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媒体运用的“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来源 :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ymahoo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也在日新月异地更新着。从最初的简单演示文稿(PPT)引入课堂,到二维动画(Flash动画模拟),再到后来的三维动画(3DMax)、视频技术、网页制作技术(Frontpage、Dreamweaver)等,现在我们可以将常见的各种媒体呈现方式全部集成到一个演示文稿中,在课堂进行呈现,它改变了过去“一张嘴、一支笔”的授课方式,呈现资料的方式多样化、呈现内容的方式立体化,这些都可以使学生摄入信息的容量明显增大,使学生的信息加工渠道从原来的“语词”加工转化成多渠道的加工模式,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现在又遇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媒体技术的过度引入课堂,使课堂过度依赖于媒体技术,将一些不该通过媒体技术的内容或是一些内容的呈现方式,都通过媒体技术引入了课堂,不能充分地应用学生的认知方式,不能使学生的技能或能力得到充分的释放和发展。
  一、媒体技术的适当应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我们的学习包含着三类知识的学习: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以及策略性知识的学习。三类属于不同领域的学习,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是解决“what”的学习,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是解决“how”的学习,策略性知识是指怎么调节学习的方法,使前两项知识或技能的学习更充分和更有效。
  1.陈述性材料的呈现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就是让学生知道一些事实性的内容。我们学习的教材所提供的内容或是篇幅是有限的,不可能一应俱全地呈现所有相关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将这些缺少的内容能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教材的内容,理解内容的内涵的同时也能知道内容的外延。
  例如在中学化学实验中无法实现,但它又与教学密切相关的氢原子的能级跃迁、氢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等。这些实验主要涉及微观粒子或宏观系统,看不见,摸不着,无法或不易用真实实验来演示。借助于计算机来科学地模拟这些实验,给学生提供了大量而丰富的感性素材和信息,让学生比较直观地认识微观粒子的运动和宏观物理过程,变抽象为形象。又如在讲述核外电子运动特征时,为了表示电子运动的无轨道性、高速性,即理解“不能准确描述电子在某一时刻所处的位置,预测下一时刻电子所处的位置”,这时可以应用二维动画软件设计关于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模拟课件(如图1所示),这种模拟再现,有助于学生对电子云概念和电子运动规律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程序性知识是培养学生的认知技能和动作技能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它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工作,创造一个特定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学习情境里,将一些操作程序性规则表述转化为技能的应用,也就是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
  比如在学习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中的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时,我们要演示水表面分子间作用力包括氢键,常用方法是将一枚硬币放在水面,它的成功率并不是很高,这时就可以通过视频进行学习。又如2013年6月20日上午进行的我国女宇航员王亚平在太空进行授课的实验,其中有许多实验在我们地球上都是无法完成的,用水膜和水球的形成实验来探究了分子表面张力的存在。“王亚平将普通的水可以固定在钢丝圆环上形成了比较结实的水膜,往水膜里不断加水,会形成一个大的水球;将水球里注入两个气泡,气泡并不会融合在一起;将水球里注入红色液体,整个水球就变成了非常漂亮的‘红球’。”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视频资料让学生领略到表面张力的魅力,同时也让学生充满了民族自豪感,从而可以使课堂的效益最大化。
  二、媒体技术的过度应用,降低课堂教学效益
  对于课堂中无法呈现的内容,或是一些说明性材料的呈现如果只是讲听,不如用媒体呈现出来,让学生结合讲、视等方式提高信息摄入的效率;对于我们在现实中无法完成的实验或是中学条件下无法完成的实验,可以通过视频观看,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但有些在现实中完全可以呈现或是操作的内容,则不应通过媒体技术进行呈现。
  1.虚拟情境不如现实情境
  教学中我们需要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体验,在特定的情境中参与,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对于我们无法创设实际的情境,通过虚拟情境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所学知识的意境,同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但从感官的感受与亲身的参与,对学生知识的同化和能力的生成,从效率上都是无法比拟的。另外虚拟毕竟是虚拟,它给人的思维可靠性带来质疑,也降低了信度,所以在学生的信息系统中难以同化而建构新的信息图式。
