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界”到“无界”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btbyr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二维码是用特定的几何图形,以在二维方向的平面上按一定规律分布的矩形方阵记录丰富数据符号信息的新一代条码技术。基于这一新技术的运用,通过提供多种方式和多种层次的传播形态来满足受众的细分需求,实现全形态、全天候、全方位的全媒体传播。
  关键词:二维码;全媒体;传播
  中图分类号:G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4-0113-02
  
  
  当前,我们已经迎来了一个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互融合,通过文字、图片、声频、视频等多重元素实现传播内容的全形态、全天候、全方位传播的全媒体时代。近年来,诸多报刊社迅速盘整资源,与新媒体从竞争走向合作,逐步向全媒体转型。然而,新旧媒体如何实现有效的聚合交融,才能最终产生1+1>1的效应?本文从二维码技术出发,对信息化时代下的全媒体传播模式做出探讨。
  一、二维码技术及其应用
  (一)二维码技术。二维码是用特定的几何图形,以在二维方向的平面上按一定规律分布的矩形方阵记录丰富数据符号信息的新一代条码技术,由一个二维码矩阵图形和一个二维码号,以及下方的说明文字组成[1]。这种新型的条码技术在传统一维码(1-dimensional barcode)储存信息方式的基础上,实现了在二维平面上的扩展。由于充分整合了文字、图片、声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其存储的信息量远远高于一维码。受众只要用手机摄像头代替条码扫描仪,对印刷在报纸、杂志、图书、海报、包装以及个人名片等上的二维码图形进行扫描,或输入下方的二维码号,即可实现手机快速上网,便捷地享受浏览网页、下载图文、音乐、视频,以及获取优惠券、参与抽奖、了解企业产品信息等服务,而不用经历在手机上输入URL的繁琐程序。
  
  
  图1 用户通过二维码识别播放流媒体流程[2]
  (二)二维码应用。问世于20世纪的一维码自诞生以来发展迅速。目前,以中国标准书号条码系统、中国连续出版物条码系统、出版物销售POS管理信息系统等为代表的一维码技术在我国新闻出版行业的日常出版管理已经得到普遍运用[3]。不过,由于信息容量小,纠错能力低,对条码附载的介质以及扫描器材要求较高,一维码的应用范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二维码作为一种新的信息存储和传递技术,可以在纵横两个方向存储信息,具有面积小、信息量大、识别率和稳定性高、防伪性强等特征。当前,最新的二维码识别技术,对条码附载介质的要求大大降低。不仅条码可以印刷在普通新闻纸上,易于制作、成本低,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而且用手机摄像头代替条码扫描仪就可以进行识别,在国外,手机二维码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技术,常用的码制有PDF417二维条码、Datamatrix、Maxicode、QR Code、Code 49、Code 16K、Code one等。其中最为通用的是流行于日本的QR码和流行于韩国的DM码。在我国,二维码在传媒界的运用始于2005年3月1日。当天《北京晚报》在新闻报道中应用了清华紫光推出的二维码技术北京优码,在短短一个月内吸引了逾百万手机用户下载[4]。2006年7月《精品购物指南》尝试在封面和专版报眉上一次性印刷彩色二维码,之后在每期报纸的固定位置刊出彩色二维码,成为国内第一家全面应用彩色二维码技术的报纸[5]。2008年借助报道北京奥运会的契机,传媒界加快了推行二维码的步伐,使其在报业的应用进入高峰。目前,银河传媒、清华紫光、龙宇传媒等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二维条形码手机识别及应用技术,并已获国家专利。
  二、基于二维码技术的全媒体传播模式
  当“媒介融合”成为学界和业界发展的热门话题时,“全媒体”作为“多功能一体化”的媒体趋势被不断提及。在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全媒体”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是媒体走向融合后“跨媒介”的产物。如果说传统的“多媒体”指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来综合展示传播内容,那么当前的“全媒体”则是在此基础上借助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手段实现的在传播形态上的革命性突破,通过提供多种方式和多种层次的传播形态来满足受众的细分需求,使得受众获得更多元、更及时、更全面满足的传播体验。二维码的应用,为实现全形态、全天候、全方位的全媒体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
  
  图2 基于二维码技术的全媒体传播模式
