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国传统器乐钢琴曲的改编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不少改编曲都获得了较大的成功。钢琴改编曲经过对原曲的继承和发扬,不仅具有了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即在音乐的意境和旋律上保留了中国乐曲的特色;而且还具有时代特色和地域特征。不过,钢琴曲在传承中国传统乐曲的过程中,也保留了钢琴乐本来的特色,使得改编曲比之原曲有过之而无不及,其装饰音的巧妙使用更是出神入化,使改编更加成熟。将中国传统器乐改编为钢琴曲还有很大的前景,我们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使中国传统器乐改编钢琴曲更加成功。
关键词:中国传统器乐 改编钢琴曲 民族 时代 装饰音
一 中国传统器乐改编钢琴曲的意义
中国的传统器乐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在中华民族广袤的大地上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中国传统器乐进行钢琴曲的改变,不仅可以使传统音乐焕发新的生命力,还有利于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 民族意义
钢琴是一种颇受观众喜爱的乐器,中国传统器乐的钢琴曲改编,能够使钢琴音乐中国化,从而富有深厚的传统魅力和中国特色。对于中国的民族音乐来说,外国乐器的演奏和改编可以将中国的文化流传开来,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民族意义。
2 时代意义
21世纪是全球化的时代,虽然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载体,没有相应的传播,民族的就只能被永远地埋没在它的故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消亡。中国传统器乐的钢琴曲改编,可以使中国传统音乐走向世界,具有时代的意义。
3 创新意义
中国传统器乐的钢琴曲改编,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意义,它能够帮助中国传统器乐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使中国传统音乐在与钢琴的“联姻”过程中碰撞出音乐的火花。由钢琴改编演奏出的中国传统器乐,将会改变钢琴曲的形态特征、审美和思维特点,从而产生不同凡响的音乐效果。
二 中国传统器乐改编钢琴曲的艺术探析
中国传统器乐的钢琴曲改编也已经有了多年的尝试和努力,产生了许许多多改编成功的音乐范例。中国传统器乐中,唢呐曲、二胡曲、古琴曲、筝曲、扬琴曲、琵琶曲以及民族管弦器乐合奏曲均有被成功改编成钢琴曲的范例。其中,唢呐曲中的《百鸟朝凤》被王建中于1973年改编为钢琴曲,唢呐的高亢嘹亮、豪迈奔放、刚柔兼济等特色被改编成钢琴曲后,不仅没有失去原本百鸟鸣叫的喧嚣热闹感,反而别具一番情趣,使听众产生了共鸣感和美的享受。二胡曲《二泉映月》也是十分有名的中国传统器乐,除了钢琴改编外,还有其他多种改编形式。储望华将《二泉映月》改编成钢琴曲,给人的感觉更为流畅,浑然一体。古琴曲成功改编为钢琴曲的案例有王建中的《梅花三弄》《阳关三叠》,还有《狮子滚球》等。钢琴曲改编后不仅保留了古琴曲清淡、优雅的听觉享受,还产生了一种清新的感觉,让人欲罢不能。除此之外,扬琴曲《旱天雷》、琵琶曲《夕阳箫鼓》等均被成功改编为钢琴曲,成为由中国传统器乐改编为钢琴曲的经典。
经过笔者研究分析,中国传统器乐改编钢琴曲,有以下几个艺术特色。
1 对原曲的继承和发扬