  比如我们在学习离子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时,可以举例在我们生活中所存在有哪些反应是离子反应,还可以根据媒体的报道进行举例说明,比如浙江新闻报道:2012年3月9日温州有一个壮汉在洗马桶时,因为同时倒入这两种清洁剂被熏翻在地,所幸发现及时无生命危险。但这些还不如在我们上课时,带上家里的“84”消毒液(成分是次氯酸钠和氯化钠)和洁厕灵(含稀硫酸)一起到课堂中,将两者混合,观察现象得生成了黄绿色的气体——氯气,而氯气是剧毒气体,学生是已知的,然后再写出发生反应的方程式:ClO■+Cl■+2H■=Cl2+H2O,这样学生更容易在头脑中形成这样的概念,也更容易记住该反应。
  从本教学案例来看,虚拟的情境让学生从视听上学习知识,而用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该知识的应用,就可以引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建构,它远非我们科教片播放带给学生的知识所能比拟的。所以在创设情境时,能让学生参与的绝不要用虚拟的情境来代替。
  2.虚拟实验不能取代真实实验
  实验是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的基础。如果有些实验我们在中学条件下无法完成,比如太空授课中的失重演示、太空中陀螺在失重下的旋转方式与地面旋转方式的比较实验、化学中电子运动实验等,那么我们可以应用视频资料和虚拟实验让学生在拟真的场景中感受知识,从而理解知识的原理。但是在现有中学条件下能完成的实验绝不能用虚拟实验来进行替代。
  比如在学习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相关知识时,能用实验进行演示或是让学生动手实验的,都可以让学生亲身参与,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化学变化的无穷和体验到化学实验的乐趣。比如石油的分馏实验是中学有机化学中一个基本实验,高考中其操作及实验结果分析都是考点,但在课堂中算是一个比较大型的实验,进行演示或学生实验都会占用较多的时间,所以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都不会演示该实验,一般都是用视频演示其实验过程,这样的过程虽然让学生看到了实验的操作和实验的结果,但是相关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仍然只是形成一个模糊的概念,很难将其转化成学生的技能。所以在课堂中我们可以在课前提前几分钟将装置搭建起来,在课堂上主要演示或让学生自主操作如何进行气密性检验,如何通入冷却水,如何用温度计控制蒸汽温度,收集并检验产物的成分,等等。学生在自己的亲身参与下,不仅能记住操作中的要点和学会一些基本操作,而且还能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将知识迁移到其他的蒸馏实验中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蒸馏操作技能。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一定离不开学生的参与。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提出的教育原则是“从做中学”,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参与才是学习的真谛,而不是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堆砌。
  (作者单位:赣榆县高级中学,江苏 赣榆,222100)
其他文献
1.全国“八月大转星”确保“十七大”安全播出 新闻定格:八月份,全国各地广电局按照中办、国办《关于抓紧做好卫星广播电视地面接收设施调整工作的通知》和《全国卫星广播电视转
1国务院推动“三网融合”实现广电和电信双向进入;2国务院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3总局发布《关于加快有线网络发展若干意见》;4NGB实质推进 上海示范50万户;5高标清同播促进
肌肤,女人最美的衣裳,需要您的细心呵护。只有好好宠爱它,才能在这激情夏日将美丽绽放。宠爱肌肤第一步:清洁舒放身躯香汗淋漓,肌肤新陈代谢旺盛,角质、汗水和油脂在表皮沉积
发型师在完成一个发型前,最后一个步骤应该就是造型产品的使用,不同的发型使用不同的造型品会呈现不同的效果,作为美发产品的新兴一族,它独特的增光、增亮、定型和修护功能,
本文分析了无线Mesh接入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并介绍了利用无线Mesh接入技术设计的无线视频监控系统和无线智能测温系统及其在发射台站的应用。
在面试时,考官如果对求职者感兴趣,一般会问求职者有什么问题要问,求职者如果回答说没什么问题,主考官对你的评价也许就会降低一格。因为一个对自己前途十分关心,对这份工作十分重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英语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能体现教学机制和教师教学艺术的一个环节。高效的导入能直接引领高效课堂教学环节的层层推进。因为高效的导入具有三种功能:第一,能吸引学生的听课注意力,使其尽快从课外转移到课内,为认真听课做好准备。第二,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课堂教学,为进一步开展教学做好准备。第三,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本文介绍了浙江玉环县新建住宅区有线广播电视管线的设计与施工的具体方法与要求。
1何况,或者未必  大概所谓的深宅大院就是这样的吧.大红对联的大门很含蓄地,甚至可以说很收敛地不是很轩昂.所以,如果没有机缘进门的人,想当然地会以为里面只是一小户人家
期刊
妈妈爸爸在家待友的气氛多多少少会感染到 baby 们,在他们的心里,一定也在构思着把自己的小朋友们带到家里来实习一下的。妈妈们应该怎样帮助 baby 们布置一个小交际圈的环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