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通过对苯巴比妥(PB)进行模拟临床用药的动物实验研究,观察不同给药时程幼鼠脑组织的形态结构变化,探讨治疗血浓度下抗癫药物对幼鼠脑发育的影响及其对认知损害的可能机制,为临床儿童癫的合理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将40只(雌、雄不拘)日龄18 d的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20只):9 g/L盐水对照组(对照组)、PB组。根据给药时程又将每个给药组分为2周短程及4周长程给药组,共4组,每
【机 构】
:
453100 河南 卫辉,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453100 河南 卫辉,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453100 河南 卫辉,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453100 河南 卫辉,新乡医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苯巴比妥(PB)进行模拟临床用药的动物实验研究,观察不同给药时程幼鼠脑组织的形态结构变化,探讨治疗血浓度下抗癫

药物对幼鼠脑发育的影响及其对认知损害的可能机制,为临床儿童癫

的合理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方法将40只(雌、雄不拘)日龄18 d的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20只):9 g/L盐水对照组(对照组)、PB组。根据给药时程又将每个给药组分为2周短程及4周长程给药组,共4组,每组10只。PB组予PB 30 mg/kg灌胃;对照组予等体积9 g/L盐水灌胃。以上操作均为2次/d。分别于停药当天将各组幼鼠称体质量后处死,称脑质量,脑组织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及尼氏染色光镜下观察脑组织形态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脑切片海马及额叶皮层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水平。
结果短程给药后,PB组与对照组比较,其体质量、脑质量及脑组织结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长程给药后,PB组幼鼠脑质量较对照组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额叶皮层神经细胞减少,且神经元结构明显异常。长程给药后,光镜下观察,PB组幼鼠脑组织额叶皮层Bax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P<0.01),Bcl-2蛋白的表达则无明显改变,Bax/Bcl-2比值明显升高。
结论长程服用PB可引起发育中脑组织明显的组织学损伤及神经元坏死与过度凋亡,而且这种损伤可能是不易恢复的。长程服用PB后幼鼠脑组织额叶皮质Bax蛋白表达显著增强和Bax/Bcl-2比值增高可能是未成熟鼠脑质量减轻和引起脑功能障碍重要原因。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1例吡哆醇依赖性癫(PDE)的临床诊治过程及乙醛脱氢酶7家庭成员A1(ALDH7A1)基因突变特征。方法对1例以早期癫起病的PDE患儿行临床诊治观察、神经电生理及神经影像学检查、以及ALDH7A1基因突变分析。结果患儿出生2个月出现反复癫发作,多种抗癫药均不能控制发作,多次住院过程中在抗癫药治疗基础上给予吡哆醇静脉滴注使发作控制,出院后仅用抗癫药而未用吡哆醇维持治疗,癫发作分别在吡哆醇撤药
目的在建立戊四氮癫持续状态(SE)模型的基础上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凋亡,内质网分子伴侣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和内质网应激(ERS)特异性促凋亡因子即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CHOP)在癫脑损伤(EBD)大鼠中的表达,探讨GRP78及CHOP在EBD中的作用,以及2-脱氧葡萄糖(2-DG)通过激活一定程度的ERS发挥脑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12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对照
目的分析儿童非惊厥性癫持续状态(NCSE)的临床与脑电监护(VEEG)资料,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1.研究对象:2009年10月至2012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科住院的17例NCSE病例,诊断符合Kaplan等的诊断标准;2.资料分析:17例NCSE患儿的临床特征、原发病因、脑电图监测等;3.治疗方法:氯硝西泮0.05 mg/(kg·次),每天2次静脉注射,疗效欠佳者合用其他止痉药物;4
目的通过视频脑电图监测,探讨夜惊症患儿的临床发作与脑电图变化的关系。方法对39例夜惊症患儿进行24~72 h视频脑电图监测,观察患儿临床发作时视频脑电图的特点。结果39例中27例在监测过程中有临床发作,其中10例视频脑电图监测有异常变化,7例为局限性或广泛性异常,3例为样放电;12例在监测过程中无临床发作,3例脑电图监测有异常变化,其中2例为局限性或广泛性异常,1例有样放电。结论夜惊症儿童脑电图可
目的探讨夜间较大剂量丙戊酸钠治疗夜间和清晨癫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69例新诊断的完全在夜间或清晨发作的癫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均予丙戊酸钠片治疗,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有效维持量,分2次给药。试验组夜间剂量为清晨剂量的2倍;对照组夜间剂量与清晨剂量相同。随访6个月后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69例患儿全部完成观察和随访。试验组28例完全控制发作(80.0%),总有
目的分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夜间发作性癫(ADNFLE)患者CHRNA4基因序列的变异性,探讨其与ADNFLE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临床诊断为ADNFLE的主要来源于广东和广西的6个家系,其总成员66例,发病24例,同时收集健康志愿者200例作为健康对照。提取二基因组中DNA并特异性扩增CHRNA4的1~6号外显子片段,对其进行纯化与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序列对比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
生酮饮食(KD)疗法治疗癫的适应证包括葡萄糖载体蛋白1缺陷症,丙酮酸脱氢酶缺陷症,肌阵挛-失张力癫,结节性硬化症,Rett综合征,严重的婴儿肌阵挛型癫,婴儿痉挛症,Landau-Kleffner综合征,Lafora病,其他类型难治性癫,难治性癫持续状态,部分线粒体病,Ⅴ型糖原病,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等疾病。脂肪代谢途径先天缺陷的患者不能使用KD疗法。近来,KD正在不同年龄段和多种新的适应证如肿瘤、老
生酮饮食(KD)疗法用于临床始于1920年,无论是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临床试验短期疗效评估,还是长期大样本KD治疗病例的随访,均显示KD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国内近几年开始在儿科癫临床应用与推广KD疗法。KD疗法的治疗管理甚为重要,包括KD治疗团队的组建、KD专项治疗门诊、KD专项病案的管理与研究以及组织KD治疗的关爱活动等。现介绍KD治疗的相关问题,包括KD启动患儿评估、KD治疗安排、KD安全性与依从
目的探讨癫患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与EEG变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30例确诊癫的患儿(癫组),分别于治疗前后(间隔1年)行长程视频EEG及血清NSE水平检查,同时检测74例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血清NSE水平。结果癫组患儿治疗前血清NSE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全面性发作与局灶性发作2种发作类型之间NSE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治疗后血清NSE水平低于
生酮饮食(KD)是一个高脂、低碳水化合物和适当蛋白质的饮食,尽管其治疗难治性癫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到公认,但严格的饮食控制降低了其耐受性和可操作性。"改良的阿特金斯饮食"和"低血糖生成指数治疗(LGIT)"是近年在KD基础上发展起的2种新疗法。其本质上也是一种高脂、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但脂肪比例较低,患者更易耐受,操作更简便,疗效接近KD,不良反应较KD小,可作为成人和儿童难治性癫患者的首选饮食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