这些改编成功的钢琴曲,总体上来说都没有改变原曲的曲调和名称,均对原曲进行了较大程度的继承。由于中国音乐十分重视旋律,音乐的流畅性和优美的听觉感受对于中国音乐来说十分重要。而钢琴音乐本身就具有流畅灵动的特点,因而在改编的过程中也不需要做较大程度的修改,只要保留原曲的曲调,就能够较好地继承原曲的精神涵义和音乐特色。因此,钢琴曲的改编者们根据情感的需求,或者采用原曲的结构,或者使用原曲的旋律,尽量保留原曲风味;也有的改编者根据不同音乐的需要,将中西音乐的结构特征融合在一起,赋予更多钢琴的演奏特点,使音乐的变化富有层次而又不失传统,一气呵成。例如,对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改编。二胡曲《二泉映月》是民间音乐家阿炳的代表作,是阿炳在街头卖艺的时候产生灵感创作而成的。《二泉映月》全曲只有一个曲调,是在这个曲调的基础上不断变化、回旋反复,从而使人听起来产生一种回环缠绕的感觉,达到缠绵悲切的效果。这种音乐的演奏发展逻辑是一元化的,有明显的一体化特征,具有典型的中国音乐的结构思维。有论者就指出了《二泉映月》的钢琴曲改编对原曲的继承:“钢琴曲采用同样的方式,其结构是主题加三次变奏和一个尾声,变奏的每一段以情绪和感情的发展变化为主,逐渐向上推进,第二、三变奏形成了高潮。全曲虽采用同一主题加以变奏,但并无重复之感,顺其自然地发展到高潮,然后缓缓结尾,这与中国传统音乐的‘渐层’结构一样,按‘散起(散)、入调(慢)、入景(中)、复起(快)、尾声(散)’五个段落进行,而这五个段落并不互相分割,给人以浑然一体的感觉。”
2 鲜明的民族特色
经过对中国传统器乐的继承,改编而成的钢琴曲自然也就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由于中国音乐的思维结构是一体化、一元化的,因而音乐具有线性演奏发展的特点。传统器乐一般以表现曲调为主,通过单音音乐的发展将旋律的起承转合、或疾或徐处理得十分细腻,从而使音乐在节奏中富有情感的起伏变化。而且,这种演奏方式能使听众在音乐的变化中感受到线条的美感,形成一个模糊的轮廓和意象,情感随着音乐延宕开来。这也许与中国的传统审美观有关系,不管是建筑还是书法,舞蹈或是戏剧,都有十分美丽的线条感。钢琴的改编直接将传统乐曲的曲调拿来使用,使改编而成的钢琴曲也具有了情感的跌宕起伏、不断变化,旋律十分优美,从而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另外,钢琴曲的改编也保留了中国传统乐曲的意境美。中国传统乐曲一般都有一个极富意境的名字,如《百鸟朝凤》《二泉映月》《梅花三弄》等。这些极富诗意的名字使人一看就有一种美的享受,且能在听演奏的时候产生画面感。这些乐曲改编为钢琴曲后,大都沿用原作品的题目,相应的,听众一开始便能产生审美活动的主体意识,意境自然而然生发出来。例如,《二泉映月》,有的听众将音乐按照标题名来理解,认为乐曲是为了表现泉水和月亮等自然景象,其意境自不必多言。 3 强烈的时代气息与地方特色
中国传统乐曲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它们大多都是经过了历史的加工和演变而来的。因而对其的改编也难免会有一些原曲的时代气息与地方特色。例如,唢呐曲《百鸟朝凤》,它原先在山东、河南、河北一带流传,具有鲜明的鲁西南地方特色和独特的吹鼓乐风格,饱满的情绪透露着激情和欢乐。乐曲所模拟出的百鸟欢唱声象征了民间一派和谐的盛世景象,以及民间祈福的单纯情怀。用钢琴改编后的《百鸟朝凤》继承了原曲的结构,并且在AB循环体结构中充分使用了钢琴各种装饰音的技巧,例如,震音、泛音、倚音、颤音等,用以处理钢琴与唢呐完全不同的演奏效果,模拟出唢呐独有的音色,模仿出蝉声与鸟叫的效果。在这种继承下,钢琴曲《百鸟朝凤》不仅复现了“百鸟朝凤”的盛况,也发扬了民间音乐的精神,传达出民间祈求盛世和平的愿望,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与地方特色。
除此之外,《梅花三弄》《平湖秋月》等多数中国传统器乐经过改编后也具有时代气息与地方特色。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如此,首先是因为这些传统乐曲的原曲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与地方特色。《梅花三弄》早在晋隋时期就有流传,当时是由笛子演奏,在唐代经过改编后成为了古琴曲,然后流传至今。《梅花三弄》之所以有“三弄”,是因为该曲根据乐器的特点,经过变奏在不同徽位重复演奏了三次,而每次都有不同的变化。该曲表现了梅花不畏寒霜、与风雪抗争的高贵品格,其乐曲三次演奏的变化体现了梅花在寒风霜雪中不断改变的动态,极富情致。《平湖秋月》来自于广东,具有广东乐曲的地方特点。因此,《梅花三弄》和《平湖秋月》经过改编后,也保留了原本所具有的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
4 钢琴音乐的独特性
