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骨精”一夜成低保户
2008年3月,我和妻子带着4岁的女儿移民美国,定居加州洛杉矶市。刚移民到美国时,日子过得相当艰难,一家三口顿时成了无收入的家庭。
意想不到的是,就在我们快揭不开锅时,竟收到了几封当地政府和社区服务部门寄来的信件,上面有很多教我们如何申请各种补助的信息。那感觉,就像当地政府怕我们一家三口在美国饿死似的!
对于这些申请补助的信息,有些问题我还不是很清楚,于是我去请教邻居约翰逊先生。凑巧的是,约翰逊竟然也是一个要吃低保的人。按照美国的法律规定,年收入在25000美元以下的五口之家,属于贫困标准,可以享受由洛杉矶政府设立的社会福利补助。
了解了我们家的情况后,约翰逊带我到社区服务部门领取了一张空白的“家庭状况表”。填好表格后,我拿到了300美元的红色卡片——食物券。有了这张卡,我就可以去专门为美国的低保户提供免费食品的“食物银行”领取食物了。约翰逊告诉我,全市有145个点,低保户可以就近领取食品。
第二天,约翰逊带我到那儿,我才发现许多低保户都是开汽车来的。食物银行的货架上摆放着面包、麦片等干货,冷藏柜里还有水果、蔬菜等,看上去像个小超市。除面包可以无限量领取外,其他食品都按家庭人口限量供应。食品银行的Randy告诉我,对于真正的饥饿者,不管他在美国的身份是否合法,都可以来这里领取食品。即便是偷渡客,他们也不会向移民局报告。
这些免费的食品大部分是食品店或生产厂家捐献的。在食物货架旁边,还有一个放满衣物的筐子。里面的衣服大多8成新,有的甚至连标签都未撕掉,无论谁需要都可以随便拿。
有趣的是,在食物银行的附近,还有一栋漂亮的两层楼房,约翰逊告诉我,这里是租不起房子的低保户和流浪汉的申请入住的地方。里面既有家庭间,也有男人间和女人间。除此之外,还有食堂、电视、图书室、健身房、儿童游乐场等。
但住在这里的人必须遵守相关规定,不准吸毒、喝酒,晚上10点半熄灯,早上6点起床,白天不能呆在宿舍,应该出去找工作或接受社区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找到工作之后,等攒够了2500美元,就可以考虑到社会上租房子独立生活了。
约翰逊说,这个避难所,每年容纳500人左右,耗资50万美元,费用是由联邦政府拨款,也有企业和个人捐款,曾经有个老人捐赠的遗产就超过100万美元……
那天,我领到了足够我们一家三口吃一星期的食物。坐在约翰逊的车上,我有一种满载而归的感觉。约翰逊告诉我,像我这样的低保户,还可以领到救济金!很快,20号领救济金的日子到了,按照规定,我们一家三口领到了1800美元的救济。拿着这笔钱,一种被人保护的安全感油然而生。
低保户买房倒送钱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初到美国的这几个月,我和妻子一边找工作,一边靠美国低保户的补贴生活。每周一,约翰逊都开车带我去领食物;每个月20号,我们再一起去领救济金。
约翰逊每次去领救济金的时候,都穿最好的衣服,他说穿戴整洁是一种感恩和尊重。而且每一次他都要告诉发放补助的政府人员,自己不想依靠这样的补助过一辈子,得尽快换一份好工作,取消社会福利的照顾,让政府把钱花在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身上。
一天,约翰逊高兴地找我喝酒,说自己从当月开始,再也不用去领取补助了。他的老婆在附近的超市里找到了一份理货的工作,两个人的收入相加,按照洛杉矶市的标准,显然已经脱贫,生活虽然劳累了很多,但约翰逊说尽量不拿社会救济,靠自己的双手生活才能过得心安理得。
有了低保户救济金和每周不愁吃穿的食物券这两份保障后,我首先找到了一份工作,生活基本上过得去。接下来是住房的问题。尽管美国的穷人比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穷人强多了,但他们仍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自己的房产。为此,美国政府花巨资为这部分人提供廉租房。
2008年6月,我正式提出申请。廉租房的申请往往需要一个过程,“排队”是免不了的。
首先,管理公司的办事员问我有几口人,我如实回答:“现在是我和妻子、女儿三口之家,我的父母正在办理申请移民。”办事员果断地说:“那把他们的名字加上去,申请两房一厅。”
