越来越多元化和复杂化的中国当下社会来说,周浩的系列纪录片作品颇具有代表性.他的系列作品既有多时空多维度的复合建构,又常常聚焦社会流变中的个体生命;他与被摄人物的关系也充满了强互动的包容性与玄妙的反身关照.周浩的创作呈现出一种浑然天成,有“触觉”质感的混沌中国社会下的人物镜像,其系列纪录片对当下中国社会的思辨与批判性也尤为深刻与明显.
其他文献
以“铜钿”为题,很显然是要讨论电影中的经济问题.本文将时间锁定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即所谓的“战后”时间段内,通过《陆洁日记》中对“钱”相关记
抗战胜利后,南京影院公司从中央电影服务处收回了当时南京市的四大影院,并形成了战后垄断南京电影市场的影院托拉斯.本文将从南京影院公司、四大影院的观众、影院选片三个方
本文首先着眼于声景概念的提出与阐释,将“声景”概念作为“声音”研究这项工作融入人类学框架的一种方式,这不仅拓展了声音文化研究的范围,同时也为日后声音作为艺术或工具
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着力于基础的教育,其根本出发点是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决不能把化学教学搞成仅为少数学生的升学服务,而大搞“题海战术”,走“应试
21世纪第二个十年,得益于人口红利的优势,非洲的电影市场潜力正被激发,大部分国家开始借鉴尼日利亚的“诺莱坞”模式,发展本国的电影业,并通过跨国合作、视频网站扩充渠道.背
“电影美学”概念的紊乱由来已久,这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中受到大量“泛美学化”现象冲击的因素.将“美”“美的”“审美”与“美学”混为一谈,不仅在电影美学研究中常见
现代音乐技法通过抛弃稳定的调性与线性的旋律来表达精神世界的瞬息万变,这种技法与阿伦·雷乃探寻时空结构与内心感知的表达观念相契合并影响他的创作方式.文章通过分析现代
电影作为肇始于西方的现代性产物,与中国各“地方”结缘的历史,千差万别.本文试图勾绘电影在20世纪20年代太原的面貌,对首次电影放映、基督教青年会电影活动、影院建设与市民
进入21世纪以来,韩国的电影创作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女真、契丹等中国少数民族的人物形象也进入了韩国电影人关注的视阈.本文以电影《南汉山城》《最终兵器:弓》《
1948年《白毛女》在香港的公演,是旅港“左翼”戏剧与音乐工作者敏锐地抓住历史机遇,向海外及华南观众普及解放区的代表性戏剧作品、扩大解放区文艺在海外影响,乃至配合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