西方音乐与中国音乐不同,西方音乐讲究逻辑,强调理性思维,而东方音乐注重旋律,偏重感性思维,因而,即使钢琴曲改编承袭了中国传统器乐的特点和曲调,但仍然具有钢琴曲的独特性。例如,钢琴曲《二泉映月》要比原曲二胡曲的音响效果更好,更富有现代感。钢琴曲的低音、中音、高音相互交织,使情感不断喷薄而出,传达出底层人民压抑、委屈的心理感受,有力地烘托了旋律,形成了不俗的效果。《梅花三弄》经过改编之后,音色更加清亮宏阔,造成了一种有别于古曲的深沉旷达的意境,不仅没有失去原曲的精神,还增加了新鲜的听觉感受。而钢琴曲《平湖秋月》对于秋天、月夜、湖面等形象的塑造能力,则远远超过了原曲所达到的效果。
5 装饰音的巧妙使用
装饰音的巧妙使用是中国传统器乐钢琴曲改编又一特色。上文已经提到通过装饰音,钢琴曲《百鸟朝凤》成功模拟出了百鸟之声,尤其是在钢琴曲中所使用的倚音,使乐曲轻松俏皮、活泼诙谐。除此之外,装饰音还可以模拟出《二泉映月》的二胡音、《梅花三弄》的古琴音等,可谓用途广泛而用法巧妙,是钢琴演奏的一种独特技艺。
三 中国传统器乐改编钢琴曲的影响和展望
中国传统乐曲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对其的改编可以说是十分有难度,但是也并不是无法改编和不能改编。中国优秀的作曲家们不落窠臼,从历史和时代的角度思考,率先完成了一些优秀曲目的改编。而事实证明,这些曲目改编为钢琴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改编曲不仅没有失去原曲的特色,而且还将钢琴的独特音效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成为钢琴曲的经典。这些改编后的钢琴曲也因此产生了不凡的影响力,中国的传统音乐从此得以走向世界,走向全球,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了中国的音乐。
当然,传统器乐改编钢琴曲也并不是说没有继续发展的潜力了,我们不应该因为已经取得的成就而骄傲自满、不思进取,我们应该继续提倡传统器乐钢琴曲的改编,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传统器乐改编为钢琴曲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促进音乐的繁荣和发展!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中国传统器乐改编钢琴曲文献研究》,项目编号:12B0102。
参考文献:
[1] 魏廷格:《中国钢琴曲创作概论》,《回首百年——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论文集》,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
[2] 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版。
[3] 叶纯之、蒋一民:《音乐美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4] 赵晓生:《持恒求变——〈二泉映月〉的结构特征》,《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5] 陈旭:《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及其启示》,《音乐研究》,2001年第4期。
[6] 罗汉军:《传统美学现代重建的探索:从〈美学与意境〉到〈艺术意象论〉》,《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7] 应诗真:《钢琴教学法》,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版。
[8] 陈建华:《音乐之最》,上海音乐出版社,1992年版。
[9] 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版。
[10] 李吉提:《音乐结构技法的显现与隐蔽——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力观念(之三)》,《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11] 牛冬阳:《西方钢琴学派对中国钢琴艺术教育发展的影响》,《教育艺术》,2004年第3期。
