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诱导小鼠骨髓细胞分化为髓源树突状细胞的比较研究

来源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qus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利用粒细胞-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4(IL-4)、酪氨酸激酶受体3配体(Flt3L)以及不同浓度细胞因子组合在体外诱导小鼠骨髓细胞分化为髓源树突状细胞,比较不同培养条件对细胞分化与成熟的影响。

方法

分离BALB/c小鼠骨髓细胞,分别加入含GM-CSF、IL-4、Flt3L以及不同浓度细胞因子组合的培养液,培养7 d后荧光抗体标记行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CD11c、MHCⅡ、CD86分子的表达水平。平行组加入脂多糖(LPS)刺激后行流式细胞术检测。

结果

Flt3L/GM-CSF/IL-4组可诱导90%骨髓细胞高表达CD11c,此时各细胞因子浓度分别为20 ng/ml、20 ng/ml、10 ng/ml;100 ng/ml Flt3L诱导骨髓细胞表达CD11c达88%。Flt3L/GM-CSF/IL-4组与Flt3L/GM-CSF组诱导髓源树突状细胞表达MHCⅡ分别为35.4%和36.1%,其中各组Flt3L与GM-CSF浓度均为20 ng/ml。LPS刺激后Flt3L/GM-CSF/IL-4组与Flt3L/GM-CSF组表达MHCⅡ分子水平分别为58.1%和59.6%,增幅为22.7%和23.5%。GM-CSF/Flt3L/IL-4组与Flt3L/GM-CSF组树突状细胞CD86表达为7.1%与5.5%。LPS刺激后20 ng/ml Flt3L组与GM-CSF/IL-4组CD86表达增幅达7.1%与6.2%。

结论

Flt3L和GM-CSF对髓源树突状细胞的分化与成熟发挥主导作用,故20 ng/ml Flt3L联合20 ng/ml GM-CSF可成为DC基础研究的优选方案。

其他文献
炎症性肠病(IBD)主要与遗传易感性、环境、肠道菌群和免疫失调等因素相关。遗传因素在IBD发病机制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涉及细菌识别、IL23/Th17信号途径、自噬、上皮屏障的IBD易感基因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阐述。
期刊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病因不明的慢性疾病,它的发病主要与遗传易感性、肠黏膜稳态、环境及饮食等多因素相关。近年来,随着研究深入,人们逐渐发现饮食因素在IBD患者的发病及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食物过敏原、肠内营养治疗、短链脂肪酸及其他饮食干预治疗进行总结和阐述,希望对广大研究者有所帮助。
期刊
期刊
肠结核和克罗恩病的临床鉴别困难。本文报道1例少见的合并十二指肠内瘘、误诊为克罗恩病的肠结核病例,旨在强调临床需重视肠结核的鉴别诊断。
期刊
肠道菌群在炎症性肠病(IBD)发生发展及其在诊治中的作用已成为关注焦点。该方面研究,取得一些进展,也存在问题。本文就目前肠道菌群与IBD发病的研究现状,包括IBD肠道细菌群组成结构、真菌及其他微生物的研究、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与其发病、预后及疗效预测进行阐述,以及改变肠道菌群的相关治疗措施,包括抗生素、益生菌以粪菌移植作用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研究肠道菌群在IBD发病及诊治方面的学者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炎症性肠病(IBD)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现有治疗手段疗效有限,国内外最新研究显示干细胞移植治疗IBD安全有效。本文对国内外该领域内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涉及临床及基础研究的诸多方面,尤其是对干细胞移植治疗IBD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相关机制进行了系统述评。干细胞移植治疗IBD临床前景良好,值得继续探索完善,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
期刊
目的构建人肠上皮细胞类器官三维培养体系。方法采用含2 mmol/L乙二胺四乙酸的分离液分离肠镜活检标本或手术标本肠黏膜的隐窝,并用基质胶包埋隐窝后覆盖富含生长因子的培养液。光镜下观察记录类器官生长情况,并采用免疫组织荧光及核酸原位杂交分析检测肠上皮及类器官成熟细胞及干细胞标记物的表达情况。分别采用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染色法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测定法标记增殖或凋
本文根据当前国内外炎症性肠病(IBD)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进展,从IBD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鉴别诊断、肠壁损伤程度评估、内科和外科治疗6个方面对IBD研究当前的热点问题进行总结和述评。
期刊
目的了解2012—2017年杭州地区甲型H3N2流感病毒的流行情况以及血凝素(HA)基因和神经氨酸酶(NA)基因的遗传进化特征。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杭州地区流感样病例12 185例,实时RT-PCR检测甲型H3N2流感病毒,同时选取部分甲型H3N2流感病毒阳性样本,用特异性引物扩增HA和NA基因,进行基因测序并分析其遗传进化特征。结果自2012年以来,杭州地区每年都有甲型H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特异性作用于内皮细胞糖基化的细胞有丝分裂素,增强血管的渗透性、诱导血管新生,促进肝癌细胞生长和侵袭转移,且VEGF高表达患者预后差。负性调节VEGF可明显抑制肝癌细胞恶性增生,改善患者预后。本文系统综述VEGF表达及其对与肝癌细胞侵袭转移促进作用和基于VEGF靶向药物治疗拮抗肝癌患者病灶的血管新生的最新研究进展,为延缓患者病情进展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