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化企业循环水场废水处理工程及数字化应用实例

来源 :工业水处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某炼化公司循环水系统水质恶化情况,选择膜生物反应器(MBR)与频繁倒极电渗析(EDR)组合工艺深度处理循环水旁滤反洗废水和清净废水。深度处理后出水水质良好,满足《石油化工污水再生利用设计规范》(SH 3173—2013)要求,应用数字化技术使循环水系统运行更加稳定。工程运行费用为1.87元/t,EDR在线化学清洗周期为50~60 d,离线清洗周期为12~14月。
其他文献
采用折点加氯法去除脱硫废水中的氨氮,通过响应面法考察了pH、n(Cl)/n(N)和初始氨氮浓度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pH对出水氨氮浓度的线性效应显著,n(Cl)/n(N)和初始氨氮浓度对出水氨氮浓度的线性效应极显著。通过该方法可以得到不同初始氨氮浓度条件下,满足出水氨氮达标排放的pH和n(Cl)/n(N)。折点加氯可有效去除脱硫废水中的氨氮,出水氨氮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中一级标准的要求。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因其经济和高效的特点广泛应用于硝基芳烃(NACs)等难降解有机废水的治理。但由于NACs类废水毒性较强且厌氧生物代谢缓慢,限制了其实际应用效果。基于此,综述了3种一体化物化-生物耦合技术(电场、氧化还原介体、零价铁耦合厌氧生物强化技术)在强化NACs还原转化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应用进展、影响因素、强化机制以及后续的研究方向,并进行了总结与比较,以期为NACs类废水强化处理工艺的研发提供依据和参考。
为去除循环水排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总氮,降低后续臭氧-生物活性炭单元的处理负荷,使系统处理出水能够达标排放,某电厂采用ABFT技术对均质调节后的循环水排污水进行预处理。调试运行结果表明,在进水TN为1030 mg/L,COD为60~100 mg/L的情况下,ABFT工艺对TN和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5%和36%,出水水质稳定,满足ABFT单元出水要求,降低了后续单元处理负荷,确保了最终处理出水能够达标排放。
火电厂含煤废水具有悬浮物含量高、色度大等特点,采用传统的工艺技术对其进行处理效果不理想。本工程采用平板式陶瓷膜微滤技术对其进行处理,运行结果表明,产水SS<3.0 mg/L,浊度<2.0 NTU,COD去除率约为57%,处理出水水质优于回用要求。该工艺耐水质水量冲击负荷能力强,设备维护成本低,系统运行稳定可靠,较传统工艺有明显优势。
以棉籽壳制备的生物炭为原始炭(BC),对其进行KMnO4改性,制得改性生物炭(BC-Mn),并通过实验研究了BC-Mn对水中铅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BC-Mn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孔径结构。当初始Pb~(2+)质量浓度为300 mg/L,pH=5,吸附剂投加量为2 g/L时,吸附效果最佳,最大吸附量可达到126.79 mg/g。BC-Mn对Pb~(2+)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方程和拟二级动力学模型,且该吸附过程是可以自发进行的吸热过程。模拟废水实验结果表明,BC-Mn是一
针对焦化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含量高、色度高、毒性大、处理难度高等问题,研究采用“一级催化臭氧氧化+生物强化MBR+二级催化臭氧氧化”组合工艺对其进行深度处理,探究了臭氧(O3)浓度在两级催化氧化过程中对COD氧化降解的影响和氧化降解机制。结果表明,当原水COD为150200 mg/L时,两级催化臭氧氧化废水中的O3质量浓度分别为57、80 mg/L,能使COD去除率达到最优,氧化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该工艺具有COD去除率高、成
碳源不足是污水处理中常见问题,添加低成本高效碳源对降低污水处理成本至关重要.通过模拟和应用实验,对一种新型高能碳源在污水处理中的效能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该碳源以有
近年来随着石油资源的枯竭,人们对于可再生资源越来越关注,对淀粉基吸附剂的研究逐渐增加。综述了以淀粉为基材制备吸附剂及其吸附重金属离子、染料及其他物质的研究现状,并介绍了纳米淀粉改性用作吸附剂的应用情况,最后对淀粉基化学品用作吸附剂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采用简单溶液法合成了分等级花状磁性氧化镍(NiO)微球,研究了制备的花状磁性NiO微球对水中染料刚果红的吸附效果,并探讨了吸附机理.结果表明,花状磁性NiO微球对刚果红的最大
工业废水中毒害污染物的识别是废水管控的难点。本研究融合细胞毒性及其污染物非靶检测方法,开展了典型集成电路废水处理单元出水中的关键污染物甄别研究。结果发现二沉池及强化二沉池出水中高响应可疑物均为酰胺类含氮化合物。基于人肝癌细胞(HepG2)毒性效应导向的分馏分析发现,两种水体高毒馏分中可疑物主要为含氮化合物、含氟酮类化合物和酯类物质,但两种水体的具体高致毒物质不同,可能是强化工艺对污染物的差异化混凝去除所致。本研究可为集成电路废水中关键致毒物质甄别提供方法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