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推法见解

来源 :按摩与导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boy0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用力法则 受力法则 力与劲 刚与柔
  
  一个好的中医推拿医生,必须掌握许多的专业知识和具备一些特殊能力。专业知识可以从课本上获取,而掌握特殊能力的过程,则:一靠师传;二靠训练;三靠悟性。概括的讲,特殊的能力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用力原则”。推拿医生自身的动手能力。即对劲道内涵的理解,以及掌握劲道的能力。第二个方面:“受力原则”。是指术者必须通晓被服务对象全身,每一块骨骼肌的最佳受力方向。人体皮肤下面,骨骼上面附着包裹着639块骨骼肌。各自独立的骨骼肌都有其特定的运动方向,这个特定的运动、用力方向是由骨骼肌天生纹理的走向决定的。当人体做全身或局部运动时,肌肉群就会协同用力,各自独立的骨骼肌天生纹理走向同时也决定了这些肌肉本身最易受力的方向。所以作为一个中医手法伤科的专家或一般按摩工作者,都必须清楚手过处每一块人体骨骼肌纹理的走向和骨骼肌纹理的走向对中医推拿术的重要意义。只有熟知手过处肌肉的运动天性,术者才能根据肌肉纹理的走向作出最合适的肢体语言来。下面将和同行们谈谈我对这两个方面的一些见解,一孔之见,抛砖引玉。不妥处,敬请行家更正。
  
  1 人具有顺着肌肉纹理用力的天性
  
  当你将一张完整的人体骨骼图和一张完整的人体骨骼肌图挂在同一面墙上,进行仔细的观察对比时,就会发现一个十分有意思的自然生理现象。那就是附着在骨骼上的骨骼肌大多数是顺着骨骼生长的(比如:背部的肌肉长于脊骨,沿肋骨延伸,从尾骨起止,由尾部结束。)这只要看骨骼肌本身的纹理自然走向就清楚了。四肢八节的肌肉大都是长条形的序位排列,附着在骨骼一周,胸大肌、斜方肌、背阔肌等主要是顺着肋骨生长的,还有臀大肌等肌肉的纹理出现了横斜结合的特征。这些个肌肉群的生理特征,正是为了便于人体作出直线、横向、水平、斜向、旋转等复合运动的。若再结合对比一下人体经络图,可以进一步观察到:人体有不少以横斜为主的肌肉群的肌肉纹理走向与经脉行走的方向并不一致。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我将在本文第六章节里再与同行们探讨。知道了每一块肌肉天生纹理走向,才能知道每一块肌肉的起止,大小厚薄形状及相邻的(衔接的、叠加的)肌肉位置和走向。才能知道患者每一处病灶,即局部的风寒症(无菌性炎症)最具体的部位,是哪一块肌肉受风寒所累,这样在治疗时,术者才能有的放矢。这个现象能够解释,患者的症状为什么会呈点状、索状、块状、或片状或浅或由浅及深而不是沿某一条经络患病。虽然得病的部位会被某一条经络或几条经络所统属。同样也能解释,不同的患者所患相同的风寒症的不同症情的共性和个性。通过对骨骼肌天生纹理走向的探索和研究,可以得知人体骨骼肌天生纹理的自然生理本质的运动规律:“骨骼肌天生纹理走向,决定人体用力的运动方向”。现在让我们来做一个十分有趣的实验:“吃熟牛肉”。大家都知道吃的牛肉片,一般是横着牛肉天生纹理下刀的(我们家乡称这个切法叫“切顶头丝”)这样切牛肉时比较省力。切下的牛肉片便于咬嚼,只有嚼得动,才能很快的嚼烂下咽。若将牛肉顺丝撕一块下来,放进嘴里嚼是不能很快嚼得烂的,甚至还会塞牙缝。为什么对同一块牛肉,把牛肉的天生纹理完全切断就极易咬嚼,而顺丝扯下来的牛肉难以咬嚼呢?这就与肌肉天生纹理自然产生的抗压、抗拉的顺丝力有密切的关系了。再做一个小实验:一根1m长,2-3cm粗的圆形木棍或竹竿,顺丝力可直顶千斤,能让30-50kg重的石碾子压在上面,顺着这根棒子来回滚动而竹、木棒子不易折断,若对这根木棒或竹竿成90°角垂直击打的话很容易就能令其折断了。这个实验告诉人们:竹木和人体骨骼肌一样,都有天生的顺丝力。这个习性所产生的与生具有的顺丝力具有强大的抗压、抗拉力和天生纹理垂直方向最易受力的特点(即使是世界上最坚硬的钻石。工匠们只需明了钻石结晶体的自然轴,就能根据钻石受力的角度去打磨,加工出理想的形状来,所以加工钻石也必须掌握钻石的受力法则)。人类运动的规律,就是天生的、本能的、下意识的调整自身的肌肉群,并顺着肌肉纹理方向协同用力。也就是说:“人体所有骨骼肌收缩力,都是顺着肌肉自然纹理方向运行的”。有资料称,人体639快骨骼肌收缩力的总和可达到25吨。
  
  2 武术中以“横劲破竖劲”的说法不能成立
  
  “竖力”是诸力之母
  中华武术门派众多,千百年来诸家门派都留下了内容丰富的武谚,这些歌诀是前贤们心血的结晶和经验的总结,是测量武者水平的尺度。比如:“三尖相照”、“手眼身法步”、“先看一步走、后看一伸手”、“横劲破竖劲、竖劲破横劲”等等。在记载与传承着数百条修持,技击法则的武术歌诀中,惟独以“横劲破竖劲、竖劲破横劲”这句话,前辈武术家们并没有留下有说服力的解释。这里所谓的“横劲”、“竖劲”是指十大劲别“抖、缩、拐、冷、愣、崩、撑、挺、竖、横”中的“竖劲”与“横劲”。前面讲了,人的肌肉用力的方向是与肌肉纹理方向相一致的。而自古至今的武术家和中医推拿医生都没有弄清楚,人体骨骼肌天生纹理的走向决定人类活动的固有的用力方法。每一块肌肉都只产生各自独立的顺丝力。这就是说,人的力量只顺着人体肌肉天生纹理顺丝方向产生,所以人的肌肉只产生“竖力”(即:顺丝力,也称顺力),不产生“横力”。武术界所称谓的“横劲”,是“竖劲”改变角度后所做的横向运动,用的还是“竖劲”。可以这样下一个定义:“竖力是诸力之母”。所以我个人认为,武术中“横劲破竖劲、竖劲破横劲”的技击法则,在说法上是不成立的。人体的四肢八节,身躯所做的横向、斜向、旋转、摆动、拥抱等动作是胸大肌、斜方肌、背阔肌、腹外斜肌、臀大肌、缝匠肌等肌肉块顺丝力作出的有利于人体体位转变角度相互协调的结果,用的都是竖力。当我弄清了肌肉天生纹理运动天性、运动本质的内在规律的惊天秘密后,推拿领域里诸多不解之迷都迎刃而解了。顿悟之下创造出了一套新的推拿技术——横推法。(此事迹已入编《当代中国传统武术名人名家辞典》)。那就是,术者充分利用每一块独立的骨骼肌天生纹理横向最易受力的天性,对手下被推肌肉的天生纹理,横(平)向使用竖(顺)力,这就是推拿术特有的“受力法则”。有了这个“受力法则”就能解释为什么自古来众多的古今医家未能留下有说服力的推拿学说和能够用于指导推拿实践的理论。这样横(平)向推动手下肌肉纹理,才能很轻松的推动搓揉手过处的肌肉纤维、神经、经络、血管、筋结、筋索、筋核、气血等物质。揉活手过处的每一块肌肉,活肉中之气血。术者不同体位下的运动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运动速度,不同的运动速度又会产生不同的力度。不同的力度既可以补气血之不足,又可以化气血中风、寒、湿、痰、邪、毒、诸般客气之瘀滞。横推法极具双向调节的功能,对推拿适应症来讲无有不效、法简效宏、事半功倍。推拿术如锯如锉又如弹 琴。若顺着肌肉纤维做推拿则犹如顺弦抚琴,终难成曲。若横向揉拨肌肉纤维,则如指压琴弦,再使用不同的力度、速度、频率,横向弹拨琴弦的不同部位,则成千曲何难。
  
