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赏石创意 共赢赏石未来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rbo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当前奇石收藏的现状及特点
  当前受政策调控及诸多原因的影响,大家普遍认为奇石收藏和奇石经济处于一个低位运行阶段。一些著名的奇石市场近一半的门店因经营困难而被迫关闭(比如,有的石友说,目前,柳州1966市场几乎关门;柳柴市场比较集中,但大户陆续撤离,2016年展会结束后有许多赏石经营者们将会转行;柳州白云市场消失;奇石城也萧条,留守门店开价也高得吓人,所以总体上低迷、不景气)一些过去影响较大的奇石展会的规模和人次逐年缩减,成交量不高。(比如,阿拉善展会人次比去年少一半)。据新疆一些地方协会的会长讲“市场低迷,短期内不会好转,特别是中低档商品石销售困难,除非降价微利以售”。上海沪太路的有些石商们纷纷诉苦说目前“普品难卖,精品难寻”。就南京市场而言,南京的雨花石市场由原来主要集中清凉山公园内,后因公园重新改造和赏石市场经营微利,所以被分流到大世界茶城和邁臬橋古玩市场;郊区主要集中在六合横梁镇的菜场楼上。从市场层面来看,经营比较困难,几乎处于门庭冷落鞍马稀的状态。
  但是,也有些人指出,奇石收藏及石市出现回暖的迹象,主要表现为:
  一是从品种和展会来看,矿晶、海洋玉髓、长江石、雨花石以及进口石种的收藏热潮在升温。据中石协统计,全国石展每年约2000多场。重庆赏石媒体人说,你看长江石的石展,一年排到头没有停,而且越来越上档次。
  二是国内的三级市场的精品仍然坚挺。以雨花石为例,今年年初,在南京的一次拍卖会上,一枚4000元起拍的雨花石,最终以11万元成交;一枚题为“宋元古画”雨花石,经过多轮竞拍后,竟然以60多万元落槌;一名南京收藏家亲口告诉我,他花1万元购得的一块象形石玉猫,被朋友看中后,爱不释手,这位朋友当晚就拎了一包200万元现金上门准备求购这枚雨花石;还有一位工艺美术大师对雨花名石“阿诗玛”心仪已久,提出用自己的作品进行换购;最近在仪征砂矿,一枚大品胭脂红的蛋白,被一名石农获得后,当天就叫出18万元的天价。近日,一枚精品石成交50万元,创下2016年雨花石成交的新高。
  三是奇石的衍生品价值也在不断攀升。例如雨花石的烟标、火花、磁卡、菜肴等不断涌现,以名石作为商标的交易量不断上升,单笔十万的也屡见不鲜。由香港一家国际拍卖公司在上海、香港举办的拍卖会上,由工艺美术大师以仿雨花石形,或者绘制雨花石图案,或者嵌入雨花石的紫砂壶,在拍卖会上的价格都稳定在50万至百万元之间。我认识的一位南京石友,他抓住上海世博会的机会,选中雨花石中的四枚有“中国上海”字样的文字石,印刷在折扇上,成本20元不到,而在上海的售价是100多,共计售出2万多把折扇,净赚了160多万元。
  通过上述的分析,目前市场低迷,主要集中在一级、二级市场,这一块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未来几年内的形势会更加严峻。但是,三级市场,尤其是精品石的收藏与交易仍然会高位运行。从某种意义讲,赏石已进入精品的时代,经过这么多年时间的沉淀,这些精品、名品、高价石的实际价值会通过价格的形式显现出来。
  因此,我的观念是,目前市场低迷是价格回落到价值的水平线,真正体现出奇石本来的面貌,可以说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不必大惊小怪。正如我们南京百家湖艺术品公司CEO黄炳良所说“价格实沉到位,市场规范上扬”;有些藏家分析认为“低谷后面是希望”,也有些藏家乐观认为“低迷是好事,我们正好能够购买到真正有价值的石头”,有些石商说“现在正是奇石抄底的好时机,过去看不到的好石头终于出现了;过去天价的石头,也可以降价处理了”。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几点建议
