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间的朱光潜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vo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十七年”这个有着特定的政治氛围与学术环境的时期,朱光潜运用其独特的美学话语方式,在既定话语成规的制约下艰难地进行学术探索。在文学高度政治化的时期,朱光潜展现了自己美学的独特价值和对美学理想的坚守。
  朱光潜是20世纪最重要的美学家之一,其学术历程超过六十年。从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美学兴起,到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再到80年代的“美学热”,朱光潛都参与其中。可以说,朱光潜的学术生涯正好对应了中国现当代美学的发展历程,对中国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环境与学术氛围发生改变,使知识分子面临各种选择。有的离开大陆前往台湾,如胡适、梁实秋、林语堂等;有的退出历史舞台,例如,沈从文放弃文学创作转向文物研究,钱钟书致力于古代文学研究;更有许多学者选择坚守学术研究,朱光潜就是其中之一。但在相关研究中,朱光潜“十七年”美学的价值总是有意无意地被遮蔽。受“十七年”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影响,许多人认为这个时期的朱光潜美学体现出浓厚的政治意识形态,美学价值低微。对朱光潜的这种评价不仅遮蔽了朱光潜在复杂环境下为建设美学所做的努力,也不利于全面揭示中国当代美学的特殊发展方式。实际上,正是凭借着自己独特的美学策略,朱光潜才能够在艰难的环境下继续进行学术研究,推动美学的健康发展。
  在“十七年”间,在复杂的政治和学术氛围下,朱光潜为适应环境不得不改变自己以前的美学论述方式,巧妙运用主流话语来延续美学追求,在既定话语成规的限制下坚持自己的学术观点。当时,知识分子的际遇大抵相同,如钱钟书、沈从文、萧乾等。以朱光潜为知识分子的缩影具体研究“十七年”美学,既能帮助人们了解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也有利于认识中国当代美学的特殊发展方式。
  在“十七年”间,阶级斗争以及非此即彼的简单思维成为分析一切问题的出发点,任何偏离意识形态要求的文艺观念都会受到批判,这种一刀切的思维方式给文艺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诚如著名的当代文学研究者洪子诚认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文学是一体化的。因此,这段时期的朱光潜美学总是被简单地认为是偏政治化的。但是,作为一个学贯中西、融汇古今的学者,这真的是朱光潜在“十七年”间的全部面貌吗?实际上,“十七年”间的朱光潜并非如此简单,而是一个复杂的存在。学者蒯大申发现,朱光潜在探讨政治问题和美学问题时运用的是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他身上始终存在着“新的话语规则与自己的个性话语之间此消彼长的冲突与斗争”。学者王攸欣也注意到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虽表现出时代的局限,却显出朱光潜不随波逐流的一面”。学者钱念孙也给予了相似的评价,他认为朱光潜提出的物甲与物乙“显示了朱光潜在极左思潮盛行情势下,一面遵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指导,一面艰难坚持自己学术观点的努力”。这些学者都发现到了朱光潜的复杂性,看到了“十七年”间朱光潜对于学术的坚守,但他们都只是隐约地感觉到这种复杂性,并没有对“十七年”间朱光潜美学的复杂性做全面的揭示。同时,他们也没有注意到这种复杂性实际上表现出的是思维方式的复杂性。
  与“十七年”间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不同,朱光潜在思考问题时偏复杂化,他曾多次在文章中流露出不能用简单一刀切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在《谈思想两栖》中,朱光潜认为不能简单地认为唯物主义与进步的政治倾向联系在一起,而唯心主义就是与落后的反动倾向连在一起,不能以个人的哲学世界观为标准判断是不是反动派。在《关于美感问题》中,朱光潜提出“一切学说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背景,不能因为环境变化就判定这个书完全是对的或者完全要不得”,不能以非此即彼的方式来评价对错,而应从具体实际出发,客观公正地评价。在《美学研究什么?怎样研究美学?》中,朱光潜认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才刚开始建立,应该由它做的要责成它做,不该由它做的就不该要它兼差”,在美学学科内,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唯一标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促进美学的健康长远发展。1957年,在《新建设》编委会为总结美学大论争的经验教训而召开的座谈会上,朱光潜以《在探讨基本理论问题的同时多研究一些实际问题》为题进行发言,指出学术讨论和批评应当实事求是,在批评别人的观点时,不要断章取义地在一字一句上做文章,不要对别人的论点进行歪曲。可以看出,朱光潜一直都秉承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不以阶级斗争为武器,反对简单一刀切的思维模式。
