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校有本难念的经。我们学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十年前,我接手了学校,也接手了复杂的遗留问题。一方面我要“继承”,“继承”是妥协、是寻找解决的办法:“继承”是为了稳定,如果学校稳定不了、人心涣散,管理就无从人手。另一方面我要创新,走出一条新路来,让老校换新颜;但是欲速则不达,三把火烧不得,只能用中医的保守疗法,架文火慢慢煨。
记账不算账。没有制度当然不行,即使是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时的“兼容并包”,也有解聘教授之举。我们上下班没有考勤制度、“刷卡”制度,更没有校长守候在校门口“守株待兔”,全靠教师的自觉。因为。绝大多数教师都能自觉遵守,我们就觉得没有必要为此设立一个制度,学校的作息时间表就是很好的制度。对于“极少数”不自觉的教师,我们采取的办法是“记账不算账”,由门卫记载迟到早退的情况,一月一上报,在教师大会上,我们尽量“对事不对人”地轻描淡写提出这个现象进行讨论,希望自己对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但我们知道“极少数”的老师会对号入座。这样的“温柔一刀”确实能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至少遏制了这种现象的蔓延。不过,也有“久经考验”的“老油条”依然我行我素,对于这种“不要面子”的教师,我们还没有更有力的制度来约束他。我们还不愿意“算账”,因为一“算账”,受心理伤害最大的是大多数教师,弊大于利。
’
只奖不罚。我们制订了几个教育教学成果奖励条例,最初,有奖有罚。后来,老师们反映,由于大多数老师工作是认真的,有的老师没有取得好成绩,原因是复杂的,有自身的,也有客观原因。条例有了罚的内容,教师的心理负担加重了;虽然罚得很少,“意思”而已,但教师是看重面子的,真的被罚,脸上挂不住,反而会影响教学积极性。我们听取教师意见,取消罚的内容,加大奖的力度:总是拿不到奖金,和被罚差不多。有的教师被“无形”地罚了。受“无形”罚的启发,我们把条例的制订侧重于引导教师早日成材、多出成果,用奖励的方式引领教师的价值观,喊出“埭小以你为荣”的口号。制度管理中多一点人文关怀,多一点引领教师实现自己的价值,“无形”的被罚就变成的“无声”的教育了。
“视而不见”与“难得糊涂”。教育工作是个良心活、是个慢活,更多的是要靠教师自身的慎独和不断地修炼。对个别老师的难得的“开小差”,我们往往是“视而不见”,这里最重要的是理解教师,总会有那么一点“分神”和“私活”。我们是一所普通中心小学,在用人上还没有较大的自主权,不免有一些“照顾”进来的教师。对于这些“特殊人物”进了学校大门以后的“照顾”是有限的,而且要加强各方面的“补课”。要补齐木桶上的这块“短板”,除了严格要求、耐心等待,对“照顾”的背景还需“难得糊涂”,我们的看法是,让每一个教师成长才是对教师最好的“照顾”,也是最好的交代。
“绿色通道”与“校长信箱”。为了实现制度的“软着陆”,或者是为了弥补制度的“真空”(制度没有顾及到的地方),我们设立了“校长信箱”,加强校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这一条无声管道的畅通无阻,需要校长的宽容、公正和自信作保证,需要校长坚持“教师第一”的理念。我们学校由工会操作的另一条“绿色通道”是“每月情况反馈表”。有些不便直接和领导说的,或者需要领导出面协调的,就通过“反馈表”反映,尽可能把小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当、前的学校管理,“制度管理”是不可少的,这是由我们的教育体制和教师的整体素养决定的,也就是说,还需要“紧箍咒”,“放任”与“自由”的条件还不成熟。“管”是为了“不管”,我们必须朝着“人文管理”的方向努力,这是由教育的性质和规律决定的,更重要的是:教师是人、学生是人,人是有尊严的,人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存在的。