[12] 相西源:《细胞衍化理论与琴曲旋法形态——古琴曲〈流水〉探析》,《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13] 魏廷格:《从中国钢琴曲看传统音乐与当代音乐创作的关系》,《中国音乐学》,1987年第3期。
(吴姝,牡丹江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讲师)
关键词:中国传统器乐 改编钢琴曲 民族 时代 装饰音
一 中国传统器乐改编钢琴曲的意义
中国的传统器乐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在中华民族广袤的大地上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中国传统器乐进行钢琴曲的改变,不仅可以使传统音乐焕发新的生命力,还有利于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 民族意义
钢琴是一种颇受观众喜爱的乐器,中国传统器乐的钢琴曲改编,能够使钢琴音乐中国化,从而富有深厚的传统魅力和中国特色。对于中国的民族音乐来说,外国乐器的演奏和改编可以将中国的文化流传开来,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民族意义。
2 时代意义
21世纪是全球化的时代,虽然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载体,没有相应的传播,民族的就只能被永远地埋没在它的故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消亡。中国传统器乐的钢琴曲改编,可以使中国传统音乐走向世界,具有时代的意义。
3 创新意义
中国传统器乐的钢琴曲改编,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意义,它能够帮助中国传统器乐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使中国传统音乐在与钢琴的“联姻”过程中碰撞出音乐的火花。由钢琴改编演奏出的中国传统器乐,将会改变钢琴曲的形态特征、审美和思维特点,从而产生不同凡响的音乐效果。
二 中国传统器乐改编钢琴曲的艺术探析
中国传统器乐的钢琴曲改编也已经有了多年的尝试和努力,产生了许许多多改编成功的音乐范例。中国传统器乐中,唢呐曲、二胡曲、古琴曲、筝曲、扬琴曲、琵琶曲以及民族管弦器乐合奏曲均有被成功改编成钢琴曲的范例。其中,唢呐曲中的《百鸟朝凤》被王建中于1973年改编为钢琴曲,唢呐的高亢嘹亮、豪迈奔放、刚柔兼济等特色被改编成钢琴曲后,不仅没有失去原本百鸟鸣叫的喧嚣热闹感,反而别具一番情趣,使听众产生了共鸣感和美的享受。二胡曲《二泉映月》也是十分有名的中国传统器乐,除了钢琴改编外,还有其他多种改编形式。储望华将《二泉映月》改编成钢琴曲,给人的感觉更为流畅,浑然一体。古琴曲成功改编为钢琴曲的案例有王建中的《梅花三弄》《阳关三叠》,还有《狮子滚球》等。钢琴曲改编后不仅保留了古琴曲清淡、优雅的听觉享受,还产生了一种清新的感觉,让人欲罢不能。除此之外,扬琴曲《旱天雷》、琵琶曲《夕阳箫鼓》等均被成功改编为钢琴曲,成为由中国传统器乐改编为钢琴曲的经典。
经过笔者研究分析,中国传统器乐改编钢琴曲,有以下几个艺术特色。
1 对原曲的继承和发扬
这些改编成功的钢琴曲,总体上来说都没有改变原曲的曲调和名称,均对原曲进行了较大程度的继承。由于中国音乐十分重视旋律,音乐的流畅性和优美的听觉感受对于中国音乐来说十分重要。而钢琴音乐本身就具有流畅灵动的特点,因而在改编的过程中也不需要做较大程度的修改,只要保留原曲的曲调,就能够较好地继承原曲的精神涵义和音乐特色。因此,钢琴曲的改编者们根据情感的需求,或者采用原曲的结构,或者使用原曲的旋律,尽量保留原曲风味;也有的改编者根据不同音乐的需要,将中西音乐的结构特征融合在一起,赋予更多钢琴的演奏特点,使音乐的变化富有层次而又不失传统,一气呵成。例如,对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改编。二胡曲《二泉映月》是民间音乐家阿炳的代表作,是阿炳在街头卖艺的时候产生灵感创作而成的。《二泉映月》全曲只有一个曲调,是在这个曲调的基础上不断变化、回旋反复,从而使人听起来产生一种回环缠绕的感觉,达到缠绵悲切的效果。这种音乐的演奏发展逻辑是一元化的,有明显的一体化特征,具有典型的中国音乐的结构思维。有论者就指出了《二泉映月》的钢琴曲改编对原曲的继承:“钢琴曲采用同样的方式,其结构是主题加三次变奏和一个尾声,变奏的每一段以情绪和感情的发展变化为主,逐渐向上推进,第二、三变奏形成了高潮。全曲虽采用同一主题加以变奏,但并无重复之感,顺其自然地发展到高潮,然后缓缓结尾,这与中国传统音乐的‘渐层’结构一样,按‘散起(散)、入调(慢)、入景(中)、复起(快)、尾声(散)’五个段落进行,而这五个段落并不互相分割,给人以浑然一体的感觉。”