  3 横推法是顺乎自然的推拿方法
  
  武术与推拿术虽说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因为共同根植于中华古文化中,所以他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内在的共同点与相通之处。武术与推拿术都讲究心法、步法、身法和手法。就推拿术诸“法”而言,最完美的技术当然是法乎自然了。怎样才能做到法乎自然呢?那就是应顺自然,充分利用人体解剖学的成果——骨骼肌的”受力法则”和人体运动学的自然属性。去揉化导引骨骼肌中气血的运行,疏肌肉中的风寒、温络通经,而不是去征服某一处病灶。如果随手而作,不讲究自然法则,会在推拿术中出现怎样的情形呢?我们现在就拿当今推拿界最流行的“一指禅”和“攘法”来做分析和比较吧。循经点穴的指针术,即一指禅是不是能做到法乎自然呢?能!因为人体的经络是遍布体内的,具有特定疏导功能的,能起到平衡作用、调节作用、传导作用、稳定作用的信息网络。施术者在用一指禅点穴通经时,依时循经而作,根据五行生克、经络相胜的原理,用指尖、拳尖、肘尖、足等部位,根据症情所系某条经络统属,即在某条经络上的穴位上行点、顶、按、揉、挑、刺、拨、掐等法(在实践中点某个穴位,是没有什么作用的,对穴位必须用劲“顶”上去才行。)。起到中医“温、通、补、泻、汗、和、散、清”之功效的。假设一指禅操作者在做点穴术时,不知经络相胜之法,阴阳消长之势,五行生克之机,流注循环之道,封闭开阖之理,想当然的见穴就点,就成了“全身乱点,气血乱动”了。那就自然不能称为法乎自然了。那“攘法”是不是自然之法呢?显然不是!前面讲过,有资料记载,人体639快肌肉收缩力的总和,可以达到25吨。那就是说639快骨骼肌,每快肌肉的收缩力可以达到39.1KG。通过对肌肉纹理的对比,可以得知肌肉与肌肉之间体积的大小差异是相当大的,有的相差数十倍甚至百倍以上。几乎每一块肌肉的收缩力都不一样大,由于相邻肌肉衔接的紧密排列,多层重叠等相互作用,人体的每一个部位都有肌肉群协同产生非常强大的抗拉力和抗压力。所以用“丁氏攘法操作频率约120次份钟,力度约7kg,时间约5分钟为最佳动力学构型”去施展推拿术,要达到对肌肉群进行有效施法会变得异常困难,术者在做“攘法”时的手,由如小辗子压在数根竹棍、木棒上滚动一般。以至气血充盈的肌肉本身所产生的、本能的内在抗力与滚动的手下7kg左右的下压滚动力发生互抗。这就会使得推拿术难以落到实处,疗效只能是事倍功半了。客观的讲,许多推拿医生和推拿爱好者,或多或少的练过功夫。都知道推拿术中的有些动作是借鉴了武术的技术动作的,如:少林一指禅;武当剑指(两指禅);太极拳之推和缠;鹰爪拳之拿;太乙五行拳之抓和截;仿鸟迹拳之抖;犬拳之宗;八极拳之顶等等。如果我们细细推敲推拿术攘法之“攘”,在一个动作里作:“腕屈腕伸”(《实用推拿手册》),这个动作在武术中却被称之为“失手”,如果再以肘关节作发力点去做攘法的话,在武术中又被称之为“漏肘”,皆为武术家之大忌。什么是“失手”呢?就是说:“这只手已经丢掉了,不是你的了”或者说:在“前不漏手,后不漏肘”、“形不出尖”的技击过程中,你没有控制这只手的能力了,这只手因“出尖”而被对方控制了。歌诀讲:“力发于腰催于胯”、“肩与胯腰合”,所以武术家双臂包括肘部运动的支点来源于肩部。而不是肘关节和腕关节。今见不少按摩工作者,在做拔法或其他手法时,时常有屈肘屈腕的现象,将发力点定在肘部或者腕部了,这使得术者所用的力极易分散,真正落实到患者身上的力已经大大减少。这样的一直压着滚动,是术者极易疲劳的原因之一。所以就会出现《推拿手法用力技巧》中写的“……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合理分配体力,不能在治疗开始用力过猛,随着体力消耗,又感到非常疲乏……”,我认为这是术者一、没有掌握“用力法则”的能力。二、没有“受力法则”这个概念。术者的用力方法存在着笨、拙、僵、硬、死、脱、断的表现形式,自己和自己较劲,将自身的力量消耗在无用功之中。说白了,掖法的“掖”只是使用了臂部的肌肉收缩力,不是全身骨骼肌协同用力的结果。所以说一个合格的中医推拿医生,在做推拿技术动作的运动中,理应涵概进退、快慢、轻重、缓急、直曲、沉提、开合、顿、冲、沉、定等等矛盾的相互演绎。施展手法的刚柔互济的劲道、对立运动方式的互动,在节律性的、周而复始的演化中,因阴阳共生、互补而得到全面的统一与提升。综上所述,我认为接法的创始人丁季峰先生在创编攘法时,可能对人体骨骼肌的运动规律有认识上的盲区,不知骨骼肌的“受力法则”,以至所设计的“攘法”,在技术上存在着致命的缺陷。数十年来,丁氏的继承者们都把“攘法”做得熟练当法乎自然了,其实是熟练的使用了有违自然规律的技术动作!横推法是不是能够做到法乎自然呢?完全能!横推法首先考虑的就是患者的被推拿部位皮下肌肉纹理横向易受力的“受力法则”(“受力法则”的被发现,在中医推拿和世界按摩领域里,有里程碑的、划时代的意义,必将造福子孙后代。)并充分利用肌肉的这一运动天性,从肌肉天生纹理的侧面,横(平)向推动滑拨肌肉天性纹理,由于力度在肌肉里工作,所以能避开骨骼的阻力,不与骨骼“顶劲”,促使被推动的骨骼肌能充分接受外来之力,这样术者的手法才能对患者被操作的肌肉的抗压、抗拉力,产生“破坏力”,才能搓揉推拨得动手过处的每一块肌肉,是避实击虚之佳法。可以这样说“横推法”就是:“术者通晓骨骼肌天生纹理走向,充分利用被术者肌肉只生竖(顺)力,且横向最易受力的天生的生理特征,将竖力(变化角度)从被推拿部位的骨骼肌天生纹理走向的横侧方进力,用搓揉推拨等技法,去推动被术者骨骼肌的肌肉纤维,从而导引被术者气血运行的方法”。那横推法用力的方法是不是也能做到法乎自然呢?能!前面讲过,人体用力的方向是由骨骼肌群协同收缩力所产生的,并且与肌肉天生纹理的走向和肌肉自然收缩力的方向相一致。人体要产生最大的用力效能,就必须将全身的骨骼肌的收缩力尽可能的协调到一个方向上来用力。那么有没有方法来调整全身的骨骼肌,将肌肉的收缩力最大限度的协调到一个方向上来使用呢?也就是是否有:“将竖力争到最大值来使用的方法”呢?当然有!武术界的前贤们早就总结出一整套的用力方法,有歌诀为证:“三尖相照”、“尾闾中正”,如八极拳之拉弓势,又如形意拳之三体式。《武魂》1988.7期,记载了日本国的技击专家松田隆智教授,青木宽医生对中国武术的一些见解:“中国武术语中有“三尖相照”、“立身中正”等术语,仔细一想,那就是很好的利用体重发出很强的劲力秘诀去做,将重心、拳、目标置于一直线上,便可发出最大的力,因此可以看出神秘的中国武术,在实际上却是惊 人的合理……将躯干的能通过臂传导到手上”。我在本刊(2006;1)期《力的认识》中曾写道:“术者的体位在蕴莼变化的步法调动中尽管变化多端,但由始至终,鼻尖、胯尖、手足尖(手足所对的方向)与身体的重心被调控在同一条轴线上,由于体位的拥动移行,使人的部分体重和人体运动所产生的惯性力沿着这条轴线,潜移到了术者的手上。劲道的来源由此源源不断而生生不息。”同行们,我们的祖先早就掌握了“三尖相照”、“持正”、“守中”的体位。能在沿着术者重心的运动轴线上产生最大的力道。这种自身能量消耗最小,获取横(平)向推动力最大的运动方法。既然能够用于技击术,那么能否用在推拿术中呢?答案是肯定的!无论是哪种流派的武术或不同流派的推拿术,我们都应该学会使用这种高效率的用力方法。在做推拿术时,是不是一定要将这种心法、步法、身法、手法下产生的力道尽情的使用出来呢?