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数字卫星电视的发展

来源 :流行歌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电视的数字化进程不断地向前发展。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推动下,我国电视数字化发展以有线数字电视、卫星数字电视、地面数字电视三种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而其中以“村村通”中星九号直播星牵头的卫星数字电视发展势头最为强劲,通过一、二、三期的招标,“直播星中星9号”、“中星6B”以及“中星6A”这三大电视信号基本上覆盖了我国偏远地区,且数字化和传输安全化的技术也更加成熟。
  中国数字卫星电视是利用地球同步卫星传送电视信号,具有播覆盖面广、发射宽带使用充分等优势。我国的卫星电视发展一直是由国家主导,在可控的范围内积极满足观众的文化需求,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现如今逐渐走出了一条特色化的发展之路。
  早期中国卫星电视的发展历程
  1984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了“东方红2号”实验通信卫星,并进行15路广播和一路彩色电视节目的传输实验,拉开了中国自办卫星电视的序幕。1985年8月中国中央电视台正式通过租用“国际通信卫星5号”C波段的一个转发器向全国传输模拟电视信号,之后在这颗卫星上又增加了中国教育的两套节目和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①1988年“东方红二号甲”实用通信卫星发射成功,紧接着又发射东方红平台的通信卫星,这样我国同时拥有了三颗在轨通信卫星,使得我国的卫星通信和电视转播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改善了边远地区信号覆盖问题和收视差的状况。
  随着卫星发射资源的不断增加以及传输技术的日渐进步,1989年我国决定在该区域地广人稀、节目传输困难的新疆、西藏、四川等边远省区就卫星电视问题进一步做出规划、整顿,将省台的第一套节目上星播出,这开了我国省级卫视上星播出的先河。1991年5月,“亚洲1号”(ASIASAT-1)卫星发射,云南、贵州电视节目也被批准上星,但由于我国经济实力和科技技术条件的限制,当时传输的也只是模拟电視信号,并没有采用数字压缩技术,两省不仅合用一个转发器进行隔天传送信号,而且信号质量和节目质量制作质量也都不高。1993年,“东方红二号甲”寿命到期,我国购买了美国在轨卫星,命名为“中星5号”继续向全国传输模拟信号的卫星电视节目。通过几年的卫星节目传输,人们看到了卫星电视的优势和产生的良好社会效应,多家电视台都想上星播出,之后又有7家省级电视节目被批准上星播出。
  中国卫星电视的数字化进程
  1995年11月30日,中国中央电视台通过“中星5号”通信卫星播出5套数字压缩加密电视(这5套节目于1996年6月转到“亚洲2号”KU波段播出),拉开了我国卫星电视数字化的序幕。②1997年14个省区的15套广播电视节目也相继采用了数字压缩技术上星播出。1999年,“村村通”直播实验平台“鑫诺一号”完成扩充任务,央视8套节目和大部分省级卫视都集中在此平台上,并且之后的上星台均采用了这一技术,使得传输的卫星电视节目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数字化的改进。
  数字压缩技术传输的优势在于:一个转发器在传输模拟信号时,只能传输一套节目,而如果采用数字压缩技,就可以传输4到5套节目,有效节省了卫星资源,同时也提高了节目的传输质量;不仅如此,数字压缩技术还可以对节目信号进行加密处理,极大地保证了电视节目传输的安全。直到2005年,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成熟,我国的卫星电视模拟信号全部转换为数字电视信号传送。另外,我国于05年底成功进行了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将“亚太6号”送入太空。“亚太6号”上星台为中国大陆中央台、省级台、港澳台节目及批准落地的境外电视台,与此同时也进行了“村村通”直播平台的实验,可见我国卫星电视传输技术正大跨步的走向成熟。
  2007年“中星6B”和“鑫诺3号”两颗广播电视专用卫星成功定点投入使用,这两颗星是我国考虑到电视节目传输安全以及服务于奥运而专门发射的,并采用了抗恶意干扰技术措施。
  2010年9月我国发射“鑫诺6号”卫星(中星6A)取代“鑫诺三号”卫星并开展了“星高清”卫星直播服务,通过卫星传输方式打造卫星高清影院。2012年1月,我国首个3D电视频道也在该卫星落户,借助于有线数字电视网络,数字付费电视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订户数量明显提升。
  发展高清晰数字卫星电视,不仅可以满足观众更高的收视需求,而且还能很大程度上拉动内需,从而刺激技术的进步和周边硬件的生产。卫星电视数字化之后,节目的传输方式有了很大转变,电视节目的传输质量和收视范围也有了很大提升,致使各家卫星电视频道在上星之后都积极寻找落地,使自己的覆盖优势在全国真正体现出来,并使之转换为收视率,提高电视节目的效益。
  卫星的波段:目前用于广播电视波段分为C波段、KU波段和Ka波段,其中C波段是我国目前主要使用的波段。使用数字压缩技术把信号打包,一个转发器可以传输数套电视节目和几十套广播节目,信息接收需要使用“大锅”就行,且不受阴雨天气影响,所以我国的广播电视专用均就采用的是C波传送,便于有线电视接收传送。KU波是强波,一个转发器能够传输更多的节目信号。由于接收天线口径小,适合家庭直接使用,但是有雨影效应,即下雨时会影响信号接收,甚至还有时候会出现马赛克。通常情况下,直播卫星一般都采用了KU波进行传输。
  从1996年6月起,我国广播电视节目陆续使用Ku频段传送,最早的是中央电视台,以后几个省(直辖市)广播电视节目也上了Ku频段转发器。1999年元月,试验播出的卫星直播平台使用“鑫诺1号”的Ku频段播出;2008年7月,直播卫星“中星9号”投入运行,使用Ku频段播出。Ku波段卫星在服务提供方面主要具有以下两种趋势:一是提供了企业和政府的高速数据业务和普通用户的双向宽带应用;二是提供高清电视(HDTV)应用。对于此波段我国目前还处于实验研究阶段,不过依照未来的发展趋势必会被大范围使用。③