申请后还需要通过抽签方式决定。幸运的是,半年后,我就收到面谈通知。要知道,有些人等廉租房一等就是好几年,管理处才来通知面试。我挑中了一套房子,但回复说已经被排在前面的人挑走了,我只好等下一拨。
三个月后,管理处又让我去挑房。这一次,我们如愿拿到了该公寓同一层楼里那套我们看中的房型。这套房子位于洛杉矶市区,大约78平方米的两室一厅,非常方便。让人高兴的是,一旦获准入住廉租房,不仅房租大大低于市价,而且只需交纳不超过家庭收入30%的租金,差额部分可凭住房券向政府兑取现金。我每月的房租大约1000美元。在洛杉矶的黄金地段,能住在这么便宜的房子里,实在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老有所依无牵挂
就这样一步步地,靠着在美国吃低保,我有了房子、车子和一份工作。为了多挣钱,我一星期加班三次。2010年圣诞节前,由于工作量太大,我病倒了。我早就听说,在美国看病是最昂贵的,住院一天的费用可以等于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的收入。但事实上,对于美国穷人、低保户来说,反而不用太担心,因为我已经向政府申请了免费的医疗保险。
可是,尽管我买了医疗保险,但自己还得掏上百美元。付账时我声明自己是低保户,并出示了证明,医院就给我按七折结算。我有点好奇地问收款员:“如果有人确实付不起账怎么办。”她说只要每个月付50美元以上就行,直到付完为止。她告诉我,真正拖欠医疗费的不是穷人,而是那些中低收入者,因为穷人的医疗费由政府埋单。即便没有医疗保险,有病也尽管上医院看,医院是先看病后寄账单的。交不起高额的医疗费,还可以和医院讨价还价或申请缓交。
通过这次亲身经历在美国看病,我彻底没了后顾之忧。因为我一直在给父母办理移民,我最担心如果父母在美国万一生病,我怕付不起医药费。看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时间一晃,来美国一年多了,由于我父母年轻时在美国进修过几年时间,所以美国政府很快批准他们移民。
我的父母都是60多岁的老人,由于他们在美国没有工作,是低收入者,根据美国政府的规定,我的父母符合享受“政府医疗补助计划”的资格。他们可以免费入住洛杉矶“彩虹老人日间健康照护中心”。就这样,我的父母刚移民到美国,就成为了彩虹老人中心的成员,开始享受中心的各项服务。
从2011年4月开始,周一到周五每天上午,彩虹中心派出专车到每个老人家去接人。彩虹中心有6名专职护士为老人们做定期健康检查,这些全是免费的。老人们到了中心以后先吃早饭,早饭后有各种活动:打乒乓、打桌球、跳健康舞、打太极、学插花、学做手工、学电脑上网、学英语、看电视、看报刊杂志,或三五一群聊天,或四人一桌打麻将。
而彩虹中心为了丰富老人的生活,还经常组织大家出外一日游,到洛杉矶的各个博物馆、公园、旅游景点去参观。到了下午,彩虹中心再用专车将老人一一送回家。
老人在中心的所有活动,全部是免费的。而中心的经费,则由政府负担,每人每天的费用是70美元,每周5天,每年每人的经费约为18000美元。我的父母和那些在彩虹中心享受福利待遇的华裔老人一样,大部分并没有在美国工作的经历,换句话说,这些老人并没有在美国缴过税,按中国人的习惯说法,就是对国家没有什么“贡献”,但照样享受福利。
我父母在彩虹中心认识了另一对从杭州随儿女移民到美国的老人。他在美国5年,住过两次医院,动过两次大手术,都是癌症,花费医药费十几万,全部由医疗补助计划支付,自己只付了几十美元。他说,美国医院设备好,医生认真负责,多次会诊,并不因为他是外国人又不会英语而歧视他,态度十分和蔼。
转眼又到了金秋时节,我来美国已经有两年多了。
虽然我非常喜欢住在洛杉矶闹市区的廉租房里,但是就像美国朋友约翰逊说的那样,我得努力工作,争取早日摆脱低保户的身份,因为早日搬出廉租房,就能让更需要它的人过上安稳的日子。在美国吃低保,我享受到了福利,更懂得了感恩与分享。 摘自《知音(海外版)》2011年第11期
2008年3月,我和妻子带着4岁的女儿移民美国,定居加州洛杉矶市。刚移民到美国时,日子过得相当艰难,一家三口顿时成了无收入的家庭。
意想不到的是,就在我们快揭不开锅时,竟收到了几封当地政府和社区服务部门寄来的信件,上面有很多教我们如何申请各种补助的信息。那感觉,就像当地政府怕我们一家三口在美国饿死似的!