当然不是这个意思,我们追求自身劲道效率的最大化,并不是说在做推拿时,每时每刻都要把操作的力度达到极限,而是要把足够的力道蓄在身上(歌诀;“蓄劲如磁石吸铁不见力而劲以蓄”),术者利用逆腹式呼吸,吸气时收腹上提横膈膜,把劲力养在手上做动作,呼气时将横膈膜下压催动气血沿四肢八节的内侧向稍节运行,使运动速度加快而增加动作所产生的力度,有时为了对付难度大的背肌僵硬结板的壮汉的腰背肌,作连续发力的动作时,劲力的运行则如《熊式易筋经》中歌诀所倡导的那样:“每呼一气加一紧,吸气不放松。”。审时度势,根据症情需要,适度的使用劲道。术者充分利用患者的肌肉不产生横力和横侧方向最易受力的特性,在恰到好处的步法的引领下,每一动都将自身运动的轴线对准被推肌肉纹理的横侧方向,去“破坏”手下肌肉天生的收缩力,尽量的“以最小的竖力,去获取尽可能大的横(平)向推动力”。有时因患者骨骼肌中的风寒客气停滞积聚使其僵硬结板而内阻力增大时,横向推动肌肉纹理的力度需迎上去做加速度,使术者的“破坏力”增大才能以利右拳、小臂或肘的搓提滑拨,才能利用手过处骨骼肌的抗压、抗拉力行弹拨肌肉纤维或筋索(筋结、筋核、筋头子)之技以散寒。才能充分(“强迫”)活动手下骨骼肌,产生足够的活血效能而导引肌筋中的气血运行。横向推动肌肉纤维,搓揉人体的骨骼肌和弹拨人体骨骼肌纤维的理筋手法在实践中可以结合使用,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推拿术的功效。前面讲了,被推动的肌肉不产生与肌肉纹理不一个方向的横向抗力,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有些人的某个部位的肌肉比较难推的现象呢?就是说横向推动肌肉纹理时,肌肉的阻力又是从哪儿来的呢?这是术者在横向顶推搓拨肌肉纤维时,令一些比较粗大的肌肉的天生纹理产生了弧度,肌肉天生生理纹路的改变,必然会改变这块肌肉顺丝力的方向,并使肌肉产生力的方向也随之改变,在外力的作用下,横侧方向受力的肌肉天生顺丝力被瞬间启动了。被推动肌肉的、抗压、抗拉的内在阻力随之自然产生,这时就会出现术者的推动力受阻碍的运动现象(有些患者的肌肉,因外来客气,即风寒积聚停滞于肌肉、筋膜中阻塞肌肉的经络,使肌筋僵硬结板而产生无菌性炎症,这些都加大了肌肉本身的内阻力),肌肉天生纹理在术者外力的作用下瞬间产生了相当大的曲峰,这时的内阻力也达到最大值。鉴于以上的自然反映,我在做横推法时,就会做成这样一个动作:术者立于患者体侧,与患者保持一个适当的便于操作的距离和合适的体位,在“三尖相照”、“守中”的功架下(功架在整个推拿过程中,不管动作多么繁杂,转换多么频繁都应贯穿始终,任何一个动作都不能无功架或散着功架随手去做)。右手小臂伸出端置于身前,右手握拳不要太紧,略松如棱形,大拇指自然覆盖在拳眼上,拳眼向上,小臂与拳背成一直线,以第五掌指骨关节为作力点,将运动中的作力点调整到自身重心的轴线上,并使这条轴线与被推拿的骨骼肌天生的纹理垂直,当右拳搁置在被推拿部位后,左手护在右手内侧或轻压右拳上。滑步催动身形,拥(身法中的拥动必须专门练习,要练出令气血鼓荡的“拥劲”来。)身移形,这样压置在患者身上的拳头在掖力的催动下,必然透过皮肤、肌肉、筋模、神经、血管、经络、气血等软组织,贴着骨面就势前冲,这时吸定被推拿人的皮肤,并利用皮肤的延展功能,去推拨皮下骨骼肌,这个推拨当然是对准术者想推的那块肌肉,从肌肉纹理的横侧方向,横(平)向进力。接前势,当右拳向前推进到一、两公分距离时,肌肉天生纹理就会出现曲峰,这时患者肌肉本能的顺丝力就会被调动起来形成一定的抗压力和抗拉力,而且这个抗压、抗拉力会随着术者右拳的继续推进而加大,当推进的拳头遇到迅速增强的抗力时右手推进的速度必须加快。当把被推的肌肉顶推到肌肉天生的纹理呈最大曲度时,我则用掖力继续推动右拳前杵,虚握的右拳则在推进的同时,以第五掌指骨关节的作力点外翻,右拳边加速度、边略上提、边外旋、边向前穿行滑拨手下肌肉纤维,作一个“顶、推、搓、提、加速度外旋、滑拨穿行”。完成滑拨手下肌肉纤维的拨动,是由第五掌指骨关节来完成的,右拳外旋拨动后,就势回旋拉开,再内合回带。在重开轻合的运动形式下,形成一个半径为2~3cm左右的圈。当每一次推动力消失的同时,被推肌肉本身的抗力会将肌肉自然收缩弹回到原来的形态。这时术者的右手在心法、步法、身法的共同作用下,毫不停顿的再如前势,从被推肌肉天生纹理的横侧方,横(平)向顶推搓揉、加速度外旋滑拨患者肌肉纤维。重推进轻回带,周而复始。重推进是为了落实手法的功效,而推进后的拉开、回带是第二个动作的准备动作,是和第二个动作连接在一起做的,中间没有停顿(歌诀:“换招发招不许停”。)拉(滑)开、带(拖)回的距离牢牢的掌控着手的移位(注:拉(滑)开,带(拖)回的距离受步法控制),从甲肌肉移位到乙肌肉,再移位到下一个相邻的肌肉,以此类推而“揉”遍全身。
  小结:横推法就是:“术者在心(意)、体(质)、身(形)、步(行)、气(血)的共同作用下,在圆、远、直的运动形式中,以缩、小、软、绵、巧的手法,运用自身的竖力,从被推拿者的肌肉天生纹理的横侧方进力,搓动被术者骨骼肌。在外力的作用下,把被推肌肉的天生纹理顶推成一个弧形纹理,再卸去外力让肌肉纹理自行弹回,如弹拨琴弦般的运动形式,来活动手下骨骼肌和一切软组织中气血为目的的。”
  我的恩师河北沧州孟村回族自治县,吴氏开门八极拳第八世传人徐永详老师,在教我习练八极拳时,常讲“寸接、寸拿、寸出入”、“势险节短”。意思是说:“全力攻击对方方寸大小的部位”、“难度大的话(形势危急),动作的节奏要加快”。所以每次用竖力横(平)向推搓滑拨手下肌肉天生纹理的范围只在方寸之间,这样我在做动作时,每一动都能集中绝对优势力量,毫不费力的去搓提滑拨手下只有方寸大小的肌肉纤维(对比较大的肌肉或密集的肌肉群虽然每一动只搓拨一小部分肌肉,但是每秒钟三次的重 复动作,很快就会将这些肌肉揉遍)。这种每分钟180次左右的、快速的、能够在移位的同时完成的动作,是小中见大的推拿方法(每一动都包涵着所有的推拿法则,每一动都不能违背所有的推拿法则)。能把术者的力道消耗降到最低点,术者可以根据患者受力部位的实际需要,满足被推肌肉的所需力度,去揉活骨骼肌中各种组织结构和不同物质。由于人体的每一块骨骼肌都是独立的。相连肌肉纹理的走向有时有较大的差别。要想将患者全身骨骼肌都推拿到位。术者在运动中移形的手就必须有目的的(作为一个推拿医生最起码在做工时,你必须明了你的手奔哪里去?拳谚讲:“去意如水”。就是说:“人体肌体的凹处往往是气血聚集的地方,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下手时术者的手应该直奔人体的凹陷处”。凹陷处要多做,力度要足,时间要适当的延长一点)、有计划的、有步骤的移位,在运动中由术者的步法调整自身方位,选择最合理的进力角度。右手的推进、拉开、回带直接影响到作力点的移动距离。每一次推杵右拳或小臂或肘部,必须依据手下肌肉最易受力的方向进力。行拳移位会受到步法、身法的制约,“不同的手形在蛹动中交替使用,在蛇行运动中变换作力点”(本刊2006;5期《用上骱手法救治肌肉萎缩医案一例》)。每一次重开轻合都是一个完整动作,若干次缠绵不绝的重复推拨(含理筋法)开合的动作与正骨术糅合在一起做推拿,就形成了一整套推拿技术了。(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正骨术”标准的用力方法,完全来源于武术中的擒拿术,是心、步、身、臂、手、气、力完美结合的一种运动形式。与横推法的发力方式完全一致,不是会扳反关节就是正骨术了。整骨是过程,正骨是目的。整骨的过程叫“手法纠偏”,当今推拿界急需要解决的是“纠手法之偏”。我写的另一篇文章《正骨心语》在创作之中)。
