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第十团团长白乙化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iwenr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河曲历代驻军很多,但最多还是抗战初期。1937年抗战开始,有何柱国的骑二军、马占山的东北挺进军、赵承绶的骑一军(部分)、蒙旗独立旅杂牌晋绥军等部队先后驻河曲。1938年春,中共党员白乙化就曾率东北抗日挺进军先锋队200余众,驻河曲碓臼墕,开展敌后抗日战争。
  白乙化是辽宁人,1912年夏天出生在辽阳县的石场峪村,幼年入私塾,13岁就能写一手好字,还擅写旧体诗,乡人称他为“白才子”。1928年在辽阳中学读书的时候,因为三次参加爱国运动被开除,于是他决心学习军事,入东北军校教导队,十个月后转入东北讲武堂,又因为反对军阀混战,被东北军当局发觉,逃至北京,入中国大学,结交进步的同学,读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的著作,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他回到辽西组织义勇军,攻占辽阳警察局,声势大振,并率领3000余人转战辽西、热河、锦西等地,历时两年。“塘沽协定”以后,他的部队被军阀包围缴械,他又回到北京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中国大学学生会主席。在“一二·九”运动中被捕,出狱后继续领导民族解放先锋队和东北青年工作。1936年秋,他率领东北流亡青年到河套垦区,积极挖渠种地,耐心组织群众,把垦区造成了东北人民团结救亡的新阵地。七七事变后,白乙化很快领导了垦区起义,组织抗日先锋队,渡过黄河,横穿内蒙古的沙漠和草原,踏上抗日的征途。
  白乙化和战友们抗日征途的第一站就是河曲县。1938年2月,河曲失陷前夕,27岁的白乙化率东北挺进军先锋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来到抗日前线河曲,后又顾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局,主动撤离河曲。这里主要回忆白乙化率军驻河曲的一些旧事。
  1938年2月底,日军黑田旅团以千田和竹内两联队,对河曲等晋西北7县发动进攻。28日,竹内联队约千余众从保德、偏关、三岔三路入侵河曲城。此时,白乙化率东北挺进军先锋队200余人正由河套开赴晋西北抗日前线,已接近河曲境内的长城。听到偏关失陷的消息,有人主张部队也同国民党军队一样退到黄河西岸,白乙化说:“同志们,大家天天喊抗日,现在日本鬼子真的来了,我们怎么能后退呢?”部队迅即转向河曲楼子营。28日,河曲城关失陷,白乙化部移驻碓臼墕,在周围发动群众,坚持游击战,开辟了河曲二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来河曲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白乙化与刚刚上任的中共河府工委(中共河府工委是指抗战期间中共在山西河曲县、陕西府谷县地区成立的工作机构)书记赵宋儒密切配合,为指导河曲的牺盟会、动委会上东山打游击做出显著成绩。河曲籍老干部张一平(1937年参加革命,时任小学教员,牺盟会协助员,离休前任地质部规划设计院党委书记)给县党史办提供的资料中提到:“白乙化领导的挺进军和警备六团郝连长率领的一个连先后到了碓臼墕村,和张一平迅速在该村开展工作,动员群众,提供给养。召开群众大会时,张一平和白乙化共同讲话,组织儿童团等群众团体,支援这两支部队。这两支部队在河曲至偏关沿线伏击敌人,破坏敌人运输通道。”
  为了在国民党统治的河曲县合法驻军,壮大抗日声势,团结广大民众抗日,白乙化领导的队伍对外也称“东北挺进军”,只在后边加了“白乙化部”,内部称“抗日先锋队”。