2 鲜明的民族特色
经过对中国传统器乐的继承,改编而成的钢琴曲自然也就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由于中国音乐的思维结构是一体化、一元化的,因而音乐具有线性演奏发展的特点。传统器乐一般以表现曲调为主,通过单音音乐的发展将旋律的起承转合、或疾或徐处理得十分细腻,从而使音乐在节奏中富有情感的起伏变化。而且,这种演奏方式能使听众在音乐的变化中感受到线条的美感,形成一个模糊的轮廓和意象,情感随着音乐延宕开来。这也许与中国的传统审美观有关系,不管是建筑还是书法,舞蹈或是戏剧,都有十分美丽的线条感。钢琴的改编直接将传统乐曲的曲调拿来使用,使改编而成的钢琴曲也具有了情感的跌宕起伏、不断变化,旋律十分优美,从而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另外,钢琴曲的改编也保留了中国传统乐曲的意境美。中国传统乐曲一般都有一个极富意境的名字,如《百鸟朝凤》《二泉映月》《梅花三弄》等。这些极富诗意的名字使人一看就有一种美的享受,且能在听演奏的时候产生画面感。这些乐曲改编为钢琴曲后,大都沿用原作品的题目,相应的,听众一开始便能产生审美活动的主体意识,意境自然而然生发出来。例如,《二泉映月》,有的听众将音乐按照标题名来理解,认为乐曲是为了表现泉水和月亮等自然景象,其意境自不必多言。 3 强烈的时代气息与地方特色
中国传统乐曲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它们大多都是经过了历史的加工和演变而来的。因而对其的改编也难免会有一些原曲的时代气息与地方特色。例如,唢呐曲《百鸟朝凤》,它原先在山东、河南、河北一带流传,具有鲜明的鲁西南地方特色和独特的吹鼓乐风格,饱满的情绪透露着激情和欢乐。乐曲所模拟出的百鸟欢唱声象征了民间一派和谐的盛世景象,以及民间祈福的单纯情怀。用钢琴改编后的《百鸟朝凤》继承了原曲的结构,并且在AB循环体结构中充分使用了钢琴各种装饰音的技巧,例如,震音、泛音、倚音、颤音等,用以处理钢琴与唢呐完全不同的演奏效果,模拟出唢呐独有的音色,模仿出蝉声与鸟叫的效果。在这种继承下,钢琴曲《百鸟朝凤》不仅复现了“百鸟朝凤”的盛况,也发扬了民间音乐的精神,传达出民间祈求盛世和平的愿望,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与地方特色。
除此之外,《梅花三弄》《平湖秋月》等多数中国传统器乐经过改编后也具有时代气息与地方特色。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如此,首先是因为这些传统乐曲的原曲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与地方特色。《梅花三弄》早在晋隋时期就有流传,当时是由笛子演奏,在唐代经过改编后成为了古琴曲,然后流传至今。《梅花三弄》之所以有“三弄”,是因为该曲根据乐器的特点,经过变奏在不同徽位重复演奏了三次,而每次都有不同的变化。该曲表现了梅花不畏寒霜、与风雪抗争的高贵品格,其乐曲三次演奏的变化体现了梅花在寒风霜雪中不断改变的动态,极富情致。《平湖秋月》来自于广东,具有广东乐曲的地方特点。因此,《梅花三弄》和《平湖秋月》经过改编后,也保留了原本所具有的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
4 钢琴音乐的独特性
西方音乐与中国音乐不同,西方音乐讲究逻辑,强调理性思维,而东方音乐注重旋律,偏重感性思维,因而,即使钢琴曲改编承袭了中国传统器乐的特点和曲调,但仍然具有钢琴曲的独特性。例如,钢琴曲《二泉映月》要比原曲二胡曲的音响效果更好,更富有现代感。钢琴曲的低音、中音、高音相互交织,使情感不断喷薄而出,传达出底层人民压抑、委屈的心理感受,有力地烘托了旋律,形成了不俗的效果。《梅花三弄》经过改编之后,音色更加清亮宏阔,造成了一种有别于古曲的深沉旷达的意境,不仅没有失去原曲的精神,还增加了新鲜的听觉感受。而钢琴曲《平湖秋月》对于秋天、月夜、湖面等形象的塑造能力,则远远超过了原曲所达到的效果。
