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空语类PRO对比分析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yun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空语类PRO是没有语音实体但具有语法功能和语义内容的隐性成分。本文通过对汉英PRO的异同的比较,以验证“普遍语法”的原则,突出PRO理论对汉语研究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PRO 共同点 差异 特征 分布 所指
  
  一、引言
  
  空语类(empty category)是指在句法、语义表达式中存在,而在音系表达式中没有音系矩阵的成分”(徐烈炯,1988:153)。该成分具有句法和语义功能却无实际语音表现。近来很多学者将管约(GB)理论运用于汉语空语类解释,如考虑空语类所指的语用因素(胡建华,1999),讨论有关汉语空语类的分类(陆俭明、沈阳,2004),细化了汉语不定小句划分的标准(段曼娟,2006) 等。本文试就其中一类PRO 进行英汉对比,以验证PRO理论对汉语研究的价值。
  
  二、空语类
  
  GB句法揭示了自然语言中空语类的不同性质,用[±照应性]和[±指代性]两个特征把空语类分为4种:NP语迹[+照应性,+指代性],pro[-照应性,+指代性],PRO[+照应性,+指代性],变项[-照应性,-指代性]。(Chomsky,1981)
  NP语迹、pro和变项的分布分别受到约束理论三原则的限制,并由此获取释义。
  PRO由于同时具有[+照应性]和[+指代性]特征,按照约束理论原则,PRO在其管辖域内既要被约束又不能被约束。为解决这一矛盾,“PRO法则”指出,PRO必须不被管辖。Chomsky认为,PRO的句法分布不再受约束理论的限制,而是由包含PRO法则的控制理论独立解释。PRO法则要求PRO只能出现在不被管辖的位置,如英语中只出现在不定式结构的主语位置,因为该位置不被任何语类所管辖。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控制理论对PRO的解释也显示出乏力的局面。
  
  三、汉英PRO的共同点
  
  (一)汉英语中空语类PRO都普遍存在,并具有相似的分布特征。
  1.空语类PRO的存在
  根据扩展投射原则(EPP),每个英语句子,不论内嵌还是非内嵌的、限定还是非限定的,在所有句法层面上都有一个主语。因此,不定式短语在深层结构上是句子,要含有逻辑主语。而PRO就是用来表示不定式逻辑主语的。
  (1)He has not decided [whether [IP PRO to study Mandarin]].
  根据题元理论来看,“题元准则”要求动词必须把题元角色分派给句中名词短语,否则句子不合语法。例(1)中study有内外两个题元角色要分派,表面上只有Mandarin承担了一个内题元角色,但句子合乎语法,因此,存在隐性空语类PRO承担了其外题元角色。
  由此,可以推知PRO的存在。虽然汉语对于定式与不定式的区分尚有争议,但结合PRO的特征分析和大量真实的汉语语料,国内学者大都认可PRO在汉语中也是普遍存在的,本文也持这种观点。
  2.英汉PRO相似的分布特征
  根据PRO法则,PRO只能在不受管辖的位置上出现,如常出现在英语不定式结构的主语位置。
  汉语一直被认为是没有显性的形态标记(如英语中的“to”)区分定式和不定式结构。但许多学者都曾证明汉语同英语一样也存在不定式结构。胡建华(1997:39)提出了汉语不定式结构的判断标准:(汉语中)一个小句被判为一个不定式句,当且仅当其主语位置同时满足(a)和(b):a.它是一个θ位置(题元位置);b.它是一个不可词汇化的位置。
  因此,在不定式句基础上能用[±θ位置]和[±L位置]这一对特征的正负值之间的交叉来显示PRO在英汉语中的共同的分布:PRO的位置具有[+θ位置,-L位置] 和 [+b]([base-generated])的特征。如例(2)中的PRO不能被词汇性NP替代,因为PRO所处的那个位置是一个不受管辖的位置,词汇性NP出现在此处会得不到格标记。
  (2)他i决心[IP PROi戒烟]。
  (二)汉英PRO具有相似的所指分布,都能用词汇特征或最近距离原则(MDP)确定PRO控制语。
  控制理论把所有含PRO的结构叫控制结构,隐主语的先行词叫控制语。控制就是先行词与PRO同标。PRO所指取决于中心动词的语义。如promise、try、decide等是主语控制动词,其PRO与该动词的主语同指,而persuade、tell、 force等是宾语控制动词,其PRO与该动词的宾语同指。
  汉语中PRO的所指分布基本和英语一致。在汉语中具[-SC]性质,即宾语控制动词有“请、容、叫、劝、让、使、教、怕、嫌、逼、嘱咐、允许、鼓励、提醒”。具[+SC]性质并不带补语的动词有“喜欢、打算、想、要、决心、决定、去、来”。具[+SC]性质但仍带补语的动词有“帮、跟、到、回”等。
  Chomsky认为,一般情况下对PRO的控制还是遵守最近距离原则:PRO以离它最近的名词短语为先行语。只有promise、ask、threaten等个别几个[+SC]动词例外。汉语中,除了“帮、跟、到、回”几个带补语的[+SC]动词,对PRO的控制也基本遵循最近距离原则。
  