  中国直播卫星的发展
  为了解决我国广大偏远地区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困难的问题,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1998年底开始进行广播电视卫星直播实验。1998年12月,中国中央电视台使用“鑫诺一号”通信卫星Ku波“村村通”广播电视直播实验,1999年10月之后国家又将实验频道扩大到省级和境外媒体。④2000年5月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在土耳其召开,我国经过努力,最终争取到了4个轨道位置和相应的频率,其中有三个用于大陆的卫星电视直播。   2008年7月“中星9号”投入运行,第一期免费传输47套标清电视节目,直播星免费播出对有线电视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力,为了更好利用“中星9号”上18个剩余的转发器,二期讨论了直播星的加密问题,加密后和有线电视进行竞争。中星9号在二期招标时对信号进行了加密,打击了盗版的中星9号接收机,规范了直播卫星电视市场,同时实现直播星的全面商业化运行,并增加数字付费电视,充分利用“中星9号”上富足的转发器。
  直播卫星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成为电视产业的主要商业运行方式,不仅能够产生巨大的商业利益,而且还能实现电视信号的广覆盖和安全传输,使得收看电视变得更加容易。为此,我国大力发展直播卫星,直播卫星将会慢慢成为我国广播电视卫星的主力军。
  我国卫星电视频道的发展
  由于上星播出的巨大优势,继中央电视台上星播出之后,各省的第一套节目也逐渐上星播出。2004年广电部门制定出非省会城市的5个计划单列市:深圳市、厦门市、青岛市、宁波市、大连市。其中前两个市已经实现了一套节目上星,并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中国卫星电视从仅有央视两套节目,到今天仅央视就有二十二套开路和三十多套数字付费电视频道,不难看出卫星电视频道的发展速度之迅速。另外,众多省级卫视也已经走出本区域,形成了全国性的电视媒体。电视节目内容从数量到质量上都有质的飞跃,原来没有上星之前的各省级卫视都注重服务于本区域,而上星之后,他们所面对的市場是全国范围,因此,各个卫视要想在全国卫视激烈的竞争之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思考如何提升自身收视率。在当今电视数字化发展过程中,卫星频道的优势和劣势发生了转变,媒体的数字化使得传输频道和内容更加丰富,媒体开始步入“内容为王”的时代。传输落地问题已不再是卫视频道所单纯考虑的问题,频道特色和内容则越来越多地成为卫星频道的生存法宝。
  在数字化的今天,每一个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都受到了影响,各个卫视都在努力提升自己的收视率,央视也不得不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省级卫视面对着同样的受众,拥有同样的频道资源,因此他们在电视数字化浪潮中的竞争日益激烈。面对各兄弟台的竞争压力,他们所采取的战略是制造差异,即故意选择不同的经营活动以创造一种独特的价值组合,代表了新时代与众不同的价值主张。
  如今每一个卫视几乎都在打造自己的频道特色,在观众收看的频道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各卫视希望自己的频道成为观众心目中的专业频道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播放同质节目。如同央视频道专业化一样,省级卫视的各个频道都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和频道内涵,如湖南卫视打造一个快乐的娱乐频道,安徽卫视打造一个独播的电视剧频道,江苏卫视定位“幸福”,河北卫视“快乐家+家”,山西卫视“晋显中国风”等。为了争夺收视率,各卫视除了加大力量开办自己特色节目外,还在合作的基础上投入大量资金;购买电视剧首播权、全国首轮放映权等方式来吸引观众。我国不仅是电视剧第一生产大国,还是第一消费大国,电视剧一直是各个电视台吸引观众、提高收视率的重要节目。随着电视剧市场的激烈竞争和优质电视剧资源的紧销,电视剧的购买费用越来越高,多数的省级卫视开始减少电视剧的播放量,转而播放具有本台特色的节目内容。优质的电视剧资源越来越多的集中在几个竞争力较强的频道上,如中央一套、安徽卫视、湖南卫视、浙江卫视等都下巨资购买定制电视剧,而且都不同程度加大了自制剧的份额,打造本台特色的电视剧,特别是湖南卫视,大力主推自制剧,制作了大量符合本台特色的电视剧,锁定了相对固定的电视观众,增加了观众收看的粘合度。
  由于上星频道的数量较多,电视节目的质量和数量暂时还没有跟上电视频道的发展,因此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各台之间相互跟风模仿,尤其是娱乐节目的播出低俗化、同质化问题表现的最为严重。对于电视节目购买使得有竞争力的频道占有了大量的独家剧目,而缺乏竞争力的频道只能合买或者是二轮播放,也造成在同一时间多家卫视播放同一剧目。
  卫星电视频道在竞争中不断走向成熟,观众也在众多的电视频道中找到了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在广电总局的“限娱令”下,各省级卫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承担起公共媒体更多的任务和责任。我国的卫星电视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不断走向前进,为群众提供了优质的文化资源和电视大餐,相信在未来几年我国的卫星电视也将逐渐走向寻常百姓家。
  注 释:
  ①闵大洪.数字传媒概要[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56.