  1938年3月13日,日军约300人强迫20余名沿河居住的老百姓带路,由南元八墩至九梁滩一带踏冰渡河,西进至陕西府谷境内的小占沟,遭到何柱国骑二军约两个营兵力居高临下伏击,日军死伤50余人。日军原来企图经河西大占(村名)进占府谷县麻镇,翻译误把大占、小占理解为“大战”“小战”,说:“小战皇军伤亡50多,大战地势险要,可能伤亡更多。”日军遂放弃进攻麻镇,让带路的老百姓把重伤员和死亡的日军背到南元九梁滩。当天下午,日军在九梁滩焚烧尸体和重伤员,将集中火化的尸体骨灰,装满很多军用饭盒,带回城关驻地。白乙化听到消息,第二天带领10多名抗日先锋队员,化妆成老百姓,接近城关,晚上在沙梁(现汽车站)袭击日军哨兵,散发抗日传单。日军大为惊恐,集合全城兵力整夜挨家搜查,未见抗日先锋队的踪影。天明后,老百姓传闻这是陕北的老红军借路河曲村干的。
  3月19日,日军第二次警戒南关街、马营围、西关、西楼口一带,把不能行走的伤员抬到“双合议”院内(原大商号,日军临时指挥部),浇上汽油火化。日军把强占居住的民宅的房东也监视起来,不准出门。在街上巡逻的日军,不似往日那样趾高气扬,而是非常警惕,人们猜测,日军可能要撤退,也可能是怕八路军游击队袭击。
  3月20日,侵占河曲的日军分两路弃城撤退。一路退往五寨方向,一路退往偏关方向。退往五寨一路的日军在河曲石板沟被八路军警备六团伏击,死伤30余名。八路军牺牲4人,其中有二营教导员白虔诚。退往偏关一路的日军在吴峪沟被白乙化领导的抗日先锋队伏击(另一种说法是伏击了偏关方向来送给养并接应河曲的日军)。当时由于白乙化已得到情报,日军20日可能撤退,但不清楚分几路和准确时间,所以只抽了一部分抗日先锋队队员在煤窑沟伏击,另一部分队员赶往巡镇方向,可惜到巡镇时日军已经过去。在煤窑沟伏击日军的很多队员因是第一次与日军作战,缺乏经验,一些人还没有枪。日军发现是少量游击队,就摆开阵势与白乙化的抗日先锋队作战,白乙化看到队员子弹打完了,即命令撤出阵地,队伍无一伤亡。日军用马驮着死伤人员仓促向偏关方向会合。
  这里要强调一下,侵占河曲的日军是迫于一二○师积极收复晋西北7座县城的攻势而撤退的。不久,国民党军队又先后返河曲驻防。据《中国现代大事记》记载,“1938年6月3日,傅作义反攻绥远失败,八路军一二○师七一六团掩护傅部撤退,在平鲁设伏获胜。4日,日军三路围攻偏关,傅作义败退。5日,偏关再次失陷。6日,傅作义、何柱国、门炳岳等部与八路军一二○师协同反攻,7日,偏关收复。”白乙化率抗日先锋队参加了收复偏关的战斗。接着傅作义率北路军司令部与三十五军军部进驻河曲城。
  白乙化公开身份是中共党员,他领导的东北挺进军先锋队,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白乙化由绥远河套垦区而来,傅作义兼绥远省主席,在名誉上,白乙化是傅的部下,并且傅作义与北路军还统辖马占山的东北挺进军,在军事上,白乙化领导的队伍属马占山东北挺进军的一部,所以也是傅的部下。按照国共合作的协议,中共不在友军发展党员,已公开中共党员身份的白乙化奉调离开河曲,到了雁门关以北地区,与八路军三五九旅合作。
  1941年2月4日,白乙化在燕山与日伪战斗中不幸壮烈牺牲,年仅30岁。
其他文献
新平堡村,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新平堡镇,村堡合一,由军事重地、商贸集散中心和民居形成,占地面积907亩,为典型“两山夹一川”地形,主要为山区。  新平堡周长3000余米,高9米,设北、东两门,北称新远门,东称拱化门。城门上均置关楼,东南角置文昌阁(今已不存)。堡内四大街、八小巷,纵横交错,布局规整。北、东街主要为商号店铺,西街为守备府第。  明清时期,晋商雄起,票号汇通天下,新平古镇,店肆林立,
期刊
一句话救了曾国藩  道光年间,曾国藩仅仅用了十年,从七品就跃升至五部侍郎,这在清代汉族人为官中提拔的速度是极为罕见的。  事情到了咸丰帝的时候,在曾国藩面前发生了一次重大危机。  咸丰帝登基后罢免了权臣穆彰阿,曾国藩是穆的得意门生,这件事对曾国藩来说是一种强烈的政治冲击。第二件事是直言进谏。曾国藩虽然已是朝中重臣,但工作内容相当空洞乏味。这期间,朝政松懈,内忧外患。咸丰帝刚刚登基,由于好名恶实,一
期刊
虎斗龙争不太平,东洋鬼子动刀兵。我们取胜全凭齐努力。哪能教小鬼霸道又横行。  自从芦沟桥一战,一直打到南京城。我们军队有骨气,决不怕死与贪生。飞机大炮全不怕,满腔热血为国倾。可是要想将敌退,专靠三军还不行。我们也须去卖力,给咱军队打接应。四面八方齐心打,管把贼人一扫平。游击战术来得巧,爱国同胞听分明。
期刊