  当前存在的问题比较多,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但是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原因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赏石理念滞后于当代艺术实践,不敢突破传统的赏石理念,尤其要回归到古典赏石的老路。二是收藏的重点不够突出,精品石的认定缺乏权威性,很难经得起时间和市场的考验。三是市场经营和收藏模式陈旧,配套措施不完善,功能单一而弱化,纯粹以赏石为主的市场较多。四是从业者的艺术素质和经营理念亟待加强。
  针对这些突出的问题及原因,我就如何走出困境,确保奇石收藏及奇石经济健康发展,提出如下不成熟的建议:
  1、树立现代赏石的理念。
  先举例两个例子。
  例1:南京有一个石商对我说,你看我现在石馆的装修都采用西方现代博物馆的装饰,这种工业化的、简单的,能够适应现代年青人的审美趣味。这批以80、90年后为主的年青人,他们的想法与60、70后这代人的想法不一样,他们希望与家居结合起来,而现代的家居都是现代和后现代装饰的风格,所以他们希望选购的石头,也是具有这种装饰性的效果。他从柳州进回去南京的石头,大多是消费者是年青人,最高的销售利润一年达700万元。
  例2:这几年南京雨花石纷纷走出国门,先后到美国、澳大利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展销,盛况空前,但是成交量比较少。走俏的都是万元左右的小籽拼盘,受到外国友人喜欢和青睐。对于高价位的雨花石,外国友人则欲罢不能,心存疑虑,提出两个问题:一是看不懂你们中国人所确定的赏石主题,尤其是你们所谓像什么,我们却看不出像什么;二是有没有像金银珠宝钻石那样的质保书?以此来确保高档奢侈品的品质,维护他们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大家知道,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或者说,在赏石经济刚起步时,传统的赏石理念,尤其是古典赏石的理论,在赏石市场上曾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人们审美趣味提升,一些弊端逐步显现,甚至成为赏石事业的绊脚石。如果继续高歌猛进,就有可能会唱衰已有的赏石基础。当务之急,要针对当前艺术消费群体青年化、审美趣味的现代化、艺术功能生活化的实现情况。
  一方面,要从传统,尤其是从回归古典赏石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迅速地融入到现代和后现代艺术的范畴中,着重从叙事赏石转变为抒情赏石,从具象赏石转变为抽象赏石,从独立赏石转变为综合赏石,强调赏石的装饰性、视觉性和艺术性,以适应年青一代的审美情趣。(所谓叙事性赏石指的由一块石头说好一个故事的欣赏,转变为不需要一目了然的主题和思想,只要触目惊心,又耐人寻味,在摩挲五色光和呢喃细语中,去体味石头带给我们的快感和美感)。   另一方面,要适应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时代的要求,以生活为主线,把赏石作为艺术生活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向家居、社区、商场、娱乐、园林、街道绿化、博物馆、酒店等等社会公共场所渗透和延伸,努力构建一种满足现代家居、社区、公共场所等现代社会审美需求的赏石新理念和新模式。
  2、坚持以精品收藏为导向。
  综合各地协会的领导、藏家、投资者的意见,普遍认为“收藏应该以精品石为主,价格虽然高,但是升值空间也较大”。从拍卖和成交的情况来看,也都是以精品为主。所以,石界崇尚精品,“名石”即“鸣石”,“人因石名,石又因人而贵”,“精品石是稳步提升整个赏石市場繁榮的坚实力量”。但是对精品石认定,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人群认定的标准是不一致的,有的通过国标认定,有的通过展会认定,有的通过拍卖认定,有的通过口耳相传认定,但是,这些所谓的精品中的一部分,很难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反复的推敲。因此,我的意见是,只有那些群众拍手、专家点头、市场认可的观赏石,才可能堪称精品,才可能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举两则例子:
  例1:河北雨花石收藏家李玉清,又是企业家。他告诉我,他早年拿到的雨花石最贵的单枚二十五万元。前后投资两千万元左右。他采取高端介入,“看准下手,以藏养藏”,囤集精品,伺机出手。
  例2:江苏淮安金康达集团董事长(兼金康达观赏石博物园负责人)姜滢,三年花费3个亿,购买了6万块灵璧石,他投资理由有两点:一是观赏石是不可再生资源;二是国家实现环保政策;他的微友有两千多个,平均每月看石1000块,还有专家团帮助他把关,他声称要把所有灵璧石的精品一网打尽,做全世界的灵璧石收藏之王。通过网罗精品,他就获了精品资源,从而掌握了话语权和交易的价格权。
  3、不断提升赏石者的欣赏水平。
  那种过去拼资源、拼价格、拼人脉关系的时代已结束,单纯靠政府政策支持的时代也已结束,目前,我们赏石界最缺乏的是审美。一些生意做得好的石商告诉我,目前,普品难卖,精品难求。台湾石友直言不讳地说“大陆赏石如果没有审美做底线,很难走出一片天地”。一些石友深有体会地说“玩出艺术,石头才有价值”。比如,沪太路一石商告诉我,初到上海生意不尽人意,后来他通过学习赏石知识,钻研艺术美学,针对上海人的审美特点,既要精致,又要有味道,而且价格不能贵的特点,深入到原产地,在小品精品上下功夫,强化包装修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生意稳中有升。
  因此,我们要走集约化和艺术化赏石经营之路,不断地加强艺术修养,提高赏石水平,强化内功,摸清行情,按照“市场需要什么石头,我们就寻找什么石头”服务于消费大众,做到与市场无缝对接,走出目前的困境。
  4、发展以赏石的衍生品为主的文创产业。
  当前文创事业正在我国兴起,并呈现蓬勃发展趋势,获得国家政策扶持的文化产业园及项目不断增多,所以,我们要通过借鉴、嫁接、捆绑、乳化、拼凑等方式,把赏石文化与文化创意结合起来,争取政府文化资金的扶持,推进赏石产业的持续发展。一方面,通过文创,把普通的观赏石尤其是卖不掉的石头,变为工艺品,化腐朽为神奇;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精品赏石的衍生品,提升精品的美誉度和含金量。
  例如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浦效信老先生用“中国上海”四块雨花石文字石制作成扇子,成功售卖一万多把,这就是把雨花石文化产业做活了,体现了雨花石名石的附加值。南京雨花石协会会长戴康乐先生,把收藏的精品雨花石,申请商标,目前用于香烟、白酒等产品,充分发挥了雨花石商标产权的价值。
  台湾花莲一石友,利用玫瑰石和珠子石做成的创意礼品,销售旺盛,主要得益于文创。他们在一块石打上自己的标牌,然而,在另一面写上祝福语、许愿话,佛教词,以及个性图案及书法,生意火爆,产品供不应求,需要提前预计。
  5、不断调整和拓展赏石市场的功能与定位。
  观赏石市场要进一步拓宽销售的品种,强化功能定位,在加强做好石商的服务外,还要考虑到消费者吃、住、玩一条龙的需求,努力打造成为人们休闲、娱乐、购物的场所。同时,要通过不断的办展和举办各种活动,不断吸引人气,刺激消费;比如南京博物院,他们除了日常展览之外,有书店、咖啡店等外,在最底层建成了一条民国街,成为一个小型文化商品市场,吸引中外旅客,营业收入直线上升。
  再比如,台湾一个宜兰博物馆在郊区一个山沟内的稻田内,看上很破旧,是由美国人设计的,反映台湾的历史,由于他的设计与环境、内容比较协调,且很别致,里面有许多动手的环节,吸引许多中学生和游客的光顾,据介绍每天接待几万人参观。我们大陆的石馆的条件并不比台湾及国外差,差的是软件和我们的文创。
其他文献
行为艺术,是形形色色当代藝术中的一种,而像行为艺术那样对过程的审美体验,却一直在中国传统赏石文化中隐现。如果能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让体验赏石的过程之美由“隐”而“显”,成为一种时尚,从而创建出比美于茶道、花道的当代石道,应该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一、当代艺术语境中的行为艺术  行为艺术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欧洲的当代艺术形态之一,它是由艺术家策划并参与其中向观众展示的行为过程。这个过程可