  用身法去引领手的操作,而身法的闪、碾、腾、挪,受蕴茵变化的步法所制约,拳诀日:“定步如坐钟,活步如浮云。”步法的变化无常,似飘动的浮云一般,看似有一定的外形和运动规律。当云在天空中飘浮时,看起来有时很相似,但又没有完全相同的表现形式,飘浮在天上的云与滑动在地上的步法相同之处,就是每一个瞬间都不一样。术者变幻莫测的推拿步法必须根据心(意)的指挥,从有利于手法实施的角度去走动,而不是蹲个马步、拉个扑步、做个金鸡独立势(我们练习马步、弓步、扑步、丁步、跟步、跨步、虚步、弹腿、盘腿、戳脚、扁揣等等步形、步法、腿法是为了掌握这些步型步法的功架精意和内涵,让这些步法的精髓糅合进功架中,来为滑步服务。由滑步来体现这些步法的精意和内涵。同样的,我们练习各种手法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点、顶、按、揉、推、拿、搓、切、截、旋、盘、掐、挤、压、摇、甩、抖、拨等手法的精髓,让这些精髓随时参与手法的组合实施。所谓组合手法,并不是单指将几种手法排列后,在推拿时交替、穿插、轮换使用,有时是指,在使用一种手法时,这个手法包涵着数种手法的内容,起到多种手法的功效就行了的。流畅无滞的滑步中因夹有拥、搓、顿、碾、跨、倒、过、冲、并、定等步法的相互转换,形成有序的节律性特征。这样展示在众人面前的步法,就会呈现出快、慢、急、缓、进、退、转、折、顿、冲、跨、滑、顾、定等讲究而尽显中正优雅,自然舒泰的大家风范。在这里要强调叙述的是:“手法到位的前提是步法的到位”。武谚“先看一步走,后看一伸手¨步法受心(意)的指挥和调度,可以走出利己的恰倒好处的步法来。合适的步法会产生与心(意)一体的身法,歌诀:“力发于腰催于胯”、“肩与胯合”所以在腰胯上加大的力度(拥动劲),就会出现“力发于肩”了,双臂的“似曲非曲、似直非直”(除肘法外,不能屈肘)有利于力的传导和内合,肩沉则气力出,这就产生了八极门特有的掖力,掖力从胸走手,所以掖力直奔第五掌指骨关节。这是八极门独特的用力法门。有什么样的步法,决定了就有相对应的手法。
  没有良好的身形步法,术者就会出现:(1)由于形不正而呼吸不能平稳,气不顺则意不宁;(2)急燥无分寸;(3)将动作做死;(4)手法不连贯而断劲;(5)手法散乱无章法;(6)做动作时犹豫不决而坐失良机;(7)下死力不会换劲,在极短的时间里将力气耗尽,一下子又不能恢复体力,呈“脱力”状态。步法既然是为手法服务的,所以手法也就必然是与步法合拍的,歌诀讲:“手与足合”。由于运动中的手法是运动中步法、运动中身法的必然反映,所以有流畅而富有节律性特征的步法,就有慢而不断、快而不乱、自然而从容的手法了。有快速善变恰到好处的滑步,就会产生运动速度快、运动距离短、运动节奏强、行拳移位的进退在方寸之间,一进一退、一开即合,每分钟180次左右的横向推拨患者骨骼肌天生纹理的推拿技术。又因为速度产生力度(本人学习推拿术近三十年,所了解的流派、方法有几十种。无任哪种技艺都有一个共同的致命的缺陷,那就是用nkg的力去做动作,比如滚法是用7kg的力去做才符合滚法的标准。又比如:本刊(2008;6)期《<推拿力学>的教材构建和教学实践研究》中罗列了数十种力学概念“…手法作用于人体,以力为作用特征,…画出主要手法的力学分析图……。”再比如本刊(2009;8)期中,《推拿流派中的一朵奇葩—宣式压痛点强刺激推拿法》一文所记载的,“……通过适度的机械性按压推拿痛点……利用身体的力量进行推拿……”等等。横推法认为劲道不是若干种力的简单叠加,推拿医生的训练内容之一就是换劲,将自身的生物力置换成劲道,一种与人类心跳的工作原理相一致的运动方式。而横推法是在掌握“用力法则”和“受力法则”的前提下,术者所做的动作在运动结束时才产生了所需要的nkg推动力)。所以用nkg的力去做推拿动作和做推拿动作产生适宜的nkg力度,是其他所有推拿方法与横推法的主要区别之一。
  竞技体育追求人类运动的极限,四肢八节加身躯的运动轨迹,使力的运动方向呈直来直去、直上直下的运动形式。是一种多用肌肉少用脑袋的运动方法。而古老的中华武术,在意、力、形、精、气、神的调控下,通过静与动相结合的训练,去改变人体肌、筋、骨、髓的运动方式,使人所作的力的运动方向呈横(平)向的螺旋式运动轨迹,追求的是,意、力、形、精、气、神的协调与统一。可以这样讲:“力是由质量来决定的,劲是由速度来决定的。力和质量等同,劲的大小是由不同的速度产生的。力的运动方向是直来直去比较单一的,劲的运动方向是不确定的、全方位的”。所以快速的推搓滑拨骨骼肌,会在骨骼肌中产生1-2kg到30-50kg,甚至超过术者本身体重的推动力。术者在做横推法时,每分钟接近180次推转作力点上的力度是按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从轻到重、从重到轻的方式运转的,“推”者“决行”(《按摩十法》中是这样讲的,意思是说,当外力作用于患者的肌肉时,将肌肉中的血液挤压掉,又当外力卸去的瞬间, 随着肌肉的回弹,肌肉中的血液像决堤的水一般得到回冲。若对一块肌肉反复推搓,做“推法”就像在血液中清洗肌肉一样了)所以术者在每分钟180次的频率下,要将手过处某块肌肉揉透或将患者整个背部揉遍,也就是几秒钟或几分钟的事了。横推法输送劲道的右手臂与被推骨骼呈上下两个层面,与被推骨骼肌是同一个运动层面。术者的作力点贴着被推者骨面交叉运行,撞击不到骨骼,这两个层面的夹角相对较小(术者的手臂与患者的骨骼的夹角在0°-45°之间),有时就是介乎平行状态下、方寸之间、进退开合交错的运动方式。所以在几公斤到几十公斤之间增减的推拨力道是在肌肉中运行的,这样才能充分的将肌肉中风寒散开,令僵硬结板的肌肉得以恢复本来的弹性和生理力学。不需像做滚法那样,术者运动的手臂与被滚压肌肉及骨骼相互垂直在同一个层面上,避不开骨骼自然产生的克服不了的硬阻力。做横推法推拿术的术者,所作的适中的挤压推动力是在皮肤下、骨面上、肌肉中运行,撞击不到人体的骨骼,手、臂、肘在运动中产生的推动力和沉坠劲只达骨面不透骨中,不会造成被推拿人的软骨、骨骼、胸壁及软组织损伤。而滚法操作者,不考虑肌肉受力方向,手臂(滚法可以双手互换)与被推拿的骨骼以及被滚压推揉的骨骼肌,在同一个运动层面常常接近垂直“走动”,是以正面用力为主的运动方法,进力方向与骨骼的夹角一般在45°-90°之间,下意识的增加了手下的阻力。所以除腰眼以外绝大部分的阻力来源于骨骼,是避不开而又克服不了的硬阻力。滚法的操作者,不太讲究自身体位与作力点的传导关系。手背与小臂(屈腕)、小臂与大臂(屈肘的角度在165°左右)、大臂与肩部(坠肘成折角状)之间有很明显的夹角。常以臂部肌肉收缩力为发力源。是一种将患者的骨骼肌夹在患者骨骼与术者拳下滚动碾压的征服术。基于肌肉群本身的抗压力和抗拉力,滚法的用力方法,有时会产生作用力小于反作用力的问题。常识告诉我们,在一般隋况下,要将一件nkg重的物体,从一个平台上提起来,必须大于nkg,而要将一件相同重量的物体横向平行移位,只要用极小的力量去克服摩擦力就行了。好比一个优秀的举重运动员,最多可以举起3--4倍于自身体重的重物,但可以平行推动一辆大于自身体重20倍的汽车。所以对一件物体作横(平)向推动能产生极大的推动力。而滚压力最消耗体能,使术者不能持久的工作。
  