展开家藏74年前的一幅抗战必胜图,粲然映目的是疏枝横斜、曳疏、傲霜、朱砂红梅、暗香浮动、清香流溢。这幅抗战必胜图是民国时期“天涯五友”之一的张小廔(楼)先生为我父亲崔宸英作的一幅国画。  张小廔原名张柟,又名张楠,字小廔(楼),1876年生,江苏江阴人,著名国画家,擅长花鸟梅竹。1900年春,江南名士张小廔与华亭诗家许幻园、宝山文人袁希濂、津门才子李叔同(弘一大师)、江湾儒医蔡小香,五位才华出众的
期刊
从三晋大地走出国门、到异国他乡拼搏而获得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中,有一位多才多艺的“多面手”,格外令人钦佩和叹服,他就是长期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工学院任教的侯承业。他不仅是名优秀的教授,还是位研究机器人的专家和成功的企业家。  侯承业,英文名Dr.Michael Hou,1935年11月3日出生于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抗战胜利后,随家人迁居台湾。他的祖父是一名晋商,生前在北京开一家木材厂,希望子孙能够在企业方
期刊
王化沟村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涔山乡,依山傍水,背依悬崖,面临深渊,整个村庄建在海拔2300多米的悬崖绝壁上,由长417米的悬空栈道相连,因其地势之险被形象地称为“悬空村”。  王化沟村现存分布集中的完整院落30余座,窑洞2个。从山脚仰望,整个村庄在云雾中隐现,像是空中楼阁,天上人家。由于地处偏僻、远离闹市的缘故,当地百姓至今还保留着睡火炕、烧木薪、石碾石磨等原始风俗。岁月的沉淀形成了炕围画、咳咳
期刊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沿着平绥线张家口方向进犯山西。9月,山西天镇、阳高、大同等地先后失守,日军向内长城一带推进,进入雁门关一线防御阵地。这时,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行营移至雁门关下的太和岭口,全省各军及全国援军,尽上晋北,有的在雁门关、茹越口和平型关一线战斗,有的在忻口修筑防御工事,紧张备战。而山西省城太原仅留陆军六十六师(警卫师)防守,日军随时都有可能侵入。为了确保万一,山西省国民政府决定将金
期刊
生在怀仁 为吏为丞  姚天福(1229—1302),字君祥,原籍山西稷山南阳村。祖上姚崇为唐代名相,祖父姚敬、父亲姚居实均自幼读书,一生为处士不仕。金代末年,天下大乱,战火燃及稷山,姚居实为避兵乱,只身逃出绛州,来到雁门关外的怀仁。当时雁北各地已被蒙军占领,还算安定。姚敬有同窗好友,为怀仁赵泰,是金代进士,原在外做官,后退隐归家。遵父之嘱,姚居实投奔赵家,受到赵泰举家欢迎。他在赵家安心读书,多得赵
期刊
闫景村位于运城市万荣县高乡村,209国道38公里处,东依孤峰山,西望黄河。村庄占地面积64公顷,是晋南唯一的晋商大院李家大院所在地,是闻名全国的善文化发源地,又是中华“笑城”所在地。  闫景村始建年代无考,考古发现汉墓9座。村落布局独特,传义堂、娘娘庙、水井、池塘、古树各具特点,并由街道串联,成为村落成长的骨架,逐步向南北发展。  闫景村自清代以来,商业繁荣,主街上有26个字号,有“小北京”之称,
期刊
2015年6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举行“山西·陶寺遗址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 陶寺再次成为了举世瞩目的地方。会上发布的一系列考古证据链表明,陶寺遗址在年代、地理位置、内涵、规模、等级以及文明程度等方面,都与尧都相当契合。目前,没有哪个遗址像陶寺这样与尧都的历史记载如此契合。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陶寺遗址就是尧的都城。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和研究,正在让尧都走出传说时代,逐渐向信史转变。  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