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上重器 匠心首制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yin_wang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第九次北极科考中,我们进行了北极冰面无人冰站的安装工作,直至昨日已顺利完成无人观测工作一周年,这可谓是中国首个在北极冰面能够成功连续观测工作达一年的自动化观测设备,太让人高兴了!”8月22日,在太原理工大学电机馆,窦银科欣喜地告诉《科学导报》记者。
  窦银科,山西南极科考第一人,十多年来他带领学生将梦想挥洒于两极,凭借自主研发的检测设备为深入研究南北极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窦银科带领的团队在完成无人冰站试验样机实验室集成的基础上,2018年8月8日在中国第九次北极考察中于北冰洋中心区成功布放两套无人冰站。截至目前,布放的无人冰站系统已连续12个月成功传输有效观测数据到国内,证明这次布放的无人冰站系统的适用性。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在北极显著放大,導致北极海冰储量快速减少。海冰减少及其导致的天气气候效应是目前国际上最为关注的热点前沿研究领域。无人冰站项目便在此背景下成立了,它属于中国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牵头设立,项目在2016年设立,真正开始运转是在2017年。在去年北极科考中,团队共安放两套无人冰站。”谈到无人冰站项目的开展,窦银科这样讲道。
  据介绍,无人冰站全称为“北极海—冰—气无人冰站观测系统”,将无人冰站在北冰洋中心区域进行布放,从而获取长周期的气—冰界面、海冰内部和冰—水界面关键环境参数数据,可以实现对北极的海洋、海冰、大气三个界面多个通量的无人值守观测,采集的数据通过卫星自动传回国内,为北冰洋海冰变化等科学问题提供关键现场观测数据。在国家倡导实施北极观测网计划的呼吁下,建立冰上卫星、冰面冰极浮标网与冰下自主升降机器人三位一体的互相通讯需要大量投放设备进行组网以及数据获取,因此,无人冰站的布放对于提高我国对北极环境变化的监测能力与北极气候及海冰的预测预报能力、拓展我国北极研究合作网络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国力发展,极地科考任务要跟得上形势,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就必须快,要适应极地科考的要求。“只有知道自然科学当前需要什么数据,我们才能够有研究设备的方向。”窦银科讲道。从了解全球变暖的北极海冰湍流,到研究北冰洋海冰吸收热量运动趋势,从探究冰里温度场变化的温度链,到测量冰面低区空气层、冰层及冰下5米区间海洋层的多参数浮标,再到同步观测大气、冰层与海洋层的无人冰站,每次的极地科考都能带来理论研究、设备更新换代的新方向、新思考。
  谈到当前无人冰站发展的瓶颈,窦银科说:“面对北极14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冰区域,如果想全面掌握北极气候变化规律,依赖于大空间尺度、长时间尺度的精细化现场观测,投放少数无人冰站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需要大量分布,资金支持与后勤保障是目前最棘手的问题。布放无人冰站是未来大趋势,但我们需要耐心,等待更加成熟的条件。”
  经历多次极地科考,窦银科团队有一个感觉,科考队对于设备要求越来越高,设备的迭代更新、数据的运用得当对于提高北极气候变化、海冰变化以及海洋环境变化的预测能力提供重要支撑。多年来,很多人问过窦银科同样一个问题:“你研发北极监测装备难度大,研制成功了用量也不多,更别说巨额的经济效益了,为什么还要坚持?”对于这些问题,窦银科回答道:“在想问题之前,我都会看看身边那些并不富裕而默默奉献的队友,因为我们都在坚守着一个信念:不忘初心,坚守信念!”