   4 八极门劲道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
  
  4,1从文太极到武八极
  横推法的每一次顶推滑拨,重开轻合,只在方寸之间运作,无论是做定点推拿或移位推拿,每一动中有曲直、进退、快慢、轻重、沉提、开合、行定,将一对对对立的运动形式,统一在一个运动着的可无数次复制的轨迹中演化,这就叫:“一动一太极”。将每一动都做得很圆活,恰到好处,就可以将一组组横推法的功效演绎到极致。这就实现了,如八极门练功歌诀所称道的:“从文太极到武八极”的功效了。所谓的文太极是指:“在一个动作中的若干对对立矛盾的产生和这些矛盾在运动中演化归转成刚中藏柔、柔中寓刚(对“刚”与“柔”的理解,《推拿手法用力技巧》这本书上是这样写的;“刚”是指一些刺激较强,作力部位较硬的一类手法……。“柔”是指刺激较弱,作力部位较柔软的一类手法。这个说法与武术家对动作中“刚”与“柔”的理解相去甚远了,显得有些是事而非。“刚”与“柔”是力在运动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手法中每一次劲力的运转都包含着“刚”与“柔”的演择。如果要打个比方的话,“刚中藏柔”就像弹簧,“柔中寓刚”好比面筋。)、虚实一体的,内在的阴阳互为因果、刚柔相拌而生的运动过程”。八极在《易经》中是地名,指的是方位。也指极远的地方。而武八极是讲:“一动一太极的演化过程所产生的从量变到质变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八极的境界。”
  4,2八极门劲道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
  八极拳传世已经三百年了。他的创始人是沧州孟村人吴钟。二十八年前,我得遇八极门第八世传人徐永详,遂追随恩师十年有余。当年承蒙吾师眷顾,无私的传授八极技艺。改变了我一生的人生轨迹。经近三十年的研习八极拳技,掌握了一些练习八极拳的方法。同时也有了一些练习八极拳的感悟、心得、体会。今天与大家纸上谈兵,就八极拳中“炮提”这一招的演练过程试作拆讲,供同行参考。
  用文字将八极拳的演练过程和演习者的心法、劲路写下来(自古以来,拳技的传授,只依赖于图形、口传、身授、意会。)难度极大,不对之处在所难免,望八极同门海涵。首先从”两仪桩”说起。凡是八极弟子,都曾练习过“上顶下夹,右顶左抱”的两仪桩。这“上顶、右顶、左抱(也可以,左顶右抱)”习者身体的腰部以上,越是向上越是放松,将上半身“悬”起来,用的是意劲,是虚的。而“下夹”用的恰是实实在在的“实劲”,必须拼命的用力,用双脚死死的紧夹地面。习者的身体,越是靠近地面的部分。越是用力“吃根、埋根”。这就是八极门的标志动作“两仪桩”。两仪桩是八极功夫中的动作之母,是八极架子,练习八极拳的一切程式,都在这个框架内运行演绎,层出不穷、连绵不断的招式,都在这个框架内圆活的瞬间转换。也只有掌握了这个框架,才能让我们进步。
  “两仪桩”源于吴钟对纂书“吴”字独特的见解。[见本刊(2007;3)期《对<内经>中“深按之不能及”的探讨》中“吴”字图]吴钟将《易经》中的阴阳学说,有机的融入到了不同纂书“吴”字的疾速变异之中。练习者通过“两仪桩”静态下的十字功架(“上顶下吃,左抱右顶”这是两仪桩的十字劲)。疾速变异动态下长年的艰苦训练,除去了自身天生的笨、拙、僵、硬的胎力外,改变了练习者肌肉、筋骨的原始用力方式,即:易筋、易骨、易髓;内:将混元之气分而化之,令浊气下降而沉实。清气上升而灵动(武谚:“清能治浊”,中医日“浊则清之”)。成下阴上阳,以阴养阳,以阳助阴的受横膈膜上下调节的内气。所以八极弟子门在练习八极拳时,依仗深厚的两仪桩功和对两仪桩功的切实理解,因思路清晰而显得很从容,并能充分展示出极具鲜明个性的最具原始风格的八极拳。练习者所做的每一个动作都能体现出从文太极到武八极的运动轨迹。旁观者见到的是练习者力发整劲。而练习者的内省确是无极纯阴劲(抱劲、胯劲、缠劲)与无极纯阳劲(顶劲、弹劲、提劲)的同时爆发,当六力合一时,只有练习者才能做到泾渭分明的实劲与虚劲。比如:“炮提”这个动作我是这样练习的。我以右脚为支点,右手抱肋,左足提膝护档,左手立掌护右胸,成“金鸡独立”势。紧接着左脚的胯步前踏与左掌从右侧肩前部下引并前挑高与胸齐。齐胸高的左手动作到位的瞬间,毫不停顿的向胸腹处迅速内收,在左手内收的同时,身体重心前移,以前踏的左足为支点,我右足的搓提前踢与右手的穿炮同时向前顺势进击。左手臂(阴劲中的抱)与右手臂和右腿足(阳劲中的顶、提、弹)以及腰部的胯劲、缠劲、形成一个六力 合一的合力。在合力形成前的所有动作的过程,被称着“文太极”。而八极拳在这个动作中向武八极的过渡,则主要是由右侧动作来催动的。右手臂与右腿足,在做前击动作时,旁观者看到的只不过是与左侧的手臂,形成一个合击而已,可是练八极的在做这个“搓提穿炮”动作时,是有实劲与虚劲的区别的,是由“意”调控的实劲与虚劲并存的演练方法。具体的讲,右腿足前踢搓提时,我已将全身所蓄劲道,随气血全部灌向右腿,在呼气起腿的同时,下压横膈膜(沉坠劲),鼓腰催胯。十字劲(十字功架)疾速转动并撑开,如拨浪鼓般拗转身躯。发出胯劲与缠丝劲,这样右腿的搓提动作在运动中得以进一步加强。使进击动作在结束前成一个加速度(不难想象,八极拳因此而具备强大的至刚力道),而左手臂与右手臂一样,只是伴随右腿足进击的惯性力,随势分别作出向里缩抱和向前向上顶击穿行(穿炮)。含胸拔背所产生的顶抱劲,由胸走手化为掖力,掖力从肩部掖下直达第五掌指关节,这样双臂的劲道就展示出至柔的一面了。这个以至柔的形色所表达出的力度就是虚劲(虚劲是劲道表现形式之一)。右腿足在“意”的指挥下奋勇前踢,将全身气力在最短的时间里用尽(不遗余力),促使运动中的右腿足完成一个瞬间加速度。这就是实劲的展示方式。实劲与虚劲同时运行是六力合一的再一次提升,也只有六力合一时,才能在一个动作中产生实劲与虚劲。这样整个动作就成了虚实并用、阴阳一体了,这就是武八极。这个动作在合击的加速度产生之前所做的,在吸气时完成的以左侧为主的动作是一个蓄动的过程,用的是不应力(注:“不应力”不是不用力,是力的一种运动方式。有边运动、边蓄力、边休息的功能。在桩功中被称为“意劲”)在完成整个“炮提”动作的过程中,力的不应时间(也就是使用意劲的时间),占整个动作所需时间的前八分之五,而合击时间占整个动作所需时间的后八分之三,加速度占后八分之三的最后一节时间段。做一次“搓提、穿炮”、即“炮提”单式动作是这样做。做三十次“炮提”单式还是这样做。演练其他单式动作或组合动作时,只是肢体语言产生了改变,而为肢体语言的改变提供动力的是阴阳一体、六力合一、虚实并用的劲路。变的是招式,不变的是劲路。这是中华武术的用力法则。谁掌握了这个用力法则,谁就可以将其生活化,谁就可以在做推拿时,使用这种高效率的用力方法,就能将用力法则和受力法则相结合,就会成为掌握推拿绝技的人。
  综上所述,是我练习八极拳单式的全过程。就这个动作而言,以“意劲”的运行也就是文太极的运转,到习者的十字功架(十字劲)疾速的变异,再到运动速度的加速运行所能达到极限的瞬间。同时肢体动作也作到最大,将速度产生的力度送到最远的距离。(八极拳发力时劲路的运行轨迹为:“圆的切线”。圆、远、直贯穿始终)。这就到武八极了。八极前贤所设计的这种运动方式,在中华武术流派中是独一无二的,完全符合法乎自然的运动规律,整套动作的工作原理与人类心跳的工作原理相一致。人类每分钟心跳约70次,每天大约跳动100800次,心脏在每次收缩功做完后,立即进入完全不应时间(在这个完全不应时间内,心脏可以得到最充分的休息)心脏的收缩时间与心脏的完全不应时间,各占每次心脏跳动时间的比例为3:5。看似昼夜不停跳动的心脏,每天的实际工作时间为9小时,休息时间为15个小时,所以人的心脏从出生起,在健康状态下,不借助任何外力,能跳动百年之久。我所学习的吴氏开门八极拳动作的工作原理,既符合古《易经》中的阴阳学说,又符合人类进化的运动规律,与人类心跳的工作原理相吻合。人类心跳的工作方法,是天地运行的必然产物,是大自然孕育的结果,是自然法则下的物竞天成。所以说,吴氏开门八极拳动作的技术依据是应天顺人,天人合一。这也许能解释,八极名家多健康且长寿的秘密。
  