还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应试教育更青睐“制度管理”,“三严式”的制度管理、“淘汰式”的危机管理,不能不说有应试教育的影子;而素质教育必然追求人文管理。所以当我们讨论更多地倾向何种管理时,首先要回答的是我们选择怎样的教育。
记账不算账。没有制度当然不行,即使是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时的“兼容并包”,也有解聘教授之举。我们上下班没有考勤制度、“刷卡”制度,更没有校长守候在校门口“守株待兔”,全靠教师的自觉。因为。绝大多数教师都能自觉遵守,我们就觉得没有必要为此设立一个制度,学校的作息时间表就是很好的制度。对于“极少数”不自觉的教师,我们采取的办法是“记账不算账”,由门卫记载迟到早退的情况,一月一上报,在教师大会上,我们尽量“对事不对人”地轻描淡写提出这个现象进行讨论,希望自己对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但我们知道“极少数”的老师会对号入座。这样的“温柔一刀”确实能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至少遏制了这种现象的蔓延。不过,也有“久经考验”的“老油条”依然我行我素,对于这种“不要面子”的教师,我们还没有更有力的制度来约束他。我们还不愿意“算账”,因为一“算账”,受心理伤害最大的是大多数教师,弊大于利。
’
只奖不罚。我们制订了几个教育教学成果奖励条例,最初,有奖有罚。后来,老师们反映,由于大多数老师工作是认真的,有的老师没有取得好成绩,原因是复杂的,有自身的,也有客观原因。条例有了罚的内容,教师的心理负担加重了;虽然罚得很少,“意思”而已,但教师是看重面子的,真的被罚,脸上挂不住,反而会影响教学积极性。我们听取教师意见,取消罚的内容,加大奖的力度:总是拿不到奖金,和被罚差不多。有的教师被“无形”地罚了。受“无形”罚的启发,我们把条例的制订侧重于引导教师早日成材、多出成果,用奖励的方式引领教师的价值观,喊出“埭小以你为荣”的口号。制度管理中多一点人文关怀,多一点引领教师实现自己的价值,“无形”的被罚就变成的“无声”的教育了。
“视而不见”与“难得糊涂”。教育工作是个良心活、是个慢活,更多的是要靠教师自身的慎独和不断地修炼。对个别老师的难得的“开小差”,我们往往是“视而不见”,这里最重要的是理解教师,总会有那么一点“分神”和“私活”。我们是一所普通中心小学,在用人上还没有较大的自主权,不免有一些“照顾”进来的教师。对于这些“特殊人物”进了学校大门以后的“照顾”是有限的,而且要加强各方面的“补课”。要补齐木桶上的这块“短板”,除了严格要求、耐心等待,对“照顾”的背景还需“难得糊涂”,我们的看法是,让每一个教师成长才是对教师最好的“照顾”,也是最好的交代。
“绿色通道”与“校长信箱”。为了实现制度的“软着陆”,或者是为了弥补制度的“真空”(制度没有顾及到的地方),我们设立了“校长信箱”,加强校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这一条无声管道的畅通无阻,需要校长的宽容、公正和自信作保证,需要校长坚持“教师第一”的理念。我们学校由工会操作的另一条“绿色通道”是“每月情况反馈表”。有些不便直接和领导说的,或者需要领导出面协调的,就通过“反馈表”反映,尽可能把小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当、前的学校管理,“制度管理”是不可少的,这是由我们的教育体制和教师的整体素养决定的,也就是说,还需要“紧箍咒”,“放任”与“自由”的条件还不成熟。“管”是为了“不管”,我们必须朝着“人文管理”的方向努力,这是由教育的性质和规律决定的,更重要的是:教师是人、学生是人,人是有尊严的,人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存在的。
还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应试教育更青睐“制度管理”,“三严式”的制度管理、“淘汰式”的危机管理,不能不说有应试教育的影子;而素质教育必然追求人文管理。所以当我们讨论更多地倾向何种管理时,首先要回答的是我们选择怎样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