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折射探究实验”的教学设计

来源 :物理教学探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bdh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够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活动,并让学生积极参与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笔者就人教版高中物理《光的折射》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探究实验的教学设计。
  
  1、设计思想
  
  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供相关的实验器材,让学生参与拟定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在课堂上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观察、分析、讨论、总结等一系列活动,观察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问题是整堂课教学的主线,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教师起着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的作用。
  通过“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探究→总结规律”的科学探究方法,以对问题的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教学过程
  
  2.1 复习
  师:光是沿着怎样的路径传播的?
  请同学们观察以下实验:激光在空气中(可在空中喷一些烟雾)、在透明玻璃砖里、在水中的传播情况。
  生: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师:光在空气、玻璃砖、水这样的均匀介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2.2 创设问题
  师:当光传播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时,会出现什么情况?
  请同学们观察几个现象:
  (1)教师出示水槽,把用防火透明胶纸密封好的激光电筒置于槽底,使电筒发出的激光在空气中直接斜射到竖直墙面上形成一小光斑。慢慢往水槽中加入适量的水,让学生观察墙面上的光斑有什么变化。
  (2)取黑色木棒斜放入未盛水的水槽中,让学生看是直的。然后慢慢加入适量的水,再让学生观察木棒有什么变化。
  师: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光斑在墙上随着槽中水深度的增加而移动;加入水后木棒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
  (3)请自愿参与活动的同学站在玻璃水槽的一侧,从水面上迅速地刺固定在水槽内壁上的小气球,刺中为赢。教师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发现问题:若叉子瞄准的是眼睛看到的气球的位置,是刺不到气球的;只有当叉子瞄准的方向略低于眼睛看到的位置,才可能成功。
  
  师:是什么欺骗了我们的眼睛?今天我们来进一步研究、学习光的传播的规律。以便今后,同学们就能理解以上现象了。
  观察光在水面发生折射的现象:
  教师演示,激光从空气中斜射入热水中(在热水中滴了几滴牛奶),让学生观察到: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在水面处还发生了反射。通过演示实验,再次强化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的感性认识,面对实验现象,建立物理模型,结合初中学过的光的反射,介绍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折射角等概念,为折射定律的探究打下基础。
  实验探究:
  教师介绍探究所需实验器材,包括激光器、半圆形玻璃砖、带有量角器的背板等,着重通过实验介绍光线经过半圆形玻璃砖的特点。如图1所示。
  师:当光从空气中斜射入半圆形玻璃砖的平面时,什么是入射光线、折射光线与法线?它们的位置关系如何?
  生:通过实验观察,得出三条线的位置关系:入射光线、折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与折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师:当光从空气中垂直射人半圆形玻璃砖的平面时,入射角与折射角各为多大?
  生:折射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变,即入射角与折射角都为0°。
  师;当光从空气中斜射入半圆形玻璃砖的平面时,入射角逐渐增大,让学生观察现象。
  学生归纳总结出入射角i和折射角r之间的关系:
  ①当光从空气中斜射入半圆形玻璃砖的平面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②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入射角的减小而减小。
  师:折射角与入射角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定量关系?
  (多媒体模拟演示实验)改变光的入射方向,记录每次变化的入射角与折射角的数据。课堂讨论,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提出猜想,再通过具体的实验数据分析,找出规律。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进行引导:
  折射角与入射角成正比吗?折射角的平方与入射角的平方成正比吗?入射角与折射角之差是定值吗?它们之间的规律看来好象是不容易发现的。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作总结,并说明最终在1621年,由荷兰数学家斯涅耳分析了大量的数据后,成功找到了两者的关系,即折射角的正弦与入射角的正弦成正比。
  很多学生容易认为只要发生光的折射,其折射角一定小于入射角。教师可以通过光路可逆实验帮助学生提高辨别能力。纠正学生的错误想法。
  师:当光从空气中斜射入半圆形玻璃砖的平面时,会发生偏折。如果我们让光沿着偏折的方向从半圆形玻璃砖射入空气时,光会按照原来入射的方向射出吗?
  生:推测、猜想,提出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从中选出较为合理的实验方案。
  实验观察:让光从空气中斜射入半圆形玻璃砖的平面,改变入射角,让学生填写下面的表格;
  再让光从半圆形玻璃砖斜射入空气中,调整入射方向,使其折射角的大小为第一次实验的入射角大小,记录下入射角,让学生填写下面的表格:
  分析论证:从上面的实验中,我们发现表格中的数据在误差范围内相同,这说明光的折射遵循光路可逆。
  师:①现在请大家思考解释在2.2中提出的3个物理问题(教师可通过作光路图来引导学生加深理解)
  ②我们早晨看见太阳出现在地平线上时。太阳真的在那里吗?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地球表面投有大气层,那么观察到的日出时刻比实际是延后还是提前?
  ③大家还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吗?
  
  3、教学反思
  
  在课堂上,学生的讨论非常活跃,在分析讨论过程中,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整堂课问题是教学的主线,学生的研究活动是主体。教师起着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的作用。在整个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因势利导,层层追问。引出新的问题,引起学生进一步的思考。这个探究过程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要素,学生获得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也体会到科学家寻找科学规律的艰辛。
其他文献
上海“8.13”抗战,孤军扼守四行仓库,浴血奋战的“八百壮士”享誉中外。后来他们都流落何处昵?一位幸存者回忆他们颠沛流离的血泪路,揭开了这页历史的黑幕。1937年抗战全面
《湖湘论坛》第四次办刊工作会议于今年9月8日至10日在风景秀丽的岳阳市委党校召开。全省各地(市)党校的理论研究室主任或图书馆馆长、校刊负责同志以及衡阳市委党校、株洲市
粮食问题是我国政治经济的突出问题,过去、现在以至将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如何摆脱粮食困境?委实是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长期探讨的重大课题。本文试就我国粮食困
澳门是中国南海之滨一个美丽的半岛。自16世纪中叶起,它逐步被葡萄牙人占领并管制,迄今已有44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西文化在这里碰撞、渗透、交汇、融合,从
所谓信息方法,就是用信息的观点,把系统(事物)的运动抽象为信息的运动,通过对信息运动规律的研究,以认识系统(事物)运动的规律。由于管理过程是一个信息运动过程,这就使得信
党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农村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民。因此,正确认识和估计新形势下农民的状况,把握农民的特点,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规
教育和引导青年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是我们党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关系着民族的命运和祖国的前途。一方面,资产阶级与我们争夺青年一代的斗争从未停止过。新中国成立不久,美国国
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如何发展。我们中国正是一个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四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生产力水平仍然不高。根据《1988年世
肩负香港社会治安和反恐怖重任的港警飞虎队,为求保持高度的素质,正致力于"汰旧换新",加速完成队伍的年轻化。飞虎队作为香港警队的精英,长期以来在社会上都给人以"英雄"的形
摘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高中物理课程的重要任务。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重梳和发展课堂教学的要素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文提出,基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物理课堂教学应具备的特征是:发挥自主性、贯穿探究性、增强实践性、体现整合性、融合人文性。  关键词:科学素养;自主性;探究性;实践性;整合性;人文性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