  ②肖同庆.影像史记[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35.
  ③冯广超.数字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05.
  ④王宏.数字媒体解析[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5.
  | 作者单位:廊坊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编校:王 姣
其他文献
1978年,当我准备报考美国伊利诺大学的戏剧电影系时,父亲十分反感,他给我举了一个数字:在美国百老汇,每年只有2004个角色,但却有50000人要一起争夺这少得可怜的角色,当时我一意孤行,决意登上了去美国的班机,父亲和我间的关系从此恶化,近二十年间和我的话不超过100句!  但是,等我几年后从电影学院毕业后,我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苦心所在。在美国电影界,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华人要想混出名堂来,谈何容易!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一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  沈从文从事中国纺织服饰考古研究工作的过往,在于沈从文诞辰110周年之际出版的《章服之实》一书中
要想揭开假字画产业链的真实面纱,就要深入源头。在难以捉摸的艺术品收藏市场中,艺术品投资人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这其中的一类投资人便是俗称的“字画贩子”,他们左右逢源、消息灵通、平台甚广,周旋于各大画廊、拍卖行和有钱的买家之间,在真真假假的字画销售中谋取利润。这些人在哪里?能不能找到他们工作的基地?自3月5日起,记者赴多地调查走访,扮演各种角色苦苦“钓鱼”,终于在北京找到了一个专门售卖近现代高仿字画的
看到一篇关于日本首相退休后生活的文章,觉得不只是他们人好,而且是制度更加合理。因为干部退休之后花的是纳税人的钱,所以应当精打细算才对。最近还看到关于省部级以上干部才有专车而副省部级以下干部保证公干用车就行,用不着配专车的规定。事实上有大量违规用车的现象发生,不少副省部级以下干部都违规配了公车,这就是公车消费那么高的原因之一。  公车是为办公用的,不再办公的退休干部还一直拥有专车、专用司机等等是一个
“星二代”李天一在中国卷入强暴案、“富二代”徐义淳在美国违规驾驶撞死人这两起案件,最近成了热门话题。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星二代”“富二代”坑爹凸显出一些家长在子女教育上严重缺失和偏差。有钱人家的孩子是嘴里含着“金汤匙”长大的,这句话一点都不假。富人有的是钱,养孩子那自然是不差钱。但真要谈论起美国的富人如何养孩子,如何不让“富二代”坑爹,还是有些招数的,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富孩子穷养。  下
下午四五点钟,北欧人已经下了班开着车到湖边或山上,恣意地划船或攀岩;此刻的中国CBD区,上班族仍卖力地冲业绩,继续吃着各种方便食品。不成文的加班文化,让中国夜晚的办公大楼依旧灯火通明,晚餐的应酬又变相地延长了工作的时间。  北欧人平均每周工时37个小时,而中国人平均多了8小时。根据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ILO)公布的调查,中国人去年平均工时已经超过2200个小时,几乎居全球之冠。这样的代价,让我们的
蒋介石问:“你既是黄埔学生、复兴社社员,又在我身边干了这么多年,为何还不是党员?”戴笠:“我以往一心追随校长,不怕衣食有缺、前途无望,入党不入党,决不是学生要注意的事。高官厚禄,非我所求。”  “中国的盖世太保”戴笠恶名昭著。他任国民党军统局长8年,曾密令残杀了许多革命人士,但戴笠却没有加入国民党,这是为何?  赌博帮助戴笠成为黑帮份子  戴笠从少年时起便是一个受人尊敬但并不总讨同学喜欢的“彪悍”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盛宣怀家族从晚清中下层官僚一跃到大清豪门,前后花了近百年时间。盛宣怀运气好,赶上了历史潮流,他27岁时经友人推荐走入了李鸿章的幕府,并很快获得器重。盛宣怀精明过人,在李鸿章操办洋务的背景下,他既是官场中的商人,又是商人中的官吏,集官商于一身。在辛亥革命之前,盛宣怀家族的财富也达到了顶点。不过盛极而衰,作为清朝末代铁道部长,盛宣怀国有化铁路的政策激起的反抗最终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