  5 心法、步法、身法、手法综述
  
  心法是每一个动作、每一组动作、每一套完整动作的设计者,是步法的指挥者,是身法的调度者,是控制、落实手法的督导者,是气息的引导者,是所有肢体语言的修正者。就武术而言,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心法,不同的心法会走出不同的步法,不同的步法必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身法,从而产生各具特色的技击术。这就形成了不同的武术流派。
  中华武术没有不讲心法、步法、身法、手法的拳种。既然武术和推拿术用力的原则可以相通,那么他们都应该追求高效率的用力方式。所以不讲心法、步法、身法的推拿手法不免会落人下乘,必然是不可靠的推拿技术。关于这个说法有书为证,《推拿手法用力技巧》中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在临床治疗时,我们会体会到,在同样条件下,当手靠近身体时作用力就大(患者感觉手法较重),手法操作也就比较省劲。当手远离身体时,作用力就小(患者感觉手法无力)手法操作又费劲,上肢也容易疲劳。”我认为,“将手臂完全伸出去,最有利于身法的拗动和腾挪。更便利于力的传导,力的大小与手臂作力点的远近没有必然的关系。关键在于合理的调度,‘远则用手、近则用肘’。八极弟子能做到在步法的引领下,将肘伸得比手更远。所以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更加合理的使用步法、身法、手法,才能更好的获取运动速度所产生的力度,决不会因为术者体位的问题,而致动作变形,动作的变形意味着推拿技术的失败。”
  不同武术门派或不同拳种的发力方法是有较大区别的,这和各门各派的各具特色的步法有关,不同的步法会展示不同的作力点。如少林拳和太极炮锤,双臂的内旋可以力达中指根节;南拳要求力达食指;峨眉派中有将小指翘起来,导气传力到中指尖的窍门;西洋拳击的特殊步法可以送力到拳面;唯独八极拳的双臂发力时,是以肩部为发力的支点的,用的是掖力。膀臂的外旋,使由胸走手的力道,沿臂内侧下方,直接传导到作力点小指根节,这个特殊的上肢作力点与下肢以双足外侧第五趾骨为着力点“吃地”的要求,成了绝妙的配合(双脚以外侧第五趾骨为着力点,呼气时的横膈膜下降使得气沉丹田,令人体气血灌注双腿成沉坠劲。用力紧档,双脚趾骨在地面上形成一个夹力。分开的双脚如“吃地”一般,双下肢间的夹力就是练武人梦寐以求的“根”。这就是中国功夫的核心内容之一,这个由常年练习两仪桩,才能获得的“根劲”的大小是可调控的,可定步、可移行,他伴随八极弟子一生,没有根劲的下肢运动,永远无到位可言)。所以八极弟子们,长年累月练就的两仪桩功架,在瞬间变异所产生的十字劲、缠丝劲、沉坠劲、顶推拥搓端提劲、瞬间增强的加速度外旋滑拨穿行劲,汇合成了独特的,可适用于横推法的,八极门的劲道。这个劲道可以由始致终的贯穿于所有的(正骨)推拿技法中。
  