  四、汉英PRO的差异
  
  (一)汉语PRO的确认比英语PRO复杂
  英语严格的句法结构使得英语能较容易地从形式上确认PRO。不定式分词的主语不能缺,不定式分词的主语和先行语形成控制与被控制关系,不能以语音形式出现。
  由于汉语语法化程度不高,不定式动词的形态标志不明显,对判断空语类类型是PRO还是语用省略造成的空位,都增加了难度。但通过对英汉同义动词构成的句式进行比较,我们发现,利用英语句式来过滤汉语动词,可以识别并排除汉语由语用因素造成的结构空位。如:
  (3)他建议(?)去上学。He suggested that he (or anybody) should go to school.
  (4)他决定(?)去上学。He decided(PROi)to go to school.
  (5)(?)学习英语很重要。(PRO)To study English is important.
  (6)(?)学习英语两年了。 He (or anybody) has studied English for two years.
  例(3)是语用省略造成的空位,“建议”不是控制动词,例(4)属于PRO,“决定”属于控制动词;例(5)属于 PRO,例(6)是汉语特有的语用因素造成的省略。
  (二)汉语PRO分布更加复杂
  根据PRO位置特征,英语PRO可以在不同的句子结构中出现,如补语从句、修饰性状语从句、主语从句、被动句等。汉语PRO的分布更加广泛,汉语PRO在几类传统句型中的分布情况如下:
  1.兼语式
  (7)经理叫你i[PROi马上去一趟]。
  传统上分析为,前句宾语又作后面的主语。据论元理论,一个论元只能由一个主目充当,“你”作了受事就不能兼作施事。受先行词“你”控制,“去一趟”本身是不及物动词,要求有一个论元存在,需要有PRO存在与“你”同标才合语法。
  2.双宾式
  (8)老师答应同学们i[PROi下午放假]。
  一动词同时带两个宾语,汉语中称为双宾语。“答应”这类表示交接事物的动词可带一个主语、两个宾语。可过去分析只重表层,认为间接宾语是由“下午放假”这个偏正词组构成的。这至少没有注意到“放假”是不及物动词,应带论元充当主语。所以,此前存在PRO与“同学们”同标的现象。
  3.动词性宾语句
  (9)他i不知道[PROi怎么做]。
  “知道”是一个感知性动词,一般作宾语的是小句,“怎么”前应有一个PRO(e)。另外,“做”在这里是不及物动词, PRO是施事者。这种出现在施事者位置上的空语类所指的成分可以在句内,与“他”同标,也可以为任指。因此,此句还可以被看作:他不知道[PROarb怎么做]。
  4. 连动式
  学者沈阳提过的连动式中NP不定位隐含现象证明,在整个结构中,显形主语与隐形主语是一致的。连动式中不论出现多少个分句,显形主语只有一个,其余为隐形主语,即 PRO。显形主语与隐形主语可互换,却不能同为显形成分,这说明PRO的照应成分就是与其一致的显形主语。如:
  (10)他听到这个消息〔PRO哭了起来〕。→〔PRO听到这消息〕他哭了起来。
  (三)汉语PRO的解释更复杂
  汉语PRO比英语PRO的解释更加复杂,决定PRO所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控制理论对其所指只具有一定的解释力,许多情况下要综合考虑到语义、语境等因素。
  首先,在汉语中影响PRO的控制语确定的因素一般是中心动词的语义结构,但汉语词汇转换的灵活性无法断定其控制类别。如“约”“陪”等动词,由于语义上的特殊性,就比较难以判定是主语控制还是宾语控制。如:
  (11)叫一个熟人陪我同去。
  其次,某些句法结构可能会影响动词短语的控制性质,例如有的动词短语在不同的句法结构中表现出不同的控制性质。如在“我爹i急得[PROi想不出办法来]”中的PRO的控制语是“我爹”,而“我爹急得他i[PPOi想不出办法来]”中是“他”。可见汉语中的不及物动词加上“得”这个结构,如果不带宾语就是主语控制,如果带宾语就是宾语控制。
  最后,通过英汉语PRO对比可以看出,汉语中的省略型空语类的存在可能会间接地影响到PRO的控制语的判断,其所指要更多地考虑语义、语境等要素。
  
