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心室功能严重受损合并跨主动脉瓣压差减低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外科治疗

来源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dor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左心室功能严重受损合并跨主动脉瓣压差减低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AVR)的手术效果及影响中、远期生存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 2005年至2011年,35例AS患者接受AVR手术,平均年龄(58±9)岁;NYHA心功能分级3~4级31例,有晕厥史15例、心绞痛史19例、呼吸困难史28例、急性左心衰史16例.术前主动脉瓣口面积(AVA) (0.70±0.09) cm2、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276 ±0.020、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 (6.3±0.4) cm、主动脉跨瓣压差(TVG) (26.0±2.3) mm Hg(1 mm Hg=0.133 kPa).置入人工瓣膜35枚,其中机械瓣20枚,生物瓣15枚,瓣膜直径(23±1) mm.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5例,三尖瓣成形术3例,冠状动脉旁蹄移植术4例.结果 围手术期死亡3例.余者术后早期LVEF 0.358±0.047,明显高于术前(P =0.008),术后6个月时LVEF 0.426±0.031.术后早期LVEDD(5.7±0.4) cm,较术前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2);术后6个月,LVEDD(5.3±0.3) cm,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术后随访(35±23)个月,13例死亡.1、2、5年生存率分别为78%、68%、60%.死亡患者与生存患者比较,接受手术时年龄明显较大[(63±10)岁对(54±11)岁,P=0.017];NYHA心功能分级明显较高[(3.9±0.2)级对(2.9±0.3)级,P =0.003):术后LVEDD明显偏大[(6.0±1.0)cm对(5.5±0.3)cm,P=0.031].多数患者术后症状改善明显,3~4级比例低于术前(P<0.01).结论 虽然AVR手术具有较高的手术风险,但可以得到相对满意的手术及中、远期效果.受损的左心室心肌是否具有收缩储备能力可能是影响AVR手术效果的关键因素。

其他文献
患者 女,40岁.进行性吞咽困难1月余.既往体健,否认结核及其他传染病史.查体无阳性体征.食管造影提示食管中段管腔环状变窄变细,黏膜欠规则,上段食管扩张(图1).胸部CT平扫+增强扫描提示两肺野内未见明显实质性病灶,食管中段约第5~7胸椎水平可见管壁局部增厚(图2),轻度强化征象,其上段食管扩张(图3).超声胃镜无法通过食管中段狭窄段,改行电子胃镜检查,内镜下距门齿25 cm处食管段可见一长约3
期刊
心血管疾病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患者非HIV相关性死亡的首要致死原因[1].对合并心脏疾病的艾滋病患者,手术治疗能改善其生活质量.2011年1月至2011年3月,我们共收治艾滋病合并心脏疾病患者3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期刊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2年7—12月拟进行以下专题的报道,单心室外科治疗(8月)、Hybrid手术(10月)、食管外科并发症(11月)、器官移植(12月)。
期刊
食管癌术后颈胃坏死是食管癌术后一种较严重并发症.我们曾在食管旷置术后二期颈部食管重建术中发现,颈部缺损食管黏膜已再生食管周径三分之二,所以认为食管胃黏膜可缘支持物(胃管等)爬行生长.据此2003年9月至2010年12月我们采用T管引流法治疗食管癌术后颈胃坏死患者3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期刊
最近的研究表明,在局限期的小细胞肺癌(SCLC)包括外科多学科的综合治疗中取得了较好效果[1-2].我们回顾性总结1980年至2008年81例Ⅰ-Ⅱ期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完全性切除后行综合治疗的结果,以探讨综合治疗在外科治疗SCLC中的作用。
期刊
2010年10月至2011年5月我们应用纵隔镜为4例肺功能重度受损的食管胸下段癌患者行食管癌切除术,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4例术前均行上消化道钡餐、纤维内镜及病理活检检查,确诊为食管鳞癌,均为男性;年龄53~ 64岁,平均61.5岁 呼吸道准备至少1周,术前检查除肺功能重度受损外无手术禁忌术前肺功能主要指标。
期刊
患者男,23岁.咳嗽伴痰中带血.胸部CT及PET/CT检查发现左上肺前段5.6 cm ×6.7 cm×6.2cm大小肿物,分叶状、SUV平均值/最大值6.6/11.6,病变累及纵隔胸膜;左侧肺门、纵隔多发淋巴结肿大,最大约1.3 cm,代谢增高,SUV 3.0/3.4(图1、2).行新辅助化疗,多西他赛加顺铂方案4周期,复查CT示左肺肿物无明显变化,纵隔淋巴结明显缩小.遂于2011年6月行左肺上叶
期刊
2010年初我们开始采用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SD)治疗食管黏膜癌前病变及早期癌,治疗效果良好,现总结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浙江省仙居县食管癌普查项目中发现的和我院胃镜检查发现的24例食管黏膜中重度异形增生及早癌患者,其中男17例,女7例;年龄46 ~ 78岁,平均59.5岁。
期刊
患者男,36岁.间断干咳,胸部CT检查提示右侧胸膜多发占位(图1).查体:颈、四肢躯干遍布大小不等体表结节,最大直径约3cm,皮肤多处咖啡牛奶斑,腋下皮肤有雀斑,余体征无特殊.X线胸片示右侧胸膜多发占位(图2).2011年2月全麻下行胸腔镜探查,术中见第6、10肋问胸膜外多发结节,切开胸膜,外观为乳白色,表面光滑,界限清楚,大小不一,相互串联呈珠样(图3),完整切除全部结节直至两端正常肋间神经,其
期刊
2011年5月至2012年1 月,我们为5例患者成功实施了经单侧胸腔跨纵隔VATS双侧肺大疱切除术,现总结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本组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6 ~ 19岁.3例双侧自发性气胸交替发作,2例双侧气胸同时发作.1例因双肺压缩明显,行双侧胸腔闭式引流,余者术前均未接受治疗.患者术前胸部CT均提示双侧肺尖部肺大疱(图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