  6 做横推法时,不考虑经络行走路线
  
  横推法手法运动轨迹的方程式是这样的:“调整好医患双方的体位+找准患者肌肉受力角度+下沉到肌肉内的(分量极轻的)启动力+顶、推、拥、搓、端 提+加速度外旋手臂+滑拨穿行+回带(直线或弧线)”。推拿的补泻功能主要是由不同的运动速度所产生的大小不等的力度来决定的,可以温经助阳,补肌肉中气血之不足,又可以泻手下肌肉中气血之淤滞,弹筋以散寒。我在做横推法推拿术时。基本上不顾极经络的运行线路与经络、穴位的生克功能,快速的将手过处肌肉逐块揉活搓透就能达到活络以通经的目的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人的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络脉的分支叫别络,而更小的分支,就是内联脏腑,外络支节,布满全身到人体每一根毛孔,无处不有的孙络了。经脉上的穴位有360多个,有人总结出常用穴位约151个(其中不少是双穴)。若想通过在经脉上点刺这些为数不多的穴位,去调整、调节、平衡人体阴阳虚实的话,被点、刺的穴位是通过经脉传导到络脉,再由络脉渗透到别络,然后由别络波及到无孔不入,无处不有的孙络的。既然孙络是布满全身并内外相通的,横推法就是借助术者手法所产生足够的外力,揉活调节布满骨骼肌中的孙络,反复推搓手下软组织,以促进气血在孙络中“决行”,通过孙络去调节别络,再由调节好的孙络、别络去共同调整络脉。横向推动全身骨骼肌(从骨骼肌天生纹理侧方进力)加重点推拿病灶部位。把病灶部位的每一块肌肉、筋头子揉足揉透,能将全身孙络推揉通透,先行调节好孙络、别络,进而调节络脉,那么全身(横向)的络脉得到了调节,经脉(纵向)的阴平阳秘也就水到渠成了。在实践中,我们做推拿的人,必须明了局部与整体并重的重要性。患者主诉的疼痛点,往往是一个病灶,掩盖着另一个或几个病灶的。横推法在为患者做整体到局部的推拿过程中,能将患者肌体内深处的尚为发作的病灶(或增生、或骨化、或血肿、或瘀积、或机化、或结节、或增厚、或钙化,包括软组织中不同程度的无菌性炎症)一一找出来,并加以“先托后消”,所谓的“先托”,就是将患者某处肌化的肌筋,通过推揉弹拨去散化。因散而“肿起来”,再将“肿起来”的局部血肿或无菌性炎症吸收或消散,通过“三肿三消”而将积疾治愈。针灸术和点穴术都是点刺穴位,以求通经活络的。实践中许多患者都等到“周身不适”、“浑身疼痛”才求助于针灸、推拿治疗的。所以事实上,若想通过点刺穴位去活全身孙络会变得极其困难(点穴本生具有治伤和至伤的两面性,不是每一个点穴者都能妥善掌握这项技能的。据传说,点穴者授徒极为严格,不经十年以上的考验是得不到真传的。点穴者若不得法,会造成患者的经络阻滞,甚至会伤及患者的脏腑。而解穴法,是以推揉被点穴位周围软组织和震动被点经络为主。所以横推法结合敲法能解经络穴位之伤痛。)而横推法本身就是利用足够的外力,推揉全身软组织,先活孙络,次活别络,再活络脉,从而做到活络脉以通经脉的。这样经脉中的穴位不点而点了。比如:患者俯卧位,我立患者右侧腿旁,我用右手掌或小臂结合肘部推拿患者右大腿后面的肌肉群。我将右小臂搁置患者右大腿上方,与患者右腿成十字交叉或剪刀形交叉(用肘关节拨动患者右大腿上肌肉筋经时,也可以屈肘将小臂与患者股骨上下平行)。横向如锯如锉、如钝刀切肉般的搓拨患者大腿后面中部的肌肉群,当下沉的力度(我有时会借助人体的部分体重)达到一定深度,感觉到骨面上的反作用力时,我则做横向水平样搓拉患者肌筋,那时患者的殷门穴不点而点了;再比如我们可以用指、拳、掌根、小臂、肘部,将力渗透到大圆肌、小圆肌、冈下肌的肌肉中,贴着胛骨去横向推揉、搓提滑拨小圆肌、大圆肌、冈下肌的肌纤维,去治疗这些肌肉因浸袭脊中客居风寒而得的无菌性炎症,而天宗穴、秉风穴也就不点而点了。针对其他穴位可以类推。通过对比观察,我们会看到人体躯干部肌肉纹理和经络行走路线基本不在同一个方向,做横推法时,基本不去考虑手下经络的起止与走向,以及穴位的功能与作用,尽可能的将患者身体骨骼肌中孙络推揉通透,以活络通经、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缓节舒筋,再结合正骨术促进骨关节中肾气流转,则患者的经络不调而调了。
  
  7 古法两则
  
  文章写到里,行家肯定看得出,这种以右手第五掌指关节为支点(左手相助),推、搓、端提滑拨患者骨骼肌纤维的推拿技术,必然会使横推法作出顺时针旋转的运动形式。也许有些同行要问了:“许多推拿专著都讲到,手法有顺时针和逆时针两种运动方式,而以右手为主的横推法几乎都是在做顺时针推旋,这样合适吗?”
  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识的。在中医推拿术发展的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古人对手法治病的运动方式的研究也许不是很成功,记载手法的书籍肯定不是很全面。但是也流传下一些一鳞半爪的推拿经验,这些经验对现代中医推拿医生或许还是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的。
  例1:拂家的出家年青女弟子(尼姑)专练的“斩赤龙功”是这样描写的:初入拂家之年青女弟子,应先习“净身去污之法”,辰、酉二时,或坐或卧或站立,以自身之右手按自身乳房上,左手复按右手上以助其力,逆时针揉动乳房。每个乳房最少逆时针揉转二十分钟,双乳都必须按揉,两、三个月后其经自绝。也就是说,长时间,逆时针推转乳房可以使女孩绝经。古人语言多隐晦,称“月经”为“赤龙”,推拿绝经之法,称为“斩赤龙”。例2:远古祝由作推拿散痞、破淤、化结的手法是这样的:按揉皮下包块、肿结或腹、乳中软、硬肿块、炎症等病灶。顺时针旋推按揉,打圈500次以上,日行数次,行术之人边揉边默念咒语:“敬请东方白玉兔,不作脓来不作血”(据说,这个咒语必须按“五心朝天法”来训练,日练三千遍。百日后方能起效)。决不作逆时针揉动。祝由认为:“逆时针按揉肿块,可使病情加重”。为什么会这样?我没有证实过,其中的奥妙不得而知。这两个典故记载下来,谨供同行们参考。
  
  8 一人一法
  
  推拿的力度到底要多大?时间多长?频率多少为合适呢?《推拿手法用力技巧》是这样要求术者的;“快……发力时要疾发疾收”。我认为,力的产生是为了工作,力的生与化是同时进行的,发出的力是收不回头的,所以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动作作为要求来做,大谬矣!滚法推拿认为,“丁氏滚法操作以频率约120次/分,力度约7kg,时间约5分钟为最佳动力学构型”(本刊《推拿滚法动力学研究进展》(2006;7)期。)“不足5分钟达不到应有疗效,超过5分钟不能使疗效提高”(本刊《论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2007;10)期。)
  也许因手法流派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操作要求。横推法认为,手法的力度大小,时间长短,频率多少是不可能事先设计好的。人体的个体差异之大,症情之繁杂,不是几句话就能讲清楚的。几十年来我没有碰到过病情、年龄、体质等完全相同的病人。患者有男女老幼、高矮胖瘦、巧贤拙愚、地域年龄、环境经历、遗传体质、职业习惯、经济基础、得病原因、治疗条件、治病过程、病程的长短,对病情的认识,对疾病的态度,六淫之害、七情之伤、新旧跌打痛症等情况, 有人伤病由外而及内、有人伤病由内而及外,有虚症、有实症、有人虚实夹杂,相同或不同的症情(患者的共性与个性),在不同条件下有其不同的好发位置,病人的预后真正的是变幻莫测。
  我也曾做过多年的滚法,那时根本没有:“手下被推骨骼肌的什么方位最易受力?”这个概念。不懂得避实就虚的工作原理,仗着有些功夫,不惜气力去征服患者的病灶,只知顺着人体作纵向的往来滚动,有时由于疼痛的刺激性反映,会使患者产生保护性预抗,不等术者的手滚到疼痛处,患者人体的本能就会使患者疼痛处的肌肉下意识的在“内气”的作用下“劲”起来了。会产生滚压不实的实际情况,若加大滚压力度,就很有可能增加患者的痛苦或造成医源性损伤。有时面对僵硬结板的背部大块肌肉,加大滚动力度,对术者的体力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弄不好还会因为骨骼的阻力,造成术者指、腕关节的伤痛。这就违背了《老子》所倡导的“避实击虚”、“不争”、“不足胜有余”的思想了。在实践中,有时面对久虚的患者,往往前一、两次在其肩、背部某个痛点做滚法时,连1-2kg也嫌重,1~2分钟也嫌时间长。更何况,假--设丁氏滚法的功效对一个症情一般、体质一般的中年妇人,有比较确切的疗效的话,那么同样的丁氏滚法的要求对一个虎背熊腰,腰背肌僵硬结板的壮汉还管用吗?同行们恐怕心里都会很清楚的。所以我认为推拿的标准应为:“一人一法”。
  横推法主张,对患者应先问诊、摸诊,根据症情(“识病”是中医推拿医生的基本功之一)设计方案后试着用力,依据患者不同受累肌肉的不同的适应情形逐渐加力,以患者的耐受力和保健人群的舒适度为度。根据被推拿人的语言、气息、眼神、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来增减力度,并随着症情的进退和对症情的进一步认识而随时调整具体的技术参数。这好有一比,根植于中华文化的中国象棋,几乎人人会下。同样的棋盘,不变的十六对棋子,共同的规则,大江南北,上下千年,亿万次过招,你见过相同的对局吗?那么针对形形色色的患者,你能事先设计好一个不变的标准吗?传统中医的治疗原则是:整体辨症,一人一方。
  