对于这些申请补助的信息,有些问题我还不是很清楚,于是我去请教邻居约翰逊先生。凑巧的是,约翰逊竟然也是一个要吃低保的人。按照美国的法律规定,年收入在25000美元以下的五口之家,属于贫困标准,可以享受由洛杉矶政府设立的社会福利补助。
了解了我们家的情况后,约翰逊带我到社区服务部门领取了一张空白的“家庭状况表”。填好表格后,我拿到了300美元的红色卡片——食物券。有了这张卡,我就可以去专门为美国的低保户提供免费食品的“食物银行”领取食物了。约翰逊告诉我,全市有145个点,低保户可以就近领取食品。
第二天,约翰逊带我到那儿,我才发现许多低保户都是开汽车来的。食物银行的货架上摆放着面包、麦片等干货,冷藏柜里还有水果、蔬菜等,看上去像个小超市。除面包可以无限量领取外,其他食品都按家庭人口限量供应。食品银行的Randy告诉我,对于真正的饥饿者,不管他在美国的身份是否合法,都可以来这里领取食品。即便是偷渡客,他们也不会向移民局报告。
这些免费的食品大部分是食品店或生产厂家捐献的。在食物货架旁边,还有一个放满衣物的筐子。里面的衣服大多8成新,有的甚至连标签都未撕掉,无论谁需要都可以随便拿。
有趣的是,在食物银行的附近,还有一栋漂亮的两层楼房,约翰逊告诉我,这里是租不起房子的低保户和流浪汉的申请入住的地方。里面既有家庭间,也有男人间和女人间。除此之外,还有食堂、电视、图书室、健身房、儿童游乐场等。
但住在这里的人必须遵守相关规定,不准吸毒、喝酒,晚上10点半熄灯,早上6点起床,白天不能呆在宿舍,应该出去找工作或接受社区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找到工作之后,等攒够了2500美元,就可以考虑到社会上租房子独立生活了。
约翰逊说,这个避难所,每年容纳500人左右,耗资50万美元,费用是由联邦政府拨款,也有企业和个人捐款,曾经有个老人捐赠的遗产就超过100万美元……
那天,我领到了足够我们一家三口吃一星期的食物。坐在约翰逊的车上,我有一种满载而归的感觉。约翰逊告诉我,像我这样的低保户,还可以领到救济金!很快,20号领救济金的日子到了,按照规定,我们一家三口领到了1800美元的救济。拿着这笔钱,一种被人保护的安全感油然而生。
低保户买房倒送钱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初到美国的这几个月,我和妻子一边找工作,一边靠美国低保户的补贴生活。每周一,约翰逊都开车带我去领食物;每个月20号,我们再一起去领救济金。
约翰逊每次去领救济金的时候,都穿最好的衣服,他说穿戴整洁是一种感恩和尊重。而且每一次他都要告诉发放补助的政府人员,自己不想依靠这样的补助过一辈子,得尽快换一份好工作,取消社会福利的照顾,让政府把钱花在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身上。
一天,约翰逊高兴地找我喝酒,说自己从当月开始,再也不用去领取补助了。他的老婆在附近的超市里找到了一份理货的工作,两个人的收入相加,按照洛杉矶市的标准,显然已经脱贫,生活虽然劳累了很多,但约翰逊说尽量不拿社会救济,靠自己的双手生活才能过得心安理得。
有了低保户救济金和每周不愁吃穿的食物券这两份保障后,我首先找到了一份工作,生活基本上过得去。接下来是住房的问题。尽管美国的穷人比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穷人强多了,但他们仍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自己的房产。为此,美国政府花巨资为这部分人提供廉租房。
2008年6月,我正式提出申请。廉租房的申请往往需要一个过程,“排队”是免不了的。
首先,管理公司的办事员问我有几口人,我如实回答:“现在是我和妻子、女儿三口之家,我的父母正在办理申请移民。”办事员果断地说:“那把他们的名字加上去,申请两房一厅。”