其他文献
“5G是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一种必然的趋势,之后还会有6G,每个国家都会经历这个阶段,只是走得早一点、晚一点而已。很多国家都会在今年开始5G服务,这都是考虑到本国的需要,跟一些政治因素并没有什么关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光纤传送网与宽带信息网专家邬贺铨在6月29日召开的第二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上指出。   当前,5G技术发展势头良好,5G技术的应用方向在哪里?对黑龙江振兴发展有哪些促进作用?在年会期间,
期刊
对河北农业大学研究员郭素萍来说,李保国是生活伴侣,也是工作上最好的搭档。   这两位河北农业大学的老师30多年把自己所学全部倾注在太行山间。20世纪80年代,郭素萍和爱人李保国教授就离开大学办公室,一心扎根农村搞科研。30多年来,两个人走遍了太行山区的大小山村,“山当餐桌地当炕,躺在地上吃干粮”,就是他们真实的生活写照。   曾经的荒山秃岭、穷山恶水如今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曾经贫困的村庄和村民
期刊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來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些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
期刊
当你在夜晚仰望星空,看见天空中繁星点点,你有没有想过这些美丽星星所在的更大更广阔的空间——宇宙呢?你有没有关于它的疑问:宇宙是怎么形成的?宇宙里都有什么?……《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将在最短时间内,以简洁生动的语言为你揭开宇宙的神秘面纱。   既然要讲宇宙,就要讲宇宙的起源。这是个无解的问题,可是人们却依然坚持不懈的探寻着。于是作者就给出了“宇宙是一次大爆炸产物”的缜密推理——宇宙的起源众说纷纭,
期刊
1.一个IT人的科普梦   在作为出品人推出这套“动起来吧”AR互动科普图书之前,郭洪亮的身份是个纯粹的IT人。   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业出身的郭洪亮,在学校学的就是如何用技术手段辅助教育,但他后来从事的职业却与这个学科背景关联不大。2011年,郭洪亮辞职创业,在北京开办了一家主要做数字出版业务的软件公司,创业的忙碌更是让他无暇他顾。   然而就在几年前,一段国外的AR视频重新勾起了他的科学教育梦
期刊
8月30日,国家统计局、科技部和财政部公布《2018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显示,2018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9677.9亿元,比上年增加2071.8亿元,增长11.8%;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9%,比上年提高0.04个百分点。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家财政收入趋紧的形势下,我国科技经费投
期刊
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在读书的时候真的不是一个好学生,他的成绩很差,尤其是数学。1982年马云第一次参加高考。他填报的是北京大学。但是他的数学只考了1分。第一次高考落榜后,他認为自己根本不是考大学那块料,于是他开始四处打零工谋生计。他每天踩着一辆装满货物的笨重三轮车,在崎岖不平的路上吃力地行驶。18岁的马云常常望着前方,茫然不知所措,难道自己这一辈子就只能当这样一个踩三轮的“骆驼祥子”?有一次,马云踩
期刊
科学导报讯 记者8月29日从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获悉,经中国工程院院士尤政领衔的业内专家组评定,我国自主研发的高精度绝对式旋转光电编码器核心芯片及相关技术为国内首创,达国际先进水平。据了解,该团队自主研发攻克了光电编码器核心技术,旋转光电编码器芯片由光电二极管阵列、高精度低噪声运算放大器、第二级固定增益放大器和带回差的迟滞比较器等构成,精度达到23位。该芯片能够提高编码器的重复精度和定位精度。 
期刊
科学导报讯 见习记者李军 8月30日,记者从山西大学精细化学品工程研究中心获悉,研究中心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努力,突破了顺酐选择性加氢制丁二酸酐催化剂的技术瓶颈,建成了世界首套温和条件下顺酐直接加氢连续生产丁二酸酐3000吨/年工业示范装置,开创了顺酐一步选择加氢制丁二酸酐低碳绿色催化合成路线及工业规模成套技术,为功能有机材料重要中间体绿色发展再添科技支撑。  山西大学精细化学品工程研究中心通过多种纳
期刊
监考判卷、钢琴陪练、课堂评估、答疑诊断,甚至代替老师上课……因为有了人工智能,这些关于智能教育的设想已经照进现实。  “AI+教育”将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将怎样改变我们的教育图景?8月29日,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发布《智能教育创新应用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智能教育正处于从教学辅助向价值创造阶段的过渡时期,已在我国教育领域的线下AI课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