  在某种程度上,语言是表现思维方式的一种工具,通过语言符号的运用,思维方式可以被认识和理解。因而,朱光潜的美学话语在深层次上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体现,其美学话语的独特化显示的是思维方式的复杂化。在“十七年”间,政治标准取代了科学的探讨,学术交流缺乏自由探讨的外部环境,朱光潜为了继续学术研究,不得不转变自己的话语,提出一些适应时代要求的策略。但同时,朱光潜留学西方多年,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西方现代文学都有一定的研究,对美学的发展更是有着自己的理性思考。一方面,朱光潜运用主流话语来论述自己的美学观点,显示出一种迎合主流意识形态的趋势;另一方面,他又坚持遵循文艺自身的规律,从美学本身出发进行学术探讨。
  朱光潜的思维方式显示出遵循文艺规律的特征。在讨论美学问题时,朱光潜始终从学术角度出发,在美学范围内进行探讨交流,不裹挟政治讨伐。20世纪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其实质是思想改造运动在美学领域的贯彻,目的是要在意识形态领域确立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领导地位,去除一切非无产阶级思想。因此,美学大讨论期间,对他人扣帽子、断章取义的现象屡见不鲜。黄药眠在《论食利者的美学》中对朱光潜的美学进行了批判,运用了许多政治化词语,给朱光潜贴标签,独断地将朱光潜美学定性为反动的唯心主义美学。而反观朱光潜,在与他人进行美学辩论时,只围绕着美学问题进行讨论。在批评蔡仪的美学观点时,朱光潜也只是认为蔡仪的美学是机械唯物主义,并没有上纲上线地对其定性。正是由于朱光潜摈弃了这种对文学进行政治解读的方式,美学才得以保持在正常的学术讨论范围内。
  “十七年”间,朱光潜一直用复杂性思维看待学术问题,并策略性地运用自己独特的美学话语,延续着美学的深度思考,用看似迎合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潜在地推动着美学的健康发展。全面地揭示朱光潜的这种思维复杂性,既可以帮助人们认识朱光潜,也有利于认识“十七年”美学的特殊发展方式。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分析其美学理论中哪些是朱光潜想说的,哪些是为了适应时代要求不得不说而提出的策略。同时,可以以朱光潜为缩影,映照出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是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和学术氛围下进行学术探索,映照出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路径,给当代文论的健康发展提供学术借鉴和理论参考。
  (赣南师范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赣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朱光潜十七年美学话语研究”(项目编号:YCX19A04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朱莎莎(1994-),女,江西樟树人,硕士,研究方向:文艺学。
其他文献
《春晓》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黎英海根据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古诗词创作的艺术歌曲,是我国近现代音乐作品中的精品。黎英海通过古诗词与音乐的完美融合,将这首乐曲的语言美、韵律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歌词诗意浓厚,清新隽永;旋律美轮美奂,悠扬婉转;伴奏优美雅致,含蓄婉约。歌词在旋律和钢琴伴奏的配合下创造出和谐统一、典雅朴素的意境,本文从诗词、旋律、钢琴伴奏以及情感处理四方面入手,探讨其演唱风格。  中国近现代古诗词艺
期刊
黄大鹏,80后,江苏人,文学硕士,现居南京。2009年开始发表小说,获第五届海峡两岸新媒体原创文学大赛优秀奖。  1  苏北的小镇白石街不知何时兴建,主干道是青色的石板路,年代久远,石板如羊脂般光滑,被压出了细密的裂痕。两侧白墙黛瓦,凌河而建,墙上石灰斑驳。街南侧是运河,女人们在岸边洗衣服拉家常,男人们把大米扛上货船,又从货船上扛下一袋袋劣质的服装,河面上麻鸭扑棱着翅膀嬉戏。街中间支流穿过,架起一