  五、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空语类研究主要基于英语等西欧语言,但对于汉语研究仍然适用。汉英空语类PRO的普遍存在性和相似性,在宏观上验证了UG的适用性。同时,汉语PRO的复杂性和英语PRO的规律性中体现出的微观语言差异及通过英语过滤后的汉语PRO的研究进展,更突出了PRO理论对汉语句法和词汇研究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Chomsky,N.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M].Dordrecht: Foris,1981.
  [2]Radford,A.Syntactic Theory and the Stucture of English[M].Cambridge:CUP,1997.
  [3]徐烈炯.生成语法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4]宋国明.句法理论概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5]陆俭明,沈 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徐烈炯.与空语类有关的一些汉语语法现象[J].中国语文,1994,(5).
  [7]胡建华.英汉语空语类的分类、分布与所指比较研究[J].外国语,1997,(5).
  [8]胡建华.空语类研究中语法与语用的分工[J].外语研究,1999,(2).
  [9]段曼娟.汉语空位主语的所指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1).
  (燕 莉,吉首大学公关外语教学部)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通过穷尽考察,对比分析《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和第2版所收词缀的异同,并进一步指出《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在词缀收录、注释方面存在的问题,比如词缀的界定标准模糊,与助词区分不清,注释体例中有前后矛盾的地方等等。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 词缀 对比评析    汉语词缀问题近年来成为了学界讨论的重点,关于词缀的定名、界定标准,尤其具体词缀的定性都存在着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期刊
摘 要:动结式“V好”表示动作完成或者达到完善的地步。本文在对语料收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V和“好”的语义和语法特征的探讨,认为“V好”中的V是动词中表示动作行为的那一部分,具有[+自主]、[+持续]、[+完成]的语义特征,V表示的动作行为必须能够产生动作或者说话者心理期待的结果,V多数情况下是能够带受事、结果、对象、工具等宾语的及物动词。   关键词:动结式“V好” 动作 自主 持续 褒义 及物
期刊
摘 要:流行词汇是现代汉语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从近几年频繁出现的流行词汇“没女”一词入手,探讨了其意义,分析了其构词特征,阐述了其流行原因,并在最后预测了“没女”一词的生命力及存活度。  关键词:没女 构词特征 流行原因 生命力    “没女”是随着2005年韩国电视剧《我的名字叫金三顺》一剧的热播产生并流行开来的。虽然产生之日距今已时隔两年多,但“没女”一词不但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湮没在日新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生事物的出现,“白领”进入我们的生活并被广泛接受,随后以“领”为中心语素的“粉领”“金领”“绿领”也不断出现,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词族。“X领”在发展过程中,作为中心语素的“领”由借代的修辞手法产生,逐渐具有了类化作用,所包含的意义范畴也不断扩大。“领”前起区别作用的颜色的语素基本义消失,而逐渐使用其联想义构词。  关键词:“X领” 类推构词 意义的泛化    随着社会的发
期刊
摘 要:流行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它的存在和流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流行语不仅突现了当前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创新,又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表现了人们心理特点。  关键词:流行语 心理    2005年夏天,随着大型娱乐选秀节目 “超级女声”在全国范围内的热播,“粉丝”一词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流行于各大媒体,并开始频繁出现于人们的话语之中。该词音译自英文单词“fans”。《牛津高阶英汉双
期刊
摘 要:《现代语言词典》(第5版)部分语文知识条目的释义不够准确,值得商榷,本文举了部分例子并作了分析,以供《现代汉语词典》编纂者参考。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语文知识条目 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下简称《现汉》)是深受读者欢迎的中型语文词典,其释义的准确性为人称道。如今,集多次修订之成果的第5版已经正式出版,其释义的准确性更加明显。不过,“金无足赤”,部分语文知识条目的释义
期刊
摘 要:中韩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又同属汉字文化圈,因此,韩国人学习汉语有一定的有利条件。但韩语属于中心语后置的粘着语,汉语属于没有形态变化的孤立语,再加上韩、汉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以及文化的差异,使得韩国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发生一些偏误,这些偏误会影响其学习效果。本文着重探讨韩国学习者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在汉字词方面的习得偏误,并作韩汉语词的比较研究,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V了和没V一样”这一格式的考察,讨论了其语义自足、不完全自足、完全不自足三种情况,并尝试着对这三种情况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V了和没V一样”这一格式的语义自足与否,是由主语和动词结合所产生的目的和影响决定的。如果目的和影响是单一的,那么格式的语义自足;如果产生主观和客观两种可能,但它们还是能预料到的,那么格式的语义不完全自足,会有歧义;如果目的和影响是多种多样、无
期刊
摘 要:在现代汉语口语中经常听到“V+他+NumP”格式的句子,这一格式中的“他”不是人称代词,而是兼具结构和时态功能的助词,读作[t0],“V”为单音节的自主动词。整个格式是是非疑问句和祈使句的融合,所表达的语气、语义特点是委婉的请求、建议和痛快的决定、同意。  关键词:助词 自主动词 语用特点    在现代汉语口语中经常听到“V+他+NumP”格式的句子。(V是动词,NumP是数量短语)如,“
期刊
做为一名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在读研究生,面对浩如烟海的汉语言文献资料,常常感到手足无措:先读什么,后读什么?读哪些,不读哪些?哪些是应该精读的,哪些是备查的?……都让人感到茫然。还有,当需要利用文献时,怎么找书,怎样查书,同样让人蹙眉。近日有幸捧读高尚榘先生《汉语言文字文献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一书,使人茅塞顿开。该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一、结构细密严谨,自成体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