期刊
2017年1月27日,杂志微信公众平台策划的春节“除夕夜”活动结束啦,(微信活动一:晒出你的石头菜、微信活动二:转发《中华奇石》第1期“年夜饭”《特別策划》的链接到本人的朋友圈并截图发送到杂志微信公众号)。  感谢以下石友参与活动,杂志社特选出一些与广大石友共饗。
期刊
臨汾奇石文化博物館
期刊
匠人精神,专业为王,因为痴迷而做到极致,细节决定成败。  它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个性,饱含着设计者的魂灵。  “匠心”这个词越来越多的被用到现在的很多行业里,那么什么是匠心?什么样的用心才能称之为匠心?  匠心,是一种沉静自持;匠心,是内心的呼唤,是一份对真诚和完美的追求;匠心,是一份耐着性子的等待与打磨。所有精工制作的对象,都弥足珍贵,其间不能替代的是一个“人”字,人有情怀、有信念、有态度。  世界
期刊
“三顾茅庐”(图三):《三国志》是大家耳熟能祥的历史名著,蜀中诸葛亮足智多谋,汉末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故事广为流传。《出师表》记载:“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资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驱驰。”意谕真心诚意,访贤求才之经典故事。组合传奇人物“刘关张”,直觉基调就是以黄色巧色玛瑙代表刘备,绿代表关云长,黑代表张飞,红色玛瑙坐姿人物石来表现足智多谋、经纶天下的诸葛亮。既是
期刊
石不能言,而越来越作为一门艺术形式独立于世的赏石活动却无时不在发声。语言是什么?语言是交流传达思想的工具。艺术语言则是用以塑造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情感所使用的材料和工具。赏石艺术的语言既包含石头本身,更包括角度的选择、立意的确定、局势的展演等方面,传达出解读能力、审美情趣、思想倾向等信息。那什么是艺术的时代语言呢?鲁迅文学作品的凝练简洁乃至虚词妙用,就具有时代特征。五四后,通达浅平的口语、美丽动人的
期刊
第一天:10:37  见到他又来了,老板娘李姐心头一喜,有生意可做了。  这个男人叫小王,来过好几趟,为了店里那块神似毛主席的画面石“伟人”,和她不知讨价还价了多少次,可是出的钱实在太少,一直没有成交。今天又到店里,看来是真喜欢。  小王还是一进店就直奔放着心爱石头的柜子前,打量了好久,等到李姐给他泡的茶都半温了,才慢慢开口,姐,我是真的喜欢这石头,你能再便宜点吗?我也不是什么大富大贵的人,打工挣
期刊
有些具有抽象精神的石,除了反映西方艺术的精神外,也会带有宗教精神的意涵。第一次见到此二石时,心中一愣,直觉此二石具有抽象精神并带宗教意味,或许可以从大日如来与阿难尊者的精神角度去欣赏。  大日如来:纯粹是抽象结构体,头部上方有肉髻,无见顶相。是如来的智慧光明示现(可去google查: 肉髻,无见顶相)。  此石胆似如来身着袈裟,石上的雅丹石纹路,在这里正好是华严经上的“帝网重重”、“因陀罗网”……
期刊
喻慧,女,江苏省铜山县人,1960年生于南京。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中國工笔画学会副会长、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特聘教授。  2003年12月24日晚7时,南京湖南路可一画廊举办过一场题为《石花烂漫·喻慧个人新作展》。喻慧的这十几幅新作中,以往温情的闲花野草不见了,撲面而来的是磅礴的太湖石、孤寂却不颓丧的大鸟,水墨写意的灵感,取代了工笔画的工致
期刊
石头店里,几个才入行两三年的年轻小伙子举着手机,垂涎一块被人买走的石头:我就是没有这种油画啊,我要看到,哪有他的份……  我走过去看看照片:图案分布均衡,色彩浓厚,有点带厚度的质感——有特色,但也说不上多好。三年前,这样的石头多半会被石农扔进门前的石堆,连屋子都进不了。  所以石界不少老資格喜欢带着优越感说:现在才进来,哪还有石头!我们那会儿……  那会儿是传说中好石头俯拾皆是的“黄金时代”。  
期刊