期刊
张爱玲文学研究著述颇多,但结合作者和时代特性,有一处仍被学界忽视:其笔下的女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反智”特征,既与张爱玲的知性才气迥然不同,又和其周围知识女性如母亲、姑母、同学等大异其趣。张爱玲最具代表性的小说集《傳奇》可以看成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国女性的社会问题大全。女学生这个群体作为当时社会的潜在知(当时一般写作异体字“智”)识分子,亦和张爱玲本身的身份背景相契合,是《传奇》这一张氏经
期刊
荆州地区地处江汉平原,西接天府之地川蜀,北通军事要塞襄阳,顺长江而下可达中国经济重心地区,在赵宋一朝平定武平、后蜀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荆湖北路是两宋时期重要的财政军资供源地之一,而在该地发挥指导作用的官员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对北宋时期荆州地区知府的研究整理过程中发现“知江陵府”和“知荆南府”并存或者交替出现的现象。“府”产生于唐代,发展至两宋时期,其不仅是一个政区地名称呼,也代表中央政府对当
期刊
在如今的美国文坛,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小说可谓是独树一帜。作为美国当代大师级作家,她擅长运用独特的视角和女性特有的敏锐情感挖掘社会诸相,其作品以性与暴力著称,但并没有停留在一味揭露政治腐败和社会黑暗的层面,讽刺与批判的同时也存在着对于人性复归的期盼。由于夹杂着哥特式的元素,欧茨作品往往带有空灵、神秘的气息,她所描绘的人物也或多或少地透露出虚无主义,但在这种后现代的表象下隐含着她对于人性的关怀。本
期刊
张爱玲出生于1920年9月30日,卒于1995年9月,是中国现代文學史上一位独具魅力的作家。1928年,张爱玲开始读古典文学作品,《红楼梦》对她的影响最为深远,对其研究达到了“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点的字自会蹦出来”的程度。张爱玲笔下的卑微女性身上影影绰绰展现着红楼女性的倒影,在时代、命运的捉弄下,她们由觉醒走向反扑及至毁灭。本文立足于文学意识,从女性批评的视角,运用文献研究、归纳演绎的研
期刊
广西散文园地从新中国成立伊始就一直呈繁茂景象,老、中、青几代散文作家的有序传承意味着广西散文的持续发展。与老一辈散文家的宏大叙事不同,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青年散文作家显然更注重个人体验和个人写作,在散文中寄托他们的情感、事业、思考、喜怒哀乐,时刻关注着国家、民族的命运,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当下努力调整节奏,对整个社会和人类生活进行冷静的观察和思考。仫佬族何述强与瑶族林虹两位少数民族散文作家在《民族
期刊
关于小说《大地》的研究起于20世纪40年代以后,呈阶段式发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整理可知,国内外对赛珍珠《大地》的研究呈现出较大差异,国外研究以传记和对赛珍珠本人的评论居多,国内则先后经历了褒贬不一—全面否定—重新认识—平稳发展四个阶段。总的来说,对赛珍珠及《大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早期的研究焦点集中在赛珍珠本人上,后期的研究焦点则放在其作品上,研究成果丰富,但仍有新颖的视角值得学者探究。
期刊
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是英美诗歌的先驱诗人,1888年9月26日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他的父亲是一名商人。艾略特的母亲也是一名作家,撰写过不少作品,而这其中,艾略特曾经协同母亲一起编辑过部分作品。艾略特一家在17世纪从英国搬到新英格兰,1906年,艾略特到了上大学的年纪,哈佛大学的校长正是他的远房亲戚查理·威廉姆·艾略特,艾略特也就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哈佛大学,开启了自己的诗人时代。在进入
期刊
中国现当代小说多倾向于采取宏大历史的叙事,比如,茅盾开创了社会剖析小说,当代作家莫言、李锐、阎连科、韩少功、刘震云、张炜、毕飞宇、刘醒龙、尤凤伟、铁凝、阿来等作家都在新的历史时期创作出有影响的叙述乡村历史的小说。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宏大叙事受到作家们的重新审视与多向思考,不少有文学使命感的作家不断探索如何让宏大叙事摆脱僵化的创作模式,融入新时代的质素,进而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出生于1954年的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