  (一)全形态传播。全媒体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单一模式,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当互联网普及,博客、播客、电子杂志等媒介形态大行其道;当手机、PAD逐渐普及,手机报、手机小说、手机电视风靡全球。未来,随着3G网络的成熟,4G网络的开发成功,还将有更多意想不到的传播形态加入其中,丰富受众的媒体体验。在全媒体转型的大旗下,隐藏的是传统媒体对于自身媒体属性的回归和突破人为划分的媒体格局的冲动。在报刊等传统纸质媒体的全媒体传播实践中,二维码相当于一个“阅读引擎”,提供纸质媒体内容与网络图文、音频、视频的直接连接。通过手机扫描,帮助受众在十几秒钟内下载并自动播放主体报道的相关内容。简单地说,有了二维码,报刊可读可听又可看。通过扫描二维码,头版的文字的时政新闻可以变成“新闻联播”;体育版的报道,不仅可以知道选手夺冠的消息,还可以看到整个精彩赛事;娱乐版推荐的大片,不仅可以了解放映场次,还可以观看片花……二维码传播突破了传统媒体平面静态呈现的限制,颠覆了传统的阅读模式,为读者带来动态且内容丰富的全形态阅读体验。
  (二)全天候传播。人类对各类信息资讯的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一方面,信息总量在不断提高、累积,人们用于资讯的消费和时间也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在传统媒体与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并行的全媒体时代,每个人都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最合理的方式获取最符合个性需求的信息。二维码这一新媒体形态,以时间轴和内容轴构成信息传播的双翼,为实现个性化的全天候传播提供了支撑。韩国LG公司曾推出一种号称能“左右时间”的带硬盘的电视。但事实上,这种电视只能通过录制节目让受众看到已经播放过的内容,却不能让受众看到还未曾播出的节目。而二维码的问世,却真正实现了对时间的“左右”。它不仅能让受众看到已经结束或闭幕的比赛和盛会,甚至还能让受众看到新闻信息在报刊截稿乃至印刷出版之后的后续动态。例如,一份报纸在凌晨2点截稿,3点付印。当它在截稿乃至付印时,其二维码所指向的链接内容可能都还只是一条简讯甚至空白。然而,报社网站编辑人员可以充分利用报纸从凌晨付印到清晨送达的这段时间,补充发布相关新闻视频,链接相关新闻报道、背景消息。等读者拿到報纸,并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跳转到该网址时,看到的将是最新、最全的内容。二维码将使“截至本报发稿时”成为历史[6]。
  (三)全方位传播。“全媒体”的“全”涵盖了报纸、期刊、图书、广播、电视、电影、网络、通讯等各类传播工具,力图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然而要想达到最佳传播效果,则更强调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管道,深度融合,提供超细分的服务。相较于户外广告、平面媒体、电视广告等其它传播载体,二维码不受面积的限制、版面的约束、时间的考虑,支持受众通过手机拍摄扫描随时随地实现对内容的了解。这种全方位的了解,不是其它任何一种或几种传播形式所可以比拟。二维码相当于全媒体传播的一个数字化引擎。一方面,它提供了基于手机终端的新传播形式,不仅极大地扩充了传统平面媒体的信息量,而且可以及时实现信息的收藏、推送与转发;另一方面,它为受众提供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阅读体验和更加便捷高效的信息检索途径,以及与传播方随时沟通的渠道。如读者可以一边看杂志,一边利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登录杂志页面,对感兴趣的文章进行评论,在增加阅读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时尚性的同时,使传播方可以迅速、精准地采集到社会各界的反馈信息,为传播的进一步优化创造条件。随着智能手机和3G通讯时代的来临,在网上购物、网上支付等领域,二维码更可以充分发挥其快速通道的作用。比如,当用户在报纸上看到有喜欢的电影上映,便可以拿起手机拍下影讯旁的二维码,通过移动支付的方式扣除票款,足不出户就可订到电影票。而电影票,也是以二维码的形式呈现,收到后存储在手机里,到了电影院只需将其扫入读码器即可入场。二维码技术的应用,将有效推动手机用户和媒体资源的对接,助推传统平面媒体实现从单纯的信息发布平台向全媒体信息互动服务平台的跨越。
  三、展 望
  当前传统平面媒体承受着来自网络、通讯等新兴媒体的巨大冲击。二维码的出现为传统媒体突破平面的界限,迈向全媒体传播带来新的机遇。然而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二维码的应用需要硬件的支持、数据库的支撑和用户使用习惯的培养。只有在实现了报刊杂志、户外广告等平面媒体与手机、网络等相关数据库有机结合的基础上,二维码的数据引擎功能才能真正得以发挥。而如何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以及如果让更多企业加入到二维码数据联盟也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总之只有在统筹兼顾好相关政策、企业合作、技术开发等多方面因素的前提下,才能保障新兴二维码应用与现有信息系统的协调运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二维码的作用,实现从“跨界”到“无界”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佚名.打开跨界互动营销之门[N].中国新闻采编网,2012-01-28.
  [2] 于弼君,谭裴.基于二维码的网络流媒体播放系统设计与实现[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1(2).