申请后还需要通过抽签方式决定。幸运的是,半年后,我就收到面谈通知。要知道,有些人等廉租房一等就是好几年,管理处才来通知面试。我挑中了一套房子,但回复说已经被排在前面的人挑走了,我只好等下一拨。
三个月后,管理处又让我去挑房。这一次,我们如愿拿到了该公寓同一层楼里那套我们看中的房型。这套房子位于洛杉矶市区,大约78平方米的两室一厅,非常方便。让人高兴的是,一旦获准入住廉租房,不仅房租大大低于市价,而且只需交纳不超过家庭收入30%的租金,差额部分可凭住房券向政府兑取现金。我每月的房租大约1000美元。在洛杉矶的黄金地段,能住在这么便宜的房子里,实在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老有所依无牵挂
就这样一步步地,靠着在美国吃低保,我有了房子、车子和一份工作。为了多挣钱,我一星期加班三次。2010年圣诞节前,由于工作量太大,我病倒了。我早就听说,在美国看病是最昂贵的,住院一天的费用可以等于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的收入。但事实上,对于美国穷人、低保户来说,反而不用太担心,因为我已经向政府申请了免费的医疗保险。
可是,尽管我买了医疗保险,但自己还得掏上百美元。付账时我声明自己是低保户,并出示了证明,医院就给我按七折结算。我有点好奇地问收款员:“如果有人确实付不起账怎么办。”她说只要每个月付50美元以上就行,直到付完为止。她告诉我,真正拖欠医疗费的不是穷人,而是那些中低收入者,因为穷人的医疗费由政府埋单。即便没有医疗保险,有病也尽管上医院看,医院是先看病后寄账单的。交不起高额的医疗费,还可以和医院讨价还价或申请缓交。
通过这次亲身经历在美国看病,我彻底没了后顾之忧。因为我一直在给父母办理移民,我最担心如果父母在美国万一生病,我怕付不起医药费。看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时间一晃,来美国一年多了,由于我父母年轻时在美国进修过几年时间,所以美国政府很快批准他们移民。
我的父母都是60多岁的老人,由于他们在美国没有工作,是低收入者,根据美国政府的规定,我的父母符合享受“政府医疗补助计划”的资格。他们可以免费入住洛杉矶“彩虹老人日间健康照护中心”。就这样,我的父母刚移民到美国,就成为了彩虹老人中心的成员,开始享受中心的各项服务。
从2011年4月开始,周一到周五每天上午,彩虹中心派出专车到每个老人家去接人。彩虹中心有6名专职护士为老人们做定期健康检查,这些全是免费的。老人们到了中心以后先吃早饭,早饭后有各种活动:打乒乓、打桌球、跳健康舞、打太极、学插花、学做手工、学电脑上网、学英语、看电视、看报刊杂志,或三五一群聊天,或四人一桌打麻将。
而彩虹中心为了丰富老人的生活,还经常组织大家出外一日游,到洛杉矶的各个博物馆、公园、旅游景点去参观。到了下午,彩虹中心再用专车将老人一一送回家。
老人在中心的所有活动,全部是免费的。而中心的经费,则由政府负担,每人每天的费用是70美元,每周5天,每年每人的经费约为18000美元。我的父母和那些在彩虹中心享受福利待遇的华裔老人一样,大部分并没有在美国工作的经历,换句话说,这些老人并没有在美国缴过税,按中国人的习惯说法,就是对国家没有什么“贡献”,但照样享受福利。
我父母在彩虹中心认识了另一对从杭州随儿女移民到美国的老人。他在美国5年,住过两次医院,动过两次大手术,都是癌症,花费医药费十几万,全部由医疗补助计划支付,自己只付了几十美元。他说,美国医院设备好,医生认真负责,多次会诊,并不因为他是外国人又不会英语而歧视他,态度十分和蔼。
转眼又到了金秋时节,我来美国已经有两年多了。
虽然我非常喜欢住在洛杉矶闹市区的廉租房里,但是就像美国朋友约翰逊说的那样,我得努力工作,争取早日摆脱低保户的身份,因为早日搬出廉租房,就能让更需要它的人过上安稳的日子。在美国吃低保,我享受到了福利,更懂得了感恩与分享。 摘自《知音(海外版)》201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