  9 横推法的力度惊人
  
  横推法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独立的。每一次的横向推揉某一块肌肉天生纹理的进退、快慢、缓急、圆直、轻重、里外、开合、沉提、滑拨速度的变化所产生的不同力度,进力角度、步法、身法、手法都会在心法的调度下作即时的调整。横推法每一动都必须遵循人体骨骼肌天生纹理横向易受力的原则。及时修正进力角度。患者身体上的作力点始终投射在术者身体运动重心的轴线上。这一点关乎术者是否能持久的操作。特别要提出的是,横推法的手法操作者,在做推拿术时发力点在双肩,而双手臂是完全放松的。双肘的肘关节“似曲非曲、似直非直”。所以每一次进力的力度都很轻,随着步法催动身体向前的拥挤和手臂的顶推运动速度的加大而使力度有较大的提升,被推肌肉天生纹理虽说不产生横向动力,而且又是横向最易受力。但因被推肌肉纹理所产生的曲度增高而使肌肉内阻力(内阻力包括肌肉由风寒所至的僵硬结板的肌张力)自然增加了,为了充分利用手下骨骼肌的阻力将肌肉“弹”起来,就必须增加力量,术者增加力量的办法之一,就是增加瞬间运动速度,因为速度产生力量。所以当术者每一个动作完成的瞬间,本来没有用力的右拳,在2-3cm之间的距离里,动作结束前因加速度所产生的力度可以从1,2kg公斤上升到30-50kg以上。人之所以能完成极其繁杂、精细或拙中藏巧的运动,与人体各司其职的639块骨骼肌协调收缩有莫大关联。因此针对手下皮里每一块独立工作的人体骨骼肌,我在做推拿时会根据被操作的这块肌肉的纹理走向作横向推搓。“调控调度好每一次推动的进力角度和方向,是决定横推法推拿技术成败的关键”。只有尽可能的避开、克服或利用手下皮里肌肉的抗压抗拉力,“熟练、准确的选择肌肉最易受力的角度”去横向推拨肌肉天生纹理,才能事半功倍。这个是在多年实践中被我悟出来的。依据“人无横力”的运动规律所创造出的横向推动骨骼肌天生纹理的推拿方法,必将造福子孙后代,惠及世人。
  
  10 不是最后的思考
  
  工作理念:不知手下肌肉纹理走向,开口动手即错。
  工作原理:利用肌肉纹理横向容易受力的天性。
  工作方法:术者用自身竖力,从被术者骨骼肌横侧方推拨手下肌肉天生纹理的运动方式。
  工作原则:贴着骨面用力,力的运行方向与骨面的夹角在0°-45°之间。推进的阻力来源于软组织而非骨骼。
  工作目的:活络以通经。活肉(筋)中气血,化气血中之淤滞,温筋、弹筋以散寒。
  工作关键:找准每一次进力角度和进力方向。
  工作功效:凡推拿适应证,无有不效。
  工作特点:意到、气到、力到,术者的右臂是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工作的。
  
  11 讨论
  
  文章写到这里,对横推法的认识我已经和盘托出。但对横推法的思考却不能因为这篇文章的结束而结束。这套手法的诞生以及用文字将这套创新的推拿方法写成的文章,虽说是我多年心血,但只是我个人的认识,是一家之说。横推法还要交给众多的同行在实践中去进行多方面的考证、探索、学习、掌握、使用、完善、提高,去感受他无穷的奥妙。让横推法在发展中去与其他推拿流派进行比较吧。
  对众多推拿流派的手法而言,优存劣汰是自然法则。揭示人类用力方向与肌肉纹理方向相一致的运动规律和人体骨骼肌纹理横向最易受力的天性,创武术推拿流派的特殊技法。这个武术流派的推拿术或许可以称为解剖流派的推拿术。其实横推法是“劲道”和“解剖”二者之间有机的结合,相得益彰。
  由于本人才疏学浅,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学者像研究滚法一样的来深入探讨横推法,进一步完善横推法。若能将横推法中的一些有益的理论、观点充实到“推拿手法力学信息数据库”(本刊《推拿滚法动力学研究进展》7--2006期)中去的话,也算是我留给后代的一笔财富了。
  同行们,这篇也许不太成熟的文章,既然被大家看过了,现在只要你们看着人体骨骼解剖图和人体骨骼肌解剖图去做推拿,你就会做成横推法的。不信?你试试!如果说,横推法是前无古人的推拿技术,恐怕并不为过。但若讲,横推法是后无来者的推拿方法,恐怕没人能够赞同。但是我认为:只要人体骨骼、骨骼肌的各项功能、指标不变,横推法就会永远为人类服务。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4年2月至2007年10月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FlatandPreshape和PerfixPlug治疗的132例腹股沟疝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目的:讨论无创正压通气法(NPPV)应用于COPD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治疗的意义.方法:分析3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治疗组17例用无创正压通气法,17例患者均为
调整行情走到现在,后市依然扑朔迷离。下半年行情将如何走?影响下半年市场的因素主要有哪些?下半年还有哪些投资机会和投资主题值得关注?这是投资者当前最为关注的。各基金公司也
目的:观察中药双利肝冲剂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效果。方法:我院中医科治疗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72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降酶保肝药物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护理。  方法:通过对收住我科3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护理分为常规护理和重症哮喘配合无创通气护理,并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的观察。  结果:明确哮喘的本质是气道的慢性变态反应性炎症,配合常规护理和无创通气护理,个性化心理护理,病情得到明显好转,大大提高了哮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结论:绝大部分支气管哮喘都能得到控制或缓解。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 护理 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
摘要:目的:寻找解除产后尿潴留有效的临床护理方法,旨在提高产科护理质量。方法:选择自然分娩的产妇500例作为观察对象,实验组250例实施预防产后尿潴留的护理方法,对照组250例自然分娩行常规护理,观察两组产妇排尿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自然排尿成功245例,占98%%,对照组自然排尿成功221例,占88.40%,X2=18.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对产妇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有大量资金用于农村教育事业建设,要求新农村教育资金审计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从发展上和管理上做好审计服务工作,为党委和政府服务
[目的]为探究ROP基因在林木中的功能。[方法]本研究以杨树为模式,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对ROP基因的家族成员、基因结构、保守结构域、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及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结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治疗脑瘫患儿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2例有运动功能障碍的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8例,对照组34例,两组均进行PT、电疗、针灸等常规
目的:探讨有效减少患儿痛苦,以及反复穿刺对血管造成的损伤利于临床用药和紧急抢救,提高工作效率.方法:分析对350例患儿进行静脉留置穿刺的输液方法及效果.结果:350例患儿留置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