  [3] 朱诠,刘玉柱.二维码与平面媒体功能的拓展[J].传媒,2007(7).
  [4] 郑智斌.二维码的报业应用与意义[J].新闻知识,2006 (12).
  [5] 苏林森.新媒体环境下报纸如何留住年轻读者[J].中国报业,2007(7).
  [6] 佚名.报业二维码缘何“雷声大雨点小”[N].中国新闻出版网,2012-01-29.
  
其他文献
摘 要:1983年春晚首次亮相之后逐渐演变为约定俗成的习惯,30年来它给广大观众带来欢笑和欣喜,众多经典作品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了纪念春晚三十年,央视特别制作了大型纪录片《春晚》于2012年大年初一首播,试图为观众呈现一个熟悉而陌生的春晚。通过对此片文本所传递的情感叙事和诸多细节,旨在从这部典型作品中找寻属于它自身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春晚;纪录片;叙事细节  中图分类号:J952
期刊
摘 要:随着媒介融合趋势的日益加强,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渠道,同时也是当代大学生树立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如何认识媒介及其功能、如何正确地使用媒介……这些都成为媒介素养教育所关注的重大课题,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面对的重要问题。因此,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查阅、座谈等方式,对三亚学院学生的媒介素养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反思,以期推动海南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加快“
期刊
摘 要:媒体怎样报道家暴事件,有什么样的性别视角?文章以媒体报道的李阳家暴事件为例作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近来媒体在家暴事件的报道中所采取的性别视角作了相关的分析。文章得出结论,目前媒体报道存在性别认知的困境,媒体工作者需要提高社会性别敏感及在媒体中推介性别平等的观念必要性。  关键词:媒体;性别视角;李阳家暴事件;性别认知困境  中图分类号:G214.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历经7年的发展,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但是新闻传媒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定位和作用发挥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通过新农村建设中新闻媒介的现状分析,结合陕西关中地区新农村与传统农村媒介接触的对比调查,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功能定位和作用发挥重新进行调整分析,以使传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關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功能定位;作用发挥;传媒  中图分类号:G210
期刊
摘 要:名人用户与草根用户的微博使用情况不尽相同,比较二者在微博内容上的传播效果差距是向“微博实现乌托邦”的观点提出质疑,用于分析的数据资料验证了微博传播平台中确实存在草根用户与名人用户之间的使用效果鸿沟,而且这种群体之间的鸿沟呈现一种共长的形态。以新浪微博为例,其中经实名认证的名人用户超过2万,仅占总数的0.04%,普通草根用户是微博的主要消费者。但是,草根与0.04%那部分用户之间的鸿沟却是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传媒技术与报道方式的改进突破,新闻记者队伍日益壮大。但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媒介商业化趋势日渐明显,媒介市场的激烈竞争与利益驱动,使得新闻记者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出现了偏离真相,有违新闻真实性的种种行为。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新闻记者》评选出“2010年十大假新闻”产生以及报道的特点,探讨新闻记者在工作中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为新闻工作与媒介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社会转轨期矛盾加剧,利益博弈日趋激烈,大量冲突纠纷以诉讼方式进入司法程序。广播电视应充分发挥服务大局的社会功能,办好法制节目显得更为必要。目前,全国各地的广播电视均开办了形式多样的法制节目,但有些法制节目的生存发展空间遇到瓶颈。本文结合南通电台十佳节目《刘宇说法》节目的实践和探索,为地方电台法制节目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地方电台;法制节目;现场直播  中图分类号:G2
期刊
摘 要:“我是克里斯托弗诺兰,一个典型的英国人,像我的前辈希区柯克那样,不仅是一个导演,也是一个拥有奇想能力的人。”这是诺兰对自己的评价。克里斯托弗诺兰出生于1970年,他的作品并不多,截止到2011年一共只有6部商业影片。但现在已经是好莱坞如日中天的重量级导演,不仅在国际上拥有极好的声誉,而且在观众群里有无数的粉丝。本篇文章着重从诺兰的敘事策略上分析影片的成功所在:从主题的选择到人物的设置,从
期刊
摘 要:近些年来,广告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越来越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广告媒体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广告不仅出现在报纸、电视、广播和杂志上,同样在网络上、手机上甚至随时随地都存在着广告的踪影。可以说,这是一个到处都充满了广告的时代。通过对广告媒体形式的历史演变的研究,以及几个与新媒体广告相关争议的阐述,特别是关于网络广告与传统广告媒体之间的对比讨论。最后给出一些关于怎样
期刊
摘 要: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公选课程,就有了一些课程设计的共性。本论文试图从公选课课程设计入手,分析、探讨其教学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公选课;课程设计;路径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4-0118-02       中國内地高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