5 装饰音的巧妙使用
装饰音的巧妙使用是中国传统器乐钢琴曲改编又一特色。上文已经提到通过装饰音,钢琴曲《百鸟朝凤》成功模拟出了百鸟之声,尤其是在钢琴曲中所使用的倚音,使乐曲轻松俏皮、活泼诙谐。除此之外,装饰音还可以模拟出《二泉映月》的二胡音、《梅花三弄》的古琴音等,可谓用途广泛而用法巧妙,是钢琴演奏的一种独特技艺。
三 中国传统器乐改编钢琴曲的影响和展望
中国传统乐曲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对其的改编可以说是十分有难度,但是也并不是无法改编和不能改编。中国优秀的作曲家们不落窠臼,从历史和时代的角度思考,率先完成了一些优秀曲目的改编。而事实证明,这些曲目改编为钢琴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改编曲不仅没有失去原曲的特色,而且还将钢琴的独特音效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成为钢琴曲的经典。这些改编后的钢琴曲也因此产生了不凡的影响力,中国的传统音乐从此得以走向世界,走向全球,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了中国的音乐。
当然,传统器乐改编钢琴曲也并不是说没有继续发展的潜力了,我们不应该因为已经取得的成就而骄傲自满、不思进取,我们应该继续提倡传统器乐钢琴曲的改编,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传统器乐改编为钢琴曲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促进音乐的繁荣和发展!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中国传统器乐改编钢琴曲文献研究》,项目编号:12B0102。
参考文献:
[1] 魏廷格:《中国钢琴曲创作概论》,《回首百年——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论文集》,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
[2] 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版。
[3] 叶纯之、蒋一民:《音乐美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4] 赵晓生:《持恒求变——〈二泉映月〉的结构特征》,《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5] 陈旭:《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及其启示》,《音乐研究》,2001年第4期。
[6] 罗汉军:《传统美学现代重建的探索:从〈美学与意境〉到〈艺术意象论〉》,《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7] 应诗真:《钢琴教学法》,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版。
[8] 陈建华:《音乐之最》,上海音乐出版社,1992年版。
[9] 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版。
[10] 李吉提:《音乐结构技法的显现与隐蔽——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力观念(之三)》,《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11] 牛冬阳:《西方钢琴学派对中国钢琴艺术教育发展的影响》,《教育艺术》,2004年第3期。
[12] 相西源:《细胞衍化理论与琴曲旋法形态——古琴曲〈流水〉探析》,《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13] 魏廷格:《从中国钢琴曲看传统音乐与当代音乐创作的关系》,《中国音乐学》,1987年第3期。
